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声环境研究

居住区声环境研究

晋美俊[1]2016年在《城市居住区室外热声环境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诸如城市热岛、环境噪声等城市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了居民健康。本文以地处我国中部的山西省太原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遥感技术、实地测量、深度学习模拟分析等,对城市及居住区室外热环境和声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城市及居住区热环境研究。选取夏季两个时相的Landsat8遥感影像,结合同期MODIS遥感数据,采用本人提出的适用于Landsat8热红外波段的地表温度反演劈窗算法,对太原市城区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在此基础上,对地表温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利用本人提出的考虑空间聚集效应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数,评估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同时相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结果表明,就太原市市区总体而言,两个时相的地表热环境高温分布虽然没有出现大片集中的高温聚集热岛现象,但有很多高温小斑块出现在太原市城区范围,对于居住区而言,高温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利用Landsat8多光谱数据,提取了两个时相太原市城区的植被覆盖和不透水面覆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不透水面覆盖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结果说明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和不透水面覆盖度分别呈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对太原市8个样本居住区两个时相的地表热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区的热环境优良与其局部热环境和内部地表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附近紧邻大型集中规模绿地或水体,通过局部空气对流,可以有效降低居住区温度,如果绿化率低,硬化地面率高,再加上建筑密度大,就会出现局部性热岛现象,使居住区内部出现高温聚集斑块。同时,利用实地测量数据对遥感反演温度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在居住区气温与住区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居住区平均气温与绿地率有比较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建筑密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各项住区指标与气温相关性不大。此外,还就居住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得出: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绿化覆盖率是影响居民主观热感觉的主要因素;人们对住区热环境的热舒适度感与绿化率及绿地布置方式有关。因此增加居住区的住区的水体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会影响居住区内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调节住区内的微环境,从而可以使热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本文还利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gis和遥感技术,对太原中心城区范围地表热环境改善进行了改善措施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增加绿地总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效果最好的改善措施是以大中小叁类规模组合的公园绿地布局方式;一般情况而言,圆形和正方形绿地斑块降温效果最佳,叁角形形状的绿地斑块改善效率最低等结论。