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尉菁华,石丹丽,吴帆,杨冰岩,翟燕

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尉菁华,石丹丽,吴帆,杨冰岩,翟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末二氧化硅,聚酰亚胺,聚集态结构,力学性能

含硅聚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尉菁华,石丹丽,吴帆,杨冰岩,翟燕[1](2018)在《粉末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3′,4,4′-二苯醚四羧酸二酐(ODPA)、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N-甲基-2-砒咯烷酮(NMP)为溶剂,粉末二氧化硅(SiO_2)为添加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得到二氧化硅/聚酰胺酸杂化液,制备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和拉力试验机等对杂化薄膜的聚集态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SiO_2极细的粒径对PI起到了增强、增韧作用,随着SiO_2添加量从0%增加到8%,杂化薄膜的有序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二氧化硅添加量为6%时,杂化薄膜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有序度、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分别较纯PI膜提高了6%、15%、28%、28%。(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李聪聪[2](2018)在《块状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气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传统气凝胶有低密度(<0.05g/cm3)、低热导率(<0.02W/m.K)、高比表面积(>1000m2/g)等多项优异性能,在隔热、空间技术、催化、声学等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由于其脆弱的力学性能导致成块性差,对于产品的运输、操作、加工以及耐久性等造成严重的限制,使商业化气凝胶的应用有限。因此,发展新的工艺制备完整的块状气凝胶,扩大其应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叁个部分:(1)采用溶胶-凝胶法,选用带有非水解烷基基团的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为硅源,在常压干燥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块状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该方法以水为溶剂,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模板剂来调控孔径,避免了常规制备气凝胶过程中所需的表面改性以及多次溶剂置换、洗涤过程,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制备周期。进一步探索了影响块体二氧化硅气凝胶常压制备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完整性最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样品,其密度为0.079 g/cm3,孔隙率为88.9%,且具有超疏水性(疏水角为166°)。(2)以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叔丁醇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出块状聚酰亚胺气凝胶。通过改变单体和溶剂的配比,发现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密度和体积收缩率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气凝胶的微观结构由疏松变得致密,气凝胶孔径与线状网络骨架的尺寸逐渐缩小,单体浓度起到了一个调节聚酰亚胺气凝胶微观结构的作用。随着密度的降低,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固体热导率降低,但密度减少,平均孔径变大,导致气态热导率增大,也会降低气凝胶的抗压强度。10%左右的单体浓度制备的聚酰亚胺气凝胶较为适宜,其密度为0.115 g/cm3,导热系数为0.0312 W/m.K,抗压强度为7.97 MPa,但样品呈现超亲水性。(3)为解决聚酰亚胺气凝胶亲水问题,本文提出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气凝胶复合杂化方法,并通过两种方式制备出复合样品。1、物理复合:首先合成二氧化硅气凝胶,然后将其作为填料加入聚酰胺酸溶液中制备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2、化学复合:首先制作二氧化硅凝胶的前驱体溶液和聚酰胺酸溶液,控制pH值在在凝胶形成前将两者的前驱体溶液复合,最后通过冷冻干燥工艺成功制备出纳米尺度均匀复合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通过表征发现,二氧化硅凝胶的物理掺杂效果更好,不仅明显提升了凝胶的室温隔热性能(0.0282 W/m.K),改善其疏水性(疏水角为96°),也会提高了复合气凝胶的抗压强度(11.34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林冬燕[3](2017)在《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它类型的可充电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充电速度快、自放电率低等优势,对它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国内外皆十分活跃,目前已然成为最受关注、产量最高的消费类电池品种。由于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大功率的特点,被认为是交通工具的动力储能电池的最理想之选、最具潜能的一个类型。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频发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电池,由普遍的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及其它便捷型电子设备和电器所用电池向航空航天、军事国防领域和交通工具所用电池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趋势。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低成本、轻质小型、高性能、长寿命、大功率、高安全、绿化环保,目前正值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究不断地深入拓展,而电池隔膜虽不参与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但作为有着避免正负电极接触、持有电解液、允许锂离子通过这叁个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其性能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对电池隔膜进行研究开发、提高隔膜性能也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仍主要为聚烯烃微孔膜,其具有厚度薄、力学性能好、耐腐蚀等优点,但由于聚烯烃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其耐热性差、与极性电解液的亲和性差及孔隙率低等缺点也不容小视,尤其是热尺寸稳定性差的严重安全隐患更是值得重视。为找到适合于应用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池隔膜,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无纺布隔膜和无机物增强的聚合物基隔膜。聚酰亚胺(polyimide/PI)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其具有极耐高低温、优良的介电性能、机械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稳定的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耐辐照性能等突出优点,静电纺丝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更是具有纳米尺度材料特有的优点,因此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将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吸液率、孔隙率以及离子电导率,是一种在隔膜应用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的新型材料。但是,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内部纤维结构松散,孔隙率将近90%,因而力学性能较差,仅仅不足1OMpa,远远达不到电池隔膜对机械强度的性能要求。为了提高静电纺丝法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力学强度,本文采用了同步水解-交联法,利用酸的刻蚀和催化水解作用,在纤维膜内部引入交联形貌的同时在纤维表面复合了二氧化硅,成功地制得了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纳米纤维膜。该纤维膜的力学强度和对极性溶剂的润湿性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拉伸强度从原来的6.24MPa提高到了 80.0MPa,且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化学稳定性和热尺寸稳定性仍然保持在很高的程度,并且吸液率、孔隙率、离子电导率均比Celgard2400隔膜更优,能够满足作为隔膜使用的性能要求。作为锂离子电池应用时,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隔膜表现出了良好的充放电性能、较大的放电比容量以及多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5C的大倍率放电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80%以上,远远优于Celgard隔膜。因此,采用同步水解-交联法制备的具有交联形貌的Si02/PI复合纳米纤维膜是有潜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材料。(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5)

