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波闪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离层,电波,近似,规则性,媒质,信号,地磁。
电波闪烁论文文献综述
姜珂,徐良[1](2019)在《极区电离层VHF电波闪烁的统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岛黄河站的叁频信标接收系统的VHF波段信号强度数据,对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极区电离层VHF电波闪烁的强度、功率谱、闪烁发生次数的季节和地方时特性以及信号强度的概率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谱指数n与S_4指数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且随着n的增加,S_4指数趋向饱和。强地磁活动对S_4>1. 5的强闪烁有明显抑制作用,对S_4>0. 4的闪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闪烁发生率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但季节依赖性不明显;闪烁的地方时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夜间发生率较低,午后发生率最高。闪烁信号强度的概率密度在S_4<0. 6时更接近Nakagami-m分布,在S_4>0. 6时更接近Rayleigh分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冠军,宋朝晖[2](2017)在《弱太阳闪烁对深空电波传播影响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上合期间太阳风湍涡不规则性对穿过日冕区无线电波所引发的太阳闪烁问题,基于弱闪烁理论提出一种幅度起伏、相位起伏和到达角起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上合期间通信链路的几何模型、日冕背景参数和太阳风湍涡谱模型.仿真结果指出,太阳风湍涡外尺度、湍涡谱指数对太阳闪烁有较大的影响.太阳闪烁对无线电波的影响随日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随无线电波工作频率的提高而减小.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所提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其准确性随电波工作频率的增大而提高.因此,提出的太阳闪烁预测模型可对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马保科,常红芳,孙琳,郭欣兴[3](2015)在《强弱起伏下电离层电波闪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随机媒质电波传播理论,采用Rytov近似和Markov过程近似,得到了强、弱起伏下,电离层电波传播的强度闪烁指数.结合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起伏的Shkarofsky功率谱函数,对电离层强、弱起伏下的电波闪烁进行数值模拟和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的电波频率,电离层电子密度不均匀体不同的厚度,电子密度不均匀体的内、外尺度,谱指数以及电子密度不同的起伏方差,均对电离层电波闪烁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吴桐,闫毅,李永成,王春梅,姚秀娟[4](2015)在《太阳闪烁下深空信道建模与电波传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深空通信路径距太阳较近时,受太阳闪烁等电磁活动的影响,无线电波会受到严重干扰,导致传输误码率增高甚至通信中断.为了保持飞行器与地面或飞行器之间的正常通信,对深空信道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包括信号的幅度统计特性、信道的相干时间和相干带宽、太阳闪烁相对于地面多径及电离层闪烁的主要区别等,并建立了太阳闪烁下的深空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选择进入非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时间最久的信号带宽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日张角特别是较小日张角下,使用该方法选出的信号带宽比使用其他信号带宽拥有更低的误码率.(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吴蓉蓉[5](2013)在《高纬电离层电导率及电波闪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电离层电动力学基本特征和随机介质中的电波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围绕空间环境参量,如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高纬电离层电导率和电波闪烁的局地和全域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电离层中电流密度的表达式和粒子的动量方程,对垂直于磁力线方向上的裴德森(Pedersen)电导率和霍尔(Hall)电导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电导率随空间环境参数的变化特性以及高度积分电导率的全域形态特性。2、利用电离层自洽模型,结合沉降粒子能谱分布形式(麦克斯韦能谱分布和修正麦克斯韦能谱分布),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研究了粒子沉降对极区电离层高度积分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沉降对极区电导率的影响主要由沉降电子平均能量决定。3、应用Rino等人提出的相位功率谱理论及其相位屏理论,将电离层经验参考模型、不规则体各向异性模型和电波传播模型理论叁者相结合,数值模拟了地理坐标下的闪烁指数4S,以及4S的季节变化形态。同时,讨论了磁扰活动对闪烁指数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高纬电离层闪烁的发生机制。