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测试

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测试

一、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的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吴启明[1](2021)在《LED智能汽车前照灯的传热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LED汽车大灯以其寿命长、高效率、低能耗的特点逐渐取代了卤素大灯和疝气大灯,广泛应用于汽车车灯领域。但其散热问题约束着大功率LED车灯行业的发展。研究表明,LED车灯的散热性能主要与散热方式以及LED车灯PCB板的材质有关。为此,本文以广西柳州五菱新宝骏汽车的大功率LED汽车前大灯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热学、电子散热等学科知识,应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式对其散热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LED车灯散热方式与PCB材质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本文应用UG软件建立了三维LED车灯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建立了LED车灯三维生热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型。本文对MMC、MCPCB、Cu和Al四种PCB材料的LED车灯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温度下,散热效果优劣排列依次为Cu、MMC、Al和MCPCB,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环境温度和车灯功率对铜基板与铝基板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铜材质作为散热基板的散热效果最佳。基于成本因素,本文建立了安装翅片散热器的LED车灯自然对流传热模型,分析了翅片数对车灯散热性能的影响,设置环境温度为30℃,灯泡功率为36W。模拟结果表明,在翅片散热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翅片数及高度对车灯散热影响较小,翅片数为5和8时,车灯最高温度分别为120.05℃和118.2℃;翅片高度为数25mm和35mm时,车灯最高温度分别为124.5℃和118.2℃。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验证,车灯最大温度在118.7℃,与仿真结果相差约2℃,模型精度较高。但车灯的工作温度不能超过80℃,因此,该散热方式不符合要求,应忽略成本因素,优化散热方式。针对安装翅片散热器的LED车灯自然对流传热模型车灯温度过高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安装翅片散热器的LED车灯强制对流传热模型,对车灯添加风冷散热装置,分析了通风量对车灯散热散热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车灯稳定性、功率因素和散热效果,风量选择为4 CFM。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安装翅片的车灯自然对流传热模型,车灯最高温度降低至69.584℃,降低了约51℃,散热效果明显,此散热方式符合要求。以上仅为未安装到车上的LED车灯的传热分析,考虑到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将车灯外加外壳,为此,本文建立了安装内置翅片散热器的加外壳的LED车灯强制对流传热模型,风量选择为4 CFM,车灯最高温度为75.7℃。此温度接近于车灯工作温度的极限,勉强符合要求。为了保证车灯有充足的温升空间,本文在散热材料里加入了石墨烯材质,通过仿真,使得温度降低10℃左右,该优化方式对车灯寿命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本文设计了LED温度测试实验,根据LED实际工况环境的特点,模拟环境温度,确定车灯散热实验采集,温度系统的类型等,搭建实验平台。用多通道温度数据记录仪记录数据,获取灯珠温度数据,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温度与实测温度误差绝对值小于10%,且其中一部分误差和简化的车灯模型有关,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所建立的传热模型可以较为精确的分析LED车灯散热特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范事盛[2](2021)在《防眩目式智能LED大灯的光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前照灯作为汽车重要的功能部件,保障夜间行车安全。但传统前照灯照明方式单一固定,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远光极易引起交通事故。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前照灯融合LED光源开始朝着智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先后提出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daptive front-lighting system,AFS)和自适应远光系统(Adaptive driving beam,ADB)。但这两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设计难度大且制备成本高,市场占比少,无法真正改善大多数车辆的前照灯眩目问题。为此本文结合LED光源进行光学设计,研究解决汽车灯光眩目及照明盲区等驾驶安全问题的前照灯光学系统,最大程度保证智能化照明功能的实现且系统结构简易,成本低,具备一定的实用意义。文中对前照灯光学系统类型进行解读分析,首先选取光照效果好且易制作的投射式光学系统作为前照灯近光部分的设计方案,结合折反射定律与光学镜像原理设计变椭球面反射器、挡板及非球面透镜,实现了窄而宽且具有清晰45°截止线的近光光型。其中挡板与散热基座一体式设计,既降低了系统结构复杂度,方便后期光源及透镜的安装使用;又保障近光效果清晰,防止眩目。整体近光系统结构紧凑、尺寸小巧,光效为61.7%,满足GB 25991-2010要求。同时设计弯道补充照明角灯,解决近光光照范围小这一问题,利用自由曲面直接反射光线完成角灯设计,提高光源利用率,整体角灯仿真光效高达72%,相关测试值均满足法规要求。此种方案相比AFS系统不需要机械结构,确保了系统稳定性,降低设计难度且成本花费较少,容易被市场接受。其次,针对前照灯远光部分,通过剖析自适应远光法规ECE R123,结合我国靠右行驶的交通现状,选择法规中规定的A部分作为主要测试和设计依据,将配光屏幕按需分为10个区域,利用10颗LED光源进行对应照明,并参照主流矩阵式方案进行设计:结合全反射原理设计导光柱,降低光源间光线干扰,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传输到预定位置;同时设计出类菲涅尔透镜,使得光线经过多个不同曲面传播时达到分区照明的效果,考虑到后期成品制作及相关功能设计的难度,远光部分采用分布式设计即选用三个透镜分别对应一部分光照区域,光型叠加实现ADB功能,通过调节不同区域的光源亮暗情况呈现防眩目效果,整体系统光效达42%。此外针对得到的自适应远光光型较窄,无法满足基本远光照明功能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应远光补光设计,即利用自由曲面反射叠加光斑,最终模型通过法规测试,得到了不仅满足智能大灯的防眩目需求,还符合基础远光照明的远光系统。整体远光系统结构简单,实现效果好,方便后期产品研制。