黄杰阳,王旭,刘向阳[4](2015)在《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相互作用对其复合纤维和粉末的增强与功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通常能够显着改善二氧化硅(silica)/聚酰亚胺(PI)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本文以主链含苯并咪唑PI为基体,提高了PI与silica的相互作用,制备了高强度的silica/PI纤维和的高性能silica/PI重金属吸附剂。在silica/PI纤维中,silica与PI基体的良好相互作用抑制了PI的结晶,silica增强效果因PI结晶受限变弱。通过热拉伸工艺诱导silica团聚、分布区域缩小,PI能够重新结晶。同时silica仍对PI非晶部分增强,silica增强效应与PI结晶增强的协同效应大幅提高了PI杂化纤维的强度(1.83GPa提高至2.34GPa)。Silica/PI粉末中,silica提供亲水基团以提高粉末在水中的分散性,PI中苯并咪唑的C=N提供了重金属配位络合点。二者通过溶液热酰亚胺化过程一锅法共同析出,形成两相相互贯穿的杂化粉末。Silica/PI杂化粉末在Cu2+溶液中分散良好,Cu~(2+)平衡吸附值达33.12mg/g,吸附效率超过99.5%。这是PI首次被应用于重金属吸附领域,可用于核工业、高温等恶劣条件下的废水处理。(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 高性能高分子》期刊2015-10-17)

胡旭尧,尚玉明,王要武,王莉,何向明[5](2013)在《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涂层改性聚丙烯隔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酰亚胺(PI)作为粘结剂,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锂离子电池用聚丙烯(PP)隔膜进行陶瓷改性,得到PP/SiO2复合隔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热收缩、交流阻抗及充放电实验等方法,对复合隔膜的热性能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制备的复合隔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收缩性能,纳米颗粒间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150℃时的热收缩率仅为1.8%,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30 min涂层复合隔膜组装的LiCoO2/Li电池,以0.2 C充电、0.5 C放电,在2.75~4.20 V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0 mAh/g,高于PP隔膜组装电池的138 mAh/g。(本文来源于《电池》期刊2013年06期)

叶相元,王金清,杨生荣[6](2013)在《介孔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湿法注入技术,在真空环境下将合成聚酰亚胺(PI)的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ONA)—首先注入介孔二氧化硅(MCM-41)的孔道内,而后加入另一单体均苯四甲酸酐(PMDA),进而引发聚合得到MCM-41/PI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这种新的合成策略,我们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CM-41含量的纳米复合材料,并测试了其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透光性能。研究发现,该制备方法充分利用了MCM-41的纳米介孔孔道,从而使得二氧化硅类材料所固有的高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的物理属性在复合材料中得到了更有效的体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合成的MCM-41/PI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高的机械强度以及随MCM-41含量增加而逐步降低的光透过性。当MCM-41的质量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最好(拉伸应力:99.86 MPa),杨氏模量也最高(2329.36MPa)。(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6)

