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排尿论文_谢咏,朱瑜苑,管玉涛,潘智茵,王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刺激排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膀胱,体表,脊髓,神经,损伤,障碍,封包。

电刺激排尿论文文献综述

谢咏,朱瑜苑,管玉涛,潘智茵,王刚[1](2019)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排尿困难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效果,为评估电刺激对肿瘤患者术后的安全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患者共40例,随访至2018年12月。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治疗组同时增加骶神经根体表投影区、膀胱区、阴道内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以膀胱感觉功能、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泌尿症状困扰评分、尿流动力学等为评价指标,分别于术后2周评估排尿困难的基线情况,术后8、12周评估治疗效果,并按肿瘤规范复诊,随访至少3年。结果随着时间延长,治疗组膀胱感觉功能恢复速度比对照组快,至术后12周,治疗组恢复正常膀胱感觉人数较对照组多1倍(16例、8例);术后8、12周,同时间段比较泌尿症状困扰评分、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2周膀胱逼尿肌压力(44.31±5.51)cmH2O(1cmH2O=0.098kPa),接近正常水平,而对照组(38.11±5.81)cmH2O,存在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暂未发现肿瘤复发临床征象。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排尿困难,安全有效,能够缩短排尿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贵雄,毛兰平,刘晓涵[2](2019)在《低频电刺激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和膀胱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9期)

夏文元,张静,韩燕,谷云青,肖书林[3](2019)在《中药封包配合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五子散封包烫熨配合次髎穴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医院自制中药五子散封包下腹部烫熨配合双侧次髎穴低频电刺激,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8周。8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的膀胱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病人痊愈率为16%,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痊愈率为8%,总有效率为6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联合五子散中药封包烫熨配合次髎穴低频电刺激可进一步提高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自主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7期)

孙青青,高晓平,宋娟,徐茂婷[4](2019)在《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自建刊(库)开始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的17篇文献中评价方法以临床疗效最多,故以11篇文献中临床疗效作为效应量进行分析。疗效森林图显示,10篇研究的同质性较好,RR=1.332,95%CI [1.245,1.425],P <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效。Begg图及Egger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体表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排尿功能,但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5期)

蒋玮,宋云玲,谭波涛[5](2019)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系统评价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由建库至2018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个RCT,共5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患者膀胱容量前后差值[MD=79.25,95%CI(40.36,118.15),P<0.000 1]、残余尿量前后差值[MD=35.50,95%CI(7.60,63.41),P=0.01]、最大逼尿肌压力前后差值[MD=5.19,95%CI(2.11,8.27),P<0.001]、漏尿次数前后差值[RR=1.95,95%CI(1.39,2.52),P<0.000 01]、日均排尿次数前后差值[RR=2.64,95%CI(1.97,3.31),P<0.000 01]、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前后差值[MD=5.07,95%CI(2.17,7.96),P=0.000 6]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盆底肌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障碍。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青青[6](2019)在《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索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且系统地分析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体表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重建的治疗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中国期刊网全文、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所纳入的研究中的参考文献做二次检索,时间从建刊(库)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治疗对比常规治疗、(或体表电刺激治疗+N干预对比N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临床异质性较小的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主要分析的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残余尿量、QOL评分(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LUTS评分(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下尿路症状)等。结果最后纳入16篇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共126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Meta分析结果: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的影响中,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RR=1.332,95%CI[1.245,1.425],P<0.001)、残余尿(SMD=-2.891,95%CI[-3.978,-1.805],P<0.001)、QOL评分(SMD=-1.695,95%CI[-1.959,-1.431],P<0.001)、LUTS评分(SMD=-1.257,95%CI[-1.499,-1.015],P<0.001),与常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表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改善排尿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体表电刺激治疗与其他电刺激治疗相比,非侵入性、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用于患者自发生脑卒中排尿障碍后的整个康复阶段中。因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有限,文献质量欠佳,尚需更多研究以支持结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丽丽,刘光虹,露红[7](2018)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低频电刺激对剖宫产后尿潴留产妇排尿状况与心理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剖宫产后尿潴留产妇排尿状况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剖宫产术后尿潴留产妇1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内服,3粒/次,3次/d,B组采取低频电刺激次髎、中髎、下髎叁穴,对C组采取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低频电刺激疗法,对比叁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拔管至正常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焦虑自测量表得分(SAS)、抑郁自测量表得分(SDS)情况。结果:叁组患者在尿潴留发生风险因素、诊断时间及残尿量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与B组(P<0.01);A组与B组的拔管至正常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的拔管至正常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均优于A组与B组(P<0.05);叁组治疗前SAS与SDS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叁组的SAS与SDS得分均得到优化,但A组与B组结果相比(P>0.05),C组与A组、B组结果相比(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使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低频电刺激对剖宫产产后尿潴留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优化效果较桂枝茯苓胶囊与低频电刺激单用效果更好,且桂枝茯苓胶囊单用与低频电刺激单用治疗效果与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8年12期)

