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经营研究

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经营研究

盛楠[1]2008年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模式及条件研究》文中提出品牌国际化是国际经济大背景的必然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品牌以及国际化问题一直是管理领域的热点讨论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品牌国际化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也开始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理论观点分散,并且主要集中在已经实现跨国经营的企业如何在当地市场进行品牌运作方面,而对于企业最初阶段如何实现品牌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等条件与路径方面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准确把握品牌国际化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各项资源,构建企业品牌国际化条件与品牌国际化模式之间的匹配模型,从而在理论上推进品牌国际化理论的完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于相关的品牌、国际市场以及品牌国际化领域现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界定品牌国际化的概念,提炼整理出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模式以及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品牌国际化条件与品牌国际化模式选择之间匹配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并且通过企业访谈、专家访谈以及预调研进行模型的修正。最后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到几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并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修正。本文认为:企业品牌国际化条件,主要包括理念特征、业务特征、营销能力、人员匹配能力、技术能力、品牌标识以及产品制造能力等七方面的条件。同时,这些条件对于企业品牌国际化模式选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模式对应关键能力的改进来调整其品牌国际化模式。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有助于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向建胜[2]2003年在《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的营销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多了,惟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过去的20多年,中国企业经历了品牌启蒙阶段、自创品牌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和品牌国际化阶段4个阶段。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仍处于品牌资产经营的初级阶段,在操作手法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品牌成了用作区分标志、当作沟通代码、看作承诺和保证、提供无形资产价值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其他资产5个部分构成了公司的品牌资产。公司为了进行有效管理,产生了围绕以企业调拨活动为出发点、以消费者行为为出发点或者将两者结合作为评估品牌资产的方法。实践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资产经营需要系统论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克服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提升品牌资产经营绩效,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品牌资产的建立是基于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等诸多因素之上的,和产品的产地或品牌的属地没有必然联系,品牌正在逐渐从本地化、区域化走向全球化。离开了国际化品牌战略,地区品牌难以独立生存。对中国企业来说,品牌国际化这一点更是事关重大。

阴雅婷[3]2017年在《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知名品牌早已成为国家文化的代名词,如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等,不仅在美国本地,而且在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以各种品牌传播形式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这些世界级品牌通过青春流行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铸造表现自我,并通过对外传播品牌精神文化,尝试着在这个多元化而又和谐的世界中构建一种国际性的、友好的资本主义乌托邦视野,其完整、成熟的品牌象征性符码已经等同于文化本身。反观中国本土企业,绝大多数一直以来都缺乏品牌文化意识,未能重视品牌文化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从1978年至2015年,中国本土品牌文化的传播过程并非是直线式的、跳跃式的,新的发展阶段也不是完全取代之前的发展阶段,而是在某个过渡时期,前后两个阶段互相交错、重迭,并继续在共存并进中此消彼长,最终表现为今天的品牌资产文化呈现、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中国品牌的核心理念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主导,但在同一个时期,上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并不会消失,而是与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交融化合、共存并进,共同丰富并影响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虽然中国当代企业的品牌文化在广告的表现和传播中,于不同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但是,即使是同一阶段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传播也受到多种广告事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该时期政治、经济、媒体、文化等多重因素与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凸显出该阶段的品牌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显着特征。本论文从广告的内容表现与传播、广告的消费文化表现、广告的艺术审美表现叁个角度,观察1978年~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轨迹与规律,考察品牌文化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促使中国企业反思自身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品牌国际化道路。经过梳理发现,20世纪80年代,外商品牌的涌入唤醒了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中国本土品牌文化整体上处于品牌符号文化的传播阶段;20世纪90年代,虽然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追求,使相当多的本土企业一度忽视了品牌理念文化的建设,但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用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逐渐进入到品牌附加价值文化的传播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资产问题,逐步意识到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进一步迈向品牌资产文化呈现,以及数字化媒体环境下的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和美学化的特征和趋势,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何娟[4]2005年在《品牌资本运营论》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球企业界经历了一个从产品经营到品牌打造、品牌资产价值资本化的品牌资本运营阶段,从而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成为资本价值和市场竞争经济的“原子核”。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也伴随着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品牌为核心的品牌资本输出,替代了传统的产品输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品牌输出成为一场无所不在的激烈竞赛,21世纪的中国也被带入这场没有国界和终结的品牌竞争之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经营组织、产品纷沓而至,国际品牌在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叁重市场空间中阻击国内企业与产品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转中的中国企业品牌从无到有,产生了象海尔、联想、长虹、红塔山、TCL等一批知名品牌,除了这些知名品牌外,其余稍有知名度的品牌在国际强势品牌的竞争冲击下,不是被强注商标,就是被挤垮,而更多的是被收购、蚕食。由此目前国内的民族品牌、各类经营组织暂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还无法与国际竞争者对垒。 为此,中国的企业品牌如何应对国际化的品牌竞争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中国国内市场是否会成为新一轮品牌资本输出的“加工厂”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中国品牌能否做大做强,中国品牌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化并在国际上成长壮大,也是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实力的问题。因而研究品牌资本营运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有关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名牌战略层面,而对品牌资本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和零碎,缺乏系统性,大多仅局限在经验性、案例性(知名企业实践经验描述)与单科性的研究水平上,

