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

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明[1](2018)在《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文中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语篇而非句法,这是其区分于所谓主流语言学的显着特征之一。以其创始人M.A.K.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语篇元功能、语法隐喻、语篇发生等一系列对于句法理论家(尤其是转换生成语法学家)来说比较独特的概念。多年来,这些概念被广泛用于指导语篇分析、语言教学、翻译等实践活动,其适用性价值得到普遍认可。然而,这些概念的本质及其元理论内涵尚有待进一步揭示。本研究在借鉴和发展“话语建构论”(苗兴伟,2016)这一术语的基础上,将上述概念冠以“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并加以整体考察,旨在结合意义进化论从社会文化视角阐述语篇建构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意义进化论是一种从历时性视角研究意义创造过程的理论范式。它融入了生物进化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的概念或理念,从语篇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三个维度研究语言系统在功能语义范畴上的进化方式,主张三个维度之间的循环互动是意义进化的机制,而物质经验、意识经验、词汇语法的进化则是意义进化的动因。本研究围绕意义进化的三个维度,基于系统功能学派在语篇发生、语言社会化、科学语言进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来阐述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内涵及发展,有如下主要发现:第一,随着意义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经历了本体论和元理论层面上的内涵式提升,已从一种语法理论发展成为阐释人、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元理论,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有:语篇是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体,在语言交际中,意义发生和交换的主要组织方式是语篇,语篇在经验识解、社会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语言系统通过语篇发生、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三个意义进化历程与现实世界循环互动,人们以词汇语法为资源、以语篇为主要媒介,通过意义识解经验现实,最终实现了对经验的历时性建构。第二,从意义进化论的语篇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在本体论和元理论意义上有四个发展。一是语篇资源的重新界定和归类。语篇资源特指体现语篇元功能并参与语篇创造的语法成分,其归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分类视角从“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的切换,并且运用“语篇转接”和“语篇状态”两个新概念进行补充说明。新的分类视角明显受到语篇发生学思想的影响,对语篇组织的解释更为合理,突显了语篇语义的动态性和历时性。二是语篇元功能本质属性的理论反思。非本源性是语篇元功能区别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的重要属性,彰显了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作用,是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核心所在,非本源性思想贯穿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发展、主位推进、语法隐喻等理论之中。三是语篇发生机制的重新构建。韩礼德等借助“元冗余”的概念,修正了早期的语言层次体现观;借助天气与气候的关系比喻,形象地揭示了语篇发生的例示化过程;借助“文化意库”和“个体意库”的概念,诠释了个体对意识形态的语篇建构,最终构建了语篇发生的“体现化——例示化——个体化”三位一体机制。四是建构主义思想的高度彰显。通过深入挖掘系统功能学派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语篇建构的认识论意义、非本源性思想的哲学启示,可以发现韩礼德语篇建构观实现了元理论意义上的升华。第三,从意义进化论的个体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发展贯穿于系统功能学派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就其研究立场和目标而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发生研究属于语言社会化研究的范畴。在其研究中,韩礼德等汲取了伯恩斯坦教育社会学思想、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思想、沃尔夫人类语言学思想中的养分。对这些理论思想的借鉴和融汇,充分体现了意义的社会性、建构性、相对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精髓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文化语境中个体意义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语篇建构能力的提升,而语篇交际与语言社会化之间的多维互动是个体语篇建构能力持续进化的助推器。个体语篇建构能力的发展彰显出进化性和社会性特征:发展是进化式的,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渐变过程;发展是社会性的,是一个受社会文化语境驱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系统功能学派对儿童语言社会化过程所做的系统研究,不仅为诠释人类语篇建构能力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发生学理据,而且对于建构多元性、体系化的语言社会化理论来说,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第四,从意义进化论的种系发生维度来看,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的发展贯穿于系统功能学派关于科学语言进化的研究。科学语言的成功进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人类种系特征的语言的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考古学的先天不足。作为人类语言进化产物和机制的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隐喻,被证明是组织科学语篇语法的最佳策略。从意义进化的视角来看,名词化隐喻不仅能够对人类经验进行范畴化和分类组织,而且有助于优化语篇的推理和逻辑推进。构筑科学理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技术性,即科学语言需要创造专业技术词汇,以实现指称功能;二是合理性,即科学语言要有利于从观察和实验中归纳结论,并从一个观点或论据发展到另一个观点或论据。在具体科学语篇的建构中,名词化隐喻的上述两大功能保证了科学理论的“技术性”和“合理性”。范畴化和分类组织功能就是语法隐喻在元理论层面上的语篇建构功能,具体表现为科学家通过分类、凝聚和过滤、指称等机制来命名或创造虚拟实体以便展开科学研究,最终完成对科学理论的“技术性”的语篇建构。推理和逻辑推进功能主要指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学语篇中促进上下文衔接、推进主述位发展、形成“信息流”的作用,以此形成语义连贯的科学语篇,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对科学理论的“合理性”的语篇建构。科学语言进化的三大意义历程表明,科学语言的进化实际上是数代科学家通过通力合作,对科学知识进行语篇建构的历时性过程。总之,从意义进化的视角重新审视韩礼德语篇建构观,不仅有助于把握语篇元功能、语法隐喻、语篇发生等概念的社会建构主义内涵,而且也是对现有功能语篇分析实践乃至系统功能理论发展的一种补充。

