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质砂论文_李可良,赵良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钙质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钙质,颗粒,地基,纳米,强度,石英砂,细粒。

钙质砂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良,赵良才[1](2019)在《钙质砂地基加固方法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质砂是一种富含碳酸钙等难溶性物质的特殊岩土介质,介绍了钙质砂地基的工程特性,并综述了钙质砂地基加固的研究现状。对分层碾压法、强夯法、振冲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加固效果对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1期)

金炜枫,陈荣忠,高正,程泽海[2](2019)在《纳米线增强作用下纳米硅颗粒渗流加固钙质砂的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可以稳定分散在溶液中,且溶液有近似于水的黏度,而溶液pH值变化后纳米硅颗粒会逐渐串联成叁维网状结构从而形成硅凝胶。因此纳米硅颗粒溶液可以快速渗透砂土,然后形成胶结的硅凝胶-砂复合体。然而基于扫描电镜(SEM),发现胶结砂颗粒的硅凝胶存在大量微裂纹,这极大降低了硅凝胶-砂复合体的强度。因此为了约束微裂纹且提高强度,尝试将碳化硅纳米线分散在纳米硅颗粒溶液中,且将此溶液渗流钙质砂后制成18个固化的静叁轴试件,其中碳化硅纳米线浓度分别取为0、0.01%、0.02%、0.03%、0.04%和0.05%。研究表明:(1)存在最优的碳化硅纳米线浓度使试样强度最大,最优浓度为0.02%~0.03%,并给出纳米线浓度对强度影响的预报公式;(2)扫描电镜显示纳米线增强的细观机理为硅凝胶微裂纹的内壁上穿插有碳化硅纳米线,这些纳米线对裂纹扩展有抑制作用,从而加大硅凝胶-砂复合体的强度,但是纳米线造成内部缺陷的负面效应与抑制裂纹的正面效应存在竞争关系,此竞争关系导致存在最优纳米线浓度,且围压会提升纳米线抑制裂纹的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廖仁国,周先齐,蔡燕燕,张小燕[3](2019)在《钙质砂与石英砂渗透性差异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相同粒径和级配的钙质砂与石英砂,通过单粒径叁轴渗透试验和混合粒径叁轴剪切渗透试验,对比分析单粒径砂渗透性受围压的影响规律,以及叁轴剪切过程中混合粒径砂渗透性演化行为的差异.叁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砂渗透性随围压的升高而降低,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加,与石英砂规律相似,钙质砂渗透系数与围压表现出较好的指数关系;在同级配条件下,钙质砂的渗透性小于普通石英砂;在给定围压和渗透压的条件下,钙质砂渗流量和时间呈现线性关系,依然服从达西定律.叁轴剪切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围压下,钙质砂变形由剪缩到剪胀,渗透系数随应变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石英砂变形规律及渗透规律与钙质砂相似;在较高围压下,二者差异明显,钙质砂变形表现为剪缩特性,且伴有一定量的颗粒破碎,渗透系数降幅由快变慢直至稳定,而石英砂无论是变形规律还是渗透规律,均与较低围压下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苗伟伟,邱艳宇,程怡豪,文祝,郭磊[4](2019)在《钙质砂侵彻试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弹径14.5 mm的圆锥形头部弹体开展300~1 000 m/s速度范围内钙质砂的侵彻试验,观察弹体磨蚀、介质破碎以及侵彻深度;建立刚性弹体侵彻钙质砂的拟流体侵彻理论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弹体侵彻后在弹头出现了明显的磨蚀划痕,在弹道附近存在由原砂样破碎而形成的白色粉末,弹体在介质中的侵彻深度随撞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用来预测撞击速度在300~1 000 m/s范围内钙质砂的侵彻深度;得到了归一化的侵彻深度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7期)

