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解析及其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解析及其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

论文摘要

扬子鳄(Chinese alligator,Alligator sinensis),中国特有的濒危爬行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现存的23种鳄类中的一员。作为一种半水生的食肉动物,扬子鳄无时无刻不经受来着环境和肠道病源微生物的潜在威胁。鳄类血清中存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肽类物质,其中β防御素(β-defensin)即是抗菌肽的一种,其构成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不同于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对β防御素的广泛研究,关于爬行动物β防御素的信息则相对有限,在鳄目中甚至还未曾有β防御素的报道。扬子鳄还是一种具有冬眠习性的变温爬行动物。由于寒季环境温度的下降和食物的减少,扬子鳄在冬眠期间保持深度休眠、低代谢率和禁食的生理状态。基于之前16S rRNA扩增子测序的研究表明,冬眠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会随着宿主生理状态和食物摄入量的变化而呈现季节性波动。但从宏基因组水平对冬眠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在功能上的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却鲜有耳闻;此外,冬眠宿主肠道黏膜及其免疫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季节性互作机理也尚不明确。因此,扬子鳄是我们研究冬眠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功能改变和肠道免疫应答的天然理想模型。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和RACE-PCR的方法在扬子鳄基因组scaffold6871上鉴定到一个长390 kb的β防御素基因簇,由20个新的鳄类β防御素基因(AsBDs,Alligator sinensisβ-defensin genes)组成。通过对扬子鳄β防御素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以及组织表达的解析,揭示了扬子鳄旁系AsBDs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在基因演化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为后续进行的β防御素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冬眠期和活跃期的扬子鳄消化道各段(胃、小肠和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 V3-V4高变区扩增子测序,并对粪便样品进行宏基因组de novo测序,以揭示其肠道微生物在优势菌群组成、菌群结构、群落多样性和预测功能上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扬子鳄AsBDs在肠道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簇包含6个鸟类同源的直系AsBDs和9个爬行动物特有的旁系同源AsBDs。旁系AsBDs拥有一段较长的(3660个氨基酸)连接肽段(Pro-piece),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的长连接肽段序列特征极为相似。由于二者拥有长度相当的氨基酸序列,致使旁系AsBDs和哺乳动物α防御素在电荷数和疏水性等理化性质上也保持高度的相似性。(2)旁系和直系AsBDs的“信号肽-连接肽”区段所受选择压力无明显差异(旁系:ω=0.759;直系:ω=0.604,p=0.471),二者ω值均小于1,经受纯化选择。旁系AsBDs成熟肽的ω值则显著高于直系AsBDs成熟肽(旁系:ω=1.208;直系:ω=0.499;p=0.034),表明旁系AsBDs成熟肽经历了更强烈的正选择压力;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成熟肽的进化方向一致。进化树结果显示旁系AsBDs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聚为一枝,暗示α防御素在进化上可能起源于爬行动物旁系AsBDs。(3)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在各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总体上,各AsBDs在消化道、脾、肝和肾等部位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胆囊和心脏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旁系AsBDs在肠道各段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系AsBDs在肠道相同部位的表达量,与同样在肠道中具有高表达特点的α防御素相似,暗示二者在表达和功能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4)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我们在扬子鳄肠道中鉴定到41个细菌门类和3215个OTUs。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硬壁菌门(Firmicutes)为扬子鳄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的四大优势菌门,共同占比超过80%。基于宏基因组de novo测序,我们在扬子鳄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到51个细菌门和3907个细菌种,优势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与16S rRNA扩增子测序结果一致。(5)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所有24个肠道微生物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oA)、聚类分析(UPGMA)、相似性检验(ANOSIM)和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均显示冬眠期和活跃期的扬子鳄肠道菌群在组成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环境温度和冬眠禁食是塑造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两个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此外,考虑到活跃期扬子鳄的粪便与结肠处微生物群落在组成和结构上具有的较高相似度,我们提出在对濒危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时,建议使用粪便样本替代结肠样品的非损伤性取样策略。