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王洪亮

(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的75例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对75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75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进行综合治疗,5d后脑脊液异常患儿细胞数量及蛋白均有所下降,并于7d后基本恢复正常出院,随访中未发生异常情况。有2例患儿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治疗5d后死亡。结论: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要早日给予明确诊断,并对其高危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189-02

夏秋季是人们肠道病毒的多发季节,且遍布于世界各地,而新生儿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不仅可影响患儿健康及生长发育等,严重时会导致患儿死亡[1]。因此,这对其高危因素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在此次研究中,选取在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的75例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诊疗的75例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作为本组研究对象,75例患儿均经检查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且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7例,女38例,日龄为3~29d,平均日龄为(16.4±4.7)d;足月儿62例,早产儿13例;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患儿71例,所占比例为94.67%,发热病程为1~9d,其体温维持在37.8℃~39.7℃;75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少吃、腹胀和少动等症状。

1.2检查方法

使用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和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核酸进行全面检测。同时使用RT-PCR法检测新生儿脑脊液肠道病毒和粪便病毒。其中,异常表现的表位是(1.25?104~6.23?107)copies/ml。

1.3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的75例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均采取包括营养支持、物理降温、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等的综合治疗,同时适当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罗氏芬等,连续用药1~2w。其中3例患儿在入院后发生心肺功能衰竭症状,给与其大剂量甲强龙进行冲击治疗,并给予脏器和心肌功能保护等治疗。

2.结果

2.1检测结果

本组75例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中,白细胞数量在(6.5~10.0)?109/L范围内的有22例,在(10.1~25.0)?109/L范围内的有53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0.50的有41例,低于0.50的有34例。粪便阳性患儿在(1.65?104~6.55?108)copies/ml范围内的有16例,脑脊液异常患儿在20?106/L~235?106/L范围内有19例。

2.2治疗结果

治疗5d后脑脊液异常患儿细胞数量及蛋白均有所下降,并于7d后基本恢复正常出院,随访中未发生异常情况。有2例患儿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治疗5d后死亡。

3.讨论

肠道病毒类型较多,致病微生物是导致新生儿出现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诱因,尤其是夏秋季节,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病率极高。据相关医学实验结果证实,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一般会出现爆发性流行趋势,其中,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其主要表现[2]。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病毒原体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属于RNA病毒科中的一种[3]。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一般分布在较多年龄段,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对于病毒复制的抵抗力极低,因此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也比较高。一般而言,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可同时分离多种病毒株,且病毒株属于同一时间同一社区所流行的,因此其致病原因通常是新生儿母亲、医护人员通过呼吸道等传播所致,还有可能通过胎盘、产道和羊水等感染。患儿的年龄、血清型、抗体及病毒入侵途径等决定了其病情严重程度[4]。

肠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不存在典型临床症状,因此容易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其诱发脑膜炎、败血症、脑炎和心肌炎等恶性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高,严重时会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现象[5]。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新生儿脑脊液和体液中病毒株检测结果[6]。据有关报道,新生儿脑脊液、粪便中病毒株检测率分别为44%和70%,由此可知粪便检测是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首选方法[7]。

综上所述,我院在本组研究中对75例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进行诊断和综合治疗,除了2例患儿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患儿均康复出院。针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途径可知,新生儿感染肠道病毒的高危因素是新生儿母亲、医护人员可能携带的病毒及其胎盘、母亲产道和羊水等,因此新生儿母亲和与其接触的医护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新生儿之前要注意对手部、衣服等进行消毒。同时,要对患儿进行早日诊断治疗,阻断传染源,预防出现流行性感染,严格控制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黄小华.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免疫状态及并发肠道外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374—2375.

[2]吴海燕.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143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67.

[3]张桂华.124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检测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0):17—18.

[4]唐晓燕,田春,杨山等.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30—31.

[5]林楚兰,尧春茂.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47—48.

[6]温爱平.运脾化湿中药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谱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3):223—225.

[7]张莹,赵红玲,王丽春等.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毒种FY23-KB株的遗传稳定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27(6):747—751.

标签:;  ;  ;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