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的研究与实现

移动IP的研究与实现

李侠林, 胡居成[1]2004年在《移动IP穿越NAT网关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移动IP隧道数据包和NAT一起工作会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基于IP-in-UDP隧道(简称IDP隧道封装)封装移动IP穿越NAT的解决机制,并给出了在企业虚拟专用网中移动IP穿越IPSec/NAT集成网关的一种实现。

李明[2]2008年在《IP网络中移动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无线蜂窝系统和Internet正推动着电讯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二者的融合,用户对高带宽、低延时,能够随时随地和不问断地提供各种IP服务的下一代无线网络需求日益强烈。可以预见,下一代无线网络必然是基于IP的网络。然而,在早期的网络中,网络设备被认为是静止的,所有的网络协议也都是基于此设计的。因此,在带来机遇的同时,移动计算环境也对传统的IP协议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移动节点如何接入Internet而不需要改变IP。(2)移动节点的安全性如何保证。(3)如何适应无线环境的低可靠性、低带宽。(4)切换管理。(5)如何为移动节点提供QoS保证。(6)如何做到与现有协议兼容。针对这些挑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最着名的就是Mobile IP协议。通过引入移动代理,Mobile IP有效地解决了节点的移动管理问题。但是,Mobile IP也有其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引入了微移动的概念和相关协议,但这些方案仍有诸多不足。本文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提出了叁个方面的改进:(1)针对HAWAII路径更新算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Default Route的路径更新算法DRB和它的增强算法,该算法在充分考虑各种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将default route用于HAWII的路径更新过程。模拟结果和相关计算表明,该算法在保持与原有算法相近性能的条件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并有效地降低了路由表的开销。(2)针对HMIPv6中MAP选择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支持负载分担的新算法。计算结果和模拟表明,该算法实现简单,开销管理和负载分担效果好。针对HMIPv6切换管理的不足,将Fast Handovers引入HMIPv6,实现快速切换。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将HMIPv6和FMIPv6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同时获得二者的优点,即HMIPv6更少的注册时间和控制消息,FMIPv6更快速地切换。(3)针对MANET的路由协议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种多路径QoS路由协议,MQRP。该协议充分考虑了MANET的特点,依据不同的标准,设计了叁种多路径选择算法。模拟表明,在MANET中,该协议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带宽,提供更为可靠的网络传输。

刘义[3]2008年在《河南移动IP承载网的QoS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融合是电信业研究了多年的课题,各类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其中可能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但技术上一直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看来,多业务IP承载网技术将是最有可能完成网络融合这一历史使命的技术。不过,多业务IP承载网实现网络融合必须要解决QoS的问题。本论文就是从解决多业务IP承载网QoS问题入手,通过研究分析各类现有的QoS技术和网络组织模式,提出了一套解决多业务IP承载网QoS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在河南移动IP承载网上进行部署验证,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能解决多业务IP承载网的QoS问题,特别是能保证承载在多业务IP承载网上电信级语音业务的服务质量。本论文提出的QoS策略在网络的入口通过流分类技术对不同的业务报文打上不同的标记,包括以太网的802.11 p、IP的DSCP、MPLS的EXP字段,同时通过接入速率控制,避免各类业务对资源的过度占用。在网络核心,通过WFQ队列调度技术对各类业务进行调度,使高优先级的业务优先得到服务,在队列设计上,充分考虑现有的业务特征和服务质量需求,在优先保证电信级媒体流量带宽的前提下,公平的分配其他各类业务的带宽。在网络出口,通过配置shaping策略,避免流量的突发对上层应用的影响。

刘杭[4]2004年在《移动IP的QoS保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IP网络备受瞩目。尤其是在Internet上已经出现了丰富的实时业务类型(如音频、视频信息业务等)的今天,移动IP网络中的QoS支持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带宽较低、拓扑变化频繁、无线信道易受干扰的移动IP网络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本文结合移动IP协议和QoS模型,重点研究了移动IP网络QoS支持中的资源预留问题。文章探讨了目前提出的支持移动服务质量的各种主要方案,并对它们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作者借鉴这些方案的优点,提出了一个新的移动环境下的QoS框架模型。该模型以移动IP协议、IntServ模型和动态邻居资源预留协议DNRSVP为基础,通过叁者之间的分工协作,为移动IP网络提供QoS支持,其中DNRSVP是为了适用于移动环境而由RSVP协议扩展成的。并且,作者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移动IP的QoS保证方案——动态邻居资源预留系统DNRRS。论文首先详尽地阐述了该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通过理论分析初步说明,DNRRS是一个解决移动IP中QoS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我们利用网络仿真软件NS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对吞吐率、延迟和投递率等系统性能参数进行了测量,并以图例的形式分析、比较了实验结果数据,得出了如下结论:动态邻居资源预留系统能够在移动IP网络中为QoS业务流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证。论文最后探讨了未来移动IP网络中QoS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姚凌, 纪红, 乐光新[5]2004年在《面向4G的IP无线接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向下一代无线网络的演进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包括网络结构的优化,信令协议的增强,无缝移动的端对端OoS保证以及灵活的业务提供.无线网络中这些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面向用户的智能业务引发了4G无线网络概念的产生.本文主要论述4G网络中IP无线接入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一种面向4G的UMTS系统全IP接入方案为解决4G中端对端的QoS问题提供参考.

