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

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

一、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于静[1](2020)在《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必须迎头赶上、积极作为。在“双一流”建设政策的指引下,根据“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建设原则,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整合一流特色学科优势,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等目标,以建设目标驱动,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组建一流学科群,发挥一流学科优势作用,引领相关学科体系发展,进而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群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一种新的学科组织模式,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诸多因素制约,严重阻碍了一流学科群建设成效。因此,对其建设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准确把握一流学科群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流学科群有效推进策略,这对提高一流学科群建设目标达成度、“双一流”建设成果满意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为研究问题。首先,通过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双一流”建设政策内容分析,阐述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群建设缘由,探析了一流学科群建设方式与建设特征,总结了一流学科群建设存在问题。其次,基于文本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分析出一流学科群建设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制约。一是国家层面,政策环境缺失,顶层设计不足;二是院校层面,制度保障不足,使其发展缺乏外发动力;三是一流学科群层面,内部生态要素有待优化,使其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再次,在充分考虑一流学科群建设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流学科群生态治理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该论文有图8幅,表7幅,参考文献78篇

张斯文[2](2020)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征鲜明、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焕发大学生激情,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崇高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信仰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确立了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进行论述,阐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构建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武琪[3](2019)在《大学斯文考》文中指出大学斯文是大学的灵魂,而在现代大学中受多种思潮的影响,大学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体现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很多不斯文的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部分人身上,但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大学形象受到损坏,还威胁到整个学术生态的发展,甚至是教育公平的有效实施,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知识考古法这两种方法。首先,在对已有研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斯文”和“大学斯文”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斯文的基本范畴。其次,对大学斯文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探究大学斯文的产生和演变,大学斯文受到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做出一定的改变,具有“与古为新”的时代特征。最后,将现代大学中一些不斯文的现象进行梳理,透过表象寻找引发其产生的原因,面对大学斯文的偏失,通过树立正确的大学价值取向和吸收正向的外界力量支持的方式来守卫现代大学斯文,并给出具体的建议。总体来看,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大学斯文的内涵。从斯文到大学斯文,将大学斯文从斯文的大概念中凝练出来,大学斯文作为斯文在大学场域的集中表达,本研究将其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制度层次、道德层次和价值输出层次。第二,大学斯文的基本范畴。包括人格与学术的统一,道义与良知的逻辑,大学与世俗的距离,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标杆四个基本维度。第三,大学斯文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的长河里对大学斯文的变迁进行考察,认识大学斯文在不同时代的凝结内核和表现方式的差异,明晰大学斯文从最初的“明道”,到“变道”,再到“弘道”的转变。第四,大学斯文偏失的现实考据及其成因。大学斯文的偏失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大学职能的异化、学术生产的功利化趋势加强、学术道德面临的诚信危机、大学教育的职业化色彩浓厚、大众文化侵蚀导致大学人文式微六个方面,并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造成大学斯文偏失的原因。第五,守卫大学斯文。从大学自身来看要树立正确的大学价值取向,包括兼顾大学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规范理性下的大学评价隐忧、审慎发展大学的功能性价值四方面。从大学的外部环境来看,外界应给予大学正向的力量支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支持,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可以使大学斯文在现代大学中的发展得到改善。

刘冰冰[4](2019)在《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作为育人启智的文化场所,承载着创造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一所大学最显着的精神特质,彰显着大学的个性,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本文将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及育人功能进行深度分析,剖析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大学精神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开展多维度研究。研究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既是对大学精神育人与时俱进的探索,也是对党和国家“育新人、兴文化”号召的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符号标识、制度体系、行为活动为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关怀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凝聚激励、教育引导、创造发展、引领辐射的强大功能。有关大学精神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颇丰。但新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作者对武汉市有关高校的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十多名学生、教师进行访谈,对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整体上呈现良好趋势,但由于学校发展传统、社会现实条件、学生精神成长特点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大学精神的育人环境也有待改善。新时代的到来,教育者要深度领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充分重视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注重撷取和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其次要积极推进大学精神进课堂,开发特色鲜明的传承性品牌活动,开拓网络媒介新平台,创新大学精神育人载体;然后要秉持全员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一线教师、学生群体的多主体联动育人合力,培育大学精神育人主体;最后要从校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网络环境着手,打造良性育人生态,优化大学精神育人环境。

