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微米粒论文-班俊峰

亚微米粒论文-班俊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微米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番茄红素,亚微乳,纳米粒,稳定性

亚微米粒论文文献综述

班俊峰[1](2012)在《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难溶性物质的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热点之一,溶解度低、稳定性差物质的研究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纳米粒和水包油亚微乳相结合的给药体系,拟制备将纳米粒包载于亚微乳体系中的给药系统,体系中亚微乳对难溶性物质起到增溶作用,包载与亚微乳油相中的纳米粒,达到增加制剂中药物稳定性与载药量的目的。制剂中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安全性好,制备工艺简单,可实现工业化大生产。将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了不稳定性物质在制剂中的稳定性。番茄红素(Lycopene,LYCO)是脂溶性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为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具有良好的抗衰老、防辐射、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但番茄红素分子结构中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结构的存在,导致其稳定性差、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低。本研究以其为模型药物,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备了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可提高其溶解度与稳定性;同时针对制剂自身稳定性差的特点,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LYCO在制剂中的稳定性。本课题建立了LYCO的HPLC含量测定法,进行了不同乳化剂对LYCO增溶能力的考察,在油溶液中LYCO的溶解度较水溶液及与乳化剂混合溶液中高,大豆油、花生油与乳化剂的配伍使用均可以增加LYCO的溶解度。以大豆油、大豆磷脂、丙叁醇和SPAN-40为油相,水、TWEEN-20为水相,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外观呈现橙红色,体系中无油花,不挂壁,用水稀释后有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80±15)nm(PDI0.092±0.01),Zeta电位为(-31.83±1.64)mV,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中药物含量为(1.02±0.16) mg·mL~(-1),载药量为番茄红素水包油亚微乳最高载药量的3.9倍。分别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粒径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的形态。结果显示,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体系中乳滴呈球状,大小均匀,边缘光滑,且乳滴中包含有颗粒状物质,番茄红素水包油亚微乳中则未观察到有颗粒状物质存在。考察了LYCO在纳米粒亚微乳体系中的分布情况,经测定LYCO在纳米粒亚微乳剂中溶解在水相中的药物量占3.18%,存在于油相中的药物有26.58%以上。其中70.05%的药物存在于纳米粒当中。优选冻干保护剂为蔗糖:甘露醇(3:1),制备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的冻干乳剂,干乳中冻干保护剂与油相的比例为2:1(V/V)。冻干过程为冻干保护剂与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混合均匀后,冷阱冷却预冻6小时,-40℃真空干燥8小时,-40℃~0℃干燥8小时,升温至20℃持续4小时去除残余水分,冻干过程中压力保持在10MPa,冷凝器温度控制在-60℃。以2%HPMC(E3)水溶液为黏合剂,乳糖:蔗糖(97:3)为载体材料,高速剪切搅拌制粒机制备空白颗粒,控制流化床进口温度:50~60℃;喷雾压力:14~18Bar;喷液速率:3~5g·min~(-1);可制备2.37mg·g-1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干颗粒。采用甘露醇:蔗糖(4:1)为载体,按照载体与乳剂1:10(m/m)的比例加入固体载体材料,磁力低速搅拌,混合均匀,控制进口温度130℃、雾化压力20psi,一旦溶液喷完,降低进口温度至110℃,使出口温度维持在50℃~60℃左右约10min,使LYCO喷雾干燥粉末含水量降低。使用本法对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进行干燥解决了采用流化床颗粒干燥法发生纳米颗粒的不可逆团聚,保持了纳米的优势。考察了LYCO、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和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干乳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LYCO对光照、温度和湿度均敏感,故因选择在低温、干燥且避光条件下保存。