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油论文_刘昊然,李秀萍,赵荣祥,李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噻吩,溶剂,纳米,钨酸,氯化锌,表观,麦饭石。

模拟油论文文献综述

刘昊然,李秀萍,赵荣祥,李萍[1](2019)在《H_2WO_4/GO的制备及其超声-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钨酸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利用浸渍法将钨酸负载到氧化石墨烯上制得H_2WO_4/GO。采用XRD、FT-IR、SEM、BET表征确定H_2WO_4/GO的形态及其结构。以H_2WO_4/GO作为催化剂,H_2O_2作为氧化剂,乙腈作为萃取剂超声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DBT)。实验表明,在模拟油为5 mL,钨酸的负载量为30%(质量分数),催化剂为0.02 g,乙腈为1 mL,H_2O_2/S (mol ratio)为8,反应温度为50℃,超声功率为150 W的最佳反应条件下,二苯并噻吩(DBT)、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苯并噻吩(BT)的脱除率分别达到96.6%、81.2%、72.8%。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并对超声氧化脱硫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郭爱军,潘会会,郑文林,焦守辉,王峰[2](2019)在《分散型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对模拟油浆的加氢处理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和六羰基钼(Mo(CO)_6)为前驱体、水热法合成了分散型纳米MoS_2,采用Xray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程序升温脱附法(NH_3-TP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叁种烯烃(辛烯、苯乙烯、反式二苯乙烯)、苯并噻吩和蒽等构建模拟油浆体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分散型纳米MoS_2的模拟油浆加氢处理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制备出的催化活性样品均为2H-MoS_2,但各样品的结晶度、颗粒尺寸、硫化程度及其酸性质等均有所不同,其中,总酸量差别较小;以Mo-DTC和Mo(CO)_6为前驱体的优选硫化条件分别为380℃/30 min和370℃/30 min,所得到的催化剂对烯烃和噻吩的加氢活性较高。其中,Mo-DTC基纳米MoS_2催化剂的烯烃加氢饱和转化率高达98.10%,加氢脱硫率为94.51%,而蒽的部分加氢饱和转化率则较低,为29.47%,且无八氢蒽(8HN)或全氢蒽的生成。Mo(CO)_6基纳米MoS_2催化剂的加氢效果则略差,烯烃加氢饱和转化率为94.01%,加氢脱硫率为89.01%,对蒽的加氢饱和转化率为24.20%,无8HN或全氢蒽的生成。总体而言,由Mo-DTC所制备的MoS_2催化剂具有烯烃高效饱和、含硫化合物高效脱硫、芳烃浅度加氢饱和的效果,且油浆加氢处理反应的选择性及催化稳定性均更高。(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鑫,宋阳阳,丁正英,郭云玉[3](2019)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模拟油中硫含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磷钨酸为催化剂进行氧化脱硫实验,并采用紫外光谱对脱硫产物进行硫含量检测,并计算脱硫率。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硫含量测定方法相比,将紫外光谱用于定量测定模拟油中硫的含量具备一定可行性,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杨楠楠,王强,邓桂春,臧树良[4](2018)在《一种低共熔溶剂在深度萃取模拟油脱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咪唑及其衍生物和Bu4NBr为原料,按不同原料配比,通过低温共熔得到了一系列新型低共熔溶剂(DESs),用于萃取脱除模拟油品中的二苯并噻吩(DBT),并对其最佳脱硫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n(Bu4NBr)/n(咪唑)=0.6时,该类DESs对二苯并噻吩表现出最佳萃取效果。针对DESs考察了剂油体积比与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测定了DESs的选择性能与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V(DES)∶V(Oil)=1∶6、萃取温度为20℃、萃取时间为30 min时,咪唑与Bu4NBr共熔物(DESⅠ)对二苯并噻吩的脱硫率达到89.2%;经4次萃取后,其脱硫率达到95.0%;相同条件下该类DESs对于不同噻吩类衍生物的脱除能力的顺序为:二苯并噻吩(DBT)>苯并噻吩(BT)>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噻吩(T);再生后脱硫效果良好;经7次重复萃取过程后,DESs对DBT的脱硫率仍高达86.8%。(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徐竞帆,李爱蓉,蒋乐乐[5](2018)在《磷钨酸盐离子液体合成WO_3-SiO_2及催化模拟油氧化脱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丁基-3-甲基咪唑磷钨酸盐离子液体为钨源,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WO_3-SiO_2,并用Raman、XRD、TEM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在WO_3-SiO_2作催化剂、乙腈作萃取剂、H_2O_2作氧化剂的催化氧化脱硫系统内,考察了催化剂对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W组分被负载进入无定形SiO_2载体上,并以单斜相WO_3的形式存在。在n(W)∶n(Si)=0.1、n(O)∶n(S)=3、m(WO_3-SiO_2)=0.03 g、T=50℃的最佳实验条件下,WO_3-SiO_2对模拟油中DBT的脱除率可达94.73%。(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荆国林,涂梓忆[6](2017)在《EVA/改性SiO_2纳米复合降凝剂的制备及对含蜡模拟油降凝降黏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_2)表面带有羟基的性质,使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和硬脂酸对其改性,得到有机纳米二氧化硅(YSiO_2)。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YSiO_2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降凝剂的复合产物EVA/YSiO_2,以蜡质量分数20%的模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凝点和流变试验,从宏观上评价EVA/YSiO_2对不同含蜡量模拟油的作用效果,并与EVA、EVA/未改性SiO_2纳米复合降凝剂进行对比,利用偏光显微镜考察加剂前后不同模拟油蜡晶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加剂量为500×10-6的EVA/YSiO_2纳米复合降凝剂,可使含蜡质量分数20%的模拟油凝点从33℃降至0℃,并大幅降低油样黏度。偏光显微试验结果表明:添加EVA/YSiO_2能有效降低蜡晶尺寸,并促进蜡晶分散。(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毛春峰,赵荣祥,李秀萍,刘天,张哲[7](2017)在《CH_3CONH_2/ZnCl_2低共熔溶剂脱除模拟油中的硫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0℃下,加热搅拌乙酰胺和氯化锌混合物制备了CH_3CONH_2/ZnCl_2低共熔溶剂,对其结构进行了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红外分析和黏度分析。以CH_3CONH_2/ZnCl_2作为萃取剂和催化剂,H_2O_2作为氧化剂,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噻吩硫化物。对n(ZnCl_2)/n(CH_3CONH_2)、n(H_2O_2)/n(S)、反应温度、剂油体积比和不同硫化物对脱硫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模拟油体积5mL、n(ZnCl_2)/n(CH_3CONH_2)=0.4、n(H_2O_2)/n(S)=8、剂油体积比1∶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00min的最佳条件下,二苯并噻吩的脱除率达到87.12%。经过5次循环之后,脱硫率略有降低。(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郭朝阳,张磊,张路,周贺,刘苗[8](2017)在《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原油胶质模拟油的界面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柱色谱分离的方法对胜利油田陈家庄稠油进行了分离,在温度为30℃条件下考察了矿化度、离子类型、碱对模拟油(液体石蜡+2%胶质)与季铵盐类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12-2-12)间的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2-2-12溶液与石蜡油间的界面张力较高;加入胶质后,体系的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说明胶质与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发生共吸附。矿化度对其稳态界面张力没有显着影响,Ca~(2+)的加入使得体系的稳态界面张力略微增加,Mg~(2+)的加入会使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出现明显瞬时最低值,但对体系的稳态界面张力影响不大。碱的加入可使动态界面张力出现瞬时超低值,这是因为碱与胶质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物质与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产生协同效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7-07-24)

