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崔卫国[1]2004年在《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是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前列腺癌的发病是与种族、环境因素相关的多基因异常和动态演进的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标志,因此对肿瘤局部浸润和远隔转移的分子机理研究正在成为肿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与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密切相关。作为粘附分子,CD44分子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在调控细胞的生长、生存、分化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受体协同分子,CD44还可以与多种分子包括: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等的调控。在多种恶性肿瘤中,CD44分子胞外结构域可被膜结合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剪切,导致“可溶性”CD44分子的释放,此过程在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presenilin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膜结合型蛋白酶可能进一步酶解MT1-MMP切割后残存的胞外结构域缺失的CD44分子(CD44△E)(包括跨膜区和胞内区)进而导致CD44胞内结构域蛋白分子(CD44-ICD)的释放。然而,这种潜在CD44-ICD释放后的亚细胞结构定位,及其功能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考察前列腺癌细胞中CD44-ICD的水解释放机理及其亚细胞结构定位,进而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在迁移、增殖、凋亡中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对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用进行了基本的探讨。其中包括:1.使用不同的presenilin抑制剂观察其对前歹lJ腺癌PC一3细胞迁移和增殖表型的不同影响。2.观察过量表达包含不同结构域的CD44分子对前列腺癌PC一3细胞迁移和增殖表型的不同影响。3.通过细胞组分分析和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的方法研究CD44一ICD释放后的亚细胞结构定位。4.通过对常见转录因子报告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检测,研究释放并转移进核后的CD44一ICD,可能的基因调控通路。5.通过RNA干涉和反义RNA技术消除CD44基因在前列腺癌PC一3细胞中的表达,进而考察下调CD44表达对肿瘤恶性表型的逆转。另外,上述实验中使用明胶酶谱分析、“划痕’,法和Matrigel包被的Transwell法等检测PC一3细胞的迁移表型;使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 结果: 1.前列腺癌PC一3细胞中检测到CD44和 Presenilinl/2的表达。 2.presenilin抑制剂DApT和DupE下调pC一3细胞中MMpg的表达,抑制7 pC一3细胞划痕后的修复和在Matrigel中的侵袭;但另一种presenilin手印制剂JLKZ没有上述抑制细胞迁移的效应。 3.DAPT和DupE处理的PC一3细胞存活率第3天开始下降,而且诱导细胞大量凋亡;儿K2处理的细胞存活正常,几乎没有凋亡。 4.过表达CD44△E和 CD44ICD的PC一3细胞迁移力明显高于过表达CD44 FL的细胞;过表达CD44 FL、CD44△E和CD44ICD的PC一3细胞增殖率均有所升高,而且转染CD44 FL、CD44△E和CD44ICD并未诱导细胞的凋亡。 5.DAPT和DupE阻断7 CD44ICD从膜结合型CD44△E的水解释放,JLKZ没有此种阻断效应。 6.CD44ICD可以逆转DAPT对PC一3细胞中MMPg的表达的抑制作用。 7.CD44ICD从膜结合型CD44△E的水解释放后转移进核,并可能通过调控NF一虑等转录因子影响其下游信号通路传导。 8.RNAi和反义RNA技术均可有效的消除内、外源性CD44的表达。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CD44在PC一3细胞中的消除可以诱发肿瘤抑制表型。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PC一3细胞中CD44分子分别受MTI一MMP和Presenilinl/2的作用,最终导致CD44lCD从膜结合型CD44△E的水解释放并转移进核,并可能通过调控NF一沼等转录因子,影响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该通路对于了解前列腺癌侵袭、转移和增殖等的分子病理学机制,进一步设计和开发针对前列腺转移癌的药物意义重大。

郭佳[2]2015年在《MicroRNA-195下调BCOX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后抑制前列腺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欧美地区等发达国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仅次于支气管肺癌。虽然前列腺癌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复发和转移,部分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前列腺癌在初始治疗时大多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内分泌治疗后易转变为激素非依赖性。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最终随着疾病的进展而死亡。前列腺癌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转移牵涉到多种信号通路和不同的分子机制。常由多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寻找前列腺肿瘤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成为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miRNA家族在转录后水平有极强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miRNA的研究中。超过50%的已知miRNA通过直接调控分子靶点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到目前为止,与前列腺癌疾病相关的大部分miRNA还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miR-195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miR-195的表达方式具有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表明miR-195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抗肿瘤增殖和转移的作用。miR-195通过作多种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参与肿瘤的生长、增殖、凋亡、侵袭与迁移的调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R-195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还可以应用到改善肿瘤的耐药性。