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河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治好海河”40周年大会

山东省海河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治好海河”40周年大会

一、山东省海河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大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2021)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文中提出1959年3月28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的命令》,决定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此前,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平叛作战。22日,中共中央发出

樊孝东[2](2020)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往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多从宏观层面着眼,微观和个案的考察较为欠缺;在研究时段上,常以1949年为界将边区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与19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割裂开来。然而,对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合作化运动而言,一方面,宏观、微观和个案研究应该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考察中共乡村治理的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很多制度在边区时期已经进行过实验或已形成雏形,因此不能将两个时期连接起来就不能完整地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乡村治理政策和实践。本文以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1944—1958)为个案,按照纵向时序对其进行了较长时段的追踪和考察。从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开始,到“农业合伙组”阶段的急剧扩张和退组事件,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合并小社成立全村大社与整社,再到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和转为高级社的完整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主要探析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变化和特征,包括中共合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变化,社员入社、退社心态的变化等。并通过对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各个时期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考察,进而探析合作社与国家、社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特例到全国典型的变迁过程。耿长锁及其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标志性人物和示范性村庄,一方面是以耿长锁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人物的努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契合了其时国家的政策需要和农民理想。但是,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树立成典型后,随着国家改造和重塑合作社的力度和进程逐步加大和深化,国家与合作社之间的管理边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自主权逐步收缩,特别是关系到社员切身利益的地劳分红比例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收益分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孙雪[3](2020)在《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因集体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出“徐水经验”,得到毛泽东的青睐,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更一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在环境史、革命史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考察。安肃(徐水)县由于西部群山环抱、山土薄瘠,东南临近淀泊、地洼土碱,境内漕、瀑、萍三条河流河身狭小、源短流急,气候寒暑皆烈,降水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自然条件的有限性,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频繁发生,都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代以来,在灾害与战争的消耗中,徐水陷入了深刻而持续的自然与社会危机之中。全面抗战以来,徐水军民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共积极介入徐水后,处于游击区的徐水党政军民互助合作坚持生产,使张瑞合作社发展成晋察冀合作社的一面旗帜。解放战争期间,以集体化为导向的生产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贫困与灾荒的历史包袱,“组织起来”成为人民的选择。围绕农业生产,徐水的党政军民开展起生产救灾、互助合作,走上了“大家发财、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使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体化劳作成为可能。1957年冬—1958年春,徐水县通过全县统一规划领导,实现了水利化。经过陈正人的总结,“徐水经验”初步形成。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批示“徐水的经验普遍推广”,徐水成为领导大跃进的先进典型而受到全国瞩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徐水开展起全县范围的“劳动大协作”和“全民食堂化”,呈现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特征,被盛赞为共产主义性质的萌芽。伴随着毛泽东视察徐水,“徐水经验”得到质的提升与固化,其核心“三化”在北戴河会议上作为“人民公社”的特征而内化、泛化到全国;暴得大名的徐水则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开展起“共产主义试点”的实践,出现许多过火行为,遭到“冷处理”而黯淡收场。当然,“共产主义试点”的失败不足以否定徐水人民的浩大实践,对“徐水经验”的考察则有助于理解中共前三十年的集体化理想传承与变迁。

段晓伟[4](2019)在《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姚汉源(1913—2009)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史研究专家、教育家,新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独树一帜,笔耕不辍,尤其在京杭运河史的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在国内外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在充分搜集文献史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兼用历史地理学、水利工程学、历史文献学和考据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由概述姚汉源从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及致力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历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探讨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对京杭运河史研究基本理论、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和其问鼎巨着《京杭运河史》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由此展示出姚汉源在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和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史研究事业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水利史研究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卓着贡献。