考察了LYCO在溶液中的稳定情况。与LYCO相比,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的稳定性已有提高,但对温度仍然敏感,在光照条件下不稳定。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需放置在4℃,冲氮避光密闭保存。对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的干乳剂进行了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观察,25℃长期留样观察6个月内制剂性状、药物含量符合规定,复溶时间略微延长,粒径分布、Zeta电位没有显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干乳剂质量稳定,长期试验仍在进行中。通过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的处方与工艺筛选、制剂特征、稳定性、安全性考察表明水包油包纳米粒亚微乳剂有以下优点:⑴增加制剂中难溶性物质的载药量;⑵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剂安全性好;⑶以亚微乳作为纳米粒的载体,可增加纳米制剂的物理稳定性;⑷可进一步制成干乳剂,增加不稳定药物的化学稳定性;⑸易于工业化生产。本课题为番茄红素工业化生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不稳定性的难溶性物质研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2-04-01)

王硕[2](2009)在《水包油包纳米粒亚微乳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油水均不溶性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更是其中的难点问题。本课题将纳米粒和水包油(O/W)亚微乳相结合,制成新型的水包油包纳米粒(N/O/W)亚微乳给药系统,将纳米粒包载在亚微乳的油相中,以达到增加制剂中难溶性药物载药量的目的。制剂中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安全性好,可实现难溶性药物的静脉注射给药。N/O/W亚微乳可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稳定性不好的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是青蒿素经还原而成的半缩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疟作用,近代研究表明DHA对多种人类和动物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且治疗浓度下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性作用,有希望发展成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DHA为难溶性药物,分子结构中存在特殊的过氧基团,稳定性差,胃肠道降解严重,生物利用度低。本研究以双氢青蒿素为模型药物,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备了注射用DHAN/O/W亚微乳剂,可实现DHA的静脉注射给药。同时针对DHA稳定性不好的特点,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DHA在制剂中的稳定性。本课题建立了DHA的HPLC含量测定法,考察了DHA在溶液中异构体的转化平衡情况,α-DHA与β-DHA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约为10h,平衡后二者的比例不再变化,比例约为2.3(α/β)。在转化过程中DHA异构体总峰面积基本保持恒定,对DHA的HPLC分析可用α-DHA与β-DHA峰面积之和与浓度进行线性回归,计算DHA的含量。测定了DHA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度,DHA在水和大豆油中的表观溶解度分别为0.119±0.021和1.24±0.01mg/mL,在水和大豆油中加入不同乳化剂后,均能提高DHA的溶解度,其中以大豆油/大豆磷脂/胆固醇最为显着。以注射用大豆油、大豆磷脂、胆固醇和稳定剂C为油相,Poloxamer188、甘油为水相,采用微射流技术制备DHA N/O/W亚微乳。乳剂外观为乳白色液体,无油花,不挂壁,用水稀释后有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52±18nm(PDI0.078±0.018),Zeta电位为-33.28±2.07mV,pH值为7.18±0.03,符合注射要求。DHA N/O/W亚微乳中药物含量为2.98±0.03mg/mL,载药量约为DHA O/W亚微乳最高载药量的3倍。以DHAO/W亚微乳作为对照,分别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冷冻蚀刻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粒径DHAN/O/W亚微乳的形态。结果显示,DHAN/O/W亚微乳呈椭圆状,边缘光滑,乳滴大小较均匀,乳滴中包含有颗粒状物质,DHA O/W亚微乳中则未观察到有颗粒状物质存在。冷冻蚀刻透射电镜可见DHAN/O/W亚微乳乳滴断面不平整,具有类似于层纹或壳状的结构存在,而DHA O/W亚微乳的乳滴断面较光滑平坦。