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

付丽芳[1]2008年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社会和国内相继爆发多起金融违法违规事件,风险作为一个与金融共存的现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银行业的混业化趋势日益凸现在金融的全球化进程中,具体体现在银行业的改革中。从银行内部环境看,四家改制银行的治理尚需规范,经营机制转换不彻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各级分支机构的贯彻落实尚不到位;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与员工总量过大的矛盾并存,创新不足,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现象比较突出。从银行外部环境看,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本文在分析银行业法律风险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分析国外银行业风险监管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对基于银行监管主体的我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模式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研究中,笔者首先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出发,对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经济学方面运用了成本与效益理论、信息不对成理论;管理学方面运用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法学方面运用了价值法学、权利法学等基础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对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方位的分析,为研究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重点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的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模式、监管法律制度与实务上在实践层面的运作,并通过与我国监管现状的比较分析,归结了国外相关模式的经验启示:监管部门的分工协作制度化、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分业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这些经验对我国现行机构性监管模式的改进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再次,从监管主体的角度对我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模式进行了创新构架。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主体—权力(利)”为研究范式和实践径路,提出了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大力培养同业自律性组织,积极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和银行内控的,银行监管当局—同业自律性组织—社会监督—银行四位—体的我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模式。最后,提出了保证监管模式有效运行的具体制度构架体系。从整体而言主张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的辩证性:放宽管制与有效监管相统一;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的严谨性:监管独立性与责任制相融合;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的开放性:国内监管机构与国际监管机构相配合;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备性:监管规范性与内控化相一致;从具体角度主张完善八项实体法上的制度,主要是指:完善保证监管模式有效运行的法律制度。包括政府责任约束制度、风险预警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监管规则检查评价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管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等八项具体制度。本论文之研究希翼提供政府相关单位作为日后修法或立法之参考,与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之持续健康发展。

韩志文[2]2005年在《新形势下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健康运行是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而银行监管对于保障银行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几年,银行业界发生多起大案要案。这显示出我国银行体系存在重大的风险,也证明了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何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从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引出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银行监管;然后对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一般的介绍,为什么要监管,监管的目标、内容、原则等是什么;继而通过对我国银行监管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传统银行监管的特点,分析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监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监管方式单一,监管手段落后等,因此,改革、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很有必要;通过对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得出有益的结论;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设想。就完善银行监管的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和方法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文的独到之处:引入了博弈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银行监管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提出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

李少明[3]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研究》文中指出银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正面临股份制改革和外资银行本地化的竞争,各种外资、合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将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银行业所固有的先天缺陷将全面暴露无遗,因此,正确的处理好银行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关系是当务之急,也是银行业在未来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我国银行业目前在现代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是银行业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关键,所以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银行业的行业特点和我国银行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运用金融管理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和金融市场失灵理论,提出建立全面风险防范机制的可行性方案及其应该采取的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相关金融管理的理论,论述了监管和风险防范的相互关系;其次全面分析了银行业的监管模式和风险防范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介绍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与我国银行业的不足加以充分的比较,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可行性模型;最后一部分从尽快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意识的角度,提出了针对监管和风险防范所应采取的对策。文章的重点是完善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与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是提高监管水平的前提条件,总结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实施方法和有效步骤。针对我国银行业的体制上的弊端,提出尽快建立具有国际化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肖璞[4]2013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有效金融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级贷款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动荡,金融危机的阴霾至今尚未完全散去。危机之后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具有内在联系,金融监管的缺位与失职是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痛定思痛,世界各国在危机后更加重视金融监管问题,相约相继推出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中国也就金融监管改革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不过从实施效果与现实情况来看,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有效金融监管还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通过历史考察、横向对比与实证研究,着重对中国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有效监管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考察发现,尽管中国金融监管近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比国际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监管的微观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离监管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其次,监管者系统性风险监管能力不足,诸多有效的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第叁,宏观经济失衡、法制环境不健全、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市场约束软弱等金融生态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在恶化。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文依照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及评估办法,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因此,鉴于中国金融正处于增长转段、发展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的国情,本文提出有效监管建设必须与深化银行改革和改善外部环境相结合。根据危机后全球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空前关注这一现实,立足于中国银行业近十年具体市场微观主体的改革情况,本文提出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性银行的监管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关键,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在对我国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历程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不仅如此,针对如何实现有效金融监管,本文还从建立可持续平衡的经济金融发展机制、强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改进金融监管治理体系、改善金融监管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特色主要在于:首先,从监管视角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检讨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机制性问题,提出需要从更新监管理念、突出监管重点和改进监管方式等方面来增进监管的有效性。其次,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从有效监管出发界定监管者的责任,将应对市场的非正常波动、给投资者正确的信号和引导、监控市场主要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加强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监管、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及进一步丰富监管工具箱等内容纳入到有效监管的范畴,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提出完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第叁,强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量化了我国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识别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第四,从宏观经济效应、行业效果以及监管效率叁个方面给出了关于有效监管的具体的标准,构造了衡量监管有效性的综合指标体系,使用门限回归方法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维度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的有效性做出了客观评价。本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思路和方法,界定相关概念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相关梳理、总结与评价。第二章,金融监管理论的流派与最新发展进行综述。对学术界有关金融监管理论演进进行了陈述,同时梳理了危机后金融监管理论的新发展,并就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反思进行了简要总结。第叁章,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与金融监管改革。这一章回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及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本章得出了后危机时代加强和改进有效监管的诸多启示。第四章,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照巴塞尔协议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及其评估办法,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有效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此作为深化我国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建设的现实出发点。第五章,中国金融市场微观主体改革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本章对中国金融机构改革与重组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提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基于实证研究,这一章对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识别,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第六章,中国金融监管能力建设与监管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成效这一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我国银行业有效监管的评价标准,并做了实证检验。第七章,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中国有效银行监管新框架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金融有效监管的政策建议。

