个体发展论文_张建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个体,京津冀,中产,顺和,因材施教,幼儿教师,校本。

个体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辉[1](2019)在《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因材施教"有关问题进行厘清,明确"因材施教"的内涵、前提、条件、方法,强调在热爱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知人识材;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采取行政教学班与单元教学班并行,采用导师制,推行小班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或辅导学生个性发展,从"施教"到"引学"。以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刘铁芳[2](2019)在《从模糊整体到自觉整体:个体发展中的自我整合与整全性教育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发展大致经历四个基本阶段:模糊整体、感性局部、理智局部、理性综合。从模糊整体出发,个体发展早期的教育乃是诗性的,诗性教育为个体成人奠基;以感性局部到理智局部,个体发展中期教育的中心是智性的,智性的教育提升个体发展的高度;个体理智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乃是个体把周遭人与事物置于关系结构之中,建立事物与自我之间的整体性联系,个体发展后期的教育乃是德性的。正是早期教育的审美性奠定个体成长的整体性基础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对此整体性的不断应答,使得个体走向整全性发展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9年06期)

李芳[3](2019)在《新中国高考公平70年:国家意志与个体发展有机统一之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考入学机会分配趋于公平,但仍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70年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质量与个体利益诉求之间不平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群体、区域差异与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不平衡。调节国家意志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张力是破解高考公平难题的根本。70年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权力主体由中央政府向形式上的多元主体过渡,制度设计由偏重社会功能向突出本体功能转变,实现了国家意志与个体发展的最大重合,但在进一步消除二者张力上仍有改进空间。努力实现国家意志与个体发展有机统一的高考政策创新是高考公平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是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有效路径。在价值取向上,应正视国家意志表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决策模式上,中央决策与有限公民参与相结合;在政策设计上,加强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实现政策周期动态管理。(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天元,张悦[4](2019)在《京津冀整体区域与城市个体发展目标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区域的定位,由区域的核心来决定。如长江叁角洲的核心上海,是我国经济中心,以其为首的长江叁角洲战略定位为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珠江叁角洲的核心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设计之都""时尚之城""创客之城",以其为首的珠叁角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欲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同理,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我国首都,政治、交通、文化核心,以其为首的京津冀区域,应当赋予与其协调的发展目标。现阶段,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为"首都经济圈",但这个(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S1期)

汪先锋[5](2019)在《预防转化后进生,促进个体发展——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学习后进生是班级中具有突出性和普遍性特征的一个群体,而转化后进生是一线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转化后进生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由小组转化和教师转化两种对策,并设计了转化后进生的具体路径。(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9年08期)

桑玉霞[6](2019)在《浅谈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二胎政策的开放,就社会现阶段而言,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幼儿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对于父母而言,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了解并学得更好,他们不愿意孩子在起跑线上输掉。甚至一些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父母也喜欢在城里租房子,只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本文讲述了教师职业对于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期刊2019-08-03)