孙玉芳[5](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左能雪[6](2017)在《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的国家,灾种多、灾情重、区域广、频率高,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和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自然灾害救助问题,并积极探寻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措施、政策和制度等,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民生事业方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具体化研究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利于加深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时代背景、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搜集史料,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分析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产生的灾情背景和思想来源的基础上,总结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总体性评价,探讨了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主要特点、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是对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所进行的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文章认为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任务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主线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众谋福利,故而毛泽东关于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民生的思想,理应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面对自然灾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与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证明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将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郑晓光[7](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哲[8](2015)在《海河水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水而生的水文化除了体现在古代的文献中,还表现在古今的都城与城市里,城市外的水环境与城市内的水系是水文化形成、发展、传承的载体之一。水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海河流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北接蒙古高原,由滦河、海河、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构成。海河,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由海河干流以及上游的北运河、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五大支流组成。水文化分为物态水文化、制度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三个方面。海河物态水文化包括海河重大水利工程、海河主要桥梁建设和经典建筑景观;海河制度水文化包括海河治理过程成就以及海河管水制度文化;海河精神水文化包括海河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风习俗和民间艺术。研究海河水文化不仅因为海河拥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值得了解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现实考虑,当前海河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当今海河生态环境恶化,究其原因之一是水文化的缺失、对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承保护融合到一起。加强对海河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海河水污染治理;确立资源理念,加强海河水资源保护;发展海河文化,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圆[9](2014)在《“老三篇”研究》文中指出“老三篇”是指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三篇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为全国军民树立了三个学习的榜样:白求恩、张思德、愚公;古今中外,非常齐全。在《毛泽东选集》1–4卷中,这样专门为一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也只有这三篇。它凝聚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的人格理想,所体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挖山不止、奋斗到底的愚公移山精神,培育了我们几代人,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促进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起了重大的鼓舞作用。学习“老三篇”运动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自成文起,到建国后被收录到《毛泽东选集》,伴随着“活学活用”毛泽东着作运动,“老三篇”的单行本、合订本等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行。自林彪1959年担任国防部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以后,便大肆鼓吹“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提出学习毛泽东着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学习的方法是“背警句”,在军队中倡导学习“老三篇”。在改造人们灵魂深处、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又多次发表讲话,要求“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搞好思想革命化”;“天天读、天天背”的学习“老三篇”运动扩展到全国,走向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的道路。随着林彪集团的破灭;加上群众、干部的批评和抵制,林彪鼓吹的学习“老三篇”运动也随之降温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专门地、疯狂地学习“老三篇”运动再也不会出现,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老三篇”。但是,并不代表“老三篇”没有用、没有必要学习了。“老三篇”蕴含的深刻内涵在新时期依然充满活力,永不过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学习和践行“老三篇”十分必要,在当前仍然是进行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教材,是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有力武器。“老三篇”是对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最精辟的论述,是进行党性锻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它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体系本身,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基本内容,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构建,它所遗留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和经验对今天及以后的发展仍有积极意义。