陈爱香[5](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生力量。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强、情怀深、思想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本研究从“是什么”角度深度论说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及其相关问题和理论依据,从“为什么”角度探究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从“怎么办”角度探讨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可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深度论述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及相关问题。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通过自主发展和学校、院系、政府促进而增强教学责任意识、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优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以及达到教学责任意识增强、教学知识丰富、教学能力提高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状态。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包括教学责任意识增强、教学知识丰富、教学能力提高和教学过程优化。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鲜明特征体现为目标指向上具体性与多元性相统一、发展内容上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统一、发展动力上内驱力与外推力相统一、发展过程上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发展性质上教学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青年教师扮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实施有效教学和实现教学学术性的要求。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矛盾、加速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以及打赢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攻坚。科学梳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依据。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根本,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论述之中;坚持以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传承,合理继承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功能、教师教学功能和教师素质等理论中蕴含的教学发展思想;坚持以西方教育家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借鉴,辩证吸收古希腊教育家、中世纪教育家、近代和现代西方教育家之教学发展思想精华;坚持以当代教育理论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主体,以当代教师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学学术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教师教学发展的直接理论依据,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创新。全面论说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想状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教学责任意识增强(教书育人意识、教学改进意识、教学实效意识和教学发展意识增强)、教学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时事政治知识和科学与人文社科知识丰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准备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以及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取、教学方法合理选用、教学效果显着改善)。客观审视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逐步健全、措施逐步完善、效果逐步显现,但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发展满意度、教学责任意识、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现状不很理想并存在问题。造成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思政课青年教师主体努力不够、高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院系培养与帮扶措施有待加强、政府相关政策与投入尚待落实。全面探寻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可行对策。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在于主体努力,要增强教学发展意识、加强教学知识学习、重视教学能力提高、落实课后教学反思、开展教学学术攻坚、加强教学人格修为;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在于学校作为,要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学情分析能力、建立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完善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制度;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在于院系支持,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改进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实施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建立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帮扶团队、优化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氛围;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在于政府助力,要加强政策落实与评价、提高经费投入精准度、加强项目宣传与推广。

张立学[6](2019)在《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域和路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创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具有普遍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大学文化育人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打下了深刻的具有大学个性化的价值烙印,其方法和途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坚持以文化人,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文化及其育人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的大学文化走向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大学文化育人,围绕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阐释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重点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的意蕴,阐明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所体现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和载体。第二,探究了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之源。大学文化育人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列宁文化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基石;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则为大学文化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文化理论中的组织文化理论、文化分层理论、文化选择理论则从不同的维度,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参考。第三,考察了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与共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短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走过了 300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并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尚学术自由、遵从通识教育、发挥校长作用、注重个人价值等共性之处,给中国大学带来许多启发,必须批判地加以学习借鉴。第四,梳理了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以太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积累了丰厚的大学文化育人经验;近代大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很好地将效仿西方与继承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那一时期的大学文化育人模式,也为今天大学文化育人积淀了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逐步受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已初步形成。第五,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成绩与基础的同时,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大学以文化人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第六,提出了全方位推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针对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当代中国大学必须在理念、主体、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大学文化育人立体格局。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大学文化育人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发挥好领导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大学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作用,达到“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三是要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推动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大学物质文化育人和大学行为文化育人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四是要完善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经典阅读、实践体验、环境濡染等文化育人之法作用。五是要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各种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六是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理性深入的研究来自实践的呼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学校风格的大学文化必将成长起来,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引领人类精神和文化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