姚玮[2](2014)在《浅谈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这个因素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也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趋势。当然这种趋势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近几十年来的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也已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学术成果,扫清了一些外围障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提出质疑,以期更好地解决它们,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魏欣[3](2014)在《实验哲学崛起与理论心理学的科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实验哲学运动常常被视为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她开创性地融合了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论、实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企图以此为古老的哲学问题研究带来新的力量。实验哲学虽然受到主流哲学的批判,但是从她发展的迅猛之势可知晓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理论心理学一直伴随着心理科学的成长与发展,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是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经历了库克,‘罗伊斯等学者对理论心理学学科地位合理性的争取后,直到八九十年代理论心理学才进入到了一个“理论研究热潮”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目光更多锁定在了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反思,研究宗旨在于“重建科学方法论基础,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叶浩生,2002)。虽然获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但在发展之余仍然面临着困境与危机。有些学者对理论心理学持有“退回哲学心理学思辨旧路”的担忧,并质疑理论心理学能否产生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为了提升理论在心理科学中的研究地位,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兼具合理性与创新性的理论发展道路。纵观当前的科学发展,正显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发展态势。同时,彼岸的实验哲学也正在通过运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手段求得传统哲学争议的新解,许多研究结果都令哲学理论争议焕发生机。作为心理学临近学科的哲学正试图走出一条更具科学性的研究道路,那么理论心理学如何从其崛起中获得科学创新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研究意义之所在。本文以当前国外实验哲学兴起的现状探讨为主线,以史论结合、文理结合、宏观问题梳理与微观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评述相结合的办法,围绕新千年以后分析哲学内部的哲学方法反叛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考察哲学与科学的融合能够给心理学尤其是理论心理学带来何种理论发展上的启示与借鉴。由实验哲学的崛起透视理论心理学的科学创新。本文的行文框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对分析哲学内部的实验哲学新支流进行介绍和梳理,总结归纳其兴起的历史背景、原因、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次,从其崛起的诸多历史背景、现实进展和争论热点透视理论心理学如何运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实现理论的创新与突破。这一部分将从实体理论和元理论两个切入点展开论述,并有针对性的对理论心理学科学创新的合理路径加以说明。“科学”是各学科发展的风向标,无论是以实证经验研究为主的心理学还是以思辨为主的哲学都在向“科学”的方法靠拢。同时,任一学科的生命力均在于其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并最终体现在学科的价值层面。在心理科学内部,方法问题和价值问题偏偏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关键。理论心理学站在这一矛盾的焦点上,构成了学科研究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是以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及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对学科未来进路进行探寻与分析。

姜永志[4](2013)在《近代心理学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通过对心理学史的分析,发现心理学的发展是遵循着一条横向维度与纵向向度相互交叉的逻辑主线来演进的。横向维度包括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立场及其原则,即客观与主观、还原与生成、机械论与机能论、理性与非理性等。纵向向度包括意识向度、行为向度、机制向度和意义向度。两个横向维度和四个纵向向度共同构成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对两个维度和四个向度的内涵及关系的澄清,将为形态心理学发展提供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刘将[5](2012)在《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文中提出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一个心理学体系,个体心理学既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个体心理学思想主要散见于阿德勒的主要着作之中,阿德勒本人及其后继者都没有对个体心理学进行清晰而明确的系统化建构。既往的研究一般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视为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之间的一个过渡,本研究主张把个体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而统一的体系,从史论结合的视角考察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及其理论建构。首先,探索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和思想脉络。个体心理学的形成和其创建者阿德勒的特殊的生命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阿德勒个人成长的历史的勘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体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他的理论与他的人生体验、从业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乃至于在一定意义上可说,他的个体心理学就是他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或者说,他的人生历程乃是对其个体心理学的体认和实践。阿德勒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医学理论阶段(1898-1906),第二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学的准备(1907-1911),第三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学的初创(1912-1917),第四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学的完成(1918-1930),第五个阶段是晚期的发展与更新(1931-1937)。个体心理学的产生绝对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事件,这种新的观点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的产物,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为个体心理学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阿德勒看似“简单”的个体心理学,其背后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阿德勒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不同的思想融合到自己的个体心理学之中,从而形成个体心理学的“马赛克”。同时个体心理学的形成还得益于诸多其他思想和思潮的影响和启发,如弗洛伊德、尼采、柏格森、费英格、进化论、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其次,考察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立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中的Individual一词其拉丁文原意是“不可分”的意思。个体心理学把人视作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目的性和整体性就成为方法论原则,在其基础上整体论原则和目的论原则也就构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立场。再次,考察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构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一个理论整体。