刘鑫,李飒,刘小龙,陈文炜[5](2019)在《南海钙质砂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土工建筑物、近海场地动力稳定性分析中的主要动力学参数,为评价南海钙质砂的动力学特性,利用美国GCTS共振柱测试系统,对取自南海地区的钙质砂进行共振柱试验,研究固结压力、相对密实度对其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并与石英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钙质砂的最大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均大于石英砂;从总体而言,钙质砂的动剪切模量在剪应变小于0.1%时大于石英砂动剪切模量,在大于0.1%时两者趋于一致,其动剪切模量比G/Gmax随剪应变γ衰减的速度快于石英砂。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G/Gmax、阻尼比D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现有的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及阻尼比研究成果,给出钙质砂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变化范围,为钙质砂场地工程建设中建筑物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哲,俞演名,翁凯文,姚王晶,庄迎春[6](2019)在《珊瑚礁钙质砂工程力学特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在丝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珊瑚礁岩土工程问题。本文综述了珊瑚礁钙质砂工程地质研究进展,介绍了颗粒破碎对钙质砂压缩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和本构模型的影响,整理了地基处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开展钙质砂研究时可以考虑含泥量和颗粒级配因素;在开展应力应变研究时,可尝试建立考虑胶结力和石油、酸雨等污染物对钙质砂的影响的新的本构关系;以及适应吹填钙质砂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振冲分层联合法。(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付慧丽,莫红艳,曾召田,郑川,徐云山[7](2019)在《钙质砂热传导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针法测得了不同条件下南海钙质砂的热传导性能,探讨了含水率、干密度、温度、颗粒粒径等因素对钙质砂热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热导率随含水率、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含水率越大,干密度对热导率的影响越明显;相对于随干密度的变化,钙质砂热导率随含水率的变化尤为显着;钙质砂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是热导率在不同温度下随含水率的增长趋势不同;颗粒粒径对钙质砂热导率的影响甚微;在钙质砂中掺入一定量石英砂有助于改善其导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柴维,龙志林,旷杜敏,陈佳敏,闫超萍[8](2019)在《直剪剪切速率对钙质砂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剪切速率对钙质砂强度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对钙质干砂进行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直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剪切速率从0.1 mm/min增至2.4 mm/min时钙质砂抗剪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其内摩擦角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临界剪切速率为1.6 mm/min;低法向应力条件下钙质砂试样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更易于呈现剪胀现象,高法向应力条件下剪切速率从0.1 mm/min增长至1.6 mm/min时试样整体剪缩量逐渐减小;当剪切速率继续从1.6 mm/min增长至2.4 mm/min时试样最大剪缩量逐渐增加;不同法向应力水平条件下钙质砂加载速率效应的细观机制不同,较低应力水平条件下钙质砂加载速率效应主要由试样内部颗粒错动、换位、重新排列引起,在较高应力水平条件下钙质砂加载速率效应主要由颗粒破碎引起。(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张晨阳,谌民,胡明鉴,王新志,唐健健[9](2019)在《细颗粒组分含量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吹填过程的水力分选作用钙质砂土地基颗粒分布不均匀,容易形成分布不均、形态各异的以不同细粒含量的粉细砂层为主的细粒汇集层,引起钙质砂土地基承载力和不均匀沉降问题。开展不同细粒含量的粉细砂叁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分析细粒含量对钙质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细粒含量增加时相同围压下土样剪胀性逐渐减弱,且峰值偏应力也逐渐减小;(2)各组试样干密度为1.40 g/cm~3状态下各含量粉细砂均表现出应变软化特征,当细粒含量为10%时粉细砂土体强度稳定性最差,之后稳定性随细粒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3)钙质细砂由于颗粒咬合作用,具有表观黏聚力,当细粒含量小于40%时,随着细粒含量增加,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显着降低,表观黏聚力线性减小。研究成果可为粉细砂层的地基处理及边坡稳定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翁贻令,殷娟,陈伟俊,余克服,王新志[10](2019)在《叁轴试验条件下钙质砂颗粒破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钙质砂颗粒易破碎的特点,对取自南海某礁的钙质砂进行大量叁轴试验,研究钙质砂在不同围压、粒径、级配、密实度、排水条件和含水率条件下的颗粒破碎情况,分析以上因素对钙质砂颗粒破碎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砂颗粒破碎受围压影响显着,与粒径并没有明显相关性;级配越好的钙质砂破碎越小;密实度增大会导致颗粒破碎加剧;不同排水条件下钙质砂颗粒破碎受有效围压影响;颗粒破碎随含水率增加而变大。(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3期)

钙质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可以稳定分散在溶液中,且溶液有近似于水的黏度,而溶液pH值变化后纳米硅颗粒会逐渐串联成叁维网状结构从而形成硅凝胶。因此纳米硅颗粒溶液可以快速渗透砂土,然后形成胶结的硅凝胶-砂复合体。然而基于扫描电镜(SEM),发现胶结砂颗粒的硅凝胶存在大量微裂纹,这极大降低了硅凝胶-砂复合体的强度。因此为了约束微裂纹且提高强度,尝试将碳化硅纳米线分散在纳米硅颗粒溶液中,且将此溶液渗流钙质砂后制成18个固化的静叁轴试件,其中碳化硅纳米线浓度分别取为0、0.01%、0.02%、0.03%、0.04%和0.05%。研究表明:(1)存在最优的碳化硅纳米线浓度使试样强度最大,最优浓度为0.02%~0.03%,并给出纳米线浓度对强度影响的预报公式;(2)扫描电镜显示纳米线增强的细观机理为硅凝胶微裂纹的内壁上穿插有碳化硅纳米线,这些纳米线对裂纹扩展有抑制作用,从而加大硅凝胶-砂复合体的强度,但是纳米线造成内部缺陷的负面效应与抑制裂纹的正面效应存在竞争关系,此竞争关系导致存在最优纳米线浓度,且围压会提升纳米线抑制裂纹的竞争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钙质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可良,赵良才.钙质砂地基加固方法效果对比研究[J].山西建筑.2019

[2].金炜枫,陈荣忠,高正,程泽海.纳米线增强作用下纳米硅颗粒渗流加固钙质砂的强度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廖仁国,周先齐,蔡燕燕,张小燕.钙质砂与石英砂渗透性差异对比试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苗伟伟,邱艳宇,程怡豪,文祝,郭磊.钙质砂侵彻试验与理论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刘鑫,李飒,刘小龙,陈文炜.南海钙质砂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王哲,俞演名,翁凯文,姚王晶,庄迎春.珊瑚礁钙质砂工程力学特性研究综述[J].科技通报.2019

[7].付慧丽,莫红艳,曾召田,郑川,徐云山.钙质砂热传导性能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9

[8].柴维,龙志林,旷杜敏,陈佳敏,闫超萍.直剪剪切速率对钙质砂强度及变形特征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9

[9].张晨阳,谌民,胡明鉴,王新志,唐健健.细颗粒组分含量对钙质砂抗剪强度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9

[10].翁贻令,殷娟,陈伟俊,余克服,王新志.叁轴试验条件下钙质砂颗粒破碎影响因素研究[J].土工基础.2019

论文知识图

上石碣-王万庄一带高冲-洪积台地万波沟上游壁Zbd3-2含磷灰岩尾水边坡出露Zbd2-3细晶白云岩和勒岗希里可特地区八宝山组一岩段辫...水平仪校准珊瑚钙质砂钢管桩静...典型钙质砂颗粒形状

标签:;  ;  ;  ;  ;  ;  ;  

钙质砂论文_李可良,赵良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