蒋明岐[7](2018)在《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理性的殿堂,是最神圣的场所,大学精神的本质是民族之精神,是文化之精髓,因此中国的大学精神应有强烈的中国民族色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精神都在重建和革新,而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一方面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精髓,另一方面应包容全球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色彩。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时代的,也是未来的。中国大学虽为西方的舶来品,但是中国的大学精神在历史上却有迹可循,自洋务运动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平衡,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试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先通过立论假设“大学精神应该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开展,一边用文献法对大学的本质和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发展史进行研究和梳理,一边对该论点进行访谈。在访谈了中西方的学者之后,蒋发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有着文化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关于假设“大学精神应该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这一问题,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是有差异的。然后,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西方大学精神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近代以来大学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精神。本文的主要按照反思到重建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第一章从历史维度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反思,并试图说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所受的影响;第二章试图从理论上为大学精神缺失的现象找出理论上的根据,并试图论证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大学精神与西方大学精神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试图重新诠释儒家文化精髓在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并阐释“横渠四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国大学精神。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文化呈离心趋势,洋务运动至民国初期的大学精神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西洋技术为手段,而经历了西方和苏联两种文化的冲击后,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文化的色彩,因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文化碎片化、“空心病”等社会问题现象。2.大学精神以文化为土壤,先天具有民族文化色彩。中西文化之间有着本质逻辑上的不同,体现在中西方高等教育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文化结构上看,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天人合一”理论;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场所,西方向外探求“科学真理”,而中国向内讲求“心即理”,中西方对于真理的理解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大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看,西方大学主张培养个人主义文化下以权利为核心的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培养心怀天下的“大我”。3.本文认为北宋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作为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大学精神。

周非男[8](2018)在《基于生成逻辑的“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方案研究 ——对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入选的一流建设高校纷纷相继出台了本校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本研究从学科建设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方案开展研究,在参照内外生逻辑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要素特征基础上,探索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中反映出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初步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根据关于学科研究的文献,整理出各学科所涵盖的基本要素,提炼出学科要素一级、二级指标。其次,根据研究文献,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共识中提炼出学科的生成逻辑,即以学术追求本身为宗旨的内生逻辑和以服务社会为定位的外生逻辑,将学科生成逻辑与学科要素一级、二级指标相结合,形成不同生成逻辑下的学科要素特征框架。进而,通过文本分析,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生成逻辑为视角分别通过学科要素分析呈现学科建设主观取向和实践倾向。最后,通过与世界一流学科特征进行比对,提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国内的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中的学科布局方面普遍对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不够重视,学科布局趋于政策导向的统一化;在学科科学研究导向方面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教师培养与学者培养过程分离的问题,还存在忽视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和学生评价机制单一化等问题;在学科社会服务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缺少自主性的问题,同时还存在资源配置机制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由此,本文对我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学科理念定位要回归到学科内生逻辑,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去推动科研创造能力,营造一个好的学科文化氛围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提升我国文化的自信以促进高校向国际化先进水平看齐。总体来讲,国内的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方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学科建设内生逻辑的问题,这一主要问题与外生逻辑下的其他问题一起形成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之间的明显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的研究,提出有效的修改建议和基本对策,这帮助我国缩短与国外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申新[9](2017)在《“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筑造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与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双一流”的提出具有历史延续性,其建设的重点在于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并藉此推动大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差异性发展。在“双一流”的影响下,大学的学科建设“强弱”之分明显,并且在学校内部出现了以优化学科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由合、停、并、转弱势学科的现象。当前,大学的弱势学科不仅生存空间受限、学科作用被削弱,还面临着被动调整或裁撤的不稳定局面,进而影响了相关学科及其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双一流”背景下对大学弱势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上海、河南、江苏三省市的重点分析及对全国21个省市的概况分析,发现当前的“双一流”建设具有学科建设周期短且压力大、偏重龙头学科建设、依赖量化评估排名、着力发展区域内优势特色学科等特征,而且对大学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弱势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我国的大学学科建设一是要从局部到整体,重视学科设置的生态平衡;二是要从高峰到高原,形成合力竞争优势;三是要从龙头到基础,巩固学科发展根基。高校弱势学科的发展理念是综合彰显其校本、知本及人本价值。通过对问卷调查法收集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相关的数据资料;通过访谈法分别从大学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征集他们对本校弱势学科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双一流”背景下进行学科调整的案例分析,预测了其弱势学科的发展趋向。“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弱势学科的发展策略是:国家政府层面要重视政策的延续性,正式学科评估的工具理性,建立预警机制,扩大自主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宏观平衡各圈层学科发展;学校层面要放宽政策建立灵活开放的学科建设环境,依托学部制让弱势学科融入优势学科群,不断打造新学科促进弱势学科由弱到新,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治;学科层面明确学科目标与定位,实现积极转型,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发展,拓宽资源获取渠道。

