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_王志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氧树脂,马来,羧基,短纤维,多巴胺,力学性能,材料。

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春[1](2018)在《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制备及其极低添加量下对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增强和增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聚醚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了具有富胺表面和长链分子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DGO),并制备了DGO/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聚醚胺修饰氧化石墨烯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测试对DG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GO相对于GO层间距增大;在2 965、2 922、和2 866 cm-1处出现DGO的特征峰;D带和G带峰强比值增大;热残重降低证实聚醚胺在GO上成功接枝。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0.3%DGO的加入,使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19.1%、74.4%、38.6%和16.8%,实现了极低添加量下同时增加环氧树脂强度和韧性。(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高亮[2](2017)在《环氧树脂/胺体系固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及新型碳杂化增强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交联度环氧树脂/胺固化体系因出色的机械性能、耐热性以及粘合性能,被广泛地用作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众所周知,通过改变反应单体(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种类及配比、控制固化工艺条件或者加入第二组分的填料,能够显着地调节环氧树脂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用途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以便指导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树脂基体的研发。目前,环氧树脂/胺固化体系仍存在着强度低、脆性大等问题,而现有的微米级、纳米级增强体填料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复合材料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通过对增强体填料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分杂化、结构设计,使其在基体中高效地分散并形成结合良好的界面,获得优异机械性能的同时赋予其功能特性,最终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了一套分子模拟与实验相结合、跨越原子-分子-宏观尺度的研究方法论。针对两种常见的叁官能度环氧树脂TDE-85和AFG-90,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环氧树脂单体结构对体系固化动力学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2)通过非等温固化动力学KAS方程和Malek等转换率法分析可知,TDE-85/DDS 和 AFG-90/DDS 体系均符合 Sestak-Berggren(SB(m,n))双参数自催化模型,且固化反应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通过模拟环氧树脂单体结构中原子的电荷分布、环氧官能团中C-O键的键级大小以及固化过程中环氧官能团单键旋转能垒的变化,证明电荷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环氧树脂/胺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差异的两大关键性因素。(3)通过模拟TDE-85/DDS和AFG-90/DDS两固化交联体系的堆砌模式、橡胶弹性方程计算所得的交联点间平均分子质量(Mc)、自由体积以及内聚能密度的结果,证明物理拓扑结构和化学相互作用是影响环氧树脂/胺体系热机械性能的两大关键性因素。(4)受启于贻贝的聚多巴胺化学,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表面包覆一层聚多巴胺(PDA),并以此包覆层作为二次反应平台,利用PDA表面的儿茶酚基团与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NH2)上的氨基基团发生席夫碱反应,制备了一种碳纳米管/笼型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MWCNT-PDA-POSS)。将质量分数0.5%的该纳米杂化材料MWCNT-PDA-POSS分散到环氧树脂基体中,获得了压缩强度33.3%,压缩模量20.6%的性能提升,均优于加入同等质量分数的单一纳米材料。(5)将聚多巴胺包覆的碳纳米管(MWCNT-PDA)与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按一定配比混合,历经溶胶-凝胶-预冻-冷干-碳化一系列步骤,制备出一种超轻(2.52 mg/cm3)、高度可压缩、耐疲劳的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气凝胶(GCPCA)。相比于传统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方法,本实验过程无需加入任何额外的添加剂(交联剂、还原剂)且无需水热(高温、高压),反应条件温和(90 ℃),绿色节能环保。从所制备复合气凝胶的孔径结构来看,由冰晶诱导产生的30-50μm的大孔结构可以为GCPCA提供高度可压缩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而由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搭接形成的2-55 nm的微孔和介孔结构,可以为低粘度树脂的吸附、浸润提供毛细作用力。因此,所制备的叁维石墨烯复合气凝胶为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增强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3)

郭健,张清杰,吴剑桥,隋刚,杨小平[3](2016)在《不同官能化MWCNTs增强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复合材料交联反应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2-环氧环己烷4,5-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TDE-85)树脂,以甲基四氢苯二甲酸酐(MeTHPA)和甲基纳迪克(MNA)为混合固化剂,添加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NH2)制备了复合材料制品。应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官能化MWCNTs增强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复合材料的反应交联密度与力学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学性能与不同官能化碳纳米管的反应催化交联作用有密切关系。加入0.5wt%MWCNT-COOH和MWCNT-NH2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环氧树脂/酸酐体系的反应交联程度,与纯树脂体系相比,反应热分别提高了124J/g和111J/g,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提高了7.8℃和5.2℃,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5.7%和9.9%,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5.1%和1.9%。(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李珍,姚书振,沈上越,孟弘[4](2004)在《硅灰石/环氧树脂增强体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针状硅灰石粉进行干法表面化学改性,制成不同粒径的增强填料,并填充于环氧树脂中进行十字交叉法试验,探讨了硅灰石/环氧树脂体系的增强机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经硅灰石填充后,可显着提高机械强度和硬度;改性硅灰石与未改性硅灰石相比,改性后填充量增大,增强效果明显。同一粒径的硅灰石.随填充量的增加,环氧树脂的机械强度增大。硅灰石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与环氧树脂的结合力越强.强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04年01期)

