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

大鼠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

杨坚[1]2003年在《大鼠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食道是连接咽下部和胃的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蠕动将食物由咽部转运到胃,这个过程主要是由食道壁的组织力与食团的流体动力相互作用完成的。由于食道的主要功能与它的力学性质密切相关,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食道进行拉伸、充压和扭转,定量地测量食道被动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正常整体食道的扭转力学性质;二,整体食道的形态和被动生物力学性质随实验性一型糖尿病发展时间的变化;叁,黏膜层和肌层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糖尿病的影响;四:用指数型应变能方程拟合并得到材料常数。糖尿病模型由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STZ)获得,通过注射STZ获得的糖尿病模型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一型糖尿病。27只大鼠根据注射STZ后存活的时间分为4组,糖尿病4天(n=7), 糖尿病7天(n=7), 糖尿病14天(n=7), 糖尿病28天(n=6),另外8只大鼠被用作正常对照。样本取自食道中部,在两端切取园环,测量其无载荷状态的几何参数和零应力状态时的张开角。剩余部分放在自行开发的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阶梯式的拉伸,充压,以及围绕对称轴的连续扭转。其中,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28天组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在显微镜下用镊子从粘膜下层分离,并将分离出的粘膜层和肌层按上述步骤在实验机上继续测试。应力应变的计算采用薄壁筒模型,认为食道在轴向和环向两个方向的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而忽略径向的应力和其他横向剪应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伸长比和内压下,扭矩和扭转角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因此,剪切弹性模量可由扭矩、扭转角度以及在此状态下的极惯量计算而得;剪切弹性模量不随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轴向伸长比和透壁压将使剪切模量产生变化。在伸长比一定的充压过程中,剪切弹性模量与透壁压、轴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呈线性关系,而与环向伸长比和环向应变呈非线性关系。在透壁压一定的伸长过程中,剪切弹性模量与轴向伸长比、轴向应变呈非线性关系。一型糖尿病使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性质发生如下改变:糖尿病整体食道的零应力张开角在注射STZ 14天后增大(P=0.002),环向拉伸硬度在糖尿病7,14,28天时增大(P<0.05)。轴向拉伸硬度(P<0.05)和剪切弹性模量(P<0.05)<WP=5>在28天时增大。28天糖尿病的黏膜层和肌层的外周长,内周长和腔面积都有明显增加,黏膜层(P<=0.001)的增加比肌层(P<0.05)明显。黏膜层环向拉伸硬度明显增大(P<0.05)。比较整体食道、黏膜层和肌层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现黏膜层在环向、轴向的拉伸硬度以及绕轴的剪切弹性模量都比肌层大得多。整体食道的力学性质更接近于肌层,可能与黏膜层很薄以及它在食道内皱折的结构有关。构造的指数型应变能函数能对实验数据很好地拟合,本文对各参数的物理含义进行了讨论。拟合的结果表明整体食道(P<0.001)和肌层(P<0.05)的a11比a22小,可能意味着整体食道以及食道的肌层轴向比环向硬;黏膜层在两个方向的材料常数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糖尿病食道和正常食道的各材料常数没有统计学差别。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可用于多种管状软组织材料,如血管,输尿管等生物力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性一型糖尿病可导致食道形态和被动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

杨坚, 廖东华, 高松, 曾衍钧, 赵静波[2]2004年在《大鼠食道扭转生物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道的主要功能与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通过对食道进行拉伸、充压、扭转 ,定量地测量食道被动扭转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应力应变的计算采用薄壁筒模型 ,认为食道在轴向和环向两个方向的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 ,而忽略径向的应力和其他横向剪应力。结果实验表明 ,在一定的伸长比和内压下 ,扭矩和扭转角度呈线性关系 ,剪切模量可由扭矩、扭转角度以及在此状态下的极惯量计算而得 ;剪切模量不随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变化而变化 ,改变轴向伸长比和透壁压将使剪切模量产生变化。结论在伸长比一定的充压过程中 ,剪切模量与透壁压、轴向应力呈线性关系。在透壁压一定的伸长过程中 ,剪切模量与轴向伸长比、轴向应变呈非线性关系。

高小明[3]2008年在《补肾壮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补肾壮骨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学及相关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肾主骨理论。方法取8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己烯雌酚组、骨疏康组、补肾壮骨胶囊高、中、低剂量组7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饲养90天,开始灌胃90天后,断头取血测定受试大鼠血清雌二醇(E_2)、碱性磷酸酶(ALP)、白细胞介素-1(IL-1)检测离体骨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学指标。结果补肾壮骨胶囊可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雌二醇(E_2)水平;降低大鼠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提高去卵巢大鼠离体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离体骨湿重、干重、骨长、骨宽。结论补肾壮骨胶囊可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雌二醇(E_2)水平,通过雌激素样作用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提高去卵巢大鼠离体骨骨密度和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提高骨抵御外力冲击的能力;增加离体骨湿重、干重、骨长、骨宽。对实验大鼠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从客观检测指标上验证了以中医补肾壮骨理论为组方原则的补肾壮骨胶囊能有效的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