张绍荣[10](2016)在《走进精神场域: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治理的最佳境界是大学文化的治理,是以精神场域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生态形成。在信息技术革故鼎新的时代境遇下,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在复杂纷繁的理论探究中,就其已有研究脉络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三条主线:一是遵循显性分类的研究脉络,将其分解为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治理体系;二是延续功能分类的研究脉络,试图从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育人、引领等方面进行整合治理研究;三是秉持历史比较的研究脉络,从大学文化的历史、中外大学文化的比较进行治理探究。虽然各种研究进路皆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面对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现实困顿与理论诉求,原有的理论构型和路径设计已很难予以准确地回应。如何因势利导,契合信息时代的趋势与规律,凝聚大学文化的精神品格,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从实然的状态到理想的愿景,都期待学界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寻,这也成为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话题。本研究着眼关注的核心问题,借助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思维方法,从新的视角,将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化解为大学文化各种复杂要素多元重组关联而成的场域治理。以此为理论起点,从当下我国大学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大学文化生态为核心概念,以大学“人”和“职能”的推演将大学文化生态分解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管理文化生态”的三者鼎足而立。以此为逻辑起点,将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转化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治理、学术文化生态治理、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分割与聚合之上,统整形成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研究体系。研究以教育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交叉为视角支撑,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方法手段,按照“整体理论建构?具体深度解析?策略路径走势”的推进线路开展研究工作。依此思路,整个研究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六个模块进行。第一板块,聚焦综场而述,以“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立论与治理建构”为主题。在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解读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场II域”等概念进行了重认识,为整个研究作立论铺垫。虽然已有研究陈述丰富,但研究点多面广,并未形成系统的大学文化治理逻辑体系,对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还未形成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进行整体性的意蕴省思,顺延研究以大学“人”(由“师生”关系演化为“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关系)和“职能”(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转化隐含入为大学内部“教学、学术、管理”三大主要系统上)的推演将大学文化生态分解为“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管理文化生态”,从而实现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理论诠释。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时代的大学虚拟之网和沉淀历史的大学精神之网的视野,紧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大学管理文化生态场域的逻辑关联,进而设定“走向精神场域”的整个“三域两网”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分析框架,将整个治理研究的路径方略着力在“三域”治理的分解与聚合之上。第二板块,顺延上述统整分析框架,着眼分场而立,聚焦“三域”,以“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三域解析”为主题。分别从应然样态、实然状态、案例辅证的三重维度详细解读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和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并紧扣主题详细阐释了信息技术对“三域”的冲击和革新。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应是双向民主开放和流动生成的,但实然的教学审视和课堂控制并非如此,笔者通过高考状元现象的案例引证反思了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缺失。大学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应呈现自组织式的入场与出场状态,但现实的大学往往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利、自上而下非自组织模式导致大学学术泛化,笔者通过对全国邮电电子类大学学术研究环境的调研分析印证了相关理论推断。大学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应是对外高度自治、对内和谐共生的景象,但事实上办学自主权不断弱化、大学本身决策系统复杂交错,大学管理文化的教育性被遮蔽,笔者以所在学校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案调研为例剖析了大学管理中的文化阻隔。通过“三域”解析,我们发现当前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的现实困境,究其根源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缺乏“分享”与“互动”的生态境遇,而这恰好契合了信息时代的内在本质。第三板块,在对“三域”分别解析的基础上,聚焦合场而理的大学文化生态整体视野,以“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关联及趋势流变”为主题。从教学与学术文化场域的对立统一、学术与管理文化场域的张力相持、教学与管理文化生态的冲突衍变阐释了博弈中的三赢——大学教学、学术与管理的“三域”关联,实现了对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度解析,并通过一项职称评审政策调整引发的调研和教职工评优表彰为例对相关逻辑进行了表象审思。通过信息物理共享教育时代的到来分析了趋势中的流变——信息技术推动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变革,并通过重庆市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信息时代给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进一步凸显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潜在危机,映射出探讨构建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调研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和管理文化生态变革的必然走势。面对当前大学文化生态治理中缺乏分享与互动的问题和症结,而信息时代最核心的本质特征就是“分享”以及“互动”,世界因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进入了一个无界的“分享时代”和“互动时代”,这也正好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要义所在。第四板块,在前述信息时代“三域”解析、“三域”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聚焦融场而治,提出治理方略,以“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及逻辑归结”为主题。立足信息时代,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从信息时代与大学教学、学术、管理融合发展的角度,以“分享”和“互动”为着力点,提出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治理路径和方略:首先,提出构造真实与虚拟交互的教学共同体是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生态的治理方略,从教学双向涅盘的自然生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和模型构造探讨了其治理的理论路径,并通过“红岩网校”的实践探索与实证举样印证了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其次,创建虚拟矩阵式学术联盟为大学学术文化生态治理路径,从学术文化理念的重建、学术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学术作为的群体和个体进行了理论铺垫探究,并以高校相关研究院的设立进行了实践探寻和验证;再次,推进智慧型校本管理是信息时代大学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实践取向,信息环境撬动大学管理结构主体整合,创建智慧型校本管理的校园模型体系成为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的必然,并以智慧型校本模型设计及其实现进行了实证探讨。最后,研究在整篇主要着眼大学文化生态对内的“三域”治理逻辑基础上,以更加宽泛的视野,指出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对内很难独善其身,必须促进大学本身治理与外界协同的联合。同时,对大学文化生态的内外结合治理逻辑进行了思辨性归结,凝练提出了基于“三域”治理的“关系思维的多元嵌入、开放协同的路径联动、文化规制的合作包容”三重逻辑,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目标,从而推动大学精神场域的自主化生成。

二、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研究的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基础
3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现状分析
    3.1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缘由分析
    3.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方式分析
    3.3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特征分析