李俊达[3](2021)在《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考虑到经济效益和频闪效应等问题,我国公路多不设置照明,村镇附近的无信号公路交叉口处人车混行,在夜间缺少照明的条件下车辆与自行车、行人之间极易发生重大事故,在此类交叉口依据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设置合适的照明限速协同方案可以显着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本文对夜间公路交叉口处不同限速下的驾驶人视认性展开研究。本文将整个公路交叉口照明区域定性划分为照明渐变的过渡段和照明均匀的交叉口段,本文主要研究过渡出口段和交叉口段。在过渡出口段通过实车道路试验研究不同照明、限速条件下驾驶人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在交叉口段通过驾驶模拟器试验研究驾驶人在不同照明、限速条件下对突发事件的视觉搜索能力,并结合注意分配理论和logistics回归对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进行量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公路交叉口交通场景组成元素进行分析,选取典型交叉口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分析交叉口处安全停车视距、总结现行车辆前照灯标准和道路照明规范,确定路灯照明布置的必要性,并为后续试验提供场景选择和搭建的依据;最后根据照明特征对整个公路交叉口照明区域定性划分,并确定不同区域研究参数和方法。(2)分析过渡出口段驾驶人视觉特性,在选择对光照敏感的瞳孔直径作为视觉特性表征参数的基础上设计并完成过渡出口段实车道路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不同阶段的瞳孔直径变化幅度、瞳孔直径变化速率等参数,分析并对比过渡出口段照明、限速方案,发现设置过渡出口段驾驶人瞳孔直径变化表现显着好于不设置,且过渡出口段设置2盏路灯即可。(3)分析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选择注意分配理论进行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研究,搭建试验平台并采集试验数据,对所提取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合logistics回归构建基于注意分配的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结合车辆运行参数进行交叉口段照明、限速协同方案分析,发现设置照明是保障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而在此基础上,降低限速对提高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的效益更高,最后给出提高交叉口处交通安全水平的照明、限速协同方案。

曾翌[4](2021)在《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前照灯照明领域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从最早的白炽灯、卤素灯、氙气灯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LED灯。目前LED灯的发光效率为80-150lm/W,该发光效率还不足以满足汽车照明的需求,并且不利于节能环保;其次,车用大功率LED的发光芯片尺寸大,不利于配光设计;LED灯的照明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行车安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替代LED灯的方案。由于激光光源具有亮度高、照射距离远以及光效高等特性,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激光光源用于汽车照明领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用波长为450nm的蓝色激光光源,荧光材料选用YAG类型的黄色荧光粉,根据光色混光原理制备白光。蓝色激光照射到黄色荧光粉后,荧光材料受激发出黄光,蓝色激光在荧光粉内部散射,一定比例的黄光和蓝光相混合制备出所需要的照明白光。根据光色的混光原理得到白光的配光曲线。根据GB25991-2010《汽车用LED前照灯》法规中照度和光型的要求分别针对汽车远光灯和近光灯进行配光设计。根据非成像光学理论,首先利用斯涅耳定律以及能量网格映射的设计方法对反射式自由曲面面型进行设计,根据实际设计情况,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斜三角式的光源-目标面的映射关系;运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计算得到离散点坐标;使用UG软件建模,将所有离散点拟合,得到光滑、完整的自由曲面面型;最后,自由曲面反射镜模型导入Light Tools中进行仿真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对自由曲面的面型进行优化,经过能量反馈优化法的多次优化,各测试点和区域的照度均满足国标法规的要求,高亮区域更加突出。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为81%。本文所设计的自由曲面反射镜可根据精准计算完成初步配光,优化后使结果满足汽车前照灯法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法规配光要求的同时,所设计的系统结构小巧,节约了设计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了近光灯的特殊光斑形状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节能环保。随着对激光汽车前照灯的深入研究,大部分车型中也将普遍拥有这双更明亮的“眼睛”。

包亚超[5](2020)在《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强化LED散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具有节能环保、光效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照明系统中。然而,LED芯片在运行时结温会不断升高,导致其工作性能下降,所以急需寻求一种节能、高效的散热方案。电晕风散热技术可以有效解决LED芯片强化散热的问题,而电晕风的强度是限制电晕风散热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针对电晕风散热技术在LED芯片散热应用的难点,本文采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对“针-网”式电晕风散热系统进行强化,设计了石墨烯纳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和碳纳米管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并展开了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强化LED散热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为探究纳米材料对电晕风散热系统的强化效果,搭建了电晕风性能测试系统和LED热特性测试系统。通过电晕风性能测试系统和LED热特性测试系统对电晕风散热系统进行了试验,探究了纳米材料对电晕风散热系统的电学性能(起晕电压、伏安特性、电场强度、电流密度)和散热性能(电晕风速、能量转化率、LED芯片结温、系统总热阻、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纳米材料强化后,电晕风散热系统的电学性能和散热性能均得到改善。