以多种可代表DHA纳米粒不同状态的DHA制剂和DHA纯品为对照,进行DHA N/O/W亚微乳的DSC分析试验。与DHA纯品相比,DHA N/O/W亚微乳剂和DHA油混悬液中DHA的熔点下降了接近10℃。而DHA水混悬液和模拟DHA分散在N/O/W亚微乳水相的制剂中DHA熔点与DHA纯品的熔点相近。通过DHA的熔点变化情况判断,DHAN/O/W亚微乳剂中DHA的存在位置应在制剂的油相中,与显微镜的结构观察结果相符。考察了DHA在N/O/W亚微乳中的分布情况。经测定DHA N/O/W亚微乳剂约有8.06%的药物溶解在水相中,91.9%的药物存在在油相中。其中有13.8%的药物溶解在油相中,其余78.1%的DHA存在于界面膜和油相的纳米粒中。以甘露醇:蔗糖(4:1)为冻干保护剂制备了DHA N/O/W干乳剂,干乳中冻干保护剂与油相的比例为2:1(w/w)。冻干过程为DHA N/O/W亚微乳与冻干保护剂混合均匀后,在-40℃迅速冷却预冻6小时,然后在-40℃真空干燥4小时,-40℃~0℃真空干燥8小时,升温至20℃持续4小时去除残余水分,冻于过程中压力保持在30-50mTorr,冷凝器温度控制在-80℃。建立了DHA有关物质的HPLC分析法,采用强制破坏法制备了在强酸、强碱、光照、高温和氧化条件下破坏的样品,找到了7个DHA的降解产物。DHA的降解产物在本分析方法下均能达到良好分离,本法可用于DHA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考察了DHA、DHAN/O/W亚微乳剂和DHAN/O/W干乳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DHA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含量也有改变,故应低温干燥避光保存。考察了DHA在溶液中的稳定情况。与DHA溶液相比,DHA N/O/W亚微乳的稳定性已有提高,但对温度仍然很敏感,在光照条件下不稳定。DHAN/O/W亚微乳需放置在4℃,充氮避光密闭保存。对DHA N/O/W干乳剂进行了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观察。DHA N/O/W干乳经25℃、60%RH加速试验6个月,含量下降4%,复溶时间略微延长,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pH值没有显着变化。4℃长期留样观察9个月内制剂性状、药物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在此条件下DHAN/O/W干乳剂质量稳定,长期试验仍在进行中。通过异常毒性检查、血管刺激性试验以及溶血性试验对DHA N/O/W亚微乳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DHA N/O/W亚微乳剂对小鼠的异常毒性试验合格,制剂在生产过程中未带来异常的毒性。对家兔耳缘静脉无明显刺激作用,对家兔红细胞无明显体外溶血及致凝集作用,DHA N/O/W亚微乳剂用于静脉注射是安全的。建立了体内样品中DHA含量测定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专属性好,内源性杂质对样品测定无干扰,样品处理简单,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规定,可用于DHA的体内分析。以DHA和DHA O/W亚微乳剂为对照,考察了DHAN/O/W亚微乳剂与家兔、大鼠和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情况。在本试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DHA制剂在同种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无显着差异,蛋白结合率与药物浓度无关。不同制剂在同种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也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种血浆当中,DHA与家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其次为大鼠和人的,DHA与血浆蛋白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76.36%、66.34%和63.94%。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可以显着延长DHA的体内循环时间,提高血浆中药物浓度。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的MRT分别为DHA溶液剂的的10.39和3.42倍,DHAN/O/W亚微乳为DHA O/W亚微乳的3.03倍。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的AUC分别为DHA溶液剂的3.01和1.80倍,DHA N/O/W亚微乳为DHAO/W亚微乳的1.67倍。小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DHA在体内迅速转化成一未知成分,在血液样品中可观察到转变情况,各组织中仅检测到该成分的存在。经固相萃取分离提取,HPLC-MS分析得到该成分的质谱图,该成分具有m/z 267.1的碎片离子峰提示其结构中仍有过氧基团的存在,应仍具有与DHA类似的药效。考察了该成分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分布规律,研究DHA N/O/W亚微乳剂的组织分布趋势。结果表明,DHA亚微乳剂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组织脏器中的滞留时间,在肝的摄取最高。