    3.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4.1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设计
    4.2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过程
    4.3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结果分析
5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策略
    5.1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路径
    5.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保障措施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文化的基本概述
    2.1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2.1.2 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2.2.1 思想引领功能
        2.2.2 熏陶塑造功能
        2.2.3 凝聚激励功能
        2.2.4 传播辐射功能
    2.3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3.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3.3 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文化建设调查设计
        3.1.1 问卷调查的构建维度
        3.1.2 具体调查方法
        3.1.3 调查对象
    3.2 大学文化建设基本现状调查及分析
        3.2.1 大学外部物质建设变化显着
        3.2.2 大学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3.2.3 大学不断完善更新规章制度
        3.2.4 大学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3.2.5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大
    3.3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显着特点
        3.3.1 物质文化彰显现代科技
        3.3.2 精神文化突出文化底蕴
        3.3.3 制度文化更加健全规范
        3.3.4 行为文化引领学生行为
    3.4 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物质文化存在单—趋同化现象
        3.4.2 精神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
        3.4.3 制度文化存在局部功利化倾向
        3.4.4 行为文化存在表面肤浅化情况
第四章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构建特色物质文化,打造环境育人基础
        4.1.1 借鉴先进理念,创新校园整体设计
        4.1.2 美化校园景观,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4.1.3 注重建筑保旧建新,传承优秀校史文化
        4.1.4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4.2 提升精神文化内涵,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4.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4.2.3 注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4.2.4 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始终
    4.3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科学育人保障
        4.3.1 以大学章程制定为契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4.3.2 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创新大学制度文化
        4.3.3 以立德树人为制度设计前提,创新育人软环境
        4.3.4 以学生第一教师优先为理念,坚持服务育人导向
    4.4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4.4.1 加强“三风”建设,带动校园风气
        4.4.2 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内涵
        4.4.3 强化榜样教育,明确行为导向
        4.4.4 发挥网络优势,规范网络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大学斯文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知识考古法
第二章 大学斯文的内涵
    2.1 大学斯文的概念
        2.1.1 斯文
        2.1.2 大学斯文
    2.2 大学斯文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本质
    2.3 大学斯文是大学与大学人的外在符号
第三章 大学斯文的基本范畴
    3.1 人格与学术的统一
    3.2 道义与良知的逻辑
    3.3 大学与世俗的距离
    3.4 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标杆
第四章 大学斯文的历史脉络
    4.1 中国古代“大学”斯文——明“道”
        4.1.1 古代“大学”斯文的最高范畴——“道”的形成
        4.1.2 “大学”斯文的最早体现者——“士”的出现
        4.1.3 古代“大学”斯文的基本模式——士志于道
    4.2 中国近代大学斯文——变“道”
        4.2.1 “道”与“器”的对立与融合
        4.2.2 近代大学斯文的承担者——知识分子登台
        4.2.3 近代大学斯文的显着特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2.4 近代大学斯文的目标——变道救世
    4.3 中国现代大学斯文——弘“道”
        4.3.1 以斯文为己任,为大学立心
        4.3.2 大学的良心——教师
        4.3.3 当代大学的根本使命——诊断时代,引领社会
第五章 大学斯文偏失的现实考据及其成因
    5.1 大学斯文偏失的现实考据
        5.1.1 大学职能的异化
        5.1.2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
        5.1.3 学术生产的功利化趋势加强
        5.1.4 大学教育的职业化色彩浓厚
        5.1.5 大众文化侵蚀导致人文式微
        5.1.6 大学面临学术道德诚信危机
    5.2 大学斯文偏失的成因分析
        5.2.1 大学价值取向的偏离
        5.2.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守卫大学斯文
    6.1 树立正确的大学价值取向
        6.1.1 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
        6.1.2 审慎发展大学的功能性价值
        6.1.3 规范理性下的大学评价隐忧
        6.1.4 兼顾大学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
    6.2 给予正向的外界力量支持
        6.2.1 政治力量的支持作用
        6.2.2 经济力量的支持作用
        6.2.3 文化力量的支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 选题依据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 研究难点
        2. 研究创新点
一、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一) 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1. 大学精神的概念界定
        2. 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
    (二) 新时代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1.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2. 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
        3.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 勇于担当的社会关怀精神
    (三) 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
        1. 凝聚激励功能
        2. 教育引导功能
        3. 创造发展功能
        4. 引领辐射功能
二、新时代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存在问题分析
    (一) 学生对大学精神的认知缺乏全面性
        1. 对大学精神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
        2. 对大学精神的认知途径有待拓展
    (二) 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
        1. 显性与隐性载体协同性不足
        2. 载体形式与内容匹配度不高
    (三) 大学精神的育人环境有待改善
        1. 大学精神与校园物质环境融合不够
        2. 大学精神育人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充分发挥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 提升大学精神文化内涵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二) 创新大学精神育人载体
        1. 大学精神教育进课堂
        2. 开发传承性品牌活动
        3. 构筑网络媒介新平台
    (三) 培育大学精神育人主体
        1. 发挥党政机关的引领作用
        2. 发挥一线教师的示范作用
        3. 发挥学生群体的内驱作用
    (四) 优化大学精神育人环境
        1. 发掘物质环境的精神熏陶作用
        2. 构建彰显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
        3. 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舆论生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3 大学精神育人功能发挥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及相关概述
    2.1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涵义
        2.1.1 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界定
        2.1.2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界定
        2.1.3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