侯良培,赵荣祥,李秀萍[9](2017)在《[C_4Pyr]Cl/nTsOH型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加热氯代正丁基吡啶([C_4Pyr]Cl)和对甲苯磺酸(TsOH)的混合物制备了[C_4Pyr]Cl/nTsOH,(n=0.1,0.2,0.3)型低共熔溶剂。以[C_4Pyr]Cl/nTsOH为催化剂和萃取剂,H_2O_2为氧化剂组成萃取-催化氧化脱硫体系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硫化物。通过FTIR表征,确定[C_4Pyr]Cl/0.2TsOH的结构以及氧化产物,并考察了不同脱硫体系、n(TsOH)∶n([C_4Pyr]Cl)、低共熔溶剂加入量、反应温度、n(H_2O_2)∶n(二苯并噻吩)和含硫化物类型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共熔溶剂[C_4Pyr]Cl/0.2TsOH加入量1.00 m L、反应温度50℃、n(H_2O_2)∶n(二苯并噻吩)=6、模拟油用量5 m L的反应条件下,[C_4Pyr]Cl/0.2TsOH对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的脱硫率分别达98.2%,96.0%,40.2%。由一级动力学方程和Arrhenius方程计算氧化脱除二苯并噻吩所需的表观活化能约为51.95 k J/mol。[C_4Pyr]Cl/0.2TsOH回收利用5次后,脱硫率仍不低于95.1%。(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仇璐[10](2017)在《催化氧化法脱除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加和法律的日益严格,深度脱硫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到氧化脱硫有着工艺简单,操作条件温和,能耗低,且对位阻较大的噻吩类硫化物较好的脱硫效果等优点,本研究设计采取氧化脱硫的方法先将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氧化成其极性较大的砜类物质,再通过萃取的方式将其去除。本研究以改性麦饭石为催化剂的载体,以钼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法制备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催化剂(Mo/MMS),并对新制备的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等手段进行表征,分析催化剂的结构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发现,麦饭石具有多孔的海绵层状结构。通过FIRT和XRD证实金属Mo已成功负载到改性麦饭石上,并且Mo分散在麦饭石的内部,麦饭石的内部结构并没有被改变。通过对四种不同的脱硫体系对比分析可知:在没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氧化反应脱硫效率较差,Mo/MMS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脱硫性能,萃取在整个脱硫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初始硫浓度这五个因素对氧化反应中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氧化反应温度、氧化时间的增加,脱硫效率增加,但是经过某个点后,脱硫效率会略有下降;随着催化剂用量和氧硫比的增加,脱硫效率增加。综合考虑油的收益率、脱硫效率和成本的情况下,在20 ml硫含量为500 ppm的模拟油中,当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0 min、氧硫比为5.0,催化剂用量为0.5 g时,脱硫效率可以达到97.5%。且模拟油中初始硫浓度越高,残余硫浓度越高,去除率越低,脱硫越困难。Box-Behnken设计评估了叁个因素: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氧硫比对脱硫效率的交互影响,并得到一个拟合的二次模型,模型的显着性较好,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较符合。叁个因素对脱硫率影响重要程度排序是:O/S>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通过软件设计得到了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氧化反应时间为62 min,氧化反应温度为103℃,氧硫比为4.0,在最优条件下预测的脱硫率是99.0%,经实验验证后脱硫效率是98.1%,两者之间非常接近。因此,响应面分析法可成功的应用于优化氧化脱硫反应的条件。催化剂经过四次再生,在第五次重复使用时,氧化脱硫效率从98.1%下降到了 92.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5)