袁博[10](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二、山东省海河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大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海河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大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与创新
    四、主要人物、概念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饶阳县与五公村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饶阳县的基本情况
        一、饶阳县的建置沿革
        二、饶阳县的自然条件
        三、饶阳县的人地关系
        四、自然环境制约下的农家经营行为
    第二节 五公村的基本情况
        一、五公村的建置沿革和自然条件
        二、五公村的人地比例关系和土地分配关系
    小结
第二章 “合伙组”时期的自发组织(1944-1949)
    第一节 从打绳组到土地合伙组
    第二节 合伙组的迅速扩张与退组风波
    第三节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合伙组的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省、国模范(1950-1951)
    第一节 从“合伙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节 从河北省农业劳模到全国丰产模范
    小结
第四章 一波三折的大社(1952—1955年)
    第一节 初建“大社”
    第二节 “整社”
    第三节 恢复“大社”与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
    小结
第五章 平稳过渡的高级社(1956-1958)
    第一节 成立高级社
    第二节 高级社的巩固与发展
    小结
第六章 制度与绩效: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一节 合伙组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三节 大社和高级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一、社员入社、出社
        二、组织系统和干部选举
        三、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山河为患:徐水的自然环境与居民的生计选择
    (一)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结构
    (二) 连年被灾之下的生计选择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大家发财”:集体化导向在徐水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一) 抗战与灾荒中的党政军民互助合作
    (二) 解放战争时期徐水的土改、救灾与生产
第三章 “铁打的江山金饭碗”:新中国成立后徐水的集体化实践
    (一) 救荒、治贫、共富:上下互动中的集体化理想与实践
    (二) 改土、造田、治水:1957年徐水农田水利建设的浩大实践
    (三) 生活、劳动、战斗:1958年徐水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调整
第四章 从沸腾到冷却:“徐水经验”的幕后与台前
    (一) 陈正人与“徐水经验”的初步总结
    (二) “沸腾的徐水”:毛泽东的徐水之行
    (三) 北戴河会议与“徐水经验”的泛化和异化
    (四) “徐水经验”的冷处理及时人的反思
结论: 中共集体化理想的传承与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姚汉源对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学术积淀(1913~1949)-9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史研究的开端(1950~197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谱写运河史研究新篇章(1979~2009)
第二章 对京杭运河形成及演变特点的研究
    第一节 界定运河形成和演变的分期
    第二节 揭示出运河布局嬗变的特征
    第三节 阐释清末京杭运河衰败的因由
第三章 对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旺枢纽演变的辨析与释疑
    第二节 清口航道工程措施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节 浙东运河工程技术史的开拓性研究
第四章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史的研究
    第一节 论证历史时期黄运关系复杂化之因由
    第二节 对明清时期黄运关系嬗变研究之卓识
第五章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与成就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的编撰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与同类着作的比较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
    第二节 京杭运河史研究走向成功的原因试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自然灾害
        2.社会救助
        3.自然灾害救助
    (三)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灾情背景与思想来源
    (一)灾情背景
        1.近代中国灾情概述(1840年-1949年)
        2.1949-1976年爆发的若干重大自然灾害
    (二)思想来源
        1.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观点
三、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重视自然灾害救助
        2.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3.垦荒备荒,发展农业生产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统筹兼顾,防救结合
        2.鼓励生产自救,加强政府救助
        3.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4.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四、毛泽东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的总体评价
    (一)主要特点
        1.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2.科学性和人文性相渗透
        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联系
        4.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二)历史意义
        1.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助力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观点
        4.是当代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现实启示
        1.人民利益至上,重视民生问题
        2.防患于未然,坚持防救结合
        3.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物质保障
        4.充分发挥媒体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积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海河水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河水文化研究的意义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1.1.2 研究海河水文化的意义
    1.2 海河水文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海河水文化研究现状
        1.2.2 国外海河水文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海河水文化的思路
        1.3.1 研究海河水文化的方法
        1.3.2 研究海河水文化的思路
第二章 津门人民生命之源——海河
    2.1 海河与海河流域概观
        2.1.1 海河和海河流域
        2.1.2 海河流域水系分布
        2.1.3 新中国的海河治理