        2.1.4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特征
        2.2.1 目标指向:具体性与多元性相统一
        2.2.2 发展内容: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统一
        2.2.3 发展动力:内驱力与外推力相统一
        2.2.4 发展过程: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
        2.2.5 发展性质:教学性与学术性相统一
    2.3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2.3.1 思政课青年教师扮演教师角色的要求
        2.3.2 思政课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要求
        2.3.3 思政课青年教师有效教学的要求
        2.3.4 思政课青年教师实现教学学术性的要求
    2.4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意义
        2.4.1 维护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安全
        2.4.2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4.3 解决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矛盾
        2.4.4 加速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成长
        2.4.5 打赢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攻坚战
第3章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根本
        3.1.1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学发展的理论学说
        3.1.2 涵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教学发展的理论论述
    3.2 坚持以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传承
        3.2.1 赓续道德教育功能理论之教学发展思想
        3.2.2 接续教师教学功能理论之教学发展思想
        3.2.3 延续教师素质理论之教学发展思想
    3.3 坚持以西方教育家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借鉴
        3.3.1 吸收古希腊教育家的教学发展思想精髓
        3.3.2 汲收中世纪教育家的教学发展思想精义
        3.3.3 摄收近代西方教育家的教学发展思想精华
        3.3.4 选收现代西方教育家的教学发展思想精粹
    3.4 坚持以当代教育理论的教师教学发展思想为主体
        3.4.1 教师发展理论的铺设
        3.4.2 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奠基
        3.4.3 教学学术理论的夯实
        3.4.4 有效教学理论的供给
第4章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想状态
    4.1 教学责任意识增强
        4.1.1 教书育人意识增强
        4.1.2 教学改进意识增强
        4.1.3 教学效果改善意识增强
        4.1.4 教学发展意识增强
    4.2 教学知识丰富
        4.2.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丰富
        4.2.2 教育专业知识丰富
        4.2.3 时事政治知识丰富
        4.2.4 科学与人文社科知识丰富
    4.3 教学能力提高
        4.3.1 教学准备能力提高
        4.3.2 教学操作能力提高
        4.3.3 教学反思能力提高
    4.4 教学实践优化
        4.4.1 教学目标合理确定
        4.4.2 教学内容合理选取
        4.4.3 教学方式方法合理选用
        4.4.4 教学效果显着改善
第5章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诊断
    5.1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调查方法
        5.1.1 调查对象的统计学特征
        5.1.2 调查问卷及信效度分析
    5.2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5.2.1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现状
        5.2.2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知识现状
        5.2.3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5.2.4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优化现状
    5.3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努力不够
        5.3.2 学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5.3.3 院系培养与帮扶措施有待加强
        5.3.4 政府相关政策与投入尚待落实
第6章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提升对策
    6.1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主体努力
        6.1.1 增强教学发展意识
        6.1.2 加强教学知识学习
        6.1.3 重视教学能力提高
        6.1.4 落实教学反思
        6.1.5 开展教学学术攻坚
        6.1.6 加强教学人格修为
    6.2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学校作为
        6.2.1 重视思政课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6.2.2 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学情分析能力
        6.2.3 建立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机构
        6.2.4 完善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制度
    6.3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院系支持
        6.3.1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
        6.3.2 改进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培训
        6.3.3 实施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项目
        6.3.4 建立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帮扶团队
        6.3.5 优化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氛围
    6.4 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政府助力
        6.4.1 加强政府政策落实与评价
        6.4.2 提高经费投入精准度
        6.4.3 重视项目后续宣传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调查问卷
致谢

(6)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大学文化育人基本问题概述
    2.1 大学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2.1.1 文化概念探源及界定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以文化人的意蕴解读
        2.2.2 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
    2.3 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3.1 宏观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3.2 中观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3.3 微观意义: 适应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
    2.4 大学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差异性
        2.4.2 一致性
        2.4.3 互动性
3 大学文化育人理论溯源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3.1.2 列宁主义文化观
        3.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2 基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3.2.1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
        3.2.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
        3.2.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思想
        3.2.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3.3 借鉴:西方相关文化理论
        3.3.1 组织文化理论
        3.3.2 文化分层理论
        3.3.3 文化选择理论
4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考察与共性分析
    4.1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举隅
        4.1.1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4.1.2 耶鲁大学文化育人
        4.1.3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4.1.4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4.2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4.2.1 崇尚学术自由
        4.2.2 遵从通识教育
        4.2.3 发挥校长作用
        4.2.4 注重个人价值
    4.3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启示
        4.3.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4.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4.3.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4.3.4 校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并重