模拟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和六羰基钼(Mo(CO)_6)为前驱体、水热法合成了分散型纳米MoS_2,采用Xray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程序升温脱附法(NH_3-TP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叁种烯烃(辛烯、苯乙烯、反式二苯乙烯)、苯并噻吩和蒽等构建模拟油浆体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分散型纳米MoS_2的模拟油浆加氢处理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制备出的催化活性样品均为2H-MoS_2,但各样品的结晶度、颗粒尺寸、硫化程度及其酸性质等均有所不同,其中,总酸量差别较小;以Mo-DTC和Mo(CO)_6为前驱体的优选硫化条件分别为380℃/30 min和370℃/30 min,所得到的催化剂对烯烃和噻吩的加氢活性较高。其中,Mo-DTC基纳米MoS_2催化剂的烯烃加氢饱和转化率高达98.10%,加氢脱硫率为94.51%,而蒽的部分加氢饱和转化率则较低,为29.47%,且无八氢蒽(8HN)或全氢蒽的生成。Mo(CO)_6基纳米MoS_2催化剂的加氢效果则略差,烯烃加氢饱和转化率为94.01%,加氢脱硫率为89.01%,对蒽的加氢饱和转化率为24.20%,无8HN或全氢蒽的生成。总体而言,由Mo-DTC所制备的MoS_2催化剂具有烯烃高效饱和、含硫化合物高效脱硫、芳烃浅度加氢饱和的效果,且油浆加氢处理反应的选择性及催化稳定性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油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昊然,李秀萍,赵荣祥,李萍.H_2WO_4/GO的制备及其超声-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硫化物[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郭爱军,潘会会,郑文林,焦守辉,王峰.分散型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对模拟油浆的加氢处理催化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9

[3].王鑫,宋阳阳,丁正英,郭云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模拟油中硫含量的研究[J].生物化工.2019

[4].杨楠楠,王强,邓桂春,臧树良.一种低共熔溶剂在深度萃取模拟油脱硫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18

[5].徐竞帆,李爱蓉,蒋乐乐.磷钨酸盐离子液体合成WO_3-SiO_2及催化模拟油氧化脱硫[J].现代化工.2018

[6].荆国林,涂梓忆.EVA/改性SiO_2纳米复合降凝剂的制备及对含蜡模拟油降凝降黏的效果研究[J].能源化工.2017

[7].毛春峰,赵荣祥,李秀萍,刘天,张哲.CH_3CONH_2/ZnCl_2低共熔溶剂脱除模拟油中的硫化物[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7

[8].郭朝阳,张磊,张路,周贺,刘苗.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原油胶质模拟油的界面张力[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2017

[9].侯良培,赵荣祥,李秀萍.[C_4Pyr]Cl/nTsOH型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其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J].石油化工.2017

[10].仇璐.催化氧化法脱除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火烧油层一维实验流程图四元复合驱示意图微波1200W,油浴200℃升温曲线,B....实验数据重建图像动态实验装置催化剂上模拟生物质油精制反...

标签:;  ;  ;  ;  ;  ;  ;  

模拟油论文_刘昊然,李秀萍,赵荣祥,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