赵寰[5]2013年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叁十余年,在角逐市场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多年过后,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还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显然,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拓进与传播仍存在很多尚待挖掘与解决的深层困境与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力求从原点出发,立足中国企业的发展现实,回归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深入探析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问题与困境,力求在寻根溯源中理清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基因,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路径。就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言,本文将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场域下,考察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阐述其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践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及传播现状做全景式考察,探寻制约当前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构筑影响因素分析的叁维视角,搭建了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叁维模型,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具体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这一章主要明晰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背景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在详尽阐述经济全球化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本文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划分为前国际化传播时期(1984-1994)、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1995-2001)、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2002-2008)、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2009至今)等几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由于品牌影响力极低,尚未形成有行业领导性的全球性品牌,目前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的全球化进程,还未能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期;2)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这一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并明确传播进程中的困境及问题。历经十几年艰辛的探索,先行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已初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价值还远远不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肩,中国在世界顶级品牌中没有位置,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依然居于劣势。现代品牌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深度关系的构筑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但就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凸显。打造世界级品牌、探寻国际品牌形象构筑与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的头等战略任务;3)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一章首先通过对品牌本质的探源以及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所需相关因素的整一化思考,构筑了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叁维视角,即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受到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微观层面而言,目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受制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的制约,由中观层面观之,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完备及国家品牌形象的背书因素,构成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受到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的制约。这叁方面的制约因素构成了对策内容的整体分析路径。4)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主要就以上叁方面维度展开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包括: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对中国尚未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遗憾与期待,对其中原因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诞生条件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杨智勤[6]2003年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品牌资产经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中运用了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等方法,论证了品牌资产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紧密关系,又通过分析品牌资产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品牌资产经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紧密关系及其战略意义,并据此提出了入世后中国企业应采取的以品牌资产经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策略,希望能够为中国企业制定和调整新环境下的发展战略有所帮助。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背景分析;简单介绍了中国入世以后,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品牌、品牌资产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第二章是基本理论分析;主要阐述了现代无形资产和品牌、品牌资产的有关理论研究。第叁章现状分析;本章对中国市场上中、外企业目前的品牌资产发展状况做了简单概述,总结了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现状和采取的主要策略,提出了中国企业在品牌资产经营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品牌资产的影响因素和价值评估;主要分析了影响品牌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第五章是品牌资产经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本章以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和品牌资产的影响因素为线索,结合国内外有关品牌资产经营的发展现状和实例,详细分析了品牌资产经营与企业经营的紧密关系,阐述了品牌资产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意义。第六章是品牌资产经营的策略研究;本章结合企业自身因素,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企业在入世后所应采取的品牌资产经营策略。

管胜杰[7]2012年在《海外并购方式下的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积极推进本土品牌国际化,鼓励和帮助我国企业自有品牌走出国门,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这既是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也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不断摸爬滚打,或学习外国品牌的发展扩张模式,或摸索适合自身的独特模式,在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逐渐形成了以OEM、海外并购、自我发展等途径为主的发展模式。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海外并购成为了我国企业最青睐的方式,也因其独特的优点为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注入了动力,但由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佳、国际影响力不足,加上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中的品牌活动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品牌国际化策略的缺失及不完善,使很多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征程中折戟沉沙。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品牌国际化现状后,提出了海外并购应成为品牌国际化主要途径的观点,并对以海外并购方式实施品牌国际化这一方式的驱动因素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以海外并购方式实现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杨国巧[8]2008年在《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和体现。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已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局限于追求产品质量,消费方式由纯粹的有形物质消费方式向通过物质消费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决定因素。品牌已不再是简单的标识或信号,而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产品已成为高业绩、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的代名词。截止2006年底,美国《商业周刊》评比的全球最佳品牌前100名,没有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企业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海尔(品牌价值96.02亿美元),其品牌价值只是全球最佳品牌第一名可口可乐(品牌价值670.00亿美元)的1/7,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十名长安(品牌价值17.13亿美元)是全球最佳品牌第十名梅赛德斯(品牌价值217.95亿美元)1/13,国际商品市场中“中国造”等同于廉价、低质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是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却也是无可争议的品牌弱国。本文借鉴国内外品牌及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对品牌及品牌竞争力内涵进行深入了分析,并运用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等基础理论,提出品牌的经济学本质及品牌竞争力生成机理,并鼓励企业加强与消费者在心理或情感方面进行磨合,与顾客建立稳定心理契约。围绕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设立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提升企业的品牌基础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品牌关系能力和品牌市场能力,并构建了有效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辅助企业提升其品牌竞争力。