性能较佳的纳米材料强化电晕风散热系统由碳纳米管修饰针电极、网状接收极和碳纳米管修饰热沉组成。(2)为探究电晕风作用下LED光输出特性的变化,将优化后的纳米材料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应用于大功率LED芯片散热,并搭建了LED光电性能测试系统、LED发光强度和色度特性测试系统。利用LED光电性能测试系统测量了不同工况下LED芯片的光通量和结温、探究了LED芯片结温对LED光通量的影响。通过LED发光强度和色度特性测试系统探究了电晕风对LED芯片的发光强度、相关色温、显色性指数、色度坐标H-V点和LED芯片发射光谱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改善了LED芯片的光学特性和色度特性。当电晕风散热系统的放电功率为3 W时,LED芯片的结温从64℃下降至36℃,LED芯片的光通量稳定在1438.8 lm左右,而LED芯片的最大发光强度则达到232 cd。电晕风和纳米材料协同作用下,LED芯片的相关色温和显色性指数逐渐提高,LED芯片的色度坐标H-V点分布较为集中,LED芯片发射光谱图的变化也表明了电晕风散热技术能有效改善LED芯片的色度特性。(3)为深入探究纳米材料强化电晕风技术的实用性和耐久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电晕放电前后纳米材料修饰针电极的SEM图,分析了纳米材料电晕放电前后表观形貌的变化。利用拉曼光谱仪得到了电晕放电前后纳米材料的拉曼光谱,对电晕放电前后纳米材料的拉曼光谱进行分峰拟合,探究电晕放电对纳米材料化学异相性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可以有效防止针电极被臭氧等强氧化物质腐蚀,在经历电晕放电后,石墨烯修饰针电极的表观形貌和物化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碳纳米管修饰针电极的表观形貌和物化性质在电晕放电前后未发生改变,验证了碳纳米管强化电晕风散热系统的实用性、耐久性和可行性。

邱鹏涛[6](2020)在《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的自适应远光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安全性是汽车发展的永恒且最重要的命题。随着无人驾驶和汽车智能照明的快速发展,汽车前照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毕竟,在理想化的自动驾驶世界中,无论司机夜间驾驶还是行人走路时都会很安全,不需要担心发生车祸事故。Adaptive Driving Beam是一种智能的远光灯系统,它需要摄像头传感器处理对面来车的位置和距离信息,在需要避免眩光的驾驶舱处等进行动态调暗或遮挡,不但保证了更广阔的驾驶员视野还减少了眩目的危险,是当今各大车灯企业研究的重点和未来汽车照明安全的前沿热点。本文选取一款ADB大灯,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ADB系统的构型分析。首先介绍了整个自适应远光系统的闭环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然后主要讲述了本文研究的执行结构机械式ADB大灯,对其进行拆解后详细展示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阐述了大灯工作的原理,包括底层步进电机的左右上下调节运动和由步进电机带动的顶层光源和滚筒(挡光板)的转动;接着介绍了汽车照明的相关光学概念以及国标中关于汽车灯具的法律法规和国际上对自适应远光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ADB可以实现的功能模式;最后通过光学软件Lucidshape分析了该大灯几种典型的光型和光强分布模式。(2)对机械式ADB大灯搭建RCP平台。主要对现有的机械式ADB大灯执行机构寻找合适的LED驱动和步进电机驱动以便于通过实验室具备的dSPACE工具链结合MATLAB进行控制。首先针对大灯的LED配置分析相关光学参数,对LED的设计做了一些研究,而根据步进电机的特性找到合适的驱动;然后基于dSPACE搭建ADB系统的快速控制原型的平台以及提出了开发ADB系统的硬件在环HIL和驾驶员在环DIL测试方案;最后基于CarMaker进行简单的场景建模和光学模拟,以便对其进行控制算法研究。(3)ADB系统控制算法研究。主要对机械式ADB大灯执行机构的步进电机相关的参数研究,具体包括底层带有滚珠丝杠的步进电机进行灯光主模组的左右摆动、带有推杆结构的步进电机进行上下运动和顶层带有二级减速机构的步进电机滚筒或挡板的控制;接着对法规上要求的其中两种测试场景如对面来车和同向行驶的车辆大灯开环控制进行研究;最后是基于机器学习、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进行样本学习、图像识别等构成传感信息的大灯闭环控制的讨论,为后续产品级的完整系统做铺垫。(4)台架试验数据分析。主要介绍了台架试验。首先讲述了实际灯光三维投射和二维平面投影的关系,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量化和比较;接着详细分析了ADB的测试法规要求,在对面来车和同向行驶时分别设置相应的距离,基于该机械式ADB大灯为5片LED光源,划分对应的五个区域;最后经测量和计算得到三组数据,对照每一项法规要求,部分测量值要高于规定的数值,但是相差不是很大,基本都在允许的范围内。

郭宏宇[7](2020)在《基于复眼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造型趋向于流线型、运动型的扁平化发展,汽车造型对车灯的尺寸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在中低端汽车中,汽车前照灯存在光效利用率低、整体尺寸较大的问题。由于各种法规标准的限制,传统的前照灯设计的结构难以进一步优化前照灯的设计。因此根据目前汽车前照灯设计发展情况,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款基于复眼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通过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及自由曲面设计方法,分析优化了汽车近光灯和远光灯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结构,在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的前提下,实现了提高光效利用率和尽量缩小整体体积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近光灯光学系统。设计一款基于复眼透镜阵列结构的近光灯光学系统,通过非成像光学设计理论和自由曲面设计方法,对近光灯复眼透镜自由曲面进行建模。同时选定了合适的LED芯片光源,根据法规要求对此结构进行模拟、改进和优化。主要完成了对TIR复眼透镜、明暗截止线挡板和外部大透镜及外透镜花纹的设计。其中TIR复眼透镜结构由TIR准直透镜及计算所得的自由曲面阵列组成,在实现光型分布的同时达到均匀度要求。并对仿真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近光灯系统的光通量达到了924 lm,且其光效利用率达到了77%,比目前常用的近光灯系统光效利用率提高了20%-30%。验证了所实现的仿真模拟结果符合国家标准法规要求。2.对远光灯光学系统进行设计。设计了一款与近光灯光学系统共用一组外部透镜的远光灯光学系统。通过非成像光学设计理论和自由曲面设计方法,对远光灯的复眼透镜自由曲面进行建模。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远光灯系统的光通量数值为682 lm,其光效利用率在81.2%,比目前常用远光灯光学系统的光效利用率提高5%到10%,且强光区域照度为111 lx,与法规进行测试比较,得出了此仿真模拟结果符合国家标准法规要求的结论。3.样灯实物测试。