    2.2 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2.2.1 海河水系前形态
        2.2.2 海河水系的形成
        2.2.3 海河水系的素描
    2.3 水文化与海河水文化
        2.3.1 文化及水文化概念
        2.3.2 海河水文化的内涵
        2.3.3 海河水文化的结构
第三章 因地制宜工程利民——物态水文化
    3.1 海河的重大水利工程
        3.1.1 海河水利工程概览
        3.1.2 海河水利工程建设
        3.1.3 海河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
    3.2 海河的主要桥梁建设
        3.2.1 海河桥梁建设概览
        3.2.2 海河桥梁利国利民
        3.2.3 海河桥梁的文化价值
    3.3 海河的经典建筑景观
        3.3.1 近现代海河沿岸建筑景观
        3.3.2 海河建筑景观的游览价值
        3.3.3 海河经典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管水治水造福于民——制度水文化
    4.1 人类治水管水的经验教训
        4.1.1 古代大禹治水及影响
        4.1.2 黄河治泛和黄河治理
        4.1.3 国外的治水管水案例
    4.2 海河治理过程和巨大成就
        4.2.1 海河的“功过”经历
        4.2.2 “根治海河”运动的兴起
        4.2.3 “根治海河”运动的成就
        4.2.4 海河治水的文化价值
    4.3 海河管水制度和精神文化
        4.3.1 海河管水的水利法规
        4.3.2 海河管水的文化成就
        4.3.3 海河管水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 海河水土造就民韵——精神水文化
    5.1 海河流传民间信仰
        5.1.1 妈祖信仰传入天津
        5.1.2 天津妈祖信仰的特点
        5.1.3 妈祖信仰在天津的影响
    5.2 海河孕育民风习俗
        5.2.1 天津地区的丧葬习俗
        5.2.2 天津地区的庙会习俗
        5.2.3 天津地区的商业习俗
    5.3 海河塑造民间艺术
        5.3.1 天津的民俗娱乐
        5.3.2 天津的民俗工艺
        5.3.3 海河民俗的文化价值
第六章 海河水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6.1 海河水文化蕴含人本意蕴
        6.1.1 人本思想与海河水文化
        6.1.2 海河影响天津人民
        6.1.3 海河水文化的利民成就
    6.2 海河水文化对天津发展的作用启示
        6.2.1 海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6.2.2 海河水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6.2.3 海河水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6.3 海河水文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6.3.1 海河工程建设统筹京津冀发展
        6.3.2 海河水利管治统筹京津冀发展
        6.3.3 弘扬海河精神促进京津冀发展
    6.4 海河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6.4.1 保护和传承海河水文化的原因
        6.4.2 保护和传承海河水文化的意义
        6.4.3 保护和传承海河水文化的措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老三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简介
        (二)选题来源
    二、学术史综述
        (一)学术界关于“老三篇”的间接研究
        (二)学术界关于“老三篇”的直接研究
    三、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关照性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新学理视点
        (三)学术考量重点
        (四)学术辨析焦点
        (五)学术探讨难点
        (六)学术创新点
第一章 “老三篇”的写作背景
    一、《纪念白求恩》的写作背景
        (一)法西斯战争爆发,白求恩前往西班牙
        (二)中国战争形势严峻,白求恩来华
        (三)《纪念白求恩》的发表
        (四)即时影响
    二、《为人民服务》的写作背景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发生变化
        (二)反对国民党经济封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
        (三)《为人民服务》的发表
        (四)即时影响
    三、《愚公移山》的写作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关键时期
        (二)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
        (三)《愚公移山》的发表
        (四)即时影响
第二章 “老三篇”的版本流传
    一、“老三篇”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收录、修改、修订
    二、“老三篇”的单行本、合订本
        (一)“老三篇”合订本
        (二)“老三篇”单行本
    三、有关“老三篇”的其他文学艺术形式
第三章 “老三篇”的思想内涵
    一、《纪念白求恩》的思想内涵
        (一)以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
        (二)为人民利益而死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追悼会制度
    三、《愚公移山》的思想内涵
        (一)充分肯定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第四章 学习“老三篇”运动
    一、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二)林彪的崛起
        (三)毛泽东晚年的心理活动
    二、学习“老三篇”运动发展历程
        (一)让军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
        (二)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
        (三)学习“老三篇”运动开始降温
        (四)“老三篇”学习走向正常化
    三、建国后“老三篇”对国内的社会影响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思想文化
第五章 当今学习和践行“老三篇”的意义与价值
    一、当前中共党建存在问题与学习和践行“老三篇”的必要性
        (一)当前中共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学习和践行“老三篇”的必要性
    二、学习“老三篇”的现代启示
        (一)坚持毛泽东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
        (五)端正文风
        (六)重视纪念活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山东省海河局纪念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40周年大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民日报, 2021
  • [2]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D]. 樊孝东. 河北大学, 2020(03)
  • [3]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D]. 孙雪. 山东大学, 2020(01)
  • [4]姚汉源与京杭运河史研究探析[D]. 段晓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6]毛泽东的自然灾害救助思想研究[D]. 左能雪.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7]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海河水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D]. 杨哲.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 [9]“老三篇”研究[D]. 李圆.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山东省海河局召开纪念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治好海河”40周年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