许基南[9]2004年在《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直观却又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1、 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跨国公司采用输出产品、兼并中国知名品牌和买断中国品牌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一些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同时,一批国内品牌通过提高品牌竞争力,抓住了产业和产品升级的时机,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创造了一定的品牌优势,提高了市场份额,如海尔、长虹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品牌在与跨国公司的品牌竞争中同样可以获胜。2、 从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来看,目前,中国还没有世界名牌;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通过对中国品牌与跨国公司品牌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分析,我们应当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品牌是世界名牌?中国品牌同世界名牌竞争,差距究竟在哪儿?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企业品牌和跨国公司品牌的实际,系统地分析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培育品牌竞争力的途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新环境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的基本对策。全文共分为8章。在第一章导论中,对本文论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标与意义进行概述。同时,对国外和国内相关的品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在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研究的假设前提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商标、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力、品牌资产价值、顾客满意度等进行界定。其中,本文在前人对品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品牌是由市场属性和产品属性而组成的一个系统,品牌的市场属性是指包括商标在内的一系列传递产品特性、利益、联想、文化、价值观和个性等活动的总和,品牌的产品属性是指品牌代表着企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和企业形象等。品牌是产品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综合体现,是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性契约。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中产生的一种比较能力的观点。最后,提出品牌存在于产品有差异性的市场上和创造品牌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两个假设前提。 在第叁章品牌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中,首先,利用豪泰林模型通过品牌产品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说明品牌的需求量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市场上每家品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自然需求”;2、品牌之间的价格优势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3、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越大,每个品牌对附近的消费者的垄断力就越强,品牌之间的竞争强度越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垄断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次,论述品牌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跨国经营理论之间的理论联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在第四章品牌竞争力的来源中,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植根于企业运作系统中,而企业的运作系统有企业内部系统和企业外部系统,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有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和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其中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是关键。 在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中,又分为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和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是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直接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显性的能力,是品牌市场属性的表现形式,如表现在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与传播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差异化能力.而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又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形成的,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是品牌的产品属性的表现形式,所以,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因素称为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 在品牌竞争力的直接来源中,参照市场营销学的4P理论框架,对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与品牌传播等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别进行了研究。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是品牌竞争力直接来源的基础。品牌竞争力的间接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创新、企业文化等,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运作系统,形成品牌竞争力重要来源。 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产业、政府政策、文化和教育体系、战略联盟等.产业因素主要是指产业内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和不同的产业价值链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品牌竞争力是与产业组织结构紧密相关的,产业的组织规模即产业集中度就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的支持也是品牌竞争力的来源.政府对于企业品牌竟争力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来提升本国品牌的国

黄彤彤[10]2005年在《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的多,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品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脱离了本土化的特征,迅速趋于国际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山东青岛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希望全国有更多的名牌走向世界。我国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引导和鼓励海尔等优秀大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争创世界顶级品牌。 随着我国加入WTO,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和众多世界知名品牌进行竞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做好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用WTO成员国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大力利用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将我国的产品尤其是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做得更大更强。可以说,进行品牌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早与迟、快与慢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被世界所认同的国际品牌。而且,中国企业在品牌营销策略和品牌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优秀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企业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品牌任重道远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我国品牌国际化问题,尤其对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正是这些原因促使我完成了这篇论文。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策略。本文共分五章:首先对品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品牌的含义、品牌资产以及品牌形象塑造等内容;然后对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提出了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模式及条件研究[D]. 盛楠. 浙江大学. 2008

[2]. 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经营研究[D]. 向建胜. 湘潭大学. 2003

[3]. 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D]. 阴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4]. 品牌资本运营论[D]. 何娟. 四川大学. 2005

[5].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D]. 赵寰. 武汉大学. 2013

[6]. 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品牌资产经营策略研究[D]. 杨智勤. 暨南大学. 2003

[7]. 海外并购方式下的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D]. 管胜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8]. 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 杨国巧. 兰州理工大学. 2008

[9]. 品牌竞争力研究[D]. 许基南. 江西财经大学. 2004

[10].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 黄彤彤.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企业品牌资产经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