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快速样件实物测试并对实物测试结果进行法规检查和路照分析。将仿真结果和实物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其近光灯光学系统的实测光通量达到了856 lm,达到模拟值的92%,且其光效利用率达到了72.3%,比目前常用的近光灯系统光效利用率提高了15%-25%。此设计的远光灯系统实物测试结果达到了仿真模拟结果的91.8%,且其光效利用率达到了74.5%总光通量为626.1 lm,其强光区为102 lx。近光灯系统和远光灯系统分别通过法规测试实验,验证了两套系统均符合国家要求配光标准。整体尺寸为80mm×60mm×64mm,在尺寸设计上相较于传统前照灯模组缩小了5%-10%。根据法规检测结果得出,两套系统均达到法规各项要求,其实物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4.根据仿真结果及实物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实物装配和软件仿真上进行误差分析,得出误差来源及后期优化方向。本文实现了一款远近光一体的前照灯光学系统,通过采用由TIR准直系统、自由曲面复眼透镜结构、挡板和非球面透镜构成的系统,实现了提高光效利用率、同时减小模组尺寸的目标。相比传统的设计方法,其近光灯系统光效利用率达到了72.3%,远光灯系统光效利用率达到了74.5%,且达到了减小整体模组尺寸的好处。经实验验证该方案符合法规规定,且制作工艺简单,为车灯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赖军[8](2020)在《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前照灯光源经历了从白炽灯、卤素灯到氙气灯、LED的发展历程,而激光二极管,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光源,因具有比LED更高的电光转换效率,在节环保节能方面更具优势。随着制作技术的成熟,激光二极管会逐渐成为汽车前照灯的常规光源,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激光光源汽车前照灯的研究将有利于激光照明技术的应用,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本文根据荧光粉的Mie散射模型在Light Tools中建立荧光粉模型。设计了集光导光管用以聚合三个激光二极管的光,在分析了透射式结构和反射式结构的可行性后,设计了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白光光源的反射式光学结构,并通过仿真分析了荧光粉和Si O2质量占比对光源参数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地,还设计了激光二极管和荧光粉片的散热结构,通过仿真验证了散热结构的可行性。根据设计的光学结构和散热结构制作了白光光源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白光光源是满足汽车前照灯的要求的。采用简易灵活的网格划分法,其步骤包括计算光源-照明面的坐标映射关系、自由曲面的计算和构建,设计了两款自由曲面透镜,分别用于远光灯和近光灯的配光,光学仿真结果表明,照明面的照度分布和色温都满足标准要求。最后对实际照明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照度分布和色温都满足标准要求,证明了该设计法的有效性。利用汽车照明设计软件Lucid Shape设计了广义聚焦自由曲面反射器(Macro Focal Freeform Reflector,MF反射器)的远光灯和近光灯,软件内的照度测试显示照明效果满足标准要求。Light Tools中结合激光白光光源的仿真表明,照明效果是符合要求的,证明了设计方法针对激光白光光源是有效可行的。因为不存在色散,在颜色均匀性要求高的情况下,MF反射器可以作为透镜方案的备选。

赵健[9](2020)在《基于双自由曲面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汽车技术也随着市场需求变得愈加成熟,汽车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汽车的安全性、功能性便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要。汽车首先要保证照明强度充足,还要为驾驶员的夜间行驶的安全性考虑。虽然LED具有功率高及色温稳定等优点,但还是存在弊端。白光LED的发光光谱主要集中在蓝光和黄光波段。当不同波长的光经过光学透镜时,光线会出现分离,产生色散,导致光斑色温不稳定,而人眼对蓝光与黄光比较敏感,长时间的注视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驾车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弊端,本文设计一个双自由曲面透镜光学系统,来针对色散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首先,对投射式双自由曲面透镜光学系统进行设计。本文对可以实现均匀照明的双自由曲面进行重新优化,计算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和接收面的映射关系,建立方程,求解离散点,用三维软件建模,构建自由曲面,仿真结果表明其可以对光线重新分配,能准确地分配光强和控制发光角度,可以实现光斑色温稳定、目标区域照度过度平滑,能解决车灯系统中的色散问题,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其次,针对传统投射式模组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进行新型光学系统设计。对光学系统设计中的椭球反射镜进行优化,使用高效汇聚光线并准直的Collimator单元结构替换掉椭球反射镜。经仿真结果验证,Collimator可以有效地收集光束并将光束准直,光线利用率达80%以上,大大提高了光线利用率。最后,对光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和法规检查。查看光型分布是否及色温要求是否满足国标要求,并得到符合相应法规要求的测试结果。将光学系统的检测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本次设计传统光学系统远近光最大照度值分别为86lx、25lx,光学系统效率为56.7%;而新型光学系统远近光最大照度值分别为132lx、33.5lx,光学系统效率为72.2%。由结果表明本次新型光学设计既满足抑制色散的目的,同时又能提高系统光效利用率约15%,验证本次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廖勇[10](2020)在《LED汽车灯系统的光热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灯系统中多功能化已成为当下发展的新趋势,市场中“自适应前照灯(AFS)”、“自适应远光灯(ADB)”、“LED阵列多像素照明”等热门词汇不断涌现,同时奥迪、奔驰等一线汽车品牌也更偏重于采用多像素LED汽车灯照明系统。中国为顺应汽车智能照明时代的发展趋势,于2020年投入458亿进入LED多像素照明研究市场,但目前LED阵列车灯设计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LED阵列车灯比传统车灯成本高,普及相对困难;而且,LED汽车灯系统热管理处理并不完善,这容易光衰进而影响汽车灯的寿命;另外,目前并无完善的行业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款产品的价格相差可达1-2倍。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针对汽车灯系统热管理存在的不足做进一步优化与设计。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分析法、有限元分析法、实物制作与测试,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梳理国内外对汽车灯系统散热的研究现状后,确定本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通过设计LED阵列的驱动电路参数和分析测试结果,然后利用有限元COMSOL仿真软件对DC-DC恒流源的模型建立与仿真,以此来讨论提高热管理的影响因素;?针对汽车灯显示的LCD液晶模组,借助有限元COMSOL仿真软件,对液晶模组进行热管理分析,同时探讨影响液晶模组热分布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热管理;?完成多像素LED阵列系统搭建和测试,同时利用STM32F103以及APP,实现汽车灯在无人驾驶时的模拟应用。基于以上对LED阵列汽车灯系统的深入研究设计,从而优化汽车灯系统的热管理方式,同时为无人驾驶汽车灯的显示与照明提供新思路。

