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不平衡论文_于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间不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平衡,区间,经济增长,资费,东北地区,社区,收入分配。

地区间不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19)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事实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学领域既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入的合理分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基础,因而受到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长期关注和普遍重视。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能,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增量改革”的发展路径赋予了区域发展以巨大激励,使中国实现了崛起与富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要素和发展模式不断演化的过程,在区域经济的分析视角和现实语境下,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同的制度和发展模式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不断变化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地区间差距的协同演变过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盛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在经历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面临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迫压力。但无论外在或内在的形势发生怎样的改变,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影响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这样的重要时点上,对这一问题的梳理与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学界被普遍认为是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区域收入差距究竟表现出怎样的相关性?变动的特征是什么?哪些因素是导致这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的视角包括储蓄与投资对劳动力转移及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收入变动对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地区间差距的缩小是否具有正向积极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是否有利于产业在地区间转移从而带动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都相对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基于新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不同,区域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尺度”特征,所分析的“区域”的大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可能得到的结论,为了阐释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动特征,本文分别以全国和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的研究上,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基于1997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及收入分配理论的有关分析工具建立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侧重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阐释我国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变动事实,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描绘其影响因素的变动和收入与分配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在东北地区的研究上,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侧重于对每一区域个体变动特征的描述,重点采用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阐释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一个特殊局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并将其与宏观分析所得结论进行对比,从而探寻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差距协同变动的规律性特征。全文共分七章。除导论(第一章)和研究结论(第七章)外,主体部分论证了如下内容:(1)对已有关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使用199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极值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及拟基尼系数在内的多维指标体系,详细刻画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倒U型变动趋势,并从城乡视角对我国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3)基于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EM)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论证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是否存在β收敛,并且借鉴MRW的收敛回归方程,利用面板数据分别考察1997年-2005年及2006年-2016年省际人均GDP的收敛特征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4)基于多维指标体系,分别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我国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并利用Shapley值分解的方法考察其内在作用机制。同时对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供给侧各类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5)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以前述的计量经济方法为基础,但侧重于区域层面的空间解析,以区域个体为着眼点,重点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变动事实与相互关系,并将东北地区的变动关系与全国尺度上的研究进行验证和对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1)无论是对全国的研究还是对东北地区的研究,无论是计量经济方法还是基于区域个体变动的空间解析,都观测到了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的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2)这种稳定关系在不同的时间跨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式,全国层面上是双重“倒U型”的协同变动,东北地区层面上则是波动性的“双重收缩”,两者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尺度和时间跨度下所呈现出的具体形式。如果将空间尺度继续缩小、将时间跨度继续改变,就能够发现更多样的相关关系特征。(3)全国和东北地区的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变动要早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的变动,同时,经济增长变动的速率要快于收入分配变动的速率。(4)虽然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变动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都呈现出大体相似的协同变动特征,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强度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变动阶段,影响因素的类型和作用机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基于全国和东北地区等两个尺度的分析,在不同的分析尺度上分别侧重于经济学的计量分析和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并将两种尺度和不同研究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寻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协同变动的规律性特征。多空间尺度分析的相互比较与印证,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体现了区域经济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色,也是本文创新性的核心体现。(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洋,于薇,吕康银[2](2016)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后,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经济进入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期,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整体收入水平显着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增长不均衡、收入差距显着拉大问题。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事实性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探究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长期稳定关系与短期波动,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差异指标得到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完全相反。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揭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6年04期)

郑璜[3](2015)在《地区间不平衡现象较突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郑璜)今年是环保大检查执法年,也是“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元年。19日,省环保厅通报今年一季度环保大检查和执行新环保法督查情况。从对各地情况看,全省各地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工作进展较慢,对环境违法“零容忍”、向污染宣战的高压态势尚未形成。$(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5-04-20)

黄鑫[4](2012)在《对电信资费下降应有更多期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电信资费总体水平下降幅度比较明显。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电信综合价格同比下降6.1%,资费持续下降的趋势还在延续。同时,宽带普及提速,3G应用日渐深化,电信服务品质获得了较大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还集中整治电信乱收费行为,严格规范电信资费(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2-05-08)

周喆[5](2012)在《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和成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度中国省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平衡的影响因素:1989年至2008年间,中国省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加剧,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II)增长了30%左右,泰尔指数(I)的增幅更是高达67%;人均GDP、国内资本存量、贸易开放度和第叁产业增加值等因素显着加剧了地区间不平衡,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显着抑制了地区间不平衡的扩大;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也对地区间不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平衡的影响作用是不确定的。(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殷永坤[6](2009)在《城乡建设如何实现协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加快城乡建设步伐进入关键时期,这既是城乡建设的加速发展期,又是统筹兼顾、全力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瓶颈”问题的攻坚期。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云南,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规划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必须着力破解,推动城乡建设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09-04-24)

申保珍[7](2009)在《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申保珍)4月22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专题记者会,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等有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在回答本报记者就如何判断目前我国农村社(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09-04-23)

陈少华[8](2007)在《陈少华:社区信息化应坚持整体性规划和多元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近日在京联合成立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正在修订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应用标准”在内的社区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今年将完成部分标准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本文来源于《通信信息报》期刊2007-09-19)

吕伟[9](2006)在《四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五期间,四川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从3928.2亿元增长到了7385.11亿元;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年均7.3%和8.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趋好的情(本文来源于《四川省情》期刊2006年12期)

钱刚[10](2006)在《长叁角:农村收入增长超城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最新数据显示,长叁角江、浙、沪叁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在明显缩小,欠发达地区经济也出现强劲增长。长叁角城乡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从不平衡到平衡、不协调到协调的携手共进势头。区域内两大“经济鸿沟”呈缩小态势。    农村收入增长超越城镇(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06-08-07)

地区间不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78年后,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经济进入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期,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整体收入水平显着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增长不均衡、收入差距显着拉大问题。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事实性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探究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长期稳定关系与短期波动,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差异指标得到的因果关系的方向完全相反。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揭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间不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洋.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事实与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于洋,于薇,吕康银.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异——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

[3].郑璜.地区间不平衡现象较突出[N].福建日报.2015

[4].黄鑫.对电信资费下降应有更多期待[N].经济日报.2012

[5].周喆.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和成因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6].殷永坤.城乡建设如何实现协调发展[N].云南日报.2009

[7].申保珍.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N].农民日报.2009

[8].陈少华.陈少华:社区信息化应坚持整体性规划和多元化建设[N].通信信息报.2007

[9].吕伟.四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关注[J].四川省情.2006

[10].钱刚.长叁角:农村收入增长超城镇[N].农民日报.2006

论文知识图

谷王CC40(4YZ-4C1)玉米收获机目前我...[问题研讨]我国商品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问题研讨]我国商品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问题研讨]我国商品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各区域人均GDP基尼系数一71978-2008年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不平...

标签:;  ;  ;  ;  ;  ;  ;  

地区间不平衡论文_于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