        4.3.5 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一致
5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省察及其启示
    5.1 萌芽: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1.1 中国古代大学发展历程概述
        5.1.2 中国古代太学文化育人
        5.1.3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育人
        5.1.4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2 嬗变: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2.1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2.2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2.3 梅贻琦: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5.2.4 张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5.2.5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3 重构: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3.1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3.2 大学文化育人理念逐步受到重视
        5.3.3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5.3.4 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多样趋势
        5.3.5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6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6.1 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6.1.1 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新使命
        6.1.2 新媒体环境以文化人面临新挑战
        6.1.3 新形势学生思想行为呈现新特点
    6.2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6.2.1 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6.2.2 大学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6.2.3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
        6.2.4 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还需拓展
        6.2.5 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6.3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大学的功利化色彩:消解大学使命
        6.3.2 大学的市场化影响: 削弱人文精神
        6.3.3 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淡化学术氛围
        6.3.4 大学的趋同化状况: 缺乏文化特色
7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思考
    7.1 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7.1.1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1.2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1.3 加强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
        7.1.4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7.2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
        7.2.1 领导者
        7.2.2 教师
        7.2.3 管理者
        7.2.4 学生
    7.3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
        7.3.1 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7.3.2 大学制度文化育人
        7.3.3 大学物质文化育人
        7.3.4 大学行为文化育人
    7.4 探索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
        7.4.1 注重言传身教
        7.4.2 推进经典阅读
        7.4.3 突出实践体验
        7.4.4 强化环境濡染
    7.5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
        7.5.1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7.5.2 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7.5.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5.4 统筹多元文化育人作用
    7.6 健全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7.6.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7.6.2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7.6.3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大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建潮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趋势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说
        (一)大学
        (二)大学精神
        (三)文化与教育
        (四)中国传统文化
    五、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反思——基于访谈结果
        一、文化差异
        二、教育模式差异
        三、规则差异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发展阶段
        一、1840-1949萌芽期
        二、1950-1978探索期
        三、1979-今繁荣期
    第三节 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
        一、文化碎片化
        二、现代化与中西文化对冲悖论
第二章 大学精神的中西之辨
    第一节 中西大学精神之异
        一、“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文化结构之异
        二、“科学真理”与“心即理”:高深学问之异
        三、“自我”与“大我”:培养目标的之异
    第二节 西方大学精神所长
        一、追求真理
        二、学术自由
    第三节 融贯东西的中国大学精神
        一、“仁”的时代意义
        二、“明道济世”的人文情怀
第三章 “横渠四句”与当代大学精神
    第一节 “横渠四句”的内涵
    第二节 “横渠四句”与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横渠四句”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1.泰希勒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对泰希勒教授的访谈
    2.TheInterviewofJaromir
    3.TheInterviewofJana
    4.年兆好访谈
    5.夏雨访谈
    6.胡晓悦访谈
附件

(8)基于生成逻辑的“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方案研究 ——对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二)关于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要素分析研究
        (三)关于一流大学学科生成逻辑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生成逻辑及要素特征
    一、学科和学科生成逻辑
        (一)学科
        (二)学科生成逻辑
    二、基于生成逻辑的学科建设
        (一)基于内生逻辑的学科建设
        (二)基于外生逻辑的学科建设
        (三)学科生成逻辑的整合要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要素特征
        (一)内生逻辑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要素特征
        (二)外生逻辑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要素特征
第三章 基于生成逻辑的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分析
    一、对四所学校学科建设方案的归纳整理
        (一)理念定位
        (二)科学研究
        (三)人才培养
        (四)社会服务
    二、基于内生逻辑的四所高校学科建设方案分析
        (一)基础学科和学科文化建设
        (二)自由学术氛围和知识产出
        (三)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管理重心下放
    三、基于外生逻辑的四所学校学科建设方案分析
        (一)政策导向下进行学科布局
        (二)科研成果转化力和创新性
        (三)汇聚尖端科学家和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四)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章 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理念定位问题
        (一)忽视基础学科建设
        (二)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缺少操作路径
        (三)政策导向下学科布局趋向统一化
    二、科学研究导向问题
        (一)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忽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一)教师培养与学者培养过程分离
        (二)忽视学生培养主体地位
        (三)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四)学生评价机制单一化
    四、社会服务问题