初彦波[5]2013年在《商业银行监管评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以外,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风险的特征也发生着深刻变化。20世纪以来,由于风险管控不利导致银行破产情况时有发生,而银行破产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与冲击,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银行风险的防范和管理,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诞生,使得世界范围内,在衡量与管控银行风险方面有了一定的规制与要求。此后,随着该协议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各国在银行监管措施方法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银行业也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规模、质量、产品和服务上有了质的飞跃,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银行与信托等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点越来越多,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多样。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银行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投放了大量的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急剧增加,使得银行风险进一步积聚。众所周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更加强烈,在目前金融仍处于垄断行业的前提下,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影子银行等银行外部金融活动产生的风险正逐步向银行渗透和传染。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看,部分机构追求即期利润,忽视远期风险;注重规模、数量,疏于风险管控的经营理念也使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风险评估方法才能更加科学的测度与衡量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程度,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过往经验均表明,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整体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等级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不失为一种科学适用的监管方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普遍性认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采取的是借鉴国际主流评级方法,并根据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CAMELS+的监管评级体系,以及适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ROCA+S评级体系。但相对而言,我国银行业监管评级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监管评级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近年来的监管实践表明,监管评级在监管当局制定监管措施,明确监管重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监管评级方法、手段以及参照要素指标等方面看,仍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必要。就银行评级方法而言,过往更多的是介绍一些适用于银行本身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判别的手段方法和度量模型,并据此提出改进和完善的相关建议。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单方面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多维度来考量和评判才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银行外部视角出发,结合作者从事的银行监管实践,对目前监管当局使用的监管评级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国际上主流的银行监管评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目前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据此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合理化建议。全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选题意义与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国内外有关评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就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安排予以说明。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评级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现有的研究也均建立在国外研究基础上的,所以本章重点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银行风险与监管。监管的前提是银行风险的客观存在,所以该章对银行风险内涵、分类、特征以及宏观与微观层面上银行风险生成的机理进行了介绍,并就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特征和数理化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现状进行了总结。第叁章是银行监管与评级。具体介绍了银行监管理论、内涵、监管的主要内容、监管原则和监管方法。并简要回顾了评级的发展历程,对评级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叁家世界上最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过程。对银行监管评级理论、分类和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主要银行应用的评级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我国监管当局使用监管评级规制进行了简要说明。对中诚信国际与大公国际等两家国内较大的评级公司及其评级方法也进行了简要介绍。第四章是银行监管评级体系构建。该章对银行监管评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评级的原理、理论基础入手,详细介绍了监管评级的分类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使用的监管评级方法,并就目前各国银行业内部评级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的具体改进建议。第五章是监管评级实证研究。该章运用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创建的多层次分析法(AHP),结合目前监管当局监管使用的ROCA+S评级体系,构建多变量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要素层次的总、分矩阵并通过C.R检验,计算出最后监管评级结果。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助于监管当局更加客观的评估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第六章是案例分析。以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年度监管评级为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监管当局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年度监管评级的方法、内容、评分规则。从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资产质量和总行支持度等几个方面对该机构进行评级打分,并确定其最终的评级等次。并就等级评定后采取的不同监管措施以及被评级机构作出的反映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是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过往银行监管评级文章相比,本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起步较晚,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就该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和研究,并力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评级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二、构建多变量实证模型,变量选择全面客观,较以往的实证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叁、以监管评级的实际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使得分析具有实际参考和借鉴意义。