到目前为止miR-19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调控情况和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尚未进行研究。本实验将在前列腺癌中进行miR-195的相关研究,了解miR-19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功能以及调控机制。前列腺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随着新的miRNA的发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能为临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不同前列腺癌组织中miR-195的mRNA表达情况及与前列腺癌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完整收集患者年龄、术前血清PSA、前列腺癌临床分期,记录患者术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对切缘情况、淋巴结转移、精囊浸润、血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的情况做完整记录。术后定期随访记录PSA生化复发情况。将miR-19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统计学方法与各个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miR-195表达载体转染入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LNCaP)中,研究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对不同处理组前列腺癌细胞进行细胞集落实验方法、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从而检测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和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上调细胞中miR-195的表达,观察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功能影响。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推测BCOX1为miR-195的靶基因。利用microarray数据库中大量已知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将不同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和BCOX1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BCOX1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参数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前列腺癌肿瘤相关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miR-195与BCOX1之间的直接调控关系。在上调miR-195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COX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分析BCOX1的mRNA表达水平和miR-195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检验miR-195可以负向调控BCOX1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研究miR-195通过负向调控BCOX1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在PC-3和LNCaP前列癌细胞中分别构建四组细胞:miR-195高表达组,shRNA抑制BCOX1组,miR-195+BCOXl共表达组合和对照组来研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从而研究miR-195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调控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利用PC-3和LNCaP前列癌细胞中分别构建的叁组细胞:miR-195高表达组,miR-195+BCOX1共表达组合和对照组在裸鼠移植瘤实验。记录不同组前列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情况,研究miRNA-195和BCOX1在裸鼠移植瘤内表达水平变化。进一步评估miRNA-195基因对裸鼠前列腺癌移植瘤生长曲线的影响,最后在体内实验水平上证实miRNA-195能够通过沉默BCOX1的表达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结果:实验的结果表明miR-195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低表达。miR-195与血PSA、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和精囊侵犯密切相关。miR-195对于前列腺癌患者PSA生化复发和患者的总生存具有有效的预测参考作用。成功的建立了高表达miR-195的PC-3和LNCaP细胞系。上调细胞中miR-195的表达,可以降低前列腺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与侵袭能力。通过miRNA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推测miR-195可作用于BCOX1的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确定miR-195与BCOX1之间的直接调控关系。miRNA-195可以通过沉默BCOX1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功能。体内实验水平验证miR-195对PC-3和LNCaP细胞的抑瘤作用。结论:miR-195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可以通过直接特异性结合于BCOX1的3'UTR区,负向调控BCOX1的表达。miR-195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沉默BCOX1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miR-195在体内实验中通过沉默BCOX1对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对miR-195及其作用靶点BCOX1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前列腺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