为了理解和把握个体心理学的最基本理论构成,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可分为“自卑-卓越”论、“生活风格”论、“社群情怀”论这三个部分论述。事实上,这三个部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理论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构成的澄清和诠释,对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自卑-卓越”理论来说明人格或主体的动力问题。阿德勒以自卑为动力观的起点,通过自卑的补偿和追求优越来理解人格的发展动力。阿德勒的“自卑-卓越”论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卑劣到卓越的心智动力学。个体心理学用“生活风格”理论是来表达个体自我和行为整体性人格。生活风格是遗传、环境与个人创造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把早期记忆、出生顺序和梦的解释作为通向人的心理生活的三个“通道”,阿德勒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长期研究,从而揭示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形成。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且同时也具有关照社会的或他人的利益的情怀和行动。在此基础上,阿德勒提出了“社群情怀”理论来理解人的生活风格和理想人格,他认为健康的人所追求的是对社会有用的或符合社会利益的卓越目标。社群情怀是人生而具有的潜能,但是只有通过适恰的引导和训练才能表现出来。早期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成为影响社群情怀的关键因素。阿德勒把社会兴趣作为判断心理成熟度的标准。健康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并且贯穿其一生,可以自由的选择或拒绝外在标准,成为他自己。接着,考察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个体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性的心理学理论,个体心理学是阿德勒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反过来,阿德勒还把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应用和扩展于人类理智生活的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心理治疗、宗教、教育等领域。在心理治疗方面,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开放而灵活的治疗取向,阿德勒反对封闭和僵化的治疗方法。个体心理学开拓的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开放性、短程化的特点。阿德勒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还把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扩展和应用到对宗教问题的解释上。阿德勒认为,上帝是人类理想和完美(目标)的具体化,宗教是人类关系的神圣化。阿德勒并未否定宗教的作用,阿德勒还认为宗教的“灵魂救赎”乃是心理治疗的先驱。在现代心理治疗建立之前,宗教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因此阿德勒认为,倘若你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话,个体心理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教育方面,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与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阿德勒重视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互补、互动和合作。父母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能够矫正家庭教育的缺陷。最后,考察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回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真知灼见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其对主体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强调和重视使他成功预见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德勒的观点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等分析学家所采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位创建者都曾跟随阿德勒学习,受到阿德勒启发。在这个意义上说,阿德勒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且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在当代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潮中得到了有效的回应,如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等心理学思潮。阿德勒是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认为“男尊女卑”与两性对立状态是一种“文明的错误”,其个体心理学中蕴含着性别平等与性别合作的女性主义观点。个体心理学主张社会文化力量与心理发展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的整体,个体心理学的这一主张在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趋势中得以体现。

葛鲁嘉[6](2012)在《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文中指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这些思潮成为心理学演进中普遍关注的研究的热点、思想的焦点、创新的重点。这些思潮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多元文化论心理学思潮、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潮、女权主义的心理学思潮、进化取向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取向的心理学思潮、本土取向的心理学思潮。在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心理学应该推进本土的原创性心理学理论建构。新心性心理学的探索就意在于寻求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突破。

魏萍[7](2012)在《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运动的悄然升温,在西方心理学中又崛起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流派。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盛行着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进入90年代以来又兴起了不少新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流派,如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分支取向,蔚成了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心理学分支流派不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和阐释,而且展示出了不少新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转换。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对于丰富国内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回应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批判性既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心理学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反思性出发点。从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到女权马克思主义、实证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等的新马克思主义,无不高扬批判的旗帜。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从宏观批判走向微观批判,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工业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走向了科学批判、技术批判、道德批判、艺术批判和精神心理批判,这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当前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出现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研究较之于传统有了许多新的开掘。