梁志健[4]2015年在《益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对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进行药效学评价,并从血钙浓度、骨形成-骨吸收的耦联状态、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方面对该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二醇组、益骨颗粒低、中、高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动物双侧摘除卵巢以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假手术组动物不摘除卵巢,只剪去卵巢附近约1g的脂肪。术后一周,动物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雌二醇0.0003 g ·kg-1 · d-1益骨颗粒低剂量0.4g · kg-1、中剂量0.8g · kg-1 · d-1、高剂量1.6g · Kg-1 · 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治疗16周。给药后第12、16周,分别对动物全身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动物处死前第14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25mg/kg;处死前第4天皮下注射钙黄素,10mg/kg以制备荧光标记。末次给药后1h,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利用ELSIA法检测血清中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含量,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取血完毕,动物处死,取其子宫、腰椎、双侧股骨及左侧胫骨。子宫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益骨颗粒对子宫的影响;腰椎和右侧股骨用于离体骨密度检测;左侧股骨用于生物力学指标的检测;左侧胫骨用于制作切片,观察该药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骨外膜形成率等)的影响。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取新生2日龄SD大鼠颅骨,利用酶消化,对其中的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并行形态学观察与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制备雌二醇、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按体系数浓度的10%加入第叁代成骨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h、72h后,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磷酸对硝基苯酯法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3个月后,益骨颗粒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给药4个月后,益骨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值。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股骨、腰椎的骨密度。(2)与模型组相比,益骨颗粒中剂量可显着地提高血清钙的水平。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的OCN、TRACP5b有显着性地降低。(3)在生物力学实验中,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动物股骨的最大弯曲应力、最大应变、骨刚性系数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地提高。(4)通过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发现,益骨颗粒高剂量可显着性地提高骨小梁面积百分数;而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小梁分离度,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外膜荧光周长百分数,而各剂量也可显着性地降低骨外膜形成率。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72h后,成骨细胞的增殖率有显着性的提高。(2)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48h后,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显着性的提高。结论: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是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经典方法,该模型可出现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一系列特征,如钙质的流失、骨密度的下降、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等。基于此模型,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不仅可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和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有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作用,并能加强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的功能。联系上述,益骨颗粒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纠正骨吸收-骨形成失衡状态,减少骨中钙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合成ALP,使P与Ca沉积于骨胶原骨架上,加快骨质矿化;维持骨小梁正常形态,改善骨生物力学作用有关。

佚名[5]2007年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1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由此引起的骨折除了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外,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美国每年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近百亿美元。我国老年

佚名[6]2002年在《作者索引》文中指出(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索引论文前3位作者)AAdrian W Gelb Development 0f anaesthesiology (15):1 345一1346艾玉峰应用带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骨外露、骨髓炎创面 (2):183 组织工程骨复合骨

郭丽新[7]2012年在《颈部稳定肌训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为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不便,因颈椎病前来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颈椎病的研究和治疗。颈椎病常见分型有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等,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发病率最高,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70%。本研究从CSR着手,为因颈椎失稳而造成颈椎病的患者设计颈部稳定肌训练方案。目的:探讨颈部稳定肌训练对CSR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CSR患者,经纳入及剔除标准筛选后,入组受试者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及减轻疼痛等对症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包括中频脉冲电治疗、光热疗法;关节松动术治疗。同时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颈椎失稳情况加用颈部稳定肌训练。疗程1个月,患者出院后,观察组继续行颈部稳定肌训练,对照组无特殊处置,6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脱落患者16例,观察组成功随访31例,对照组成功随访33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c scale,VAS)测评,并将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因病情加重导致JOA及NDI任何一个量表疗效指数下降30%视为颈椎病复发。将上述量表测评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治疗前JOA、NDI及VAS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时,两组在临床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及疼痛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变化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稳定肌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颈部稳定肌训练是一种易于实施且行之有效的CSR治疗方法,且对于维持长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不足,局限于CSR疗效分析,治疗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尚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以验证临床效果,进一步总结及推广这一治疗方法。

张放鸣, 何光篪, 刘正津, 成海平[8]1995年在《压力负荷下主动脉肌层构筑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用银染和铺片法,在光镜下大面积显露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研究压力负荷下肌层细胞的形态和构筑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管腔内压的增加,肌层形态和配布逐渐发生变化,在高压(27~40kPa)和超高压(93~107kPa)时,相互交错的肌纤维的夹角逐渐减小,平均螺旋角由正常压的11.6°调整至1°左右,平滑肌的走向逐渐趋向环行,增加了主动脉的环向收缩力.压力使血管结构和构筑发生了变化,而构筑的变化特别是血管中膜力学特性的改变,适应了升高的管腔内压.