DHA N/O/W亚微乳剂和DHA O/W亚微乳剂的体内分布趋势有所不同,DHA N/O/W亚微乳剂在心脏的分布降低,而在血中的滞留时间和在胃、脑中的分布增加。以H_(22)荷瘤小鼠模型进行DHA N/O/W亚微乳剂抗肿瘤药效学的研究。乳剂给药剂量为45mg/kg时,抑瘤率达51.8%(P<0.01),给药剂量为11.25mg/kg时,抑瘤率为23.0%,低剂量乳剂组药效略高于同等剂量的溶液组,高剂量的溶液对照组给药后溶媒毒性超过了动物的耐受剂量,因此未得到高剂量溶液组的数据。结果表明,45mg/kg的DHA N/O/W亚微乳剂对H_(22)肿瘤细胞具有显着抑制效果。对小鼠肿瘤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表明,DHA可下调VEGF的表达,高剂量乳剂组尤为明显,对各组组织切片的MVD观察结果表明,MVD与VEGF表达结果趋势相同,DHA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通过DHAN/O/W亚微乳的处方与工艺筛选、制剂特征、稳定性、安全性考察,动物组织分布、体内药物动力学、以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表明N/O/W亚微乳具有以下优点:(1)可提高油水均不溶性药物的载药量;(2)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剂安全性好,可适用于静脉注射给药;(3)以亚微乳作为纳米粒的载体,可增加纳米制剂的物理稳定性;(4)可进一步制成干乳剂,增加不稳定药物的化学稳定性;(5)能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药物动力学性质,有可能进一步开发成靶向制剂;(6)易于工业化生产。本课题为N/O/W亚微乳新剂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难溶性药物给药系统的研发提供新思路。DHA N/O/W亚微乳的研究可为疟疾重症患者提供急救用药,同时也可为研发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新用途提供制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何晓华[3](2007)在《阳离子和两性水凝胶亚微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PEGDA)为交联剂,采用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g-聚乙二醇)(P(DMAEMA-g-EG))阳离子水凝胶亚微米粒(PCHMP)。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扫描电镜(TEM)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DMAEM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PEG)发生接枝共聚,形成球形PCHMP,粒径在300 nm左右。本文还考察了分散介质、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等聚合工艺对PCHMP粒径及pH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MAEMA/PEG=2/1(wt),PEGDA为2% DMAEMA(mol), AIBN为2.9% DMAEMA (mol)时,PCHMP粒径较小、pH敏感性较好。敏感性研究表明,PCHMP具有pH敏感性、离子强度敏感性和热响应性等性能。以水杨酸为药物模型进行体外释放表明,PCHMP具有一定的载药和释药能力,通过pH及载药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的选择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本文还以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co-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co-聚乙二醇)(P(MAA-co-DMAEMA-co-EG))两性水凝胶亚微米粒(PAHMP)。FTIR和TEM结果表明,MAA、DMAEMA发生有效共聚,PAHMP呈球形,粒径在270 nm左右。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固含量等工艺条件对PAHMP粒径的影响。敏感性考察表明,PAHMP为典型pH敏感两性水凝胶,等电点随着DMAEMA的增加而升高,同时PAHMP具有离子强度敏感性。通过水杨酸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5000)的体外释放表明,PAHMP对阴、阳离子型药物都有一定的载药和释放能力,通过pH值调节可以达到控制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的PCHMP和PAHMP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和溶胀性,有望用于口服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亚微米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油水均不溶性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更是其中的难点问题。本课题将纳米粒和水包油(O/W)亚微乳相结合,制成新型的水包油包纳米粒(N/O/W)亚微乳给药系统,将纳米粒包载在亚微乳的油相中,以达到增加制剂中难溶性药物载药量的目的。