在对模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及居住区热环境改善措施提出了建议。在主城区热环境改善规划方面,首先,在主城区现状用地及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上,营造“一环、一轴、双楔、多廊、多点”的多层次网络的降温规划体系;第二,合理规划,以主城区外围增加楔形绿地形式,建立生态廊道系统,与城市外围生态腹地相连,把城市外围凉风引入城市内部;第叁,通过科学合理的旧城改造规划和实施,以小型绿地斑块形状为主,适当增加绿地覆盖,打散现状热岛斑块,有效改善城市旧城区热环境;第四,通过在城市主城区以大中小组合形式增加公园绿地,构建城市凉岛,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的同时,给居民提供休憩、度假场所;第五,通过改变现有绿地单体几何形状和科学合理的绿地群体布局,充分发挥绿地在缓解城市热岛中的系统综合作用;第六,通过立体绿化,如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达到不增加绿化用地的前提下,有效增加绿化覆盖率,有效改善居住区内部热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居住区声环境的研究,根据两种分类方法选择样本居住区进行实测,共12个临街住区,48个样本点,定量研究太原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交通噪声对相邻住区的临街建筑的临街侧、背街侧和住区内部环境噪声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交通噪声快速路与主干道噪声级普遍超标,次干道噪声基本在噪声规范规定的限制范围内。住区环境噪声情况也不乐观,主观问卷调查中71%的居民都存在被噪声干扰的情况。声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快速路交通噪声是与其毗邻居住区的主要噪声源。临近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住区噪声源构成比较复杂,相邻道路的交通噪声并不是主要噪声源。在分频声压级方面,以城市快速路中、低频噪声影响程度最高。所以,居住区声环境受到相邻道路交通噪声影响,防治城市快速路交通噪声是重点,主干道和次干道交通噪声也不能忽视。本文从噪声源、传播途径两个层面对居住区声环境的改善措施进行了分析。基于交通噪声源的控制策略:提出城市综合道路交通规划、提倡“绿色交通”理念;控制车辆及路面噪声;运用一些交通管制措施等。通过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策略:提出控制住宅建筑与道路之间的距离;有效设置绿化带;在道路与住区间插入防噪屏障;合理规划居住区各项要素,降低人为活动噪声影响等。针对太原市居住区声环境现状,分临快速路、临城市干道两大类,对邻快速路的住区主要采用多孔沥青的降噪路面、绿化土堤、下沉式道路、增设建筑临街的方式,以cadna/a模拟为途径,分别对邻快速路的四个住区进行了采取措施后的声场模拟。对临城市干道的住区声环境进行了实例措施分析,并对两个住区进行了采取相应措施后的降噪模拟。对于低频噪声的特殊性,以及低频交通噪声对临街住区的危害性,提出降低低频交通噪声影响的策略等。对于兼顾温降噪功能的措施,本文提出一种住区绿地布局模式,数量上满足一定的居住区绿地率要求,表现形式上呈现为,并以太原市一住区为例,分别进行了增设绿地之后的居住区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心绿地+周边绿带”格局在热声环境两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环境。随着对城市空间有效利用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进,开放性住区建设已成必然。本文探讨了开放性住区新模式下住区的热、声环境的变化。并提出住区开放后并不会增加城市热岛强度,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甚至可能有助于夏季的降温。声环境方面认为道路上的交通噪声增加势必会对住户及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但应该遵循“大开放小围合”的观点,利用构建丰富完整的临街商业建筑,或者利用本人提出的一种新型复合外墙“生态景墙”,来为住区组团形成围合式布局,营造住区组团内部的安静空间。