尚娟[6]2004年在《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银行是一国金融体制的核心,其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一国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健与安全。金融业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行业,其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的监管,以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崛起,但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不强,金融监管能力还不高,潜在风险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监管,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制中的核心作用,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外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运用西方经济学、银行经营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监管的历史演变、存在问题与现实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环节与控制重点,探讨了危机银行监管的策略,构建了银监会监管、内部控制、同业自律、市场约束等内外统一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和实时动态监管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支持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全文由八章主体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论 阐述了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基础理论 本章从分析商业银行监管的本质入手,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商业银行监管函数,提出了适度监管的概念和监管组织适度规模的界限,认为商业银行监管是一种政府和银行的自律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过程,应当符合成本收益原则。运用效用假说,对监管体制的变革进行了说明,认为监管体制变革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监管强度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净福利有明显影响。本章还提出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宗旨、原则与内容。第叁章 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和韩国、波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从中国国情和经济金融转型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国外商业银行监管的经验和启示。<WP=6>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演变、绩效及存在问题 本章在全面回顾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把银行监管划分为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认为我国银行监管存在非均衡性,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管的范围和程度有限等突出问题,造成监管效率低下。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构建 本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背景,提出监管的目标模式: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一体化监管。银监会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必须在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和监管能力的前提下,搞好专业化监管,为实现一体化监管提供技术、组织和制度基础,建立银监会、内部控制、同业自律、社会中介机构、市场约束体系等在内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逐步推进和实行实时动态监管,保持监管体制的开放性。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与关键环节控制 本章根据简约优化标准,分析了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控制思路,包括市场准入、资本监管、资产质量、银行风险、流动性、公司治理结构等。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其中绝大部分是一级资本,附属资本所占比重很小,必须按照国际银行统一的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调整资产结构,补充和增加商业银行资本,提高资产质量。本章还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监管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金缺口管理和采取风险防范策略的建议。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监管体系 危机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监管和金融安全网的重要部分,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危机处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是:危机处理的框架和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理手段缺乏,道德风险严重等,提出建立危机预警制度、损失分摊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内容。第八章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配套的支持条件。为了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必须制定和出台《存款保险法》、《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和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强化商业银行监管的执法监督;逐步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核心系统与监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监管当局进行监管;建立审慎会计系统,真实核算和评估商业银行资产价值及损益;制定《社会信用公证法》,严惩逃债、废债和赖债行为;改善对金融传媒的监督管理,强化其自律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和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及淘汰机制,实现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行为约束的有机结合。

张威[7]2008年在《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竞争日益激烈,金融风险明显加大,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在我国,银行业的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的稳健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体系的安全性。由于受经济转轨过程的影响,加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以及银行监管的滞后,我国银行体系已经积聚了很大的风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银行监管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实施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资本协议和金融稳定评估的压力不断加大,对我国银行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运用copula分析方法,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内容、监管环境以及银行监管的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分析了银行监管问题的诸方面内容。本文对银行监管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了概述,涉及到银行监管的界定与主要作用、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以及监管的内容与方法;分析了银行监管的现状,从时间维度与研究方向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我国银行监管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比较了美、英、德、日等主要西方国家在银行监管上的异同之处;基于copula方法对我国银行监管稳定与效率的相依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稳定与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依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曲思韦[8]2004年在《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健康运行是金融正常运行的关键,而银行监管对于银行正常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存在着大量的坏帐,银行业风险较大。 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开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加强银行监管这一问题的探讨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从金融监管理论人手,详细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政策性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作以概述,通过金融监管理论的演化以及金融监管实践的变迁来阐述金融监管的整个的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首先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发展里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分析了既有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发达国家银行监管模式,并对其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四部分在结合发达国家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以及内部自控监管等方面提出改进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议。