其所关注的元素与概念较之于传统的元素与概念出现了下移的趋势,即不再只研究大的宏观叙事问题,而且也更关注微观具体层面,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更贴近心理学的话语系统。当今国外心理学研究的各流派中所涌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取向,进一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要素的影响力及其对心理学科发展的积极贡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和科学创新精神。但同时,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也遇到了巨大的阻抗力量。当前,如何认识心理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在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推动心理学的发展,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张百灵[8](2010)在《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本体论意义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为谋科学之名,追求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放弃了对文化的研究。这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忽视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的差异。心理学不只是科学的研究,同时也是人性的研究。当极力倡导科学主义的主流心理学在发展中出现困境时,心理学家们才开始反思,现代心理学对文化的抛弃是否正确。于是,主流心理学受到质疑,文化重新被心理学所重视,心理学出现了文化的转向。本文针对心理学所出现的文化转向,追溯到心理学的本质问题上来,也就是心理学对意识的理解方式。主流心理学出现困境,其根本原因也是对意识的本体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如果不能看到其文化本性,而只是认为意识是一种实体存在,那么建立在这种本体论上的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困境。笔者通过对意识的本体论意义的阐释,来解释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实质问题。

吕晓峰,邵华[9](2010)在《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文中提出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心理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根本问题。考察与探究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可关联和涉及到心理学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心理学与文化心之间关系走过了一条复杂而又深刻的道路。深入考察与解读心理学与文化之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关系,其中折射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的根本转变,更重要的也是心理学科学观的深刻变革。

王琪[10](2007)在《对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文化历史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果茨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他重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最早明确了文化历史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历史观。本论文通过对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教育学思想及方法论中文化历史观的梳理,来探究其对当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维果茨基曾经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准确地把握了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又对当代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也为文化转向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文化转向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也使得国际上对维果茨基的研究不断升温,逐渐形成了“维果茨基热”。所以对他的研究并不只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更具有为心理学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启示的现代意义。

二、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学理传承及早期发展
    2.1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学理传承
        2.1.1 古希腊经典语言观
        2.1.2 布拉格学派主位理论
        2.1.3 王力的“承上说”
    2.2 Halliday语篇建构观的早期发展
        2.2.1 初创期(1950s—1960s)
        2.2.2 发展期(1970s—1980s)
    2.3 “悉尼学派”对早期语篇建构观的发展
        2.3.1 Hasan的衔接理论
        2.3.2 Martin的语篇语义理论
        2.3.3 Matthiessen的语篇发生理论
    2.4 国内系统功能学界的贡献
        2.4.1 理论引介
        2.4.2 理论发展
        2.4.3 理论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意义进化论
    3.1 理论背景
        3.1.1 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1.2 语言进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3.1.3 语言进化研究简评
    3.2 理论基础
        3.2.1 西方生物进化理论
        3.2.2 社会建构主义思想
        3.2.3 中国古代阴阳学说
    3.3 理论维度
        3.3.1 语篇发生维度
        3.3.2 个体发生维度
        3.3.3 种系发生维度
    3.4 理论核心
        3.4.1 意义进化的机制
        3.4.2 意义进化的动因
        3.4.3 意义进化的译名诠释
    3.5 小结
第四章 语篇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4.1 语篇资源的重新归类
        4.1.1 语篇资源的概念
        4.1.2 语篇资源的两种归类视角
        4.1.3 对重新归类的解读
    4.2 语篇元功能的非本源性
        4.2.1 概念内涵
        4.2.2 理论基础
        4.2.3 重要体现
        4.2.4 非本源性与其它属性之间的关系
    4.3 语篇发生机制
        4.3.1 体现化
        4.3.2 例示化
        4.3.3 个体化
        4.3.4 语篇发生的三位一体机制
    4.4 语篇建构的元理论内涵
        4.4.1 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
        4.4.2 语篇建构的认识论意义
        4.4.3 非本源性思想的哲学启示
    4.5 小结
第五章 个体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5.1 语言社会化研究
        5.1.1 研究缘起
        5.1.2 基本概念
        5.1.3 研究概述
    5.2 Halliday语言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容
        5.2.1 核心理念
        5.2.2 研究问题
        5.2.3 研究方法
        5.2.4 主要贡献
    5.3 Halliday语言社会化思想的理论承袭
        5.3.1 Bernstein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5.3.2 Vygotsky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5.3.3 Whorf的人类语言学思想
    5.4 儿童语言社会化与现实的语篇建构
        5.4.1 原始语言及其理论研究价值
