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史密斯地层论文_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张智勇,王永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史密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史密斯,地层,准噶尔,理塘,甘孜,地层学,接合部。

非史密斯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张智勇,王永和[1](2014)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4年02期)

赵同阳,陈川,徐永波,徐仕琪,舍建忠[2](2011)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太古—古元古代“非史密斯”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东缘活动陆缘区,是我国前寒武系出露较典型地区.该区出露"非史密斯"地层有中新太古界达格拉格布拉克群TTG质片麻岩套(片麻岩SIMS锆石U-Pb年龄为(2 565±18)Ma)和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石英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建造(混合岩锆石U-Pb年龄值为(1 912±12.1)Ma),为片麻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岩.前者原岩以火山岩系为主,经热力变质作用形成,Na2O>K2O,为钠质岩石系列,δEu=0.401~0.973,为δEu负异常.后者原岩以沉积岩系为主,有厚达数百米碳酸盐岩层,主要为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形成,K2O>Na2O,成熟度高,稀土分布模式为右倾型,分馏极好,LREE富集、HREE亏损,具δEu负异常,与元古界页岩分布模式相似,为典型沉积岩模式.(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魏永峰,罗森林[3](2004)在《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孜 理塘结合带内各种构造岩片(块)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属于整体无序、局部有序的非史密斯地层,通过查明各类岩片(块)的岩石组合、来源、时代、变形变质及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历程,重新定义了"理塘蛇绿岩群"的含义,并新命名为"理塘蛇绿混杂岩群"。按结合带内岩块的不同组分、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的不同,对各类岩块进行四维裂解拼合复原后划分为两个岩组(卡尔蛇绿岩组、瓦能蛇绿岩组)及碎屑岩、大理岩等组成的5类外来岩块。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甘孜 理塘结合带的造山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4年04期)

张克信,殷鸿福,朱云海,王国灿,冯庆来[4](2003)在《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地层指南中指出 ,地层学应扩展为包括对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的描述 .所有各类岩石 (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固结的和非固结的 )都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分类的总体研究范畴 .传统地层学主要针对沉积成因地层 ,虽然拓展包括了一部分火山喷出岩 ,如熔岩类、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灰等层状火山岩 ,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基本上是重力机制 ,即向地心方向受重力作用逐渐累积 .本文将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地层及其适度扩展物 (如沉积变质和沉积火山岩类 )称之为史密斯地层 .现代地层学概念中 ,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不仅仅是重力 ,而且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 )、机械力或构造力 (如混杂岩、构造岩等 ) .非重力机制或非沉积成因的地层 ,亦都有时空顺序 ,其顺序服从各自的力学机制和成因 ,但不服从史密斯地层的迭覆律 ;这些非重力机制形成的地层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 ,本文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混杂岩区主要依据构造力作用机制不同 ,其非史密斯地层形成方式可区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等 .(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5](2003)在《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2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张克信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其导师为殷鸿福院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组织进行的 ,是教育部“面向 2 1世纪教(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3年01期)

严城民,孙云波[6](2001)在《滇西“叁江”造山带北段的非史密斯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叁江”造山带北段的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岩崩碎石层、基底岩片、迭瓦岩片、迭瓦—褶迭层及深流层。这些非史密斯地层形成于不同造山阶段或同一造山阶段的不同构造部位 ,混杂方式与混杂程度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与造山阶段或构造部位的关系 ,有助于揭示造山带形成及演化历程。(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01年02期)