武斌[2]2013年在《重庆主城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高层居住区成为了解决居住和城市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声环境作为高层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睡眠、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修订案)》规定商品房销售必须公示“声环境”,这足以说明,噪声的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声环境控制与设计的重要性。如何控制噪声并营造一个良好的高层居住区声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声环境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声环境的概念引入高层居住区。首先对声环境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居住区声环境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物理、语义、美学特性,以及声环境的评价方法,从而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的现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调查高层居住区的声环境现状是进行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研究的基础。论文通过在重庆主城区选定的叁个典型高层居住区:华新街小区、橄榄郡和海棠晓月,进行的大量有关声音的主观调查以及环境声级的客观测量,结合居住区景观建设以及管理等各方面情况对重庆主城目前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其中包括对高层居住区居民期待的声环境特点的统计与分析和高层居住区声源的统计与分析;同时通过对环境声级的客观测量,以及测量时的声音内容,掌握了高层居住区声级的日变化规律与特点,以及临街与内庭的住宅外环境的声级变化,最后将主观调查与客观测量相结合,分析了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上述研究和调查为基础,按照声环境设计的理念和思想提出了居住区声环境的优化途径与策略,分别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景观设计、控制技术和社区管理四个方面来改善高层居住区的声环境,重点从居住区科学的景观规划设计层面来创造良好的居住区声环境。通过把消极声音的消除与阻挡、积极声音的保护与引进这个理念驾驭在道路组织、水景设计、种植绿化、场所空间、景观小品设计等景观要素上,同时结合景观规划与噪声控制技术来更好地创造舒适的居住区声环境。最后,本文通过对重庆主城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的研究,期望能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带来更加丰富的设计要素和新的切入点,用声环境的理念对居住区的景观进行把握和再认识,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能够强化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魏悦[3]2016年在《北京高密度居住区绿地夜间声环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密度居住区成为解决住宅与城市土地之间的重要手段,高密度居住区的发展程度对我国的建筑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景观设计者的重要问题,而声环境正是其中之一,夜间声环境是居住区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利的夜间声环境会对居民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所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夜间声环境已经成为许多购房者的重要参考条件。这足以说明,居住区的声环境质量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夜间声环境控制与优化的重要性。如何控制高密度居住区绿地夜间声环境并设计一个良好的高密度居住区夜间声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声环境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几个典型高密度居住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将声环境理论与居住区绿地空间相结合。本文重点研究的叁个小区是雍景四季小区、今日家园小区、西山枫林一区。首先对声环境进行了相关阐述,并且分析了北京高密度居住区夜间声环境的构成,结合对目标样本小区的实地检测与分析以及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对每个高密度居住区进行特征总结并且归纳,得出目标小区的主要噪声源并进行分析,为高密度居住区夜间声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参考。然后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监测对北京市高密度居住区绿地进行了分析,选取北京市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按照声环境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相应的高密度居住区绿地夜间声环境的控制策略,分别从城市规划、平面布局、声屏障、场地降噪和物业管理几方面来降低噪音对居住区夜间声环境的干扰。同时从场地设计、水景设计、种植设计方面为北京高密度居住区夜间声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建议。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对北京高密度居住区绿地夜间声环境的研究,为以后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绿色住宅作出贡献,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人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董峻岩[4]2013年在《哈尔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形态构成和整体空间环境品质是影响城市整体的宜居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其质量会对使用者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消极的居住区公共空间会使居民对公共生活产生排斥感。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营建舒适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就是其中之一。不利的声环境将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造成危害,包括听力视力的损害;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甚至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产生急躁,易怒等情绪。因此营造令人们满意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适宜的声场条件以及使用者、物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与声环境影响的考虑,可以解决人们对生存环境舒适度的要求,缓解居民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本文以哈尔滨典型居住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声环境研究与居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相结合,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综述,结合现场实测调研、计算机软件模拟、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哈尔滨典型居住区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与分析,从而拓宽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野,确立了哈尔滨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的评价方法与设计策略。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哈尔滨典型住区及代表性公共空间进行了分析,选取哈尔滨典型住区公共空间展开现场实测,结合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声场分布特征和设计因子影响机制展开了研究,即规划层面上的区块规模、建筑密度、后退距离、道路交通、空间绿化以及空间封闭性等因素,以及与建筑层面上的建筑开口、建筑高度以及空间组合多样性等因素。其次,对居住区居民展开问卷调研,通过调研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深入研究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声音、听者和环境叁者的内在关系,对使用者基于声喜好的声环境评价影响机制进行了解读,即交通声、施工声和商业设施声、自然声、人行为声同使用者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方面存在的显着相关性。最后,综合实测和模拟结果,依托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结论,挖掘物理环境特征、设计因子与声环境评价的关联性,分析了声环境总体特征和不同影响因素对哈尔滨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的影响。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舒适性的营造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对典型居住区抗噪性能进行评价,从宏观整体上把控,提出针对居住区空间声环境的优化设计方法;并针对受访者特征和物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声环境评价分析结果,提出营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舒适居住区声环境设计策略和原则,以最终的成果来指导具体的居住区工程设计实践,从而体现了科研成果的价值转换。论文取得了下列创造性研究成果:(1)提出了居住区空间结构声环境的影响因子。(2)揭示了使用者社会人口特征对居住区声环境评价影响的规律。(3)探寻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设计策略。本研究主要是以哈尔滨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进行展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空间环境各有不同,因此在今后本方向进一步后续研究中,可找南方(如广州)等地设计院进行深入,以适应全国的运用。