        5.4.2 现实建构的进化性及其本质
        5.4.3 主观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语篇建构
    5.5 小结
第六章 种系发生维度的Halliday语篇建构观
    6.1 科学语言及进化本质
        6.1.1 科学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6.1.2 科学语言进化研究的视角
        6.1.3 科学语言进化的本质
    6.2 语法隐喻与科学理论的语篇建构
        6.2.1 人类经验现象的语法建构
        6.2.2 语法隐喻及其理论化过程
        6.2.3 名词化的科学理论建构功能
    6.3 科学语言进化的三大意义历程
        6.3.1 社会历史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3.2 个体发展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3.3 即时语篇语境中的科学语言进化
    6.4 Halliday科学语篇建构研究的启示
        6.4.1 对开展语言读写教学的启示
        6.4.2 对建构种系进化模型的启示
        6.4.3 对诠释科学真理相对性的启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贡献
    7.3 局限与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浅谈心理学的文化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方法论意义
二、对心理学文化转向的质疑和反驳
三、评价与展望

(3)实验哲学崛起与理论心理学的科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困境
    1.2 本研究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对实验哲学的研究现状
        1.3.1 目前国外对实验哲学的研究
        1.3.2 国内对实验哲学的研究现状
第2章 实验哲学的兴起
    2.1 兴起原因的剖析
        2.1.1 实验哲学兴起背景
        2.1.2 实验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
        2.1.3 外部原因——科学进步的带动与方法技术的促动
    2.2 实验哲学的研究方法
        2.2.1 思想实验
        2.2.2 仿真实验
        2.2.3 真实实验
    2.3 对实验哲学的两极分化观点
第3章 实验哲学的新发展
    3.1 道德因素与意图概念应用
    3.2 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
    3.3 自由意志
    3.4 现象意识
第4章 从实验哲学透视理论心理学的科学创新
    4.1 理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4.1.1 实验哲学的方法论转向
        4.1.2 科学方法与技术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工具性补充
        4.1.3 理论心理学价值问题
        4.1.4 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
    4.2 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
        4.2.1 心理学视域内意识研究的演进
        4.2.2 意识研究难题的根源所在
        4.2.3 实验哲学对消解意识困境的促进作用
        4.2.4 意识问题研究给理论心理学发展带来的作用
    4.3 心理学中的文化转向问题
        4.3.1 实验哲学中的文化牵涉
        4.3.2 文化转向下的理论心理学
    4.4 理论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契机
        4.4.1 理论的科学创新路径
        4.4.2 理论心理学的学科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近代心理学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心理学的横向逻辑演进
三、心理学的纵向逻辑发展
四、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5)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阿德勒的生命历程与学术道路
    2.1 生命历程
        2.1.1 少儿时代
        2.1.2 大学时光
        2.1.3 初涉职场
        2.1.4 结交弗氏
        2.1.5 开立学派
        2.1.6 晚年岁月
    2.2 学术道路
        2.2.1 社会医学理论阶段(1898-1906)
        2.2.2 个体心理学的准备(1907-1911)
        2.2.3 个体心理学的初创(1912-1917)
        2.2.4 个体心理学的完成(1918-1930)
        2.2.5 晚期的发展与更新(1931-1937)
第3章 个体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溯源
    3.1 个体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3.1.1 经济背景
        3.1.2 政治背景
        3.1.3 文化背景
    3.2 个体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3.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
        3.2.2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影响
        3.2.3 亨利·柏格森的影响
        3.2.4 汉斯·费英格的影响
        3.2.5 进化论的影响
        3.2.6 实用主义的影响
        3.2.7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4章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立场
    4.1 整体论原则
    4.2 目的论原则
第5章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构成
    5.1 “自卑-卓越”论
        5.1.1 自卑与补偿
        5.1.2 卓越的寻求
    5.2 “生活风格”论
        5.2.1 生活风格的界定
        5.2.2 生活风格的发展
        5.2.3 生活风格的分析
        5.2.4 生活风格的类型
    5.3 “社群情怀”论
        5.3.1 社群情怀的界定
        5.3.2 社群情怀的发展
        5.3.3 社群情怀的意义
第6章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应用
    6.1 个体心理学的治疗观
        6.1.1 治疗的目标
        6.1.2 治疗的过程
        6.1.3 治疗的特点
    6.2 个体心理学的宗教观
        6.2.1 宗教的本质
        6.2.2 宗教的作用
    6.3 个体心理学的教育观
        6.3.1 教育的目标
        6.3.2 教育的方式
第7章 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回响
    7.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回应
    7.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回应
    7.3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回应
    7.4 文化取向心理学的回应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二、 多元文化论心理学思潮
三、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潮
四、 女权主义心理学思潮
五、 进化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六、 积极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七、 本土取向的心理学思潮

(7)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方心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1.2.2 前苏联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进行西方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4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缘起与兴盛
    2.1 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出现的背景
        2.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兴盛味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出现带来了契机