钟诚,陶敏[8](2018)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着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着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22期)

张艳,牛见升,于慧金,李惠玲,曾伟杰[9](2017)在《体表电刺激对自主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2-4脊髓损伤或马尾、盆神经损伤后自主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肌肉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t>3.251,P<0.01),每次排尿量显着增加(t>5.000,P<0.001),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增加(t>1.922,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显着减小(t>8.302,P<0.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19,P<0.05)。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的排尿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12期)

周雪玲,方佳峰,蔡蕾,何晓兰,杨运娥[10](2017)在《神经电刺激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神经电刺激技术进行盆腔自主神经的监测及保护,探讨该方法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排尿及勃起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叁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应用神经电刺激技术进行盆腔自主神经监测及保护,对照组采用肉眼神经辨认及保护。采用超声测定膀胱残余尿(RU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二次导尿率等指标评估排尿功能;勃起功能国际指数问卷(IIEF-5)评估男性勃起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增加[(146±24)min vs(125±28)min,P<0.01]。实验组术后RUV值[术后7 d:(32±16)ml vs(52±19)ml,P=0.005;术后1个月:(26±13)ml vs(40±18)ml,P=0.026]及IPSS值[术后7 d:(8±4)分vs(12±5)分,P=0.008;术后1个月:(6±3)vs(8±4),P=0.021]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IIEF-5数值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10.7±2.2)vs(9.3±2.4),P<0.01;术后6个月:(15.4±1.8)vs(13.2±2.0),P<0.01]。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神经电刺激技术辨识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是可行的,能更有效保护患者术后的排尿及勃起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5期)

电刺激排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和膀胱功能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刺激排尿论文参考文献

[1].谢咏,朱瑜苑,管玉涛,潘智茵,王刚.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排尿困难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

[2].陈贵雄,毛兰平,刘晓涵.低频电刺激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症状和膀胱功能的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3].夏文元,张静,韩燕,谷云青,肖书林.中药封包配合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9

[4].孙青青,高晓平,宋娟,徐茂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蒋玮,宋云玲,谭波涛.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6].孙青青.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7].张丽丽,刘光虹,露红.桂枝茯苓胶囊联合低频电刺激对剖宫产后尿潴留产妇排尿状况与心理影响的研究[J].陕西中医.2018

[8].钟诚,陶敏.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

[9].张艳,牛见升,于慧金,李惠玲,曾伟杰.体表电刺激对自主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10].周雪玲,方佳峰,蔡蕾,何晓兰,杨运娥.神经电刺激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排尿及性功能保护中的应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

论文知识图

一2膀肤造影的结果一1膀胧控制器植入术后3w,截瘫犬电刺激...一36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截瘫犬可产生...一35皮下埋入接收器一3实验犬(术前)一l脊神经缝合后电刺激重建脊髓损伤后弛...

标签:;  ;  ;  ;  ;  ;  ;  

电刺激排尿论文_谢咏,朱瑜苑,管玉涛,潘智茵,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