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论文_赵钰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代画像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平阴县,孝行,汉画,忠孝节义,百戏。

汉代画像石论文文献综述

赵钰[1](2019)在《探析汉代画像石中“萐莆”祥瑞图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美术的代表。它对中国后来的各类美术产生着深远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从汉画像石的祥瑞题材出发,分析"萐莆"这一瑞草图案的内涵与形象特征。(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杨勇,张淑敏[2](2019)在《博兴县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兴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东南部,境内历年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南部几个镇区,这些汉代画像石多藏在博兴县博物馆。由于这些画像石都是征集品,其原在墓中的位置不明,亦未征集到共存的其他遗物,故而其年代并不明确。现选取其中画面较完整的25块汉代画像石介绍如下。1.湖滨镇出土画像石湖滨镇共出土画像石15块,分别出土于相公村和前门村。其中,相公村出土画像石14块,包括完整墓门一套(第一石至第五石,含墓门楣、左立柱、右立柱、左门(本文来源于《海岱考古》期刊2019年00期)

翟建平,方新[3](2019)在《平阴县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阴汉代画像石因东阿镇孟庄画像石墓等资料的陆续刊布而为世人所知~([1]),除了已经发表的这些汉代画像石外,平阴县近年来又陆续征集到若干汉代画像石,现选介如下。一、画像石选介1.孟庄村画像石柱平阴县博物馆藏有2件从东阿镇孟庄村征集来的画像石柱。1号石柱通高128、圆柱部分高63、周长121厘米(图一)。此石柱出土时间不详,原在平阴县东阿镇孟庄村内路边,2000年运到平阴县博物馆保存。画像石柱形制、内容与孟庄汉墓的石柱十分(本文来源于《海岱考古》期刊2019年00期)

刘天华[4](2019)在《天极星:从太一到太乙真人——一幅汉代画像石的图像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战国至秦汉的多种文献所记述的,对太一的尊崇,有着历法天文学的渊源和天象星占学的用途。通过礼仪、祭祀活动与太一沟通,希冀获得瑞应,眷顾和力量。随时间的推移,太一逐渐演变成文学和艺术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也使太一充满着可感的生命形态。一、斗为帝车在舜行使每五年一次的巡狩时,在二月,东巡狩,至东岳泰山;五月,南巡狩,至南岳衡山;在八月,西巡狩,至西岳华山;十一月,北(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关志豪[5](2019)在《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代画像石具体作品的研究,以东汉时期画像石作品《荆轲刺秦王》、山东孔庙画像石作品《春雨》以及《嘉禾》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图像元素体现的符号化和抽象化思维,尝试从中得出中国传统艺术与符号和抽象密切联系的结论以及其对中国画的画面与意境传达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张扬[6](2019)在《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两汉时期崇尚厚葬风俗,修建了大量墓葬建筑,并运用刻有各种图案和图像的画像石或画像砖进行装饰。利用画像石孝行图进行道德教化和孝德标榜对传播孝道伦理起到重要的作用。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出现的背景与汉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密切联系,是先秦至汉代孝观念发展的结晶,与汉代“以孝治国”的政策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密不可分。汉代的孝行主要表现在生时奉养、厚葬行为、祭祀方式上。由于汉代“家国”一体,孝行始于事亲,事亲与忠君并行,以孝德比配天地而得到强化。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像集中出现在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浙江一带也有部分分布。特别在鲁西南与苏北地区儒家文化发达地区,孝行图比较流行并逐渐影响到其他地区,到了东汉中后期,已被世人广泛接受。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的艺术特征较近似,说明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已经有了固定的样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汉代画像石孝行图进行母题与主题的关联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孝行图是单幅图像,图像叙事对文本情节有意识地取舍或改造,以阐发孝亲伦理、忠孝合一伦理。在艺术形式上,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往往选择一个故事的典型情景加以表现,并有题榜的文字提示,使故事的内容得以彰显。孝行图在墓祠阙中的位置及排列方式不同,其彰显的意义与功能有共性亦有个性。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反映出孝亲的双向性已经改变为单向性,汉代中晚期更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兄长对胞弟的忍让与关爱。对孝行图进行母题与主题的关联研究,纠正了前人对孝行图的误读,如丁兰、魏汤母题并非是为了表达汉代为亲杀戮的主题,反而是选择了拜亲、护亲的情节进行艺术表现,其目的在于传达消解社会矛盾的主题。汉代画像石孝行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孝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像石孝行图客观揭示了汉代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图像证史的功能。两汉统治者汲取先秦时期的亡国经验,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孝行故事和刻绘形式,进行广泛的孝道思想宣传,为实现封建统治者“移孝为忠”的目的打下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汉画像石孝行图是那个时代的图像表征,其中反映的孝道伦理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人性的存在基础,具有巩固家庭、国家伦理道德秩序的意义,含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艺术精神,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封建糟粕,有些过分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人性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综观汉代画像石孝行图,可以说,一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加以巩固与传播,以至于形成一种时代风尚。(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9-06-30)

石雨川[7](2019)在《千年画像石描摹汉代众生相》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宝库。画像石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庖厨宴饮、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又有歌颂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更有大量祥禽瑞兽之类的画像。汉画神韵汉代生活的“微缩镜”(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19-06-23)