(6)拟杆门菌(Bacteroidetes)及其分类下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是冬眠期扬子鳄肠道中显著大量富集的冬眠特异微生物群落,占比分别达到57.95%和55.82%。该门类的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降解利用宿主来源底物——粘蛋白糖苷(Mucin glycan)的能力。基于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我们总共在扬子鳄肠道宏基因组中鉴定到193个碳水化合物酶家族(CAZymes families)和458个碳水化合物酶(CAZymes)。其中有14个涉及降解和结合粘蛋白糖苷的碳水化合物酶家族和28种粘蛋白寡糖降解酶(Mucin oligosaccharide-degrading enzymes)在冬眠期显著富集,且其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活跃期。我们在细菌和宏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冬眠期肠道特异性微生物通过降解利用宿主来源的粘蛋白糖苷维持生命,以适应宿主冬眠禁食期间肠道内食物匮乏的分子机制。(7)活跃期扬子鳄消化道后段聚集着高丰度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微生物(20.37%41.22%),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分类下贡献了95%占比的是一种具有蛋白水解功能的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该菌在活跃期消化道后段大量富集,其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眠期(活跃期vs.冬眠期:小肠:17.81%vs.0.09%,p=0.05;结肠:31.40%vs.0.35%,p=0.002;粪便:33.91%vs.0.81%,p=0.038)。除了高丰度的C.somerae,我们还检测到其它20种同样具有水解蛋白质、多肽和发酵氨基酸能力的细菌在活跃期扬子鳄肠道内显著富集,表明活跃期正常进食的扬子鳄肠道内大量聚集的蛋白质降解微生物以适应宿主高蛋白的饮食结构,对动物源性食物的细菌性降解和发酵有利于宿主对营养物质更高效地消化利用。(8)扬子鳄肠道内病源微生物分布和免疫相关基因季节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扬子鳄肠道中检测到机会病原菌在不同季节均有分布,但活跃期肠道中存在更多的常见致病菌和病毒序列(活跃期vs.冬眠期:4.03%vs.0.04%)。三个旁系β防御素(AsBD105α,105θ和105α)和MHC I1327基因在冬眠期肠道组织中的显著性高表达可能是应对冬眠期细菌性粘蛋白降解导致黏膜屏障减弱的免疫补偿机制;直系β防御素(AsBD5,AsBD10和AsBD13)、MHC beta和TLR-2基因的表达量则在活跃期显著地高于冬眠期,以抵御活跃期肠道内更多的病源微生物的入侵。得益于肠道免疫基因与肠道菌群的季节性互作反馈机制,扬子鳄得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态并保障机体的健康。综上所述,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簇的解析为后续研究其它动物类群尤其是爬行动物β防御素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理解我国特有珍稀动物扬子鳄的免疫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未来开发新的抗生素类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依据。同时,在濒危动物的系统性保护工程中,我们呼吁相关从业人员应更多地关注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保护。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结果在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宿主-微生物”共生体在能量代谢和免疫应答方面的互作机理具有重要实用意义和理论价值。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进化、表达解析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扬子鳄的研究概述
  •       1.1.1 扬子鳄的历史分布与种群盛衰
  •       1.1.2 扬子鳄的保护现状
  •       1.1.3 扬子鳄的生活习性
  •       1.1.4 鳄类强大的免疫抗菌能力
  •       1.1.5 扬子鳄免疫相关研究进展
  •     1.2 抗菌肽
  •       1.2.1 抗菌肽的研究现状
  •       1.2.2 防御素的分类
  •       1.2.3 β防御素的基因和蛋白结构
  •       1.2.4 β防御素的表达与功能
  •       1.2.5 β 防御素在爬行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1.3 防御素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
  •     1.4 立项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的预测
  •     2.3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取
  •       2.3.1 组织Total RNA的提取
  •       2.3.2 5 ’-和3’-RACE
  •     2.3.2.1 总RNA的去磷酸化
  •     2.3.2.2 沉淀RNA
  •     2.3.2.3 去除mRNA帽子(5’-cap)结构
  •     2.3.2.4 连接RNA Oligo到 Decapped mRNA
  •     2.3.2.5 反转录反应
  •     2.3.2.6 特异性引物扩增5’-和3’-cDNA末端
  •       2.3.3 基因克隆与5’-和3’-cDNA末端序列的测序
  •     2.4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组织表达检测
  •       2.4.1 反转录合成cDNA
  •       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3 相对表达水平分析
  •     2.5 系统进化与生物信息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组织总RNA提取结果与RACE-PCR扩增结果
  •       3.1.1 总RNA提取结果
  •       3.1.2 RACE-PCR扩增β防御素基因全长序列
  •     3.2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簇的鉴定与基因共线性分析
  •     3.3 扬子鳄β防御素的进化分析
  •     3.4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的结构特征
  •     3.5 扬子鳄β防御素的组织表达
  •     3.6 扬子鳄旁系AsBDs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哺乳动物α防御素起源于旁系β防御素的假说
  •     4.2 β防御素的抗菌活性