张克信[7](2000)在《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展示造山带现今叁维结构,恢复其铸就现今叁维结构之形成演化历程是造山带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核心内容。造山带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造山带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机制、演化历程和各自不同的叁维结构,但各类造山带有其共性,其共性就是在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中,曾经历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过程,即非史密斯化过程。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构成具如下独特性和复杂性:造山带在俯(仰)冲碰撞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构造形迹多样化,垂直不长的地层体往往是众多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拼贴体,地层原始层序被严重肢解、破坏;尤以产于俯冲带的俯冲增生杂岩楔的原始形成方式与史密斯地层学的“层序迭覆律”老下新上的顺序正好相反,其混杂岩增生方式是老的“片体”在上,新的“片体”阶段性拼贴在老的“增生片体”的斜下方,这种增生片体的原始位置亦与“原始水平律”相悖,即增生片体一般保持较高角度倾斜;在岩石类型和变质程度上,造山带海相和古陆缘火山岩以及变质岩普遍发育,尤其是超基性、基性岩系分布广泛,变质作用较强,伴有从百余公里以下深部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和同造山期与造山后期岩浆活动,构成极为复杂的地质景观。非史密斯化过程使造山带地区变为极其复杂的物质混合场,传统的史密斯地层研究方法已难以适应满足造山带地层研究、填图与生产实践的需要,如何对造山带混杂岩区进行精细的地层学调查就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非史密斯地层(non-Smithian strata)这一新的地层学概念因之应运而生,旨在精细恢复造山带组成、结构、形成和演化历程,进一步提高我国造山带区地质研究与环境资源调查评价水平。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以及柴达木板块与华南板块结合带,其洋陆转化阶段经历了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多期造山旋回,地层、岩石和构造十分复杂,区内存在两条时代各异的蛇绿混杂岩带,北为东昆中—东昆南复合蛇绿混杂岩带,南为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它们代表两条时代各异的缝合带,为研究运用非史密斯地层理论方法,进行造山带组成、结构、演化模式调查研究,进而研究秦昆巨型造山带及中国西部南北板块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混杂岩区大量野外调查(实测混杂岩剖面21条总长160km;混杂岩区1:25万地质填图路线总长1640KM)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混杂岩带内各类岩石建造体从地层学角度进行了详实的野外划分和室内测试及综合分析,并在充分收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从理论上阐述了非史密斯地层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构件:非史密斯地层(non-Smithian strata)是指那些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混杂建造,并经历了变位,变形、变质,全部无序或部分无序的地(岩)层,主要指造山带地层中的无序部分;混杂岩是非史密斯地层的唯一研究对象;混杂岩中的构造岩片(块)是非史密斯地层基本构件之一,亦是非史密斯地层和地质填图基本单位之一,岩片(slice)是指以构造拼合边界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物质构成的地质体;物质建造形成于同一大的构造旋回期(如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等)、亲源关系密切、大致经历了相似变形、变质历程的一套岩片组合体被称之为超岩片(superslice)。2.以殷鸿福等(1998)归纳总结的非威尔逊旋回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阐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形成过程:造山带区古大洋相当复杂,尤其是中国古特提斯域古大洋,多为多岛洋(海),多岛洋是一个宽阔(可达数十纬度)的但不干净的洋,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充满着由裂解地块、裂谷、海道、微板块与次级小洋(海)盆、火山岛弧、海山与边缘海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多岛洋盆在其整个洋陆转化进程中,往往所经历的是多期开合与多期次软碰撞,故由非威尔逊旋回转化而来的造山带混杂岩带地层一般都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混杂,使造山带演化不同期次、同期次不同阶段、不同大地构造相、不同沉积古地理单元、不同构造层次(深部-浅表构造层次)地层体在极短程内相互拼贴、无序迭置。3.对研究区造山带混杂岩非史密斯地层单元系统建立、划分、名词术语、命名原则、和生产应用(造山带混杂岩区地质填图技术路线)等首次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提出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原理”和构造岩片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法。并从野外实际出发,将1:25万冬给措纳湖幅混杂岩区划分为两大混杂岩带,两亚带,14个超岩片。14个超岩片按岩性岩相不同,又划分出15类岩片,并对它们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物质构成、时、相、位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分析。4.在岩片和超岩片时态调查方面取得如下重要进展:(1)在沟里、龙什更公坞等地区的由中浅变质岩岩片构成的“哑地层”中获取较丰富的疑源类和少量放射虫化石,使该套地层从化石方面首次获得了确切的时代证据,并新获一大批同位素年龄数据(14个),年龄值主要分布在1000—500Ma之间,化石时代与同位素测年吻合较好。