肖诗颖[8](2019)在《汉代画像石平行刻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画像石是指刻在石材上的画,用于装饰墓地与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平行刻纹是汉代画像石的一种装饰纹样,即指由直线、斜线或曲线以平行排布的方式组成的刻纹,这类装饰刻纹出现于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装饰的部位或在画像石基底,或在画像主体(如人物、动物等)。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山东和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偶会涉及安徽和四川部分地区。之所以选择山东和徐州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画像石多为石灰岩,石材细腻,硬度适中,适宜雕刻细密的刻纹,且雕刻技法最为丰富,刻纹样式也最为复杂,适合本文的讨论需求。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梳理画像石中的平行刻纹,即不同地区画像石刻纹的组合样式、组合原则和装饰规律。笔者力图借此探明如下问题:其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平行刻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这些区别与联系背后工匠的设计理念;其二,有平行刻纹装饰的画像石与无平行刻纹的画像石共存的问题;其叁,平行刻纹在汉代人思维模式上与汉代文学的关系;其四,其他早期艺术形式中装饰有平行刻纹的器物,如石柱、圆雕石像、铜镜、青铜器等;其五,平行刻纹与汉代人视知觉的关系。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首先,不同地区画像石的平行刻纹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平行刻纹的组合样式遵循一定的分布规律,其中装饰于人物的平行刻纹分布规律符合人体骨骼的基本结构。其次,无论是有平行刻纹装饰的画像石,还是无平行刻纹的画像石,两者的共存并不矛盾,其反映了不同工匠对于线条功能的认识不同。再次,汉画像石上以平行刻纹装饰形象的手法可能与早期刻纹铜器的艺术传统有关。最后,汉画像石平行刻纹的产生可能和汉代工匠观察事物的视觉经验有关,平行刻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在不同区域传播的过程中也是在传播一种视觉经验。前人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图像的考证释义、汉墓和祠堂的结构复原等问题,针对于画像石装饰纹样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文希望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画像石有更深刻更新颖的认识——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人、神明与动物不是冰冷的剪影,而是汉代人视觉认知的投射。(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9-06-03)

郑商[9](2019)在《汉代画像石中的社会生产类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的画像石墓作为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题材多样,不同区域之间在题材类型方面略有差别。而两汉时期同样是我国政治经济形式趋于稳固的一个时期,所以在画像石中也有不少表现社会生产的图像。通过回顾之前有关画像石的研究,对社会生产类图像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可见的研究较多的是牛耕类,但多数在分析生产工具的特点。其它如捕鱼、手工业这一类的图像的研究,仅仅只有少部分,且一般未能将整个社会生产的体系联系起来。所以本文选取这一题材,整体分析画像石中社会生产类图像的相关问题。本文将画像石中的社会生产类图像分成农牧、渔猎和手工业叁类,从叁个方面来分析汉代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农耕类图像主要从耕作图、田间管理、粮食加工叁个方面来分析当时牛耕的发展和普及状况,作物种植状况和粮食主要的食用方法。通过放牧图可以大概了解当时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农业生产中田间管理对粪便的利用状况。对渔猎图的论述,分别对狩猎和捕鱼的方式与特点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这类图像的性质。尤其是骑射图和庄园捕鱼图的存在,有助于分析墓主的阶层。关于手工业图像,主要从纺织、冶铁和酿酒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叁类图像的数量有限,但通过分析其规模和分布地域,不难发现这类图像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政策和墓主身份有一定的关系。在分析完叁大类图像的特点之后,又从地理环境、社会政策和画像石格套这几个方面对社会生产类图像所出现的地区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探讨社会生产类的一些榜题和画面规模,结合汉代土地兼并的状况,分析汉代庄园经济发展与画像石墓主背后阶层的关系。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社会生产类的图像分布地域与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关,区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个性。另外,一些社会生产图像其实是并不具有普遍社会存在性,而是带有明显的阶层特点,所以其出现的频率和数量并不占据优势,这也是本文的着重论述的部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杨孝鸿[10](2019)在《关于流散日本的汉代画像石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大量文物流散世界各地。日本在大正至昭和初期蒐集了大量中国早期艺术品,汉画像石也是此时之后被携至日本。虽然20世纪就有人统计藏在日本的汉画像石的数量,但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数字。来日本考察期间,笔者专门收集了公开出版的图书资料,实地调查,力图搞清这一情况,得到了54块这一数据,但觉得应有所遗漏。文中最后简述了几大博物馆的有关藏品和目前日本国内研究汉画的学术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汉代画像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兴县位于山东省滨州市东南部,境内历年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南部几个镇区,这些汉代画像石多藏在博兴县博物馆。由于这些画像石都是征集品,其原在墓中的位置不明,亦未征集到共存的其他遗物,故而其年代并不明确。现选取其中画面较完整的25块汉代画像石介绍如下。1.湖滨镇出土画像石湖滨镇共出土画像石15块,分别出土于相公村和前门村。其中,相公村出土画像石14块,包括完整墓门一套(第一石至第五石,含墓门楣、左立柱、右立柱、左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代画像石论文参考文献

[1].赵钰.探析汉代画像石中“萐莆”祥瑞图案[J].大观(论坛).2019

[2].杨勇,张淑敏.博兴县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石[J].海岱考古.2019

[3].翟建平,方新.平阴县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石[J].海岱考古.2019

[4].刘天华.天极星:从太一到太乙真人——一幅汉代画像石的图像阐释[J].鲁迅研究月刊.2019

[5].关志豪.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J].艺术科技.2019

[6].张扬.汉代画像石孝行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7].石雨川.千年画像石描摹汉代众生相[N].雅安日报.2019

[8].肖诗颖.汉代画像石平行刻纹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9].郑商.汉代画像石中的社会生产类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杨孝鸿.关于流散日本的汉代画像石调查与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1.4四川成都新都区出土的东汉时期《...汉画像中的披发胡人与披发胡人青铜牌...迭罗汉图一9武术图(新疆尉犁县营篮墓出土,汉晋时...一5角抵图(湖北江陵凤凰山70号秦墓出土...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来源:w...

标签:;  ;  ;  ;  ;  ;  ;  

汉代画像石论文_赵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