姚惠娟[6]2007年在《全IP移动无线互联网中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IP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与各种移动无线接入网络必将融合为全IP移动无线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同时,人们希望移动终端能够享受到有线网络一样的图像和宽带视音频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这些业务的持续增长要求下一代移动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业务内容。但是,由于终端的移动性、无线链路的低可靠性以及IP协议自身的无连接特性等原因,致使在下一代移动无线网络中很难为移动用户的实时业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因此,对下一代移动无线互联网络中移动性管理和QoS保证机制与相关算法展开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着下一代移动无线互联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和QoS保证机制与算法展开了研究,研究的侧重点选择在基于IEEE802.16d/e无线城域网MAC层QoS保证机制、移动IP网络中的切换协议以及资源预留协议的改进等几个方面。因此,本论文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在网络层,深入研究了Mobile IPv4/Mobile IPv6以及扩展的移动性管理协议,以及基于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Resource reSer Vation Protocol),提出了基于动态指针转发链和概率性资源预留的移动性管理机制(DPFPR:Dynamic Pointer Forwarding and Probabilistic Reservation)。首先,为了实现快速切换,提出了动态指针链的移动性管理机制,定义了新的指针链更新的判决准则,从而使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所占用的链路资源和由于更新指针转发链引入的信令开销之间获得比较好的折中;其次,针对移动无线IP网络的移动性和无线链路带宽可变的特点,并结合多媒体业务的分层编码特性,提出了基于DRSVP(Dynamic RSVP)的概率性资源预留方案。该方案不仅满足未来移动互联网中多媒体业务的QoS需求,而且大大节省了移动无线IP接入网络的带宽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预留,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在MAC层,侧重研究了IEEE 802.16d/e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QoS保证机制,包括调度策略和接纳控制机制。基于一种新的MAC层的QoS架构,提出了标准中未定义的带宽分配和接纳控制机制。该机制通过多媒体自适应速率的业务特征和网络侧对低优先级业务的有控制的适当降质机制,在满足时延敏感性业务的切换连接中断率(CDP:Connection Dropping Probability)要求下,提高了本小区的新业务的连接阻塞率(CBP:Connection BlockingProbability),更加完善了IEEE 802.16e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的网络的MAC层的QoS控制机制。该方案不仅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在保证特定实时业务流的端到端时延的基础上允许网络节点接纳更多的数据业务流。●基于IEEE 802.16d/e的宽带接入网络和现有的网络融合的架构下,借助于IEEE 802.16e标准中提出的宏分集切换(MDHO:Macro Diversity HandOver)和快速切换(FBSS:Fast Base Station Switching)的机制,提出了跨层优化的通用平滑移动性管理机制。在无线接入网部分,考虑到IEEE802.16e的MAC层提供的特有的QoS特性,提出了IEEE802.16e的MAC层业务和DRSVP业务之间的映射准则。因此该机制不仅缩短了切换时延,减少了信令开销,同时也为网络中的实时业务实现了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最后,在总结了现有的异构网络间移动性管理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异构网间的切换方案中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深入探讨了基于IEEE 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Wireless Metropolitan Access Network)和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ccessNetwork)之间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ff)方案,从而实现移动节点在WMAN和WLAN之间的无缝切换。

王海涛, 于英梅[7]2009年在《移动管理概述》文中研究指明移动无线网络的应用,促进了移动设备在综合的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切换。而这些网络均是基于IP的。IP移动管理已成为研究趋势。

马云飞[8]2007年在《基于MLD代理的移动组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组播应用的不断增加,组播领域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另一方面,近年来,移动设备迅速得到了普及,并且无线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如何为移动主机提供更好的支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组播应用所具有的可扩展性强、高效等特点在移动这种资源受限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移动环境中的组播应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该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CNGI项目“基于移动IPv6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网络融合”的一部分。本文在分析移动IPv6协议和组播协议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在移动IPv6环境中实现组播业务的方案,即MLD代理。MLD代理是一个简化的组播实现方案,这个方案可以和移动IP紧密结合,利用MLD协议的简洁来简化移动组播。通过在边缘路由器上运行MLD代理软件,一方面我们完全不用理会核心路由器上的路由协议类型,做到协议无关;另一方面由于不用运行组播协议,大大降低了开销。因此这种方案的实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佚名[9]2000年在《《移动IP》》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移动计算和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移动 IP处理成为 Internet新的技术。该书是专门介绍移动IP原理和技术的权威着作 ,分别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为什么需要移动 IP;在讨论移动 IP的背景和应用对象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移动 IP的设计原理

陆斌[10]2006年在《移动IP网络多层次移动支持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对业界提出的支持网络移动性的方法从网络分层的层面进行分类和比较,将支持移动性的机制分为叁个层次机制:网络层移动性机制、传送层移动性机制,应用层移动性机制、对其中代表性的机制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层次支持IP移动性的模型和机制——多层自适应移动策略表(MLSA-MPT)机制,将不同层次(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移动性支持机制结合起来,使网络能够根据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动态选择不同层次的移动支持机制,完成多业务和多应用环境下对移动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移动IP穿越NAT网关的研究与实现[J]. 李侠林, 胡居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

[2]. IP网络中移动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分析[D]. 李明. 复旦大学. 2008

[3]. 河南移动IP承载网的QoS研究与实现[D]. 刘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4]. 移动IP的QoS保证研究[D]. 刘杭. 天津大学. 2004

[5]. 面向4G的IP无线接入的研究[C]. 姚凌, 纪红, 乐光新. 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6]. 全IP移动无线互联网中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的研究[D]. 姚惠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7]. 移动管理概述[J]. 王海涛, 于英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8]. 基于MLD代理的移动组播的设计与实现[D]. 马云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9]. 《移动IP》[J]. 佚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0]. 移动IP网络多层次移动支持机制的研究[J]. 陆斌. 通信学报. 2006

标签:;  ;  ;  ;  ;  ;  ;  ;  ;  ;  ;  

移动IP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