蔡超[3]2015年在《小分子RNA-195通过负性调控S6K1的表达抑制人类前列腺癌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前列腺癌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2014年北美地区男性非皮肤性肿瘤中,前列腺癌依旧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癌的自然病程个体差异很大,导致临床工作者难以准确地判断其预后。恶性程度高的病例即使被早期发现并及时地接受了根治性的治疗,也会在短期内出现生化复发或临床转移。这种类型的肿瘤除了在确诊后及时接受根治性的治疗,还必须在术后接受辅助性的化疗或放疗,并密切随访。然而,大部分病例属于“惰性”的前列腺癌,其特点是进展缓慢,甚至终生不发病。研究发现积极地治疗48个前列腺癌患者,只有1个人因此而避免死于该疾病,原因在于大部分前列腺癌的病程较长,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等并存疾病的几率高,此类型的前列腺癌即使不接收任何治疗,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也很小。近几十年,随着PSA筛选的普遍推广,过度干预低度恶性的病例成为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根治性的治疗往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带来沉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对低度恶性的病例应采取定期随访的方案,而不积极地干预它。另一方面,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突然恶化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使患者产生焦虑,致使许多属于“惰性”肿瘤的患者不愿意接受保守治疗。因此,正确地判断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十分关键,决定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目前临床中判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主要依赖术前的指标(临床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血清PSA浓度)和术后的指标(肿瘤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血清PSA浓度、切缘状态、淋巴结是否转移)。术后的指标相对术前的指标能更准确地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这些指标被组合成不同的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的预后,但是有研究表明即便是采用术后指标的组合,其预测前列腺癌预后的准确率也只有75%-85%。如果是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其准确率更低。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临床病理指标不能精确地区分“惰性”和高度恶性的病例,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介导前列腺癌进展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如果能找到潜在的关键通路和分子,除了能协助传统的指标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也能为前列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小分子RNA (microRNAs, miRNAs)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内源性的小分子单链的非编码RNA,由大约22个核苷酸构成,它们以碱基配对的方式与编码蛋白的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通过抑制翻译起始和(或)降解mRNA的途径来抑制基因转录后的表达。niRNAs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在肿瘤中表达失调,主要是通过直接调控下游编码蛋白的基因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miRNAs调控了人类超过一半的编码蛋白的基因,并且它们的表达水平异常或者功能紊乱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明确了miRNAs在前列腺癌扮演重要的角色,如miR-34a、miR-373和miR-520c、因此,miRNAs是研究前列腺癌分子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众多miRNAs中,对于miR-15/107家族基因成员miR-195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是近几年miRNAs领域的热点。miR-195已被证实了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并发挥关键的抑癌作用,包括乳腺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癌和肾上腺皮质癌。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miR-195通过直接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和血管生长等过程,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进展的作用。与miRNAs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高度组织和细胞特异性的特点一致,在恶性黑色素瘤中,miR-195被发现通过调控WEE1能够促进黑色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进而发挥促癌作用。目前,miR-19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分子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miR-195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其调控的靶基因。材料:1.人临床组织来源:12对配对的原发性前列腺癌及癌旁良性冰冻前列腺组织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库获得;Taylor数据库是一个公用的数据平台,其中miRNA表达谱芯片包含带有临床随访数据的113个原发性前列腺癌病例;人的前列腺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s, TMA)包含225例人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和25例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是1993年9月到1995年3月期间在美国麻省总医院(MGH)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病例。2.动物:20只年龄在4-5周的BALB/c雄性裸鼠购买于广东医学实验动物中心。3.细胞株:3种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LNCaP)是2012年从美国马纳萨斯(Manassas, VA, USA)的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公司购买得到,而良性的前列腺上皮细胞系PrEC是从Lonza公司购买。方法:1.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DU145和LNCaP构建miR-195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的细胞株;核酸或质粒瞬时转染DU145和LNCaP构建靶基因S6K1、miR-195和靶基因S6K1同时过表达等细胞株。2. Taylor公用数据库分析miR-195的表达水平与人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3.细胞功能实验分析miR-195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靶基因S6K1能否拮抗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引起的效应,包括细胞增殖实验、凋亡实验、划痕实验、侵袭实验。