王玫[7](2013)在《溶胶-凝胶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共聚得到聚酰胺酸与四乙氧基硅烷水解产生的羟基进行缩合反应,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键合在石英纤维表面,经过高温制成聚酰亚胺/二氧化硅复合固相微萃取涂层。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的结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法测定了水中的苯、甲苯、二甲苯,色谱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4,0.9967,0.9978,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7mg/L,0.04mg/L,0.06mg/L,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4.86%~5.24%,4.03%~4.16%,4.22%~4.65%。(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王秀龙,马鹏常,熊磊,齐海霞,刘峰[8](2012)在《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含硅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烯丙基胺为反应物,合成了N,N’-二烯丙基联苯双酰亚胺,该化合物在氯铂酸催化作用下与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聚酰亚胺(PI)。研究表明:含硅链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溶解性能和熔融加工性能。各步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 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A)、示差扫描热分析仪(DSC)和尺寸排除色谱仪(SEC)对目标产物的热性能和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2年08期)

王秀龙[9](2012)在《经由硅氢加成反应的含硅聚酰亚胺单体与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是一类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热性能的聚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然而,聚酰亚胺材料在有机常规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较高,这些缺点限制了应用范围。因而如何改善这些缺陷和提高应用性能成为聚酰亚胺材料结构改性研究的重点。含硅聚酰亚胺在热性能、氧化稳定性能、粘结性能和电性能方面都具有很好的表现。一方面,在聚酰亚胺结构中引入柔性基团、大的侧链或非极性取代基可以有效改善其溶解性,在这些方法中,硅氧烷链段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改善聚合物的溶解性。另一方面,聚硅氧烷材料自身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诸如低温柔顺性、高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疏水性、生物相容性、高粘结性、低介电性和气体透过性。因此将硅氧烷链段引入芳香聚酰亚胺中可以得到具有好的热稳定性和成膜性的可溶性聚酰亚胺。在本论文中,我们拟通过结构改性的方法将硅氧烷基团引入聚酰亚胺主链结构中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含硅聚酰亚胺通常由含硅的二酐或二胺单体聚合,本论文研究了运用带有双端烯键的酰亚胺和硅烷发生硅氢加成聚合这种方法来制备。硅氢加成反应在有机硅化学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反应,它可以在有催化剂如氯铂酸条件下发生反应。我们首先用带有端双键的酰亚胺分子和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得含硅聚酰亚胺。研究表明:含硅链段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溶解性能和熔融加工性能。各步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热重分析仪(TGA)、示差扫描热分析仪(DSC)和尺寸排除色谱仪(SEC)对目标产物的热性能和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次我们通过设计新的方法,经过叁步反应合成了 1,3-二(3'-氨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PTDS),其结构得到IR和1H-NMR谱图确认。反应的第二步是通过硅氢加成法将酰亚胺环引入硅氧烷,第叁步是用盖布瑞尔法使酰亚胺环开环得到一级伯胺和邻苯二甲酰肼。进而通过PTDS对聚酰亚胺材料进行了共聚结构改性研究,以新合成的PTDS和ODA与ODPA制备PTDS改性聚酰亚胺,并对其溶解性、热性能、机械性能、光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PTDS改性聚酰亚胺的有机溶剂溶解性和透明性随着PTDS硅氧烷的摩尔比增加得到明显改善,其5%热失重温度均在450℃以上,显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但热稳定性随着PTDS硅氧烷添加量的增大而有所下降。制备的薄膜的紫外透过性随着PTDS硅氧烷量的增加而增强,颜色也逐渐变浅。(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8)

熊磊[10](2011)在《含硅脂环族二酐与可溶性、低吸湿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现代航空航天、电子电气、微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对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芳香族聚酰亚胺因为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电性能、力学性能、抗辐射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芳香族聚酰亚胺存在电子极化和结晶性等问题致使聚酰亚胺具有较强的分子链间作用,从而引起聚酰亚胺分子的紧密堆积,导致聚酰亚胺材料难溶难熔,最后迫使芳香族聚酰亚胺材料一般都难以加工成型。并且,随着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对于聚酰亚胺吸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芳香族聚酰亚胺的抗水性普遍比较差,已经无法满足微电子行业的需求。最近研究表明,在聚酰亚胺主链中引入硅氧烷链段和脂环单元结构,可以很好地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透明度,降低薄膜的吸湿性和介电常数,提高聚酰亚胺的溶解性,从而提高聚酰亚胺的可加工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脂环族二酐单体,同时,利用该新型二酐单体成功地合成出了一系列同时含有硅氧烷链段和脂环单元的聚酰亚胺薄膜,并对该薄膜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格氏试剂和2,4,6,8-四甲基环四硅氧烷通过一步法成功的制备了1,3-二甲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同时,在对甲基苯磺酸(PTSA)的催化作用下将降冰片烯单酐酯化,使其转化成为降冰片烯二甲酯。并将1,3-二甲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和为降冰片烯二甲酯备用,作为合成含硅脂环族二酐单体的两种重要原料。其次,利用叁烯丙基甲氧基硅烷、氯铂酸和碳酸氢钠制备叁烯丙基甲氧基硅烷铂络合物,作为合成该含硅脂环族二酐主反应(硅氢加成)的催化剂。第叁,1,3-二甲基-1,3-二苯基二硅氧烷和降冰片烯二甲酯在叁烯丙基甲氧基硅烷铂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依次通过硅氢加成、水解、酸化和脱水等四步反应制备出了一种新型含硅脂环族二酐单体,并对其溶解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索研究出了一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某些高位阻反应物之间硅氢加成反应活性的方法。最后,利用该新型含硅脂环族二酐单体与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4,4'-二胺基二苯醚(ODA)分别在配比为0:1:1、0.25:0.75:1、0.33:0.66:1、0.5:0.5:1、0.66:0.33:1、0.75:0.25:1和1:0:1的条件下,于DMAc中经共聚得到固含量达到15%的聚酰亚胺溶液,再经涂膜和热亚胺化,得到相应的聚酰亚胺薄膜。然后通过FT-IR、WAXRD和TGA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其溶解性和吸湿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06-11)