(2)首次在花石峡—长石头山一带的“马尔争组”中发现与该带(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岩片有密切联系的紫红色放射虫硅质岩,并分离出丰富的深海相早二迭世放射虫化石,为该带蛇绿岩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参考年龄。(3)对构成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相关的各类沉积岩岩片,按岩片类型不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获得丰富的有孔虫、蜒、珊瑚动物、海绵动物、钙藻、孢粉和遗迹化石,首次从生物群角度详细阐明了有关岩片(块)的地质年代、形成时的古生态与古环境,充分刻画了该带混杂岩构成的的细部特征,为阿尼玛卿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研究从古生物角度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5.通过对东昆仑东段造山带细致解剖,对运用大地构造相方法剖析混杂岩带非史密斯地层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以造山带时间演化为主线,据造山带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盆地类型和物质建造类型,对1:250000冬给措纳湖幅大地构造相进行了较精细深入划分,共划分出7大相类,21种相,运用大地构造相理论与方法,较全面细致地揭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造山带形成、物质组成及演化过程。6.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前晋宁—印支期多期洋陆转化过程和非史密斯地层形成历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沿东昆中断裂带分布的蛇绿岩具有多期性,是多旋回裂拼作用的综合产物,蛇绿岩至少存在中元古代、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叁个时代,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附近,整个东昆南地区实际上都是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来源、不同构造变形型式的构造岩片组成的构造混杂物质场。由于构造混杂岩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相互交织,故以“东昆南复合混杂岩带”相称。根据带内基底岩石性质的不同和演化历史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南部构造混杂岩带。北部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不同时代蛇绿岩广泛分布,至少经历了前晋宁旋回,晋宁——加里东旋回,海西一印支旋回叁大旋回的洋陆转换。南部构造混杂岩带结构和演化相对较简单,其基底岩系相对年青,为中元古界角闪岩相变质的苦海杂岩。苦海杂岩在变质岩石学方面与北部白沙河岩群或小庙岩群存在明显差别,是不同于北部的独立块体。基底岩系块体外围为活动类型的晚古生代早石炭世—中二迭世沉积建造,这些晚古生代沉积区域与更南部的阿尼玛卿海西期大洋存在成因联系,具分支海槽特点。上二迭统—中叁迭统(包括格曲组、洪水川群和闹仓坚沟组)角度不整合于下覆岩系之上,代表碰撞后的前陆盆地堆积。从沉积建造反映的南部构造混杂岩带似乎只经历了海西期一印支期单旋回的洋陆转换,但在该构造带基底岩系中发育较多的加里东期同构造花岗岩类,说明加里东旋回的构造活动在该亚带也有较深的印迹。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包含了准原地系统的布青山—花石峡超岩片、马尼特超岩片和外来系统的推覆体超岩片。该带北以沿冬给措纳湖经红水川向阿拉克湖一线的NWW向昆南活动大断裂与东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相邻,南以NWW向的长石头山大断裂与巴颜喀拉地块相接。布青山一花石峡超岩片组成较复杂,包括中元古界角闪岩相变质的苦海杂岩岩片、不同时代蛇绿岩岩片、早二迭世—早叁迭世复理石楔岩片、中酸性火山岩岩片和碳酸盐岩片以及早侏罗世羊曲组的陆相碎屑岩岩片。其中蛇绿岩组合至少可分出两套,其一就位于变质的苦海杂岩中,被加里东期岛弧型花岗岩侵入切割,可能属加里东期或前加里东期的蛇绿岩组合;其二就位于早二迭世—早叁迭世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中,包括超镁铁质岩、玄武岩、辉绿岩墙及远洋硅泥质岩组合,其中硅质岩中发现有早二迭世放射虫,说明其形成于海西期。马尼特超岩片的物质组成相对较简单,主要由布青山群马尔争组的复理石楔岩片、蛇绿岩岩片、碳酸盐岩片等构成,未见深变质岩岩片。两超岩片中的化石资料均显示出二迭纪与叁迭纪沉积物质的复杂交织,但北侧布青山一花石峡超岩片中的远洋硅质岩属早二迭世,与其成带相伴的蛇绿岩组合也应属早二迭世,因此,总体来说布青山—花石峡超岩片要较南侧的马尼特超岩片原岩的发育略早些,两超岩片中的蛇绿岩分别成带出现可能反映往南后退式的俯冲增生混杂。国际地层指南(赫德伯格H.D.,1976)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推动了地层的多重(种)划分对比研究。该理论认为:岩层有多少可用作地层划分的特性,就可能作多少种划分。但仅据岩层任一性质和属性划分的地层位置不一定与其它的任一种性质或属性划分的地层位置一致,其界线往往互相交叉。非史密斯地层的出现,同近二十年其它地层学科分支(如事件地层、成因地层、生态地层、层序地层、构造地层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样,是旨在从“构造岩片的四维裂拼复原”方面细致刻画造山带各类混杂建造特征。显然这一新的学科分支的研究目标与其它地层学学科分支是一致的,都是设法“据岩层的某种性质和属性”来刻画岩层的不同特征,最后达到对岩层所有属性的全面认识。因此,非史密斯地层的提出,不是对从前所有地层学学科分支的冲击和排斥,而是一种重要补充,尤其是与构造地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姊妹学科,两学科同都是解开造山带无序或部分无序地(岩)层特征的两把钥匙:构造地层侧重于地(岩)层构造形变样式和期次的分析,而非史密斯地层则侧重于通过混杂堆积中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着重了解各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原生成生时代、相环境、古大地构造背景和变形变质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0-04-01)

