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深度论文_李军,张翠云,蓝芙宁,邹胜章,周长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深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水,深度,硝酸盐,生物量,骨料,垦区,生物。

地下水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张翠云,蓝芙宁,邹胜章,周长松[1](2019)在《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北京琉璃河地区,采集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用于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V5区测序.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8种主要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Cl~-、SO_4~(2-)、NO_3~-变化规律显着,工业较发达区NO_3~-浓度达155.30mg/L,SO_4~(2-)浓度达321.00mg/L,部分浅层地下水受NO_3~-和SO_4~(2-)污染.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深度影响显着,随深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富.地下水中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26.2%~95.2%),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1.5%~32.2%),不同深度微生物菌属组成差异明显,浅层、中层和深层地下水特有菌属数目分别为74,60,54.NO_3~-、SO_4~(2-)、深度是影响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且NO_3~-、SO_4~(2-)浓度受地下水深度影响程度大.地下水深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毅强[2](2019)在《与车库相连主楼地基含地下水时折算土层厚度确定与承载力深度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底反力与折算土层水土自重应力相等的原理推导了主楼地基含地下水时折算土层厚度的计算公式,这可免除如何考虑水浮力的困扰。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时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容重必须与相应的折算土层厚度配套使用。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位距基底越高,折算土层厚度和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项的值越小。(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李德生,崔玉玮,李金龙,邓时海,杨雪[3](2018)在《基于化学与生物膜耦合深度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华北地区超过8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硝酸盐氮的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基于单质铁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因伴随氨氮的产生而受限制;生物反硝化脱氮因地下水中碳源不足无法满足脱氮要求。采用自制的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与天然生物质构成耦合生物载体,通过自养与异养反硝化耦合深度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并建立了地下水易位好氧、厌氧深度脱氮新工艺。结果表明:好氧反应器在HRT为12 h、DO为2.0~3.0 mg·L-1的条件下,硝酸盐氮平均去除率≥91.24%;厌氧反应器在HRT为14 h的条件下,硝酸盐氮平均去除率≥96.32%;反应器中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可为自养反硝化菌提供电子,生物质可为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有限碳源,硝酸盐氮的脱除是自制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与生物膜耦合作用的结果。出水均无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积累。此技术可为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崔玉玮[4](2018)在《基于电化学与生物膜耦合深度处理受污染地下水中含氮物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而其日益严重的硝酸盐污染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急需修复、治理和防护。针对地下水生物脱氮因碳源缺乏,现有处理方法各有利弊。本研究提出一种生物质+化学催化耦合载体新工艺,将生物反硝化过程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相耦合,分别为异养反硝化菌和自养反硝化菌提供充足电子,实现高效脱氮,可为地下水中深度脱氮的实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研究以自制生物质(biomass)+微电解化学催化(micro-electrolysis chemistry-catalyzed granule)耦合载体(简称B+MC耦合载体)作为处理装置的填充载体,以好氧反应器模拟浅层地下水有氧环境,以厌氧反应器模拟深层地下水的厌氧、缺氧环境,探究其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反应器生物处理启动迅速,均在15天左右挂膜成功。以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的去除效果及体系内COD、pH值的变化为控制指标,研究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反应器运行方式等影响因素,研究耦合载体的释碳效率、损失率、经济效益等,在此基础上将工艺进行优化,实现高效脱氮。结果表明,好氧反应器在HRT=12h、DO=2.0~3.0 mg/L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硝酸盐氮浓度由进水的29.54 mg/L处理到平均浓度2.53 mg/L,平均去除率≥91.24%;厌氧反应器在HRT=14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硝酸盐氮进水的29.54 mg/L处理到平均浓度1.03 mg/L,平均去除率≥96.32%,两反应器出水硝酸盐氮均能达到或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Ⅱ类标准。好氧反应器和厌氧反应器的出水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0.02 mg/L和0.03 mg/L,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好氧反应器的出水中氨氮的浓度<0.50 mg/L,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反应器长期运行524d仍保持良好的脱氮效果,并未出现堵塞现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好氧反应器和厌氧反应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内优势菌属具有反硝化功能(如Thiobacillus、Ferritrophicum、Denitratisoma等),部分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的功能(如Clostridium、Longilinea等)。探讨了反应器内异养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及原电池化学反应等多重耦合关系。本研究可以为受硝酸盐氮、氨氮污染的地下水修复提供更为经济、无需外加碳源或缓冲剂、无二次污染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魏坤,杨勇[5](2016)在《地下水在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中的理解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原理为依据,针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中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公式及条文说明,用工程实例说明地下水在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中的应用方法,并指出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6年06期)

白素颖[6](2016)在《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对沟道蓄水减污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用水大户,其节水的潜力也是最大的,采用高效的农田灌排技术尤为重要。沟道控制排水是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之一。农田在早作物整个生育期内采用同一降渍标准进行沟道排水不利于水资源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农田面污染源的削减,从而影响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旱作物的生长特点,采用作物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能有效地解决农田雨水资源化利用与削减农田面源污染问题,对今后农田节水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控制排水对农田水分影响、控制排水对农田面源污染影响和控制排水设施使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用水、农田排水的现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早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因根系长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降渍地下水深度控制要求,不同生育阶段采用不同降渍标准是可行的,为此,提出了采用旱作物各生育期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方法,克服了现状旱作物各生育期采用的同一降渍标准。同时,为方便实现旱作物各生育期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设计了一种控制排水的半自动闸门,并阐述了半自动闸门控制运行方式,依据旱作物各生育阶段产流量和控制水位下沟道蓄水量,推算出了半自动闸门的孔口直径公式。(2)建立了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条件下的农田水文模型,模拟了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条件下农田的水分运动过程,并根据模型需要确定了相关参数;根据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条件下沟道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机理,构建了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条件下沟道湿地对农田面源污染削减模型。(3)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对沟道蓄水减污的影响。以南通市如皋市城南街道现代农业园内项目区为例,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计算出项目区在丰水年、平水年、一般干旱年和特殊干旱年,控制排水比常规排水减少的灌水量分别为100%、70.54%、71.02%、57.36%,减少的总排水量分别为20.03%、14.14%、4.58%、5.96%,沟道湿地对TN的削减率在20%-35%之间,沟道湿地对TP的削减率在20%-30%之间。(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6-01)