二、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的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的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LED智能汽车前照灯的传热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LED汽车前大灯的散热技术
        §1.2.1 热管散热技术
        §1.2.2 液体冷却技术
        §1.2.3 风冷散热技术
    §1.3 LED汽车车灯散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ED汽车前照灯热设计理论
    §2.1 LED汽车前照灯传热理论及传热过程
        §2.1.1 传热理论
        §2.1.2 传热过程
    §2.2 智能LED汽车前大灯结构及特性
        §2.2.1 智能LED汽车前照灯结构
        §2.2.2 LED汽车车灯的热学特性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翅片散热温度场及PCB材料选型分析
    §3.1 LED汽车前大灯数值模拟流程
    §3.2 PCB基板及翅片导热性实验
        §3.2.1 实验仪器介绍
        §3.2.2 实验步骤及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LED前大灯翅片散热器模型构建
    §3.4 PCB材质对车灯散热性能的影响
        §3.4.1 常见金属及陶瓷基板的热导系数
        §3.4.2 PCB基板对散热影响的结果分析
    §3.5 翅片散热器模拟及结果分析
        §3.5.1 对流换热系数的理论基础
        §3.5.2 翅片数量高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3.5.3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及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冷散热温度场与性能分析
    §4.1 车灯起雾对车灯的影响
        §4.1.1 车灯起雾的形成过程及条件
        §4.1.2 车灯起雾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4.2 风冷散热器选型
    §4.3 风冷散热器散热性能分析
    §4.4 智能LED汽车车灯热仿真及结果分析
        §4.4.1 网格划分
        §4.4.2 数学模型选择
        §4.4.3 智能LED汽车车灯条件设置
        §4.4.4 智能LED汽车车灯热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LED车灯散热温度场实验分析及优化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数据分析
    §5.3 石墨烯散热材料对LED汽车前照灯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防眩目式智能LED大灯的光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汽车LED大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汽车大灯的发展历史
        1.2.2 汽车LED大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LED大灯光学设计理论基础
    2.1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2.1.1 光线传播定律
        2.1.2 全反射
    2.2 相关光度学参量
        2.2.1 光通量
        2.2.2 发光强度
        2.2.3 光亮度
        2.2.4 光照强度
        2.2.5 发光效率
    2.3 色温及光色
    2.4 非成像光学
        2.4.1 能量收集率
        2.4.2 光学拓展量
        2.4.3 边缘光线原理
    2.5 LED的发光特性及选择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LED大灯的设计原理及相关法规
    3.1 汽车大灯的光学系统
        3.1.1 反射式光学系统
        3.1.2 投射式光学系统
    3.2 ADB简介
    3.3 角灯简介
    3.4 相关标准法规
        3.4.1 GB 25991-2010
        3.4.2 ECE R123
        3.4.3 ECE R48
        3.4.4 GB 30511-2014
    3.5 相关软件的介绍
        3.5.1 软件lucidshape的介绍
        3.5.2 软件Solid Works的介绍
    3.6 光学系统设计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LED大灯近光系统设计
    4.1 近光灯光学系统设计
        4.1.1 光源选择
        4.1.2 变椭球面反射器设计
        4.1.3 挡板设计
        4.1.4 透镜设计
    4.2 近光灯光学仿真及实物检测
        4.2.1 近光灯光学仿真
        4.2.2 近光灯实物检测
    4.3 辅助角灯设计
        4.3.1 光源选择
        4.3.2 反射面设计
        4.3.3 实物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眩目远光系统的设计
    5.1 设计思路
    5.2 防眩目远光设计
        5.2.1 光源选择
        5.2.2 分区设计
        5.2.3 透镜设计
        5.2.4 光型叠加
    5.3 远光系统的实现与仿真
        5.3.1 自适应远光
        5.3.2 基础远光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3)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叉口及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的影响研究
        1.2.2 过渡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1.2.3 视觉搜索机制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公路交叉口交通场景组成元素分析
    2.1 公路交叉口选取
    2.2 交叉口安全停车视距分析
    2.3 照明标准总结及路灯照明布置必要性分析