杨小霖[9]2005年在《静脉应用乳化异氟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测定犬静脉给予乳化异氟醚(8%,液态容积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_(静脉)),并与吸入异氟醚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_(吸入))进行比较。 方法 将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乳化异氟醚静脉组和异氟醚吸入组,每组各6只。采用上下法和夹尾刺激测定两组的MAC值。并于每次夹尾刺激前和犬清醒时同时测定呼末气及动、静脉血中异氟醚浓度、分压及血/气分配系数。 结果 1.静脉组的诱导时间(105±24s)短于吸入组(378±102s),P<0.05;静脉组平均液态异氟醚诱导用量(1.8ml)明显少于吸入组(9.8ml),P<0.01。 2.MAC_(静脉)(1.12%±0.18%)小于MAC_(吸入)(1.38%±0.16%),P<0.05。 3.静脉组异氟醚血/气分配系数与脂肪乳输入量呈直线正相关(r~2=0.883)。 4.两组平均清醒时间和清醒呼末浓度无差异显着性,P>0.05。 结论 乳化异氟醚用于犬的静脉麻醉时,其MAC明显小于吸入异氟醚麻醉时的MAC。静脉应用乳化异氟醚兼具静脉全麻和吸入全麻的特点。

齐向北[10]2009年在《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99Tcm -SZ-51对兔骨水泥髓腔灌注后肺血栓形成及其干预措施的放射免疫显像研究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是一种医用黏合、支持材料,因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不易松动,并且是骨质疏松患者假体植入的首选黏合材料,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但在应用过程中,有些患者突然发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插入股骨假体时栓子进入血循环引起肺栓塞所致,栓子的确切成份尚无定论,目前认为可能是血凝块、脂肪滴、骨屑或骨水泥颗粒等。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51为针对人α颗粒糖膜蛋白(granule membrane glycoprotein ,GMP-140)的单克隆抗体,且不与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反应,只与活化的血小板反应,活化血小板是构成新鲜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这种单抗是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发明,主要用于在体血栓的放射免疫学动态检测,已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实验,被证明是一种检测在体新鲜血栓的有效方法。99Tcm标记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SZ-51血栓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e,RII)用于诊断周围血栓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有报道,经证实它能与犬、兔活化血小板发生特异性结合,为它作为血栓显像示踪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验应用99Tcm - SZ-51作为血栓标记物,运用放射免疫显像技术观察兔骨水泥髓腔灌注后及不同方法干预后,肺部血栓的变化情况,并探讨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干预措施。目的:应用99Tcm -SZ-51检测骨水泥灌注后兔肺血栓的形成,并探讨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干预措施。方法:大耳白兔16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第一组(未干预组):骨髓腔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二组(盐酸肾上腺素组):骨髓腔内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1:10000)冲洗髓腔后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叁组(生物蛋白胶组):用生物蛋白胶喷洒骨髓腔后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四组(空白对照组):骨髓腔中不灌注骨水泥。每组动物手术切除股骨头、扩髓,在骨水泥灌注前耳缘静脉注入99Tcm -SZ-51 2ml,骨水泥灌注后60mins,120mins和180mins进行核素显像,测定活体肺放射活性,之后立即处死动物,完整取出肺组织,测定离体肺放射活性,测定结束后肺组织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肺部血栓及相关病理改变。结果:骨水泥髓腔灌注并加压后分别于60mins、120mins和180mins检测各组放射活性,第一组分别为11.48±2.35、14.41±3.10和18.25±5.01,第二组分别为8.21±3.21、10.19±2.40和11.32±3.12,第叁组分别为4.06±1.04、5.68±2.80和7.40±1.12,各时间点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5)。病理学检测肺部有血栓形成,骨水泥髓腔灌注前应用盐酸肾上腺素或生物蛋白胶处理骨髓腔后,肺部放射活性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99Tcm -SZ-51可以用于骨水泥灌注后兔肺血栓形成的动态观察。应用盐酸肾上腺素和生物蛋白胶可以降低骨水泥肺栓塞的发生率。第二部分多种干预措施预处理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动物实验研究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脂肪栓塞的发生率为0.1%,这个并发症最早于1970年被报道。Charnley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人体关节置换中应用骨水泥。后来,在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术中,研究人员逐步报道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统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文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肺脂肪栓塞的发生率约为0.1%。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中,动脉血压下降最为常见。Smith等对3482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了统计,结果血压下降10mmHg以内者占83 %, 10-20mmHg者占11 %,超过20mmHg者占6.7 %。本实验对术中使用多种干预措施预处理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目的:探讨兔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后肾上腺素盐水、股骨扩髓区域钻孔及纤维蛋白医用胶(FS胶)对髓腔预处理及其联合应用对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1)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将欲行单髋关节置换术的48只比利时兔随机分成8组。(2)分别给予扩髓后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盐酸肾上腺素组)、股骨扩髓区域钻孔(钻孔组)、纤维蛋白医用胶喷涂髓腔(FS胶组)以及上述干预措施联合应用处理骨髓腔。使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实时监测各组家兔外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收集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夹闭气管处死家兔后取下肺脏送病理检验,高倍镜观察微栓子。结果:(1)FS胶组、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叁种方法联合应用组血压下降幅度减少;(2)肾上腺素盐水组、FS胶组、肾上腺素盐水+FS胶联合应用组、FS胶+钻孔联合应用组、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叁种方法联合应用组血压下降持续时间减少。结论:(1)肾上腺素盐水冲洗,FS胶及其肾上腺素盐水+FS胶联合应用、FS胶+钻孔联合应用、肾上腺素盐水+钻孔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联合应用对骨水泥致血压下降有预防作用;(2)钻孔对血压下降无预防作用,但对肾上腺素盐水冲洗,FS胶处理有协同作用。第叁部分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骨水泥属于丙烯酸类化合物(Acrylics),它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其聚合时容易成型,固化后坚固,可将假体牢固地固定于骨组织上,但它并非为真正的粘合剂,仅在假体与骨之间起到填充锚固作用。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研究人员逐步报道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统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目前认为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插入股骨假体时栓子进入血循环引起肺栓塞所造成的,栓子可能是血凝块儿、脂肪滴、骨屑、空气或骨水泥颗粒等。