贾向琳[5]2007年在《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居环境的概念一经提出,世界上就掀起来研究人居环境的热潮,居住区环境是狭义的人居环境,我国对居住区环境的评价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迅猛。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关于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居住区环境的构成要素。在兼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前提下,遵循针对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全面性原则,精心筛选环境因子,建立了居住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居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相关法规的指标限制确定了各定量指标要素的标准值和各定型因子的分级标准;结合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个指标要素的权重。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2005年南京市锁金四村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2005年锁金四村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为0.7046,说明锁金四村作为旧居住区,其生态环境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实例说明就居住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不能跟上发展节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最后文章讨论了建立普适性和针对性居住区环境评价体系,作为不同评价目的的参照;讨论了建立居住区环境的心理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客观赋值法确定权重和居住区环境改善的着眼点。

张树玲[6]2011年在《城市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旧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居住区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生活设施也逐渐走入了家庭,伴随而来的是居住区噪声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居住区声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长期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会使人出现耳聋、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失眠、浑身无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精神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尤其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年龄较大的居民来说,噪声所造成的伤害是不能恢复的。因此,居住区声环境的噪声污染治理是必要而急迫的。而我国噪声的相关标准和法规滞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不论在居住区设计阶段还是后期的监管过程中,只是单纯以噪声的分贝数来进行评价居住区声环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我国缺少针对居住区内部声环境的详细噪声标准,在评价居住区内部声环境时,较为笼统,不具体,也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居住区声环境的质量。另外,我国的居住区在进行噪声监测过程中存在噪声不超标但扰民的现象,足以说明仅以噪声分贝数的高低来评价居住区声环境,是不科学的。除此之外,在居住区设计阶段缺乏环境监测数据做依据,设计者在设计中缺少对住宅降噪方面的考虑。本论文旨在探讨除了常用的噪声监测以外,其他对居住区声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能为居住区设计阶段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内容有:居住区声环境等基本概念的叙述;分析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影响以及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分析国内外及内蒙古自治区居住区声环境的现状,并总结存在的问题;以赤峰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方式掌握居住区居民对噪声污染危害的了解程度,了解干扰他们生活的主要噪声源有哪些,身体的不良反应以及对于居住区声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的建议和想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处理分析,提出赤峰市目前居住区声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如居住区设计阶段缺乏声环境考虑、缺乏住宅室内噪声标准、低频噪声对居民的干扰被忽略、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污染缺乏统一管理等。最后提出可以采取的优化方法。本论文所研究的是除用噪声分贝等级评价居住区声环境质量以外的辅助评价方法,把居住区居民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另外,对居民反应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出优化方法,对居住区声环境设计阶段及后期改善有参考价值。居住区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居住区声环境质量的评价除了应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标准、法规外,还要考虑居住区居民的主观感受。而在居住区声环境规划设计阶段更应该把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诉求考虑到设计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陈希[7]2014年在《声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现今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视觉至上的现状,提出将声要素有效融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把环境中本来存在的听觉要素加以明确认识,同时提出视觉与听觉的平衡及协调。引入除物理声外的主观声音领域设计,如记忆声、联想声等,作为声环境社会性特征的表达加入整体景观设计中。同时提出相关声景装置设计的低碳化考量,并探讨声景引入对景观生态化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声景观相关研究成果整理,探究居住区声景观设计的可行性,研究城市居住区景观中声环境的影响因素,寻求针对于居住区声景观研究方法及设计手段。收集居住区声景元素,做出量化评估分析,提供相关景观改造案例的理论依据,把该分析结果运用到城市居住区的声景观设计中。在现有相对成熟的降噪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广阔、多元的声音设计可能,引发对声音消极及积极的多面性思考。对声景观的地域及社会文化性提出思考,超越传统声学设计中“物的设计”局限,提供人文性设计考量。不仅可以为住宅小区的开发与建设,而且也可以为购房者从声音环境的角度提供参考和咨询。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国内外声景观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声景概念进行研究,总结归纳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声景观领域发展成果,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虽未能有系统的声景观这样的研究体系形成,却也随着历史长河流淌渐渐形成了独有的声环境塑造手段,凭借深刻的中式美学思维及诗意伫立于世界舞台,因此后人对其的继承与发展应当不遗余力。同时本章就现有研究中声景设计的涵盖范围进行归纳整理。第叁章论述了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声景元素量化评价方法的选择,确定采用SD语义差别法及李克特量表法进行量表的构建,并决定引入GIS信息系统,形成地理声景观图绘制,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居住区的声区块划分。第四章结合调研得来的居住区声环境的现状配合问卷设计相关程序,设计了声景问卷。并分别从声景观设计切入角度、相关设计手段、声景观布置方式及与视觉因素相互作用关系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在声景装置设计的探讨中提出节能型声景装置设计的概念构想。第五章利用第四章设计所得的调查问卷,针对位于沈阳东陵区的万科花园新城居民进行抽样采访,统计样本,获得主观评价数据。利用噪声统计分析仪对进行声级测量,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GIS声景观图,并结合聚类分析法进行小区声环境评价,包括声景构成要素、声景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叁个方面。并以此为设计依据提出局部节点改造方案及管理运营方式。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若干研究方法及设计手段,能够切实为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设计提供方向,期待着在人居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声学、噪声控制、景观环境设计等领域有交叉综合的多元发展更加密切立体。