        (一)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缺少学科自主性管理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科理念定位需回归内生逻辑
        (二)以科学精神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三)以学科文化氛围作用于人才培养
        (四)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文化自信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双一流” 2.2
    弱势学科 2.3
    学科圈层及优势学科群理论 3“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3.1
    部分省市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策略 3.2“双一流”建设的特征分析 3.3“双一流”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4“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的发展理念 4.1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启示 4.2
    我国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 4.3
    大学弱势学科的价值分析 5“双一流”对弱势学科影响的调查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5.3
    调查结论 5.4
    调查结果分析 6
    学科调整个案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6.1
    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圈层划分 6.2
    中国矿业大学学科调整文件解读 6.3
    中国矿业大学弱势学科发展访谈 6.4
    弱势学科发展趋势分析 7“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策略 7.1
    国家政府层面 7.2
    学校层面 7.3
    学科层面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走进精神场域: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以精神场域为指向的大学文化生态
    一、问题缘起
        (一)本质使然: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研究视野
        (二)现实必然: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生态研究背景
        (三)理论应然:精神场域的大学文化生态研究指向
    二、研究旨意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相关研究
        (一)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
        (二)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
        (三)场域理论脉络下的大学文化生态研究
    四、概念架构与分析框架
    五、研究假设和视角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视角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大学文化生态的意蕴及治理构型
    一、大学文化生态的立论溯源
        (一)文治教化的改造过程
        (二)文化生态的场域愿景
    二、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意蕴省思
        (一)关系思维和自主冲突的双重维度
        (二)整体谐动与互动共生的生态属性
        (三)资本拥有与兑换转化的场域动力
        (四)惯习作用与行为策略的禀性系统
    三、信息时代大学虚拟场域的形成与精神场域的衍变
        (一)信息时代:大学虚拟之网
        (二)文化生态:大学精神之网
    四、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的分析框架建构
        (一)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阻隔分析与启示
        (二)“三域两网”:一个统整性的治理分析框架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形塑的大学教学文化生态
    一、民主开放与流动生成的应然样态
        (一)文化资本的差序课堂
        (二)开放生成的生态课堂
    二、课堂控制与生态迷失的实然状态
        (一)场域形塑中教师惯习的无奈
        (二)课堂控制下学生自主的缺失
    三、基于状元现象的大学教学文化生态反思
        (一)关于高考状元的调查引证
        (二)教学文化生态场域的深层归因
    四、信息时代创新大学教学文化生态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熏染的大学学术文化生态
    一、自组织式入场与出场的应然样态
        (一)自组生成与双重属性
        (二)学科组织特征与学术权利延展
    二、行政主导与学术泛化的实然状态
        (一)行政权力主导僭越学术权利
        (二)自上而下非自组织模式导致学术泛化
    三、基于大学学术文化环境的调查辅证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
        (二)数据分析与归因
    四、信息时代革新大学学术文化生态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僭越的大学管理文化生态
    一、大学管理自治的应然样态
        (一)对外追求自治的历史变迁
        (二)对内和谐共生的管理运行
    二、自治与控制并存的实然状态
        (一)对外办学自主权被弱化
        (二)对内决策体系交错复杂
        (三)大学管理的教育性遮蔽
    三、基于个案调研的大学管理文化阻隔探究
        (一)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调研为例
        (二)大学管理文化场域阻隔的根源剖析
    四、信息时代催新大学管理文化生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关联与流变
    一、教学与学术文化场域的对立统一
        (一)教学乃大学存在之要义
        (二)大学之大关键在学术
    二、学术与管理文化场域的张力相持
        (一)大学管理中的学术文化
        (二)价值取向中的二元融合
        (三)从职称评审政策调整反观管理与学术的张力
    三、教学、学术与管理文化场域的冲突衍变
        (一)教师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
        (二)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关联
        (三)教职工评优表彰的个案反思
    四、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趋势流变
        (一)信息时代共享教育的到来
        (二)信息时代对大学文化生态的冲击与隐忧:以重庆市调研为例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的三域治理机制
    一、虚拟教学共同体:大学教学文化生态治理方略选择
        (一)教学双向涅盘的自然生成与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催生虚拟教学共同体
        (三)虚拟教学共同体的模型构造设计
    二、矩阵式学术联盟:大学学术文化生态治理路径机制
        (一)在学术与行政的权力耦合中致力学术
        (二)信息时代凸显学术作为的群体与个体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矩阵式学术联盟创建及实现
    三、智慧型校本管理:大学管理文化生态治理策略取向
        (一)信息环境撬动大学管理结构主体整合
        (二)智慧型校本管理的校园模型体系构建
        (三)智慧型校本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四、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逻辑归结
        (一)关系思维的多元嵌入
        (二)开放协同的路径联动
        (三)文化规制的合作包容
    五、本章小结
结语 三域治理中的大学精神场域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问卷1大学学术研究环境调查问卷
    问卷2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3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学生)
    问卷4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家长)
    问卷5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提纲1 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访谈提纲
    提纲2 大学职员职称评审访谈提纲
后记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四、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D]. 于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2]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D]. 张斯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大学斯文考[D]. 武琪. 山西大学, 2019(01)
  • [4]新时代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研究[D]. 刘冰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 陈爱香. 湖南大学, 2019(01)
  • [6]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D]. 张立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5)
  • [7]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D]. 蒋明岐. 深圳大学, 2018(08)
  • [8]基于生成逻辑的“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方案研究 ——对四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文本分析[D]. 周非男. 云南大学, 2018(01)
  • [9]“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D]. 申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10]走进精神场域: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研究[D]. 张绍荣. 西南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论大学精神及其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