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台资鞋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

某台资鞋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

李魁中杨培记徐长顺从严

【摘要】目的:摸清某鞋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岗位或工种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鞋厂生产岗位或工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工人未佩戴防尘口罩,打粗工、打磨工接触粉尘总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工人也未佩戴防毒物的活性炭口罩、手套,各工种接触毒物(丙酮、甲苯)浓度符合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工作场所最大噪声强度98.0dB(A),最小声强72.0dB(A),平均82.2dB(A),其中5个岗位或工种噪声强度不合格,合格率25.0%。结论:某鞋厂作业岗位或工种对粉尘、毒物和噪声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还不完善,个别岗位或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不合格,应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保护劳动者健康。

【关键词】职业卫生调查;台资鞋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R7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10-02

为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摸清鞋厂生产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给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我们对周口市某台资鞋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进行了调查、检测和评价,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周口市某县台资鞋厂生产场所。

1.2方法调查企业的基本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原料及产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检测项目包括空气中的粉尘(主要为皮毛)、毒物(丙酮、甲苯等)浓度检测和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

粉尘浓度的检测按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和GBZ/T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测定。噪声强度检测按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丙酮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55-200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甲苯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42-200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依据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进行评价。

1.3采样频次及时间:粉尘个体采样:每日一次(一个工作班),每次采样应为8个小时,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过高时,可更换滤膜、进行1次以上采样,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粉尘定点采样:即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采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1个工作日内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为15min,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毒物(丙酮、甲苯等)个体采样:每日一次(一个工作班),每次采样应为8个小时,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毒物(丙酮、甲苯等)定点采样:即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采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为15min,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

噪声检测: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选择3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每个区域,选择2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应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进行测量。

2结果分析

2.1一般情况某鞋厂座落于某县城关镇女娲大道南端工业园区,是一家大型台资企业。是某县政府二00八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公司以生产女鞋为主,产品销往欧美等国家。规模用工300-3500人,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有6条成型生产线,25个针车组,裁断机30台等其它全套制鞋设备。具有独立的厂区和生活区。拥有现代生产设备与办公设施,厂内环境幽雅,整洁卫生;宿舍内有单独冲凉房、洗手间;公司倡导人本观念,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各工种实行一班一运转制度,平均每班工作8小时(长白班),上班时间,上午:7:30~12:00,下午2:30~6:00。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毒物等。

2.2主要原料、辅料及产品:原料:牛皮、人造皮。辅料:车缝线,胶水。

2.3主要工艺流程:

裁断→下料→帮片制作→钳帮→外底.帮片处理→合掌→压合→整理→清理→包装→入库

2.4设备运行情况:设备运行正常,裁断机:167台,电脑车:40台,削皮机:63台,喷胶机:95台,高周波:36台。

2.5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打粗、打磨等岗位存在粉尘的危害,贴合、裁断、针车、成型等岗位存在毒物(丙酮、苯等)的危害,贴合、裁断、针车、底加存在噪声的危害。

2.6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尘浓度检测结果见附表1

2.7丙酮浓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作业工人接触丙酮浓度检测结果见附表2。

检测结果显示:作业工人接触丙酮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

2.8甲苯检测结果本次在该厂工作场所内16个工段,15个岗位或工种共检测甲苯40个点。最大浓度为38.0mg/m3,最小浓度为13.6mg/m3,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

2.9噪声检测结果本次在该厂工作场所内7个工段,20个岗位或工种进行噪声检测,最大声强98.0dB(A),最小声强72.0dB(A),平均82.2dB(A),其中5个岗位或工种不合格,合格率25.0%。不合格场所主要是贴合工段、裁断工段、针车工段、底加工段和成型工段。

3讨论

根据该鞋厂工作场所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调查检测结果,对生产性粉尘、毒物和噪声的控制,特提出以下建议。3.1产生粉尘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如打磨机、吹灰机等关键控制点尽量避免人工操作,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或革新工艺,及时检修设备,尽量减少粉尘飞扬。

3.2打磨机、打粗机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应每班清扫,事故性粉尘散落应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

3.3染尘的工作场所设密闭防尘的工人值班室。每班打扫卫生,保持值班室干净整洁。

3.4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帽、防尘口罩等)并确保工人正确佩戴。特别要重视打磨工、打粗工的个人防护,防尘口罩滤膜必须定期更换。

3.5工作地点生产性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

3.6其它非噪声作业场所如行政区和生活区应尽量远离具有生产性噪声的车间。

3.7公司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毒物如丙酮、甲苯等职业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完善应急救援设备的配置,并对救援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3.8对产生毒物的作业岗位,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3.9完善防护设施和安装防护设备,保证工人正确并坚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

[2]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3]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4]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

[5]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作者单位:466000河南省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标签:;  ;  ;  

某台资鞋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