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释制剂论文_杜平,刘文,卿勇军,姚晓艳,金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药缓释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剂,中药,组分,辅料,芍药,剂型,制法。

中药缓释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杜平,刘文,卿勇军,姚晓艳,金阳[1](2018)在《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研究——以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芍药甘草胃漂浮缓释片,探讨以壳聚糖为主要辅料制备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片剂成型性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压片方法、药物辅料混合等工艺环节,找出影响壳聚糖辅助药物成型的关键因素;以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铵4个成分在8 h内的平均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进行L_9(3~4)正交试验,优选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成型工艺。结果:药物辅料混合方法对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成型性有显着影响,压片方法影响不明显;经优选所得处方可使芍药甘草胃漂浮片持续释药时间>8 h,持漂时间>12 h。结论:以壳聚糖为主要辅料进行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制备工艺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中影响片剂成型的关键因素为药物与辅料混合。(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10期)

王家宝[2](2016)在《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药缓释制剂的研发。中药缓释制剂的研发推动了我国中医药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对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间接阻碍了中医药技术的进步。本文将对我国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概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06期)

杨慧丹,刘志宏,林密真,吴博,宋洪涛[3](2015)在《口服中药骨架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骨架缓释制剂成分复杂,其多组分、多靶点的药效学特征要求各组分达到同步缓释,但药物组分之间理化性质差异常常影响其释放的同步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不溶性骨架材料、溶蚀性骨架材料以及混合骨架材料对多组分中药的同步缓释的影响进行概述,为中药骨架缓释制剂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24期)

信利珍,谢敏[4](2015)在《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总结我国现代中药缓释制剂剂型的发展,为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整理分类、分析归纳。结果从中药新剂型角度阐述了它们在中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揭示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结论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61期)

赵春宝,江蔚新,程斌,李志雄[5](2015)在《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缓释给药系统的剂型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其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正成为领域热点,而成分的繁杂又赋予了中药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近年来的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析控制同步释放的技术主要有固体分散体技术、分层压片技术、多元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主要为相似因子法和相似因子-指纹图谱结合法。现阶段的同步释放控制技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组分释放的同步性程度还不够高;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该体系仍不够完整和系统。开展中药制剂组分同步释放研究可效仿中药汤剂成分同步转运的优势,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原方疗效,同时还需比较释放同步性与非同步性的药效研究,以证实同步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在追求良好缓释效果的同时,还应力求其多组分的同步释放,以期达到中药的整体、同步、综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杨岩涛,吴春英,唐宇,刘文龙,石继连[6](2014)在《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方向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药复方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困扰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整体受控、同步溶蚀"应为制备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得出对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制备需结合多种制备技术,使之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夏海建,张振海,刘丹,郁丹红,贾晓斌[7](2013)在《口服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方剂数量较多,但目前绝大多数的药物剂型还停留在普通制剂,高效、长效且剂量小的制剂极少。缓释制剂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维持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其用药次数较少,可改善药物的依从性。然而不同于单体药物,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的本质是多组分,而不是1个或几个活性单体成分。因此,该文从中药多组分的角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来制备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最终改善中药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3年19期)

刘静,蔡延渠,彭庆庭,柴金珍,梁锦杰[8](2013)在《《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传统中药缓释制剂技术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述《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中有关中药传统缓释制剂技术,为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专着《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和相关文献,对该书传统缓释制剂技术中辅料、制法和剂型进行分析,并以书中记载具体方剂为例加以说明。结果中药传统缓释制剂辅料有蜂蜡、糊、树脂和动植物油等;常用制法有直接为剂法、泛制法、塑制法及包埋(衣)法等;剂型多见于丸剂、硬膏药、原药剂、生物膜剂、膜渗透剂等。结论采用传统缓释制剂技术制成的方剂,理论上可起到缓慢释药的效果,能为现代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提供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3年08期)

姚磊,刘乐乐,毕小杰[9](2012)在《口服中药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口服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概况,并对研究发展的策略和前景做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朱盛山[10](2012)在《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缓释制剂《本草纲目》记载600多个,大多未继承,蜡(糊)丸也濒临淘汰,而拘泥现代制剂技术研究的中药缓释制剂又缺泛中医理论的适应性。中药复方复杂化学成分的整体效应表达复方功效。"复杂成分均衡释放"是中药复方缓释制剂自身释放应有的特征。将改良传统辅料、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出符合"均衡释放"的复方丹参、喘平缓释制剂,并对喘平缓释片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符合均衡释放中药缓释制剂释药可能存在新模式"溶蚀-溶散"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个新的命题,中药缓释制剂均衡释药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即体内行为如何?开创传统与现代辅料配伍,传统现代辅料配伍制备的缓释制剂实现复杂成分的均衡释放。首次以多指标已知成分和未知成分指纹图谱峰面积可综合评价中药缓释制剂复杂成分均衡释放。获得改良辅料和改良缓释制剂成型技术。辅料不同、辅料配比不同或同一处方,不同剂型结构缓释制剂体外释药动力学不同。阐述传统辅料、制剂技术现代研究的科学内涵,构建中药缓释制剂理论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年会、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会议资料》期刊2012-09-20)

中药缓释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药缓释制剂的研发。中药缓释制剂的研发推动了我国中医药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对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间接阻碍了中医药技术的进步。本文将对我国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概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简要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药缓释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杜平,刘文,卿勇军,姚晓艳,金阳.基于“药辅合一”的中药复方缓释制剂研究——以芍药甘草胃漂浮片为例[J].中药材.2018

[2].王家宝.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化工管理.2016

[3].杨慧丹,刘志宏,林密真,吴博,宋洪涛.口服中药骨架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

[4].信利珍,谢敏.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5].赵春宝,江蔚新,程斌,李志雄.口服中药缓释制剂组分释放同步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6].杨岩涛,吴春英,唐宇,刘文龙,石继连.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方向探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7].夏海建,张振海,刘丹,郁丹红,贾晓斌.口服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3

[8].刘静,蔡延渠,彭庆庭,柴金珍,梁锦杰.《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传统中药缓释制剂技术概述[J].中成药.2013

[9].姚磊,刘乐乐,毕小杰.口服中药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

[10].朱盛山.中药缓释制剂研究[C].2012年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年会、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暨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会议资料.2012

论文知识图

中国专利和论文报道的中药缓控释制剂...现行的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释放度评价...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硕博士基于多元校正化学计量模型的中药复方...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缓控释制剂多元校正化学计量分析技术路线

标签:;  ;  ;  ;  ;  ;  ;  

中药缓释制剂论文_杜平,刘文,卿勇军,姚晓艳,金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