制剂中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安全性好,可实现难溶性药物的静脉注射给药。N/O/W亚微乳可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稳定性不好的药物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是青蒿素经还原而成的半缩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疟作用,近代研究表明DHA对多种人类和动物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且治疗浓度下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性作用,有希望发展成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DHA为难溶性药物,分子结构中存在特殊的过氧基团,稳定性差,胃肠道降解严重,生物利用度低。本研究以双氢青蒿素为模型药物,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备了注射用DHAN/O/W亚微乳剂,可实现DHA的静脉注射给药。同时针对DHA稳定性不好的特点,进一步制成干乳剂,提高DHA在制剂中的稳定性。本课题建立了DHA的HPLC含量测定法,考察了DHA在溶液中异构体的转化平衡情况,α-DHA与β-DHA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约为10h,平衡后二者的比例不再变化,比例约为2.3(α/β)。在转化过程中DHA异构体总峰面积基本保持恒定,对DHA的HPLC分析可用α-DHA与β-DHA峰面积之和与浓度进行线性回归,计算DHA的含量。测定了DHA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度,DHA在水和大豆油中的表观溶解度分别为0.119±0.021和1.24±0.01mg/mL,在水和大豆油中加入不同乳化剂后,均能提高DHA的溶解度,其中以大豆油/大豆磷脂/胆固醇最为显着。以注射用大豆油、大豆磷脂、胆固醇和稳定剂C为油相,Poloxamer188、甘油为水相,采用微射流技术制备DHA N/O/W亚微乳。乳剂外观为乳白色液体,无油花,不挂壁,用水稀释后有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52±18nm(PDI0.078±0.018),Zeta电位为-33.28±2.07mV,pH值为7.18±0.03,符合注射要求。DHA N/O/W亚微乳中药物含量为2.98±0.03mg/mL,载药量约为DHA O/W亚微乳最高载药量的3倍。以DHAO/W亚微乳作为对照,分别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冷冻蚀刻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粒径DHAN/O/W亚微乳的形态。结果显示,DHAN/O/W亚微乳呈椭圆状,边缘光滑,乳滴大小较均匀,乳滴中包含有颗粒状物质,DHA O/W亚微乳中则未观察到有颗粒状物质存在。冷冻蚀刻透射电镜可见DHAN/O/W亚微乳乳滴断面不平整,具有类似于层纹或壳状的结构存在,而DHA O/W亚微乳的乳滴断面较光滑平坦。以多种可代表DHA纳米粒不同状态的DHA制剂和DHA纯品为对照,进行DHA N/O/W亚微乳的DSC分析试验。与DHA纯品相比,DHA N/O/W亚微乳剂和DHA油混悬液中DHA的熔点下降了接近10℃。而DHA水混悬液和模拟DHA分散在N/O/W亚微乳水相的制剂中DHA熔点与DHA纯品的熔点相近。通过DHA的熔点变化情况判断,DHAN/O/W亚微乳剂中DHA的存在位置应在制剂的油相中,与显微镜的结构观察结果相符。考察了DHA在N/O/W亚微乳中的分布情况。经测定DHA N/O/W亚微乳剂约有8.06%的药物溶解在水相中,91.9%的药物存在在油相中。其中有13.8%的药物溶解在油相中,其余78.1%的DHA存在于界面膜和油相的纳米粒中。以甘露醇:蔗糖(4:1)为冻干保护剂制备了DHA N/O/W干乳剂,干乳中冻干保护剂与油相的比例为2:1(w/w)。冻干过程为DHA N/O/W亚微乳与冻干保护剂混合均匀后,在-40℃迅速冷却预冻6小时,然后在-40℃真空干燥4小时,-40℃~0℃真空干燥8小时,升温至20℃持续4小时去除残余水分,冻于过程中压力保持在30-50mTorr,冷凝器温度控制在-80℃。建立了DHA有关物质的HPLC分析法,采用强制破坏法制备了在强酸、强碱、光照、高温和氧化条件下破坏的样品,找到了7个DHA的降解产物。DHA的降解产物在本分析方法下均能达到良好分离,本法可用于DHA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考察了DHA、DHAN/O/W亚微乳剂和DHAN/O/W干乳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DHA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含量也有改变,故应低温干燥避光保存。考察了DHA在溶液中的稳定情况。与DHA溶液相比,DHA N/O/W亚微乳的稳定性已有提高,但对温度仍然很敏感,在光照条件下不稳定。DHAN/O/W亚微乳需放置在4℃,充氮避光密闭保存。对DHA N/O/W干乳剂进行了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观察。DHA N/O/W干乳经25℃、60%RH加速试验6个月,含量下降4%,复溶时间略微延长,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pH值没有显着变化。4℃长期留样观察9个月内制剂性状、药物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在此条件下DHAN/O/W干乳剂质量稳定,长期试验仍在进行中。