        2.3.1 车辆前照灯标准总结
        2.3.2 道路照明规范总结
    2.4 过渡段与交叉口段定性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渡出口段不同限速下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3.1 过渡出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分析
    3.2 过渡出口段实车道路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
    3.3 过渡出口段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分析
        3.3.1 瞳孔直径变化阶段划分及特征参数提取
        3.3.2 瞳孔直径快速扩张阶段各参数双因素方差分析
        3.3.3 瞳孔直径扩张全过程各参数双因素方差分析
    3.4 过渡出口段方案对比及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叉口段不同限速下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
    4.1 交叉口段驾驶人视觉认知特性分析
    4.2 交叉口段试验平台搭建及方案设计
        4.2.1 实车道路试验设备选用及方案设计
        4.2.2 驾驶模拟试验平台搭建及方案设计
    4.3 交叉口段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实车道路试验参数提取及分析
        4.3.2 驾驶人视觉搜索能力表征参数处理及分析
        4.3.3 驾驶人视野兴趣区域划分
        4.3.4 眼动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视觉搜索能力分配值量化指标构建
    4.5 基于注意分配的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构建
        4.5.1 注意分配各指标与视觉搜索能力分配值相关关系讨论
        4.5.2 视觉搜索能力量化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4.6 交叉口段方案对比及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前照灯的发展
        1.2.1 汽车前照灯光源
        1.2.2 汽车前照灯结构
    1.3 激光汽车前照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前照灯配光法规要求及自由曲面设计理论
    2.1 汽车前照灯法规要求
        2.1.1 近光灯配光法规要求
        2.1.2 远光灯配光法规要求
    2.2 照明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2.2.1 非成像光学理论
        2.2.2 自由曲面设计
    2.3 光束整形系统
    2.4 软件工具介绍
    2.5 白光光源制备
        2.5.1 白光制备原理
        2.5.2 白光制备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前照灯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3.1 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3.1.1 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方案
        3.1.2 光源能量划分形式
        3.1.3 目标面划分形式
        3.1.4 建立光源和目标面对应关系
        3.1.5 自由曲面计算方法
    3.2 远光灯模型构建及仿真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前照灯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及优化
    4.1 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4.1.1 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方案
        4.1.2 光源和目标面划分形式
        4.1.3 建立光源和目标面对应关系
        4.1.4 自由曲面构造方案
        4.1.5 自由曲面优化设计
    4.2 近光灯模型构建与仿真模拟
        4.2.1 近光灯模型构建
        4.2.2 近光灯仿真模拟
        4.2.3 近光灯模拟结果问题分析
    4.3 近光灯照明系统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强化LED散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LED在汽车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1.1.2 LED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1.1.3 传统的LED散热技术
    1.2 电晕风散热技术
        1.2.1 电晕风产生机理
        1.2.2 电晕风散热技术研究现状
        1.2.3 电晕风散热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1.3 纳米材料强化电晕风散热
        1.3.1 纳米材料特性
        1.3.2 纳米材料强化电晕风散热的应用
        1.3.3 纳米材料强化电晕风散热的技术优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材料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设计
    2.1 纳米材料修饰电晕风散热系统
        2.1.1 纳米材料溶液制备
        2.1.2 纳米材料的涂覆修饰过程
        2.1.3 热沉与LED芯片
    2.2 电晕风性能测试系统
    2.3 LED光特性测试系统
        2.3.1 LED光电性能测试系统
        2.3.2 LED发光强度和色度特性测试系统
    2.4 纳米材料测试分析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2 拉曼散射光谱分析
    2.5 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2.5.1 热特性测试误差
        2.5.2 光特性测试误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材料优化电晕风散热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3.1 电晕风散热系统的电学性能
        3.1.1 纳米材料对起晕电压的影响
        3.1.2 纳米材料对伏安特性的影响
        3.1.3 纳米材料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3.1.4 纳米材料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3.2 电晕风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
        3.2.1 纳米材料对电晕风速的影响
        3.2.2 电晕风散热系统能效分析
    3.3 不同方案下散热性能对比
        3.3.1 LED热特性评价指标