裸鼠皮下接种DU145和LNCaP细胞株形成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于分析miR-195在体内对前列腺癌成瘤和转移方面的影响。4. iTRAQ技术对稳定过表达miR-195和空白对照的LNCaP细胞株进行质谱分析,探索由miR-195引起的差异表达的蛋白。结合IPA软件和GO功能分析差异蛋白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和分子生物学功能。5. miRNAs靶基因预测软件Target-Scan、miRWalk和miRanda同时预测受miR-195调控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确认miR-195直接调控的靶基因。6. qRT-PCR检测miR-195过表达和空白对照的LNCaP细胞株中候选靶基因S6K1、SMAP2、DCUN1D1、SMAD4、IP091、CAPZA2和CPNE1的表达水平。qRT-PCR分别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和LNCaP,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株PrEC,以及12对前列腺癌和对应的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的miR-195和靶基因S6K1的表达水平。7. Western bolt检测miR-195异常表达的DU145和LNCaP细胞株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靶基因S6K1的蛋白水平;Western bolt检测靶基因S6K1表达异常的相关细胞株构建是否成功;Western bolt检测miR-195过表达或S6K1被抑制表达的DU145和LNCaP细胞株中靶基因S6K1下游已被研究证实的潜在效应因子MMP-9、VEGF、BAD和E-cadherin的蛋白水平。8.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6K1在包含225例人前列腺癌和25例癌旁良性前列腺癌的组织芯片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miR-195异常表达的DU145和LNCaP细胞株接种形成的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CD31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连续变量以X±s的形式展示。计数资料采用皮尔森卡方检验。Kolmogorov-Smirnov (K-S)检验用于评估Taylor数据库中miR-195芯片值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qRT-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细胞功能实验等定量结果的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One-way ANOVA检验用于分析Taylor数据库中miR-195表达水平和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LSD法用于两个以上分组的组间两两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miR-195和S6K1各自在12对匹配的前列腺癌和癌旁良性组织中的mRNA水平的差异o 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用于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miR-195和S6K1是否能作为预测前列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miR-195和S6K1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对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株PrEC, miR-195在PC3、DU145和LNCaP细胞株中的表达量均显着性下调(P<0.001); miR-195在人临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于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的表达量同样显着性下调(P=0.020)。2.利用Taylor公用数据库分析显示miR-195的表达水平跟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成显着性负相关(P=0.001), miR-195表达水平的下调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远处转移及生化复发密切相关(P=0.01,0.009),然而,miR-19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术前血清PSA浓度、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分期以及是否死亡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Kaplan-Meier和Log rank方法显示miR-19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体生化复发率和无转移生化复发率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1,0.009),但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721,0.80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和miR-195的表达水平都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生化复发的重要指标,而年龄、术前血清PSA水平、肿瘤临床分期不能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预测因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iR-195表达水平[HR:0.58 (0.39-0.85)]、Gleason评分[HR:5.83(2.71-12.54)]和病理分期[2.71(1.09-6.71)]能够作为预测生化复发风险的独立指标。3.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显示miR-195过表达的DU145和LNCaP细胞株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相对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而发生凋亡的比率明显增加。相反,miR-195抑制表达的DU145和LNCaP细胞株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相对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发生凋亡的比率明显降低(P<0.05)。4.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显示miR-195过表达能够显着性抑制由DU145和LNCaP形成的移植瘤的成瘤大小和生长速度(P<0.05);相反,miR-195的表达被抑制后移植瘤成瘤大小比对照组大,且生长速度加快。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miR-195能够显着性抑制移植瘤组织中新生血管指标CD31和肿瘤侵袭力指标Vimentin的表达水平(P<0.05)。5. iTRAQ发现的差异性表达蛋白总共有3194个,其中有78个蛋白的差异表达倍数≤-1.5或≥1.5 (miR-195 vs miR-NC),包括28个上调蛋白和50个下调蛋白。IPA软件的KEGG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上调蛋白参与代谢类的通路,例如柠檬酸循环、缬氨酸降解、丙氨酸生物合成、辅酶