        2.1.2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困境需要寻求新的出路
        2.1.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为心理学摆脱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2.2 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兴盛
        2.2.1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的lli起
        2.2.2 文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出现
        2.2.3 辩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产生
        2.2.4 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的兴起
        2.2.5 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
        2.2.6 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涌现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
第3章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3.1 赖希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
    3.2 马尔库塞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
        3.2.1 马尔库塞的生平
        3.2.2 马尔库塞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3.2.3 马尔库塞心理学思想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3.3 对赖希和马尔库塞理论的评价
        3.3.1 对赖希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理论的评价
        3.3.2 对马尔库塞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思想的评价
第4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4.1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4.1.1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与马克思需要思想的比较
        4.1.2 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4.1.3 对马斯洛心理学中马克思主义取向的评价
    4.2 弗洛姆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4.2.1 弗洛姆的学术生涯
        4.2.2 弗洛姆心理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取向的表现
        4.2.3 对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评价
    4.3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新发展
第5章 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5.1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
        5.1.1 实证主义的内涵及其由来
        5.1.2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结合
        5.1.3 实证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5.1.4 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5.2 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
        5.2.1 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5.2.2 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5.3 对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评价
第6章 辩证法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6.1 辩证法与辩证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6.1.1 辩证法的内涵及历史发展形态
        6.1.2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实质
        6.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与理解
        6.1.4 辩证法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6.2 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6.2.1 传统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6.2.2 皮亚杰的辩证法心理学观点
        6.2.3 新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6.3 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
        6.3.1 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6.3.2 霍夫曼的拓扑辩证法心理学
        6.3.3 社会建构论的辩证法心理学元素
        6.3.4 前苏联辩证法心理学的历史遗产
    6.4 对辩证法心理学的评价
        6.4.1 辩证法取向的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多元化
        6.4.2 辩证法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辨析
        6.4.3 辩证法心理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7章 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7.1 女权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7.1.1 女性心理学、女权主义心理学与女权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渊源
        7.1.2 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历史背景及产生条件
        7.1.3 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
    7.2 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及基本观点
        7.2.1 早期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
        7.2.2 60-70年代的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发展
        7.2.3 80-90年代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7.2.4 新千年以来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7.3 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7.3.1 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方法的继承
        7.3.2 对马克思批判思想的继承
    7.4 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评价
        7.4.1 女权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积极贡献
        7.4.2 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困境
第8章 批判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8.1 批判理论及批判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8.1.1 什么是批判理论
        8.1.2 批判理论的方法论、本体论意义
        8.1.3 批判的缘起
        8.1.4 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8.1.5 社会批判的价值意义
