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的祠堂空间在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延续与更新

广州地区的祠堂空间在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延续与更新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10060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广州地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产生了一百三十多个城中村,一直以来,这些城中村以“丑陋的并以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景观、“城市里的藏污纳垢之地”而被人们所认知,但是这些城市里面的村落同时也承载着成百上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受到更多的来自主流社会的关注,并且缺乏有效的保存策略和措施,这些传统文化有可能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在日益高涨的改造和拆除城中村的运动中逐渐地流失。祠堂一直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祠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村庄的地方传统文化。对于在这些城市里面的村落,地方的文化传统如何延续与适应城市社会,其中祠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继承祠堂空间与村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村落的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内的自组织势力从本质上看是传统宗族组织的延续,但是其生命力却不止是作为一种过渡性文化现象那么简单。它们可能会被不断削弱,但其深层的结构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甚至过去以为它们会随着村落的终结而逐渐消失,但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情况是,在村落被终结之后,原来的村民搬到了新的住区,在这些社区里面,原来的自组织势力依靠其进步性依然存在。如何在合法的框架下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这一最具有国情特色的传统民间资源,即宗族资源是当务之急。不仅社区乃至社会发展的活力有赖于此,民间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赖于此,在地理位置上已经走进城市的村落同样如此。”

社区的自组织(宗族组织)是祠堂空间与村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的前提。在社区自组织势力的支配下,祠堂空间得以在保持其祭祀祖先的核心功能的同时,能够不断地转变其外延的功能以应对城市化的冲击和延续问题,让祠堂空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然而,现阶段村落的自组织势力不得不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危机,反映在祠堂空间的情况是:在祠堂空间的使用者里面,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年轻一代很少机会去祠堂活动,祠堂空间的自组织只是靠中老年人来维持,然而这样的自组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没有年轻一代的加入,祠堂空间的自组织就可能难以延续。于是如何吸引年轻一代重新回到祠堂,创造老年人与年轻人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年轻一代参与到祠堂空间的管理维护和对祠堂文化的自觉继承上,是祠堂空间得以延续和更新的首要问题(图1)。

二、让儿童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创造代际交流的机会,加强祠堂空间与学校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在祠堂空间里面常看见一些学龄前的儿童由年老的长辈带进祠堂来,小孩跟祠堂的接触通常是这样开始的。对于小孩来说,祠堂空间与村落其它的公共环境相比,一般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维护,可以提供与一个更为安全的活动环境,家长是更愿意带着小孩来祠堂空间活动的。在祠堂空间里面增加供儿童玩耍学习的功能,能够增加祠堂空间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例如把某部分空间(厢房)设置为儿童活动室,适当布置一些室外的儿童活动场地,有供小孩涂鸦的地方,允许小孩在祠堂里面踩童车、追逐玩耍等等。许多城中村里面的幼儿园都存在着室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例如石牌村的某所幼儿园,由于没有独立的室外活动场地,只能在部分时间暂时借用公共空间。村落内的幼儿园与祠堂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远,实际上祠堂可以成为幼儿园教学场所的延伸,幼儿园可以把一些教学活动和需要大空间的室外活动安排到祠堂空间进行。室外的写生绘画,祠堂是理想的绘画对象,小孩的节日盛会可以安排在大堂内进行;到了祠堂举行节庆活动的时候,幼儿园还可组织小孩为村民表演节目。另外,村内的小学和幼儿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祠堂的节庆仪式,当然学生是不分地域的,因为这样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一些旨在让学生理解当地的村落历史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需要被鼓励,例如让学生在祠堂空间里面访谈村内的老人,整理村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资料,使祠堂空间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些旨在引入小孩参与行为的策略,实际上是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地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地方传统文化和祠堂文化的兴趣,同时小孩子的加入为场所增加了活力。

三、建立村落的文化站,吸引年轻人参加村落的社团活动,增设图书阅览室、曲艺室等适合于各年龄段人群的文化娱乐设施

教育功能一直是祠堂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从解放前的私塾、书院,到解放后的祠堂小学,祠堂空间一直承担着教育家庭后代的责任。祠堂内设置图书室,让祠堂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延续。由于图书室的建立,吸引了年轻人来到祠堂里面,增加了年轻人跟长辈们交流的机会,潜移默化中学习到长辈们的生活经验,集体的价值观(在扒龙船等集体性的宗族活动中体现)等等。位于海珠区土华村的梁氏祠堂是一个可借鉴的例子。梁氏祠堂现在是村内的文化站,祠堂内设有图书馆。在白天的多数时候,梁氏祠堂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中老年人,平时会在祠堂里面打打麻将,在乒乓球台前切磋一下球技。由于与学校相邻,在下午学校放学后,祠堂又成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理想去处,祠堂内的图书馆也吸引了人们(包括外地人)在下班放学后来到这里阅读。通过有效的时间和空间的组织,祠堂空间可以复合多样的功能,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

传统的社团活动主要有醒狮会、龙舟队、锣鼓队、曲艺社等,它们的存在加强了祠堂空间的自组织,增加了祠堂的吸引力。例如在石牌村的潘氏祠堂,有专门的乒乓球队,不时亦会举办一些村落之间的联谊性质的比赛,这里每逢星期二、星期四晚上是曲艺组的活动,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是醒狮队的活动,参加醒狮队的也以年轻人为多。然而随着村落的城市化进程,这些社团逐渐衰落,如何提高它们的吸引力,吸收年轻人加入,重新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组织资源是祠堂空间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建议的措施是鼓励一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生社团,跆拳道、瑜珈、读书会、网络游戏等都可以适度地组织到祠堂空间里面,或者布置在祠堂空间的周边建筑里面。添置现代的文化娱乐设施,例如计算机和健身设施,购买这些设施所需要的资金则可由村集体来承担。

四、保证管理与维护祠堂空间的资金来源

目前祠堂空间的管理与维护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村落的集体经济;民间的捐助,包括村民的集资和华侨的募捐。鹭江村车氏祠堂的自组织的资金运作颇有启发意义:祠堂在香港某车姓富商的倡议和捐助下重建,祠堂建好后,在旁边先后建起了几栋厂房和商铺,这些物业成为了村落的族产,厂房和商铺的收益也就成为了车氏祠堂管理维护的主要资金来源。从车氏祠堂的案例可以看到,如果祠堂有对应的物业作为经济的支撑,对于祠堂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同时,祠堂空间亦可以把自身的某部分空间(例如厢房)出租以获得资金。总而言之,只要原村民的自组织势力仍然存在,祠堂的资金来源是不会衰竭的。

参考文献

[1]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标签:;  ;  ;  

广州地区的祠堂空间在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延续与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