  •     4.3 肠道高表达的β防御素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第二部分 扬子鳄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6.1 肠道微生物研究
  •       6.1.1 引言
  •       6.1.2 宏基因组de novo测序
  •       6.1.3 16 S rRNA扩增子测序
  •       6.1.4 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
  •     6.2 动物的冬眠
  •       6.2.1 冬眠的简介
  •       6.2.2 冬眠影响免疫系统及肠道生理的研究
  •       6.2.3 鳄鱼的冬眠及研究进展
  •     6.3 冬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6.3.1 冬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6.3.2 冬眠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6.4 肠道黏膜层粘蛋白(Mucin)与肠道微生物
  •     6.5 肠道免疫屏障(防御素等)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     6.6 立项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七章 材料与方法
  •     7.1 实验材料
  •     7.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3 方法与实验步骤
  •       7.3.1 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7.3.2 16S rRNA扩增子文库构建与测序
  •       7.3.3 扩增子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4 扩增子测序结果数据分析
  •       7.3.5 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
  •       7.3.6 宏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7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的统计分析
  •       7.3.8 免疫相关基因肠道组织表达分析
  •   第八章 实验结果
  •     8.1 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情况
  •     8.2 扩增子测序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       8.2.1 扩增子测序的总体结果
  •       8.2.2 宏基因组测序的总体结果
  •     8.3 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       8.3.1 门水平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       8.3.2 属水平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     8.4 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8.4.1 扬子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
  •       8.4.2 扬子鳄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
  •     8.5 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组的冬眠适应性研究
  •       8.5.1 冬眠期特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及其功能
  •       8.5.2 基于CAZy数据库的冬眠肠道微生物组的功能分析
  •     8.6 活跃期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       8.6.1 活跃期扬子鳄特征性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
  •       8.6.2 基于KEGG数据库的活跃期肠道微生物组功能分析
  •     8.7 扬子鳄肠道免疫基因(β防御素等)和肠道微生物研究
  •       8.7.1 扬子鳄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季节性分布
  •       8.7.2 β 防御素季节性表达模式防止肠道微生物入侵
  •   第九章 讨论
  •     9.1 扬子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重塑的驱动因素
  •       9.1.1 环境因子对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功能的影响
  •       9.1.2 扬子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季节性差异
  •     9.2 “肠道微生物-宿主”共生体的环境适应性及互作机理
  •       9.2.1 冬眠特异性肠道微生物利用宿主来源粘蛋白糖苷适应冬眠的分子机制
  •       9.2.2 活跃期肠道微生物降解利用食物来源蛋白质和氨基酸以适应扬子鳄的食肉特性
  •     9.3 肠道免疫基因(β防御素等)的季节性应答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机理
  •       9.3.1 冬眠期细菌性粘蛋白降解削弱黏膜屏障
  •       9.3.2 肠道免疫基因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
  •     9.3.2.1 MHC、TLR基因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影响
  •     9.3.2.2 扬子鳄β防御素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
  •     9.4 病源微生物的来源及保护对策
  •   第十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一部分)
  • 附录 :(第二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唐刻意

    导师: 万秋红,方盛国

    关键词: 扬子鳄,防御素,冬眠,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粘蛋白糖苷降解

    来源: 浙江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生物学

    单位: 浙江大学

    分类号: Q953

    DOI: 10.27461/d.cnki.gzjdx.2019.000545

    总页数: 229

    文件大小: 6695K

    下载量: 339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解析及其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