张智[8]2003年在《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承受城市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人居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人民的迫切要求。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居住区环境质量管理,确保良好的居住区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化的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因此,“九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95-920-01-02-01)”,属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中的子题,本论文是该子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居住区环境的特点及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贯彻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化人居环境的理念,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以居民健康为主、兼顾居民生活质量(如舒适性等)的评价指标,把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管理融入于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了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分析现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摸式,包括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等;提出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分级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应用Dephi法调查了2000余户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并咨询了分布于全国范围12个省(市)、23个城市、37个专业的120位专家,综合应用五次多项式和方差、均方差分析,计算调查数据的收敛趋势,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确定了评价指标分级权值,提高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权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论文根据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居住区环境管理的需要,在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评价域概念,它包括叁个层次:评价模式域、评价指标域和评价值阈,即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相适应、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或评价要求相适应、评价指标监测值与指标分级标准相适应,且据此建立了评价域数学模型,为开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奠定了数学基础。论文以 VB(Visual Basic 6.0)为平台研制开发了居住区环境评价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结构,使用方便快捷,评价结果合理,可采用表格输出或图形输出,形式多样,形象直观。论文以重庆渝北两路城区为例,进行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管理系<WP=5>统应用实例研究。评价结果为:渝北两路城区环境要素为‘中’,环境设施为‘良’,环境管理为‘良’,综合评价居住区环境质量等级为‘良’。

孙立杨[9]2013年在《城市居住区声环境特征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声环境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居住区声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们,对其生活和休息的基本场所,要求安静舒适。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开发专注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居住的环境品质,造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污染。其中噪声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居住区噪音的来源、类型和特点,在对国内外居住区声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基础上,以大连市城区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居住区噪声状况调查,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大连在未来10年内的居住区声环境发展趋势。最终通过对国内外居住区声环境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比较,总结了我国声环境评价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今后在居住区声环境建设中应注意与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居住区声环境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方案。

刘子强[10]2003年在《居住区声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声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理和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影响。当前,居住区声环境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居住区声环境质量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进入 21 世纪,随着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之下,有必要对我国当前居住区声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探明当前的问题及以后改进的可能。本文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综述了噪声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通过对天津市居住区声环境现状进行调研,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居住区声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本文还探讨了居住区声环境规划中的一些方法与可行的技术手段;分类详细介绍了改善室内声环境的具体构造技术措施;最后,通过我国与国外声环境标准和评价指标的对比,结合我国目前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在宏观管理上应该建立居住区规划的声环境审查机制,尽快建立并完善声环境的预测、监督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城市居住区室外热声环境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D]. 晋美俊.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2]. 重庆主城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研究[D]. 武斌. 西南大学. 2013

[3]. 北京高密度居住区绿地夜间声环境研究[D]. 魏悦. 北方工业大学. 2016

[4]. 哈尔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声环境评价及分析研究[D]. 董峻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5]. 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贾向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 城市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D]. 张树玲. 吉林大学. 2011

[7]. 声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陈希. 沈阳建筑大学. 2014

[8].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D]. 张智. 重庆大学. 2003

[9]. 城市居住区声环境特征及控制研究[D]. 孙立杨.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10]. 居住区声环境研究[D]. 刘子强. 天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居住区声环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