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传统气凝胶有低密度(<0.05g/cm3)、低热导率(<0.02W/m.K)、高比表面积(>1000m2/g)等多项优异性能,在隔热、空间技术、催化、声学等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由于其脆弱的力学性能导致成块性差,对于产品的运输、操作、加工以及耐久性等造成严重的限制,使商业化气凝胶的应用有限。因此,发展新的工艺制备完整的块状气凝胶,扩大其应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叁个部分:(1)采用溶胶-凝胶法,选用带有非水解烷基基团的甲基叁甲氧基硅烷(MTMS)为硅源,在常压干燥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块状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该方法以水为溶剂,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模板剂来调控孔径,避免了常规制备气凝胶过程中所需的表面改性以及多次溶剂置换、洗涤过程,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制备周期。进一步探索了影响块体二氧化硅气凝胶常压制备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完整性最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样品,其密度为0.079 g/cm3,孔隙率为88.9%,且具有超疏水性(疏水角为166°)。(2)以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BPDA)和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叔丁醇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出块状聚酰亚胺气凝胶。通过改变单体和溶剂的配比,发现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密度和体积收缩率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气凝胶的微观结构由疏松变得致密,气凝胶孔径与线状网络骨架的尺寸逐渐缩小,单体浓度起到了一个调节聚酰亚胺气凝胶微观结构的作用。随着密度的降低,聚酰亚胺气凝胶的固体热导率降低,但密度减少,平均孔径变大,导致气态热导率增大,也会降低气凝胶的抗压强度。10%左右的单体浓度制备的聚酰亚胺气凝胶较为适宜,其密度为0.115 g/cm3,导热系数为0.0312 W/m.K,抗压强度为7.97 MPa,但样品呈现超亲水性。(3)为解决聚酰亚胺气凝胶亲水问题,本文提出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气凝胶复合杂化方法,并通过两种方式制备出复合样品。1、物理复合:首先合成二氧化硅气凝胶,然后将其作为填料加入聚酰胺酸溶液中制备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2、化学复合:首先制作二氧化硅凝胶的前驱体溶液和聚酰胺酸溶液,控制pH值在在凝胶形成前将两者的前驱体溶液复合,最后通过冷冻干燥工艺成功制备出纳米尺度均匀复合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通过表征发现,二氧化硅凝胶的物理掺杂效果更好,不仅明显提升了凝胶的室温隔热性能(0.0282 W/m.K),改善其疏水性(疏水角为96°),也会提高了复合气凝胶的抗压强度(11.34 M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尉菁华,石丹丽,吴帆,杨冰岩,翟燕.粉末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山西化工.2018

[2].李聪聪.块状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气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林冬燕.具有交联形貌的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电池隔膜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黄杰阳,王旭,刘向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相互作用对其复合纤维和粉末的增强与功能化[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性能高分子.2015

[5].胡旭尧,尚玉明,王要武,王莉,何向明.纳米二氧化硅/聚酰亚胺涂层改性聚丙烯隔膜[J].电池.2013

[6].叶相元,王金清,杨生荣.介孔二氧化硅/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2013

[7].王玫.溶胶-凝胶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及其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王秀龙,马鹏常,熊磊,齐海霞,刘峰.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制备含硅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2

[9].王秀龙.经由硅氢加成反应的含硅聚酰亚胺单体与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2

[10].熊磊.含硅脂环族二酐与可溶性、低吸湿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1

标签:;  ;  ;  ;  

含硅聚酰亚胺论文-尉菁华,石丹丽,吴帆,杨冰岩,翟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