有研究发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通过检测右心室射血分数和经食道动态心动图发现,当插入股骨假体时,右心室的血液动力学都会发生改变,并且经食道动态心电图发现,右心室内有异常物质通过,但是多数患者并无临床表现,仅少数重症患者发生死亡,通过肺灌注扫描和尸检都证实了肺栓塞的存在。与骨水泥相关的关节置换术死亡率的报道不尽相同,国外报道骨水泥肺栓塞的死亡率是0.05%,国内报道2.3 %~2.4 % ,我院统计914例髋、膝关节骨水泥假体置换术患者,4例死亡,死亡率为0.44%。本实验通过研究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及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有效措施。目的:探讨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及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期间,我们实施的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共48例(其中骨水泥植入前未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未干预组24例,骨水泥植入前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干预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植入前和植入后1、2、3、4、5、6、7、8、9、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据变化,数据结果采集后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未干预组: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骨水泥植入1min,血压开始下降,2-6min血压下降最为显着(SBP ,DBP,p<0.01),7min开始回升(SBP, p>0.05;DBP, p<0.05),10min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骨水泥植入前用1:500000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后,用浸有肾上腺素盐水(1:500000)的纱布填塞髓腔,骨水泥灌注前、后各时间点SBP、DBP、MAP、HR、SPO2均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干预组24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骨水泥植入后2-6min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显着;干预组中1例血压轻度下降,1例出现偶发室性早搏,余22例血液动力学无明显改变。由此可见,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能有效地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第四部分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患者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 HA)是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以缓解症状、消除疼痛、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 - IV期或股骨头严重变形、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先天性髋脱位、继发性骨性关节炎、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或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等。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因髋部疾患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日益增多。髋关节置换术引起的功能改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及时、安全、有效地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可降低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在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如果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未能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及关节挛缩,下肢出现血液淤滞,流速减慢,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造成肺栓塞,将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手术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如何对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防止肺栓塞发生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部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术后并发症。对深部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时防治可减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本实验拟研究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手术治疗效果和降低肺栓塞发病率的影响。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患者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95名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男63例,女32例;其中新鲜股骨颈骨折62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21例,原发性股骨头坏死1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80岁)34名,非高龄组(<80岁)61名。术前发给每位患者一本指导手册,主要向患者介绍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指导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并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WOMAC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术后6个月时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没有一例发生肺栓塞。WOMAC评分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僵硬均有显着改善。除高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僵硬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F- 36评分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能降低高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有助于功能恢复,年龄不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大鼠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D]. 杨坚.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大鼠食道扭转生物力学特性[J]. 杨坚, 廖东华, 高松, 曾衍钧, 赵静波.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4

[3]. 补肾壮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 高小明. 内蒙古医学院. 2008

[4]. 益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梁志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5]. 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年版)[J]. 佚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6]. 作者索引[J]. 佚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7]. 颈部稳定肌训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分析[D]. 郭丽新. 吉林大学. 2012

[8]. 压力负荷下主动脉肌层构筑的变化[J]. 张放鸣, 何光篪, 刘正津, 成海平.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1995

[9]. 静脉应用乳化异氟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杨小霖. 四川大学. 2005

[10]. 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齐向北.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大鼠食道的被动生物力学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