        3.3.2 LED芯片结温的变化
        3.3.3 系统总热阻和平均换热系数的变化
    3.4 电晕风散热系统的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作用下LED的光输出特性研究
    4.1 LED光输出特性评价指标
    4.2 LED光学特性的变化
        4.2.1 光通量的变化
        4.2.2 发光强度的变化
    4.3 LED色度学特性的变化
        4.3.1 相关色温和显色性的变化
        4.3.2 色度坐标的变化
        4.3.3 LED发射光谱分布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强化散热系统的耐久性研究
    5.1 纳米材料的形貌特征分析
    5.2 纳米材料物化性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的自适应远光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自适应大灯的演变和进化
    1.3 ADB的形式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适应远光系统构性分析
    2.1 ADB系统构性分析
        2.1.1 摄像识别部分
        2.1.2 电子控制部分
        2.1.3 ADB机械式大灯
    2.2 ADB系统的法规和功能模式
        2.2.1 车灯配光要求
        2.2.2 ADB的法规要求
        2.2.3 ADB的功能模式
    2.3 基于Lucidshape的大灯光型和光强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的ADB系统的平台搭建与场景建模
    3.1 LED驱动选型和步进电机驱动选型
        3.1.1 LED驱动选型
        3.1.2 步进电机驱动选型
    3.2 基于dSPACE的 ADB系统开发流程
        3.2.1 ADB系统的快速控制原型开发流程
        3.2.2 ADB系统的HIL解决方案
    3.3 基于CarMaker的场景建模与光源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DB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4.1 底层步进电机控制研究
    4.2 顶层光源、滚筒或挡板转动控制研究
    4.3 基于已知场景的ADB大灯开环控制策略
    4.4 基于雷达识别的ADB大灯控制策略的相关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架试验
    5.1 实际光学投射与暗室二维投影的关系
    5.2 台架试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复眼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前照灯发展历程及现状
        1.2.1 汽车前照灯发展历史
        1.2.2 汽车前照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几何光学及光度学基础理论
    2.1 几何光学
        2.1.1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2.1.2 全反射
    2.2 光度学基础理论
        2.2.1 光辐射量
        2.2.2 光通量与发光强度
        2.2.3 光亮度
        2.2.4 光照度
        2.2.5 色度与色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照明光学系统基础及国家配光标准
    3.1 非成像光学设计理论基础
        3.1.1 光学扩展量
        3.1.2 能量收集比
    3.2 自由曲面
        3.2.1 自由曲面设计基础
        3.2.2 自由曲面设计方法
    3.3 配光标准及法规
        3.3.1 汽车近光灯配光标准
        3.3.2 汽车远光灯配光标准
        3.3.3 汽车前照灯装配要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学系统设计及优化
    4.1 近光灯光学系统设计
        4.1.1 常用近光灯系统
        4.1.2 基于复眼透镜阵列的近光灯系统设计
        4.1.3 近光灯光学系统优化设计
    4.2 远光灯光学系统设计
        4.2.1 常用远光灯系统
        4.2.2 基于复眼阵列的远光灯光学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件测试及分析
    5.1 样灯测试
        5.1.1 测试仪器介绍
        5.1.2 近光灯测试结果分析
        5.1.3 远光灯测试结果分析
    5.2 误差的产生及解决方法
        5.2.1 实物测试偏差分析
        5.2.2 软件模拟的偏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前照灯光源的发展
    1.3 激光白光光源的研究现状
    1.4 激光前照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二极管远程激发荧光粉的白光光源
    2.1 汽车前照灯的光源光色标准
    2.2 荧光粉的物理模型和型号选择
        2.2.1 散射模型概述
        2.2.2 荧光粉的物理模型
        2.2.3 荧光粉型号的选择
    2.3 白光光源的光学设计与仿真
        2.3.1 集光导光管的设计
        2.3.2 透射式远程激发荧光粉
        2.3.3 反射式远程激发荧光粉
    2.4 白光光源的散热仿真
        2.4.1 荧光粉片的散热仿真
        2.4.2 激光二极管的散热仿真
    2.5 白光光源的制作与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照灯自由曲面透镜的设计
    3.1 汽车前照灯配光的国家标准
        3.1.1 远光灯的配光标准
        3.1.2 近光灯的配光标准
    3.2 光学自由曲面概述
    3.3 自由曲面的设计与计算
        3.3.1 坐标映射关系的计算
        3.3.2 自由曲面的计算与构建
    3.4 自由曲面透镜前照灯的光学仿真
        3.4.1 远光灯的光学仿真
        3.4.2 近光灯的光学仿真
    3.5 自由曲面透镜前照灯的测试
        3.5.1 远光灯的测试
        3.5.2 近光灯的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照灯反射器的设计
    4.1 反射式前照灯和LucidShape
    4.2 远光灯MF反射器的设计
    4.3 近光灯MF反射器的设计
    4.4 MF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验证
        4.4.1 远光灯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仿真
        4.4.2 近光灯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双自由曲面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前照灯的发展史
        1.2.1 汽车前照灯光源的发展史
        1.2.2 LED汽车前照灯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2.3 LED汽车前照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学系统设计原理