万翔[7](2015)在《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及耐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碳化是引起钢筋锈蚀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大气环境类似,处于含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同样会遭受碳化作用,造成钢筋锈蚀,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破坏。本文研发了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加速碳化的试验装置及方法,并分别开展了考虑粗骨料影响的混凝土碳化试验和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碳化试验,建立了考虑粗骨料影响的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并对地下水碳化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使用有机毛玻璃管模拟粗骨料使之均匀分布于砂浆中进行碳化试验,分析粗骨料体积分数、粒径、形状等粗骨料性质和水胶比、机制砂掺量等配合比参数对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粗骨料影响的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并通过将模型预测值与本研究试验值以及其它课题组试验值的对比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2、提出了含侵蚀性CO_2人工地下水溶液的配制方法和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加速碳化的试验方法,并研发了相应的试验装置,该装置和方法能将试验过程中浸泡溶液中的侵蚀性CO_2浓度的变异系数稳定在0.15的范围内,形成稳定的含侵蚀性CO_2的地下水环境,为在正常大气压条件下开展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加速碳化试验提供有利条件。3、利用含侵蚀性CO_2人工地下水溶液的配制装置和侵蚀性C0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加速碳化的试验装置,开展了含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的碳化试验,分析了侵蚀性CO_2浓度、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粉掺量和碳化龄期等因素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下考虑粗骨料影响的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和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碳化的时变模型,并通过实测值和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4、基于地下水环境下考虑粗骨料影响的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分别对不同配合比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板、墙等受一维碳化影响的部位和梁、柱等受二维碳化影响的部位进行了耐久性分析,研究表明根据《GB 50046-2008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规定对含侵蚀性CO_2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可以满足100年的服役寿命要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12-01)

李明,宁立波,卢天梅[8](2015)在《土壤盐渍化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确定及其水位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危害作物生长和不引起土壤严重积盐2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基于根群理论的毛管水上升高度法和野外调查统计方法确定了新疆皮墨垦区地下水临界深度;通过GMS构建了该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并预测了不同方案下地下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包气带岩性为粉砂夹黏土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为1.93m;粉砂地区,矿化度小于3g/L时,地下水临界深度为2.4m,而矿化度大于3g/L时,则为2.7m。当垦区南部、北部灌溉量减少至6 000、8 850m3/hm2时,垦区地下水埋深将稳定维持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土壤盐渍化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许秀丽,张奇,李云良,谭志强,王晓龙[9](2014)在《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特征及其与淹水深度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鄱阳湖典型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逐月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了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不同高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连续监测的高分辨率地下水数据进一步探讨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高程上芦苇种群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种群密度随季节变化先升后降,在4月中旬达到最大值;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呈单峰分布,在8月达到峰值;3不同高程的芦苇种群特征和生物量存在显着差异,14 m高程的芦苇株高、茎节长度、节点数、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都显着高于15 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而14 m高程的芦苇种群密度要显着低于15m和16 m高程的芦苇(p<0.001);4水深对芦苇种群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积累有显着影响,芦苇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水深的加深而增加,种群密度随水深的加深而减小;5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长势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李静,吴松,王丽,张杰,程小龙[10](2014)在《高硬度高硫酸盐地下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且水资源供需矛盾又日益突出的现状,采用药剂预处理与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岩溶地下水资源化利用途径。结果表明,Na2CO3和Ca(OH)2预处理+纳滤深度处理是处理高硬度高硫酸盐地下水行之有效的方法,在Na2CO3、Ca(OH)2投加量分别为780、125 mg·L-1且操作压力为0.8MPa时,出水硬度、硫酸盐含量、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分别为40、36、193 mg·L-1,p H值为7.45,产水率为70.59%。处理后的地下水水质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要求,且能够满足生产实际需要。(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地下水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基底反力与折算土层水土自重应力相等的原理推导了主楼地基含地下水时折算土层厚度的计算公式,这可免除如何考虑水浮力的困扰。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时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容重必须与相应的折算土层厚度配套使用。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位距基底越高,折算土层厚度和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项的值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军,张翠云,蓝芙宁,邹胜章,周长松.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赵毅强.与车库相连主楼地基含地下水时折算土层厚度确定与承载力深度修正[J].建筑结构.2019

[3].李德生,崔玉玮,李金龙,邓时海,杨雪.基于化学与生物膜耦合深度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J].环境工程学报.2018

[4].崔玉玮.基于电化学与生物膜耦合深度处理受污染地下水中含氮物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5].魏坤,杨勇.地下水在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中的理解与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

[6].白素颖.地下水适宜深度分期控制对沟道蓄水减污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6

[7].万翔.地下水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深度多因素模型及耐久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5

[8].李明,宁立波,卢天梅.土壤盐渍化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确定及其水位调控[J].灌溉排水学报.2015

[9].许秀丽,张奇,李云良,谭志强,王晓龙.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特征及其与淹水深度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J].湿地科学.2014

[10].李静,吴松,王丽,张杰,程小龙.高硬度高硫酸盐地下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分布图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分布图河套灌区现状图测量剖面II的钻探结果与MRS测量结果深厚比大且充分采动引起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地下水深度论文_李军,张翠云,蓝芙宁,邹胜章,周长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