采用INGV(Istituto Nazionale di Geofisica e vulcanologia)电离层闪烁监测网GISTM提供的2003年北半球高纬电离层振幅闪烁指数和相位闪烁指数,利用GBSC统计算法对高纬闪烁发生率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高纬电波闪烁强度比较弱,发生率较小。而且高纬振幅闪烁对地磁活动的响应极其敏锐;研究高纬电离层TEC的变化梯度对预报电波闪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徐继生,朱劼,李莉,邹玉华[6](2007)在《武汉与桂林L-波段电波闪烁与TEC起伏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比较了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桂林和武汉两地观测到的GPS信号闪烁与TEC起伏的统计特征,包括两地闪烁活动随地方时变化特性和空间分布以及闪烁与TEC起伏的关联。统计分析表明:L-波段振幅与相位闪烁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最大振幅闪烁出现率在午夜及其前后数小时,表现出对地方时的强依赖性;武汉闪烁出现率峰值出现时间平均比桂林滞后约1至2小时;闪烁出现率逐日变化幅度很大,倾向于间歇性出现;两地发生闪烁的空间区域都相对集中于方位偏南、卫星仰角50°以下的区域;伴随振幅闪烁活动及其强度的增强,都出现明显的TEC的耗空和ROT的快速起伏,ROTI指数也明显增强,统计分析得到,两地的S4和ROTI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徐继生,朱劼,李莉,邹玉华[7](2006)在《武汉与桂林GPS电波闪烁与TEC起伏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比较了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桂林和武汉两地观测到的GPS信号闪烁与TEC起伏的统计特征,包括两地闪烁活动随地方时变化特性和空间分布以及闪烁与TEC起伏的关联。分析得到武汉和桂林两地的闪烁和TEC起伏有如下特征:(本文来源于《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徐继生,尹凡,鲁芳,朱劼,田茂[8](2004)在《电波闪烁与TEC扰动的GPS台网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中的不规则结构会引起穿过电离层传播的卫星无线电信标的强度和相位发生快速随机起伏,即电波闪烁或电离层闪烁。电离层闪烁导致地面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出现误码和信号畸变,从而影响了导航的精度和通信的畅通。随着全球范围内导航系统和通信系统对空间平台的依赖日益增长,监测电离层闪烁对这些系统的影响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9-01)
余少华,姚博文,李焕矩[9](1991)在《12GHz电波的强度闪烁观测和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发展了一种以跟踪太阳的方式研究低仰角晴空大气湍流引起的12GHz电波强度闪烁的方法,克服了对卫星信标的依赖性。从1989年1月至4月进行了观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统计结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学学刊》期刊1991年05期)
黄其凡[10](1988)在《电离层闪烁电波信号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电离层不规则性对电波穿越电离层传播的影响,本文给出了用干涉仪测量功率谱的理论表达式,并且进行了数值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且定出电离层不规则性引起的相位闪烁功率谱指数为P=3.5。(本文来源于《电子科学学刊》期刊1988年06期)
电波闪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上合期间太阳风湍涡不规则性对穿过日冕区无线电波所引发的太阳闪烁问题,基于弱闪烁理论提出一种幅度起伏、相位起伏和到达角起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上合期间通信链路的几何模型、日冕背景参数和太阳风湍涡谱模型.仿真结果指出,太阳风湍涡外尺度、湍涡谱指数对太阳闪烁有较大的影响.太阳闪烁对无线电波的影响随日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随无线电波工作频率的提高而减小.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所提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其准确性随电波工作频率的增大而提高.因此,提出的太阳闪烁预测模型可对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波闪烁论文参考文献
[1].姜珂,徐良.极区电离层VHF电波闪烁的统计[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徐冠军,宋朝晖.弱太阳闪烁对深空电波传播影响的预测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17
[3].马保科,常红芳,孙琳,郭欣兴.强弱起伏下电离层电波闪烁特性[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5
[4].吴桐,闫毅,李永成,王春梅,姚秀娟.太阳闪烁下深空信道建模与电波传播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5
[5].吴蓉蓉.高纬电离层电导率及电波闪烁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6].徐继生,朱劼,李莉,邹玉华.武汉与桂林L-波段电波闪烁与TEC起伏特征比较[J].电波科学学报.2007
[7].徐继生,朱劼,李莉,邹玉华.武汉与桂林GPS电波闪烁与TEC起伏特征比较[C].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8].徐继生,尹凡,鲁芳,朱劼,田茂.电波闪烁与TEC扰动的GPS台网监测[C].空间环境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9].余少华,姚博文,李焕矩.12GHz电波的强度闪烁观测和结果分析[J].电子科学学刊.1991
[10].黄其凡.电离层闪烁电波信号的测量[J].电子科学学刊.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