    2.1 光度学基础知识
        2.1.1 光通量
        2.1.2 发光强度
        2.1.3 照度
        2.1.4 亮度
    2.2 非成像光学设计原理
        2.2.1 能量收集比
        2.2.2 光学扩展量
        2.2.3 边缘光线理论
    2.3 白光LED光源
    2.4 色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系统的设计与模拟
    3.1 软件介绍
        3.1.1 光学软件LucidShape简介
        3.1.2 建模软件CATIA简介
    3.2 传统双自由曲面透镜光学系统设计
        3.2.1 光源的选择
        3.2.2 反射面的设计
        3.2.3 挡板的设计
        3.2.4 双自由曲面透镜设计
        3.2.5 仿真结果模拟分析与优化
    3.3 新型双自由曲面透镜组光学系统设计
        3.3.1 光源的选择
        3.3.2 Collimator(准直器)设计
        3.3.3 挡板的设计
        3.3.4 透镜的设计
        3.3.5 仿真结果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结果的配光检测
    4.1 前照灯的配光标准
        4.1.1 远光配光标准解析
        4.1.2 近光配光标准解析
    4.2 仿真结果配光检测及对比分析
        4.2.1 双自由曲面透镜光学系统仿真结果配光检测
        4.2.2 新型双自由曲面透镜光学系统仿真结果配光检测
        4.2.3 配光报告的对比与分析
    4.3 实物可加工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LED汽车灯系统的光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汽车灯技术发展
    1.3 汽车灯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DC-DC BUCK恒流源的热优化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LCD液晶显示屏的热分布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汽车灯系统偏振光路在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GaN HEMT的DC-DC恒流源的有限元热建模与分析
    2.1 GaN HEMT功率器件开关特性
        2.1.1 GaN HEMT功率器件瞬态测试的实验原理
        2.1.2 瞬态测试的实验系统
        2.1.3 GaN HEMT瞬态实验结论
    2.2 DC-DC恒流源热的理论分析
        2.2.1 傅里叶热传导方程
        2.2.2 流体方程
    2.3 GaN HEMT的DC-DC恒流源的实物、三维模型建立与验证
        2.3.1 Buck结构电路中元件参数的设计与元件功耗
        2.3.2 基于GaN HEMT DC-DC恒流源驱动电路参数的设计以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2.3.3 GaN HEMT的DC-DC三维热模型参数的设计与验证
    2.4 研究影响DC-DC Buck恒流源温度分布的因素
        2.4.1 印制电路板的材料改变对DC-DC Buck温度的影响
        2.4.2 改变导热板与散热片之间的间隙材料来研究恒流源表面的温度变化
        2.4.3 散热片中气体流速的改变对DC-DC Buck温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光功率、波长以及光形状对液晶模组温度分布的影响
    3.1 光通过液晶模组时引起液晶模组表面温度增加
    3.2 理论分析
        3.2.1 光的传播轨迹方程
        3.2.2 光传播轨迹中相应轨迹点对应的能量
        3.2.3 光通过液晶模组时能量衰减方程
        3.2.4 温度与折射率方程
    3.3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3.3.1 光通过LCD液晶时3D模型的建立
        3.3.2 光在LCD晶体模组中传播时其边界条件的设定
    3.4 液晶折射影响分析
        3.4.1 光功率对液晶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3.4.2 光波长对液晶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3.4.3 光形状对液晶中温度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ED阵列的无人驾驶汽车前照灯样灯设计与制作
    4.1 LED汽车灯系统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与系统设计
        4.1.1 LED汽车灯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场景
        4.1.2 LED汽车灯结构设计
    4.2 LED汽车灯的系统组件
    4.3 汽车灯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STM32F103系统的程序设计
        4.3.2 App组件
        4.3.3 界面设计
    4.4 汽车灯系统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的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LED智能汽车前照灯的传热性能优化研究[D]. 吴启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防眩目式智能LED大灯的光学系统研究[D]. 范事盛.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公路交叉口照明对驾驶人视认性影响研究[D]. 李俊达.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D]. 曾翌.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5]纳米材料协同电晕风强化LED散热研究[D]. 包亚超. 江苏大学, 2020(02)
  • [6]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的自适应远光控制算法研究[D]. 邱鹏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复眼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D]. 郭宏宇. 江苏大学, 2020(02)
  • [8]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D]. 赖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双自由曲面透镜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设计[D]. 赵健. 江苏大学, 2020(02)
  • [10]LED汽车灯系统的光热管理研究[D]. 廖勇.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汽车前照灯照明特性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