王秉璋,朱迎堂,张智勇,解玉海[8](2000)在《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一些特点——苦海—赛什塘—羊曲构造混杂带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本文来源于《青海地质》期刊2000年01期)

李文铅,李嵩龄,王克卓,冯新昌[9](1999)在《东准噶尔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类型划分及等级体制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东准噶尔造带类型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组合形式 ,划分出构造 -地层体类、构造 -岩层体类、构造 -混杂体类的非史密斯地层。按照所划分类型的各自特征 ,能够满足造山带 1∶ 2 5万填图精度的要求 ,对全部无序或局部无序的地 (岩 )层建立“岩群、岩组、岩段、岩层”等级体制 ;对那些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地层 ,能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原始层序 ,服从史密斯地层层序律的 ,按“群、组、段、层”建立等级体制(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1999年04期)

张克信,黄继春,殷鸿福,王国灿,王永标[10](1999)在《放射虫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混杂岩地层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 (块 )或重迭、或位移、或缺失 ,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物质场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方法则通过混杂堆积中的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 ,着重了解各构造岩片的原生生成时代、相环境、古大地构造背景和变形变质历程 .根据在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中新发现的放射虫、孢粉、遗迹化石等资料 ,对该混杂岩带的构造岩片 (块 )时态、相态进行了研究 ,为阿尼玛卿造山带的演化历程提供了精细解剖新资料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1999年06期)

非史密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东缘活动陆缘区,是我国前寒武系出露较典型地区.该区出露"非史密斯"地层有中新太古界达格拉格布拉克群TTG质片麻岩套(片麻岩SIMS锆石U-Pb年龄为(2 565±18)Ma)和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石英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建造(混合岩锆石U-Pb年龄值为(1 912±12.1)Ma),为片麻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岩.前者原岩以火山岩系为主,经热力变质作用形成,Na2O>K2O,为钠质岩石系列,δEu=0.401~0.973,为δEu负异常.后者原岩以沉积岩系为主,有厚达数百米碳酸盐岩层,主要为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形成,K2O>Na2O,成熟度高,稀土分布模式为右倾型,分馏极好,LREE富集、HREE亏损,具δEu负异常,与元古界页岩分布模式相似,为典型沉积岩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史密斯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张智勇,王永和.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J].地学前缘.2014

[2].赵同阳,陈川,徐永波,徐仕琪,舍建忠.库鲁克塔格地区太古—古元古代“非史密斯”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11

[3].魏永峰,罗森林.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

[4].张克信,殷鸿福,朱云海,王国灿,冯庆来.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J].地球科学.2003

[5]..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2003

[6].严城民,孙云波.滇西“叁江”造山带北段的非史密斯地层[J].云南地质.2001

[7].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0

[8].王秉璋,朱迎堂,张智勇,解玉海.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一些特点——苦海—赛什塘—羊曲构造混杂带剖析[J].青海地质.2000

[9].李文铅,李嵩龄,王克卓,冯新昌.东准噶尔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类型划分及等级体制建立[J].新疆地质.1999

[10].张克信,黄继春,殷鸿福,王国灿,王永标.放射虫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

论文知识图

增生杂岩剪切组构对洋壳俯冲方向的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技术路线—构...赣东北葛源幅非史密斯地层地质简...造山带构造混杂岩类非史密斯地层...滑混岩类岩块成因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冬给措纳湖地区大地构...

标签:;  ;  ;  ;  ;  ;  ;  

非史密斯地层论文_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张智勇,王永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