马晓燕,袁莉,贾巧英,梁国正[5](2003)在《硼酸铝晶须增强环氧树脂和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硼酸铝晶须为增强剂 ,以 4 ,5 环氧环己烷 1,2 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 (TDE 85 ) 甲基纳狄克酸酐 (MNA)、N ,N′ 二胺基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 (BMI) O ,O′ 二烯丙基双酚A(BA)体系分别作为基体制备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研究了晶须对树脂的尺寸、表面处理方法、含量对树脂体系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分析了浇注体的弯曲、冲击断口 ,研究晶须的增强机理(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张显友,韩焕梅,陈平,魏新劳[6](1997)在《硅灰石短纤维-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增强体系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硅灰石短纤维的组成、性质及主要作用,重点研究硅灰石短纤维—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咪唑缠绕增强体系。通过对硅灰石短纤维的长径比、粒径、填充量及表面改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表明,硅灰石短纤维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和电绝缘性,特别是对玻璃纤维垂直方向增强作用显着,并可以有效防止缠绕制品开裂。利用硅灰石短纤维调节环氧灌注胶的粘度,可避免缠绕过程中的甩胶现象。借助扫描电镜,分析硅灰石短纤维在体系中的分散情况,并提出无机短纤维的增强模型。(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交联度环氧树脂/胺固化体系因出色的机械性能、耐热性以及粘合性能,被广泛地用作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众所周知,通过改变反应单体(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种类及配比、控制固化工艺条件或者加入第二组分的填料,能够显着地调节环氧树脂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用途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以便指导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树脂基体的研发。目前,环氧树脂/胺固化体系仍存在着强度低、脆性大等问题,而现有的微米级、纳米级增强体填料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复合材料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通过对增强体填料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分杂化、结构设计,使其在基体中高效地分散并形成结合良好的界面,获得优异机械性能的同时赋予其功能特性,最终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了一套分子模拟与实验相结合、跨越原子-分子-宏观尺度的研究方法论。针对两种常见的叁官能度环氧树脂TDE-85和AFG-90,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环氧树脂单体结构对体系固化动力学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2)通过非等温固化动力学KAS方程和Malek等转换率法分析可知,TDE-85/DDS 和 AFG-90/DDS 体系均符合 Sestak-Berggren(SB(m,n))双参数自催化模型,且固化反应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通过模拟环氧树脂单体结构中原子的电荷分布、环氧官能团中C-O键的键级大小以及固化过程中环氧官能团单键旋转能垒的变化,证明电荷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环氧树脂/胺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差异的两大关键性因素。(3)通过模拟TDE-85/DDS和AFG-90/DDS两固化交联体系的堆砌模式、橡胶弹性方程计算所得的交联点间平均分子质量(Mc)、自由体积以及内聚能密度的结果,证明物理拓扑结构和化学相互作用是影响环氧树脂/胺体系热机械性能的两大关键性因素。(4)受启于贻贝的聚多巴胺化学,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表面包覆一层聚多巴胺(PDA),并以此包覆层作为二次反应平台,利用PDA表面的儿茶酚基团与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NH2)上的氨基基团发生席夫碱反应,制备了一种碳纳米管/笼型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MWCNT-PDA-POSS)。将质量分数0.5%的该纳米杂化材料MWCNT-PDA-POSS分散到环氧树脂基体中,获得了压缩强度33.3%,压缩模量20.6%的性能提升,均优于加入同等质量分数的单一纳米材料。(5)将聚多巴胺包覆的碳纳米管(MWCNT-PDA)与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按一定配比混合,历经溶胶-凝胶-预冻-冷干-碳化一系列步骤,制备出一种超轻(2.52 mg/cm3)、高度可压缩、耐疲劳的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气凝胶(GCPCA)。相比于传统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方法,本实验过程无需加入任何额外的添加剂(交联剂、还原剂)且无需水热(高温、高压),反应条件温和(90 ℃),绿色节能环保。从所制备复合气凝胶的孔径结构来看,由冰晶诱导产生的30-50μm的大孔结构可以为GCPCA提供高度可压缩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而由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搭接形成的2-55 nm的微孔和介孔结构,可以为低粘度树脂的吸附、浸润提供毛细作用力。因此,所制备的叁维石墨烯复合气凝胶为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增强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春.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制备及其极低添加量下对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增强和增韧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8

[2].高亮.环氧树脂/胺体系固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及新型碳杂化增强体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7

[3].郭健,张清杰,吴剑桥,隋刚,杨小平.不同官能化MWCNTs增强环氧树脂/酸酐体系复合材料交联反应影响机制[C].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李珍,姚书振,沈上越,孟弘.硅灰石/环氧树脂增强体系性能研究[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4

[5].马晓燕,袁莉,贾巧英,梁国正.硼酸铝晶须增强环氧树脂和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

[6].张显友,韩焕梅,陈平,魏新劳.硅灰石短纤维-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增强体系性能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1超声辐照时间对环氧树脂黏度的影响Fi...东洋纺Zylon纤维和国产PBO纤维的外观形...不同氧化铝含量的DMA损耗因子-温度曲...纯PE和环氧树脂增强PE的动态力学性能玻纤增强环氧拉挤芯板与橡胶的粘合件在...玻纤增强环氧拉挤芯板与橡胶的粘合件在...

标签:;  ;  ;  ;  ;  ;  ;  

环氧树脂增强体系论文_王志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