通过异常毒性检查、血管刺激性试验以及溶血性试验对DHA N/O/W亚微乳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DHA N/O/W亚微乳剂对小鼠的异常毒性试验合格,制剂在生产过程中未带来异常的毒性。对家兔耳缘静脉无明显刺激作用,对家兔红细胞无明显体外溶血及致凝集作用,DHA N/O/W亚微乳剂用于静脉注射是安全的。建立了体内样品中DHA含量测定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专属性好,内源性杂质对样品测定无干扰,样品处理简单,精密度、回收率均符合规定,可用于DHA的体内分析。以DHA和DHA O/W亚微乳剂为对照,考察了DHAN/O/W亚微乳剂与家兔、大鼠和人血浆的血浆蛋白结合情况。在本试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DHA制剂在同种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无显着差异,蛋白结合率与药物浓度无关。不同制剂在同种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也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种血浆当中,DHA与家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其次为大鼠和人的,DHA与血浆蛋白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76.36%、66.34%和63.94%。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可以显着延长DHA的体内循环时间,提高血浆中药物浓度。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的MRT分别为DHA溶液剂的的10.39和3.42倍,DHAN/O/W亚微乳为DHA O/W亚微乳的3.03倍。DHA N/O/W亚微乳和DHA O/W亚微乳的AUC分别为DHA溶液剂的3.01和1.80倍,DHA N/O/W亚微乳为DHAO/W亚微乳的1.67倍。小鼠组织分布研究表明,DHA在体内迅速转化成一未知成分,在血液样品中可观察到转变情况,各组织中仅检测到该成分的存在。经固相萃取分离提取,HPLC-MS分析得到该成分的质谱图,该成分具有m/z 267.1的碎片离子峰提示其结构中仍有过氧基团的存在,应仍具有与DHA类似的药效。考察了该成分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分布规律,研究DHA N/O/W亚微乳剂的组织分布趋势。结果表明,DHA亚微乳剂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组织脏器中的滞留时间,在肝的摄取最高。DHA N/O/W亚微乳剂和DHA O/W亚微乳剂的体内分布趋势有所不同,DHA N/O/W亚微乳剂在心脏的分布降低,而在血中的滞留时间和在胃、脑中的分布增加。以H_(22)荷瘤小鼠模型进行DHA N/O/W亚微乳剂抗肿瘤药效学的研究。乳剂给药剂量为45mg/kg时,抑瘤率达51.8%(P<0.01),给药剂量为11.25mg/kg时,抑瘤率为23.0%,低剂量乳剂组药效略高于同等剂量的溶液组,高剂量的溶液对照组给药后溶媒毒性超过了动物的耐受剂量,因此未得到高剂量溶液组的数据。结果表明,45mg/kg的DHA N/O/W亚微乳剂对H_(22)肿瘤细胞具有显着抑制效果。对小鼠肿瘤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表明,DHA可下调VEGF的表达,高剂量乳剂组尤为明显,对各组组织切片的MVD观察结果表明,MVD与VEGF表达结果趋势相同,DHA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通过DHAN/O/W亚微乳的处方与工艺筛选、制剂特征、稳定性、安全性考察,动物组织分布、体内药物动力学、以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表明N/O/W亚微乳具有以下优点:(1)可提高油水均不溶性药物的载药量;(2)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辅料,制剂安全性好,可适用于静脉注射给药;(3)以亚微乳作为纳米粒的载体,可增加纳米制剂的物理稳定性;(4)可进一步制成干乳剂,增加不稳定药物的化学稳定性;(5)能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药物动力学性质,有可能进一步开发成靶向制剂;(6)易于工业化生产。本课题为N/O/W亚微乳新剂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难溶性药物给药系统的研发提供新思路。DHA N/O/W亚微乳的研究可为疟疾重症患者提供急救用药,同时也可为研发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新用途提供制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微米粒论文参考文献

[1].班俊峰.番茄红素纳米粒亚微乳剂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2

[2].王硕.水包油包纳米粒亚微乳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何晓华.阳离子和两性水凝胶亚微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标签:;  ;  ;  ;  

亚微米粒论文-班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