梁丹[9]2011年在《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了银行监管理论的溯源,从中可以看出,从古典经济学到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脆弱性理论框架、经济管制理论框架、信息经济学理论框架,大多围绕着“为什么需要监管”来展开。近年来,“如何进行监管”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心,一些学者将实证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纳入了银行监管的分析之中。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全面总结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现状,深入查找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思路和对策。在总结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现状时,首先重点研究了我国银行监管治理的概况。当前,银行监管治理是国际学术界和监管实践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组织普遍认为,良好银行监管治理的标准主要包括监管部门的独立性、问责性、透明性以及监管者的操守等方面。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的独立性虽然在国际上排名较低,但实际上已经具有较好的独立性。通过多年努力,我国银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监管的透明度持续提高,监管者的职业操守有所提升,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和境外银行监管部门的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其次,从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信用风险监管、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公司治理与内控监管、市场准入管理、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构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等七个方面,总结了我国银行监管的原则、监管技术与监管成效。在看到上述成效的同时,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监管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第一,市场准入监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审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对银行新业务的审批监管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发放执照和持续监管存在脱节现象;第二,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审慎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叁,开展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工作还面临一系列问题,持续性监管还有待完善;第四,银行监管部门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有待改进;第五,银行监管的法规框架有待完善,目前还存在一些立法空白,已有的法规存在体系不统一、规则不协调的问题,一些重复、过时的规则依然存在;第六,跨境银行监管有待加强,作为母国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监管仍有待加强,作为东道国对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监管有待提高;第七,有效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需要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笔者重点围绕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对策:第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监管总体环境。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取决于一些外部因素,虽然这些外部因素不在银行监管部门直接的管辖范围内,但实践中对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作为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外部监管环境是制约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需要不断改善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二是建立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重点是要加快金融法治建设,推动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研究和运用,完善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建立科学的银行干部任用制度。叁是构建科学的公共金融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审慎监管安排和最后贷款人是建立公共金融安全网的基本要素,当前重点是抓紧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第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监管观。正如世界观之于人的思想行为的重要性一样,有效的银行监管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监管理念所指导。否则,一切监管活动将陷于盲目,不仅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很可能阻碍所监管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监管的现阶段特点,笔者重点从五个方面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监管:一是在监管者的角色定位方面,监管者要逐渐放弃“领导型”和“引导型”的角色,变为“鞭策型”和“服务型”的角色,更多地从市场稳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内部控制、监管信息服务等角度监督银行的发展,提高监管有效性,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二是在放开思路的监管方面,要以开放的思维面对银行机构的创新和发展,不要受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所局限,也不要受他人的认识和经验所左右,可考虑在银行监管部门设置监管规章审核委员会、监管问题核准委员会。叁是在更多的原则导向监管方面,结合我国银行监管实践,重点实施“更多的原则导向监管”的领域应包括市场准入、与市场准入监管密切相关的监管规章,以及现场检查和审慎监管会谈等。四是在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方面,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低级与高级的关系,不能代表监管的两个阶段。他们代表监管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有交叉,相互补充。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在监管中要积极开展这两种监管。五是在一致性监管方面,努力形成一致性监管理念,抛弃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形式特征,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各种金融活动的本质属性和风险类型制定一般性的监管规章和要求,实施修正后的功能型监管模式。第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监管执行力。在确立了正确的监管理念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监管实施体系就成为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内容。纵观发达国家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治理,规范化、标准化的监管实施是在实践中落实监管理念的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我国银行监管治理架构,重点是要进一步强化问责力度,通过披露监管信息和加强监管合作提高银行监管透明度,全方位提高银行监管人员的职业操守。二是构建有效的持续监管体系,重点是坚持周期性的持续监管,明确市场准入的监管方式,完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体系。叁是构建有效的风险纠正与处置体系,关键是建设有弹性的风险纠正措施系统,风险纠正措施要有针对性,要建立健全风险纠正与处置措施体系,切实提升监管效果。四是强化风险为本的监管,尤其是要对风险评级系统自身进行改良,并充分利用风险评级的结果。五是开展监管有效性的后评价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评价程序,积极开展对市场准入监管、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的后评价工作,切实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王传正[10]2005年在《论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造成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从历史到现实,人们在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这些急剧变化同银行业固有的风险一起也造成了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危机。1980-96年期间,IMF的180个成员国中,有130个国家的银行业发生过严重问题或金融危机。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银行业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最为严厉的经济部门之一,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自由化思潮及各国普遍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仍是沿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轨迹前进的。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金融监管普遍加强,其中不仅涉及监管技术的进步,更涉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和分合。各国政府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着手实施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和建立金融安全网。各国政府希望通过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来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 在各国银行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不断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推动监管手段、监管技术进步,完善监管制度的同时,经济学家也在从多角度对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对监管制度的框架进行设计和完善。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经济学家和监管当局在监管体系的许多领域达成共识,其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其他文件指南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监管标准和指导原则。这些共识主要包括:第一,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是银行监管的叁大支柱。第二,确立资本管理的监管理念,深化了对资本的认识,将风险水平与资本要求紧密结合。第叁,指出内部模型法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第四,银行监管从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

参考文献:

[1].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监管体系研究[D]. 付丽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2]. 新形势下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D]. 韩志文. 浙江大学. 2005

[3].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研究[D]. 李少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 后危机时代中国有效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 肖璞. 湖南大学. 2013

[5].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问题研究[D]. 初彦波.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6]. 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研究[D]. 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 中国银行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威.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8]. 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研究[D]. 曲思韦. 广西大学. 2004

[9]. 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D]. 梁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10]. 论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D]. 王传正.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