        8.1.6 批判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8.2 德国批判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8.2.1 德国批判主义心理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8.2.2 德国批判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8.2.3 德国批判主义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主张
    8.3 批判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
        8.3.1 批判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
        8.3.2 批判主义心理学具体的相关理论
    8.4 对西方批判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评价
第9章 全球化视野下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呼唤
    9.1 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总体特点
        9.1.1 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普遍的意义
        9.1.2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9.1.3 强调心理学学科的中间科学论断
        9.1.4 表现出对时代精神、全球化问题以及公平正义问题的热切关怀
    9.2 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主要贡献
        9.2.1 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反思与纠正
        9.2.2 为心理学的学科道路扩大了研究视野
        9.2.3 为心理学学科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契机
        9.2.4 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引入了新的元素
    9.3 马克思主义对理论心理学建设的意义
        9.3.1 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建构自己的元理论基石
        9.3.2 需要重视回答现代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9.3.3 需要坚持反思性与批判性精神,做好心理学理论的顶层设计
        9.3.4 需要重视在引领人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本体论意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1 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
    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人类意识的文化本性
    1.3 心理学的文化存在
2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失落
    2.1 心理学历史回顾
    2.2 心理学历史发展的理论动机
    2.3 文化作为心理学科学化道路的障碍及其历史命运
3 历史背景中文化心理学的非主流存在形式
    3.1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3.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3.3 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传统
4 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4.1 传统心理学的困境
    4.2 文化主题的普遍兴起
        4.2.1 跨文化比较心理学
        4.2.2 本土心理学思潮
        4.2.3 心理治疗的多元文化趋势
        4.2.4 后现代思潮的推动
5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9)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学与文化共存与共在
2 心理学与文化隔离与扭曲
3 心理学文化转向与求索
4 心理学文化共生与对话
5 结论

(10)对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文化历史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1 维果茨基的生平及其主要着作
2 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的文化历史观
    2.1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产生的背景
    2.2 心理发展理论中的文化历史观
    2.3 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文化历史观
    2.4 心理学方法论中的文化历史观
    2.5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的局限性
3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3.1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文化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3.1.1 列昂节夫对文化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3.1.2 鲁利亚对文化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3.2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文化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4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对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4.1 心理学的困境
    4.2 为当代心理学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4.3 推动了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5 我国对维果茨基的研究及启示
    5.1 我国对维果茨基的研究
        5.1.1 我国对维果茨基研究的背景
        5.1.2 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初步介绍和评价
        5.1.3 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研究的具体化、立体化阶段
    5.2 维果茨基对我国心理学者的启示
        5.2.1 在心理学工作中要具有创造性
        5.2.2 心理学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5.2.3 心理学研究应当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四、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意义进化视角下的韩礼德语篇建构观研究[D]. 周海明. 苏州大学, 2018(12)
  • [2]浅谈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 姚玮. 求知导刊, 2014(11)
  • [3]实验哲学崛起与理论心理学的科学创新[D]. 魏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4]近代心理学的逻辑演变与发展趋势[J]. 姜永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5]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 刘将. 吉林大学, 2012(08)
  • [6]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 葛鲁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7]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D]. 魏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 [8]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本体论意义探析[D]. 张百灵. 吉林大学, 2010(09)
  • [9]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J]. 吕晓峰,邵华. 心理科学, 2010(01)
  • [10]对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文化历史观的研究[D]. 王琪.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