熊慧,杨钋[7](2019)在《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自我主导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教育带给研究生的学业成果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增值,更为核心的是要促进研究生个体的自我发展。文章从自我主导理论的视角,把自我主导力作为研究生个体发展的核心质量,选用皮佐拉托(Pizzolato)的自我主导力量表(PSAS)编制发放问卷,并运用描述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硕士生自我主导力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具备一定的自我主导力,学科兴趣、自主课程、导师核心支持对硕士生的自我主导力及其四个维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促进研究生自我主导力提升对提高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可以从学校层面,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促进知识建构,强化认知自主;从导师层面,转变导学观念,提供核心支持,有效应对师生冲突,促进研究生内我发展和人际成熟。(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李博健[8](2019)在《“我中有你”: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个体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L省D市10个家庭的代际关系的访谈资料分析,详细描述了当前中国城市中产家庭代际亲密关系的建构过程、表现特征,以及对子女个体发展的影响。对子代成长历程的资料分析显示,代际亲密关系建构的过程也是家庭惯习的教化与传承的过程。首先,被访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源于亲子间生活的超时空同步,这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无论父母与子女实际距离相隔多远,但借助网络视频依然生活在一起。其次,被访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产生于子女童年期,父母对其生活全方位的、有效的参与,父母以平等和权威的角色为子女提供学业帮助、共享课外生活,建构子女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第叁,当子女进入成年期之后,生活经历会促动其对父母过去行为的共情体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并极大地激发其对父母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对亲子两代人家庭生活资料的对比显示,代际间亲密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威等级性关系的内隐化。首先,被访家庭中亲代在与自己父母相处的私密空间中也极难体会到平等随意,而子代则即便在前台都理所当然地与父母平等相处,在后台则更为任性撒娇,也会更重视对父母实质性的关心。其次,亲子双方对理所当然的互动习惯理解大不相同。亲代在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中几乎没有自主权,无法理解孩子在无法获得父母信任与认可时的失落。第叁,内隐化并不代表权威等级关系消失。尽管子女可以采用戏谑化口吻调侃父母,但在他们心中,父母依然享有尊位。对子女成年初显期的生命历程资料分析显示,这一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子女发挥主体性与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重要阶段。首先,子女离家前对享受到的庇护习以为常,而离家后才会理解独立生活的不易。这是子女开始与父母形成契恰关系,摆脱叛逆与倔强的起点。其次,代际亲密关系能够赋予中产子女更具个性化的专属资源,进而为子女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叁,代际亲密关系赋予了“孝”以新内涵,即向父母提供感恩性回馈的紧迫性。加入了时间维度的“孝”会逼迫子女主观上更快地完成向成年的过渡。(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张盼盼[9](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以个体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个体发展的现状问题、思想渊源、理论历程、主要特征和实践路径,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第2章),相关核心概念辨析。明确“个体”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唯物的、现实的、发展的、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人,既拥有一定的权利,又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个体发展”是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维度和改革开放至今个体发展的过程维度来说的,不单指个体某一方面发展。第二部分(即第3章),思想渊源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有叁大思想渊源: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现实的个人”“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个体发展思想,二是西方哲学文化中“认识你自己”“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等个体发展思想,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个人”的关系演变凸显的个体发展思想。第叁部分(即第4章),历史进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着叁个主要历史阶段:1956—1978年为其萌芽期,1978—2012年为其形成期,2012年至今为其深化期,并分别分析了这叁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第四部分(即第5章),主要特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必须完善“五位一体”的国内条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条件,必须秉持个体“六商一体”的内在评价尺度和“个体感知——个体认同——个体传承——个体创新”的个体发展内在机制,从而促进个体不断达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五部分(即第6章),实践路径探索。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需要从继续推动个体物质发展、继续促进个体精神发展、继续优化个体关系发展叁大方面入手,以推动个体向物质更充裕、精神更文明、关系更丰富的方向深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期刊2019-05-01)

何建华[10](2019)在《顺应生命规律 促进个体发展——顺平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顺平小学是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一定示范作用,顺平小学倡导的"顺和教育"办学理念通过确立校本化生命教育的目标,探索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研究。本文通过对顺平小学小学的调查与分析,对学校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创设生命教育的环境与文化,促进师生生命价值的提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方面展开阐述。(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个体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个体发展大致经历四个基本阶段:模糊整体、感性局部、理智局部、理性综合。从模糊整体出发,个体发展早期的教育乃是诗性的,诗性教育为个体成人奠基;以感性局部到理智局部,个体发展中期教育的中心是智性的,智性的教育提升个体发展的高度;个体理智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乃是个体把周遭人与事物置于关系结构之中,建立事物与自我之间的整体性联系,个体发展后期的教育乃是德性的。正是早期教育的审美性奠定个体成长的整体性基础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对此整体性的不断应答,使得个体走向整全性发展成为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辉.明确“因材施教”促进个体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

[2].刘铁芳.从模糊整体到自觉整体:个体发展中的自我整合与整全性教育的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

[3].李芳.新中国高考公平70年:国家意志与个体发展有机统一之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9

[4].张天元,张悦.京津冀整体区域与城市个体发展目标浅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9

[5].汪先锋.预防转化后进生,促进个体发展——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

[6].桑玉霞.浅谈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2019

[7].熊慧,杨钋.研究生个体发展质量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自我主导理论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

[8].李博健.“我中有你”: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个体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9].张盼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初探[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9

[10].何建华.顺应生命规律促进个体发展——顺平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孔当家族与其所形成的通婚集团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成校正年龄的肝癌发病率遗传算法的原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框架向水性对根个体发展比较

标签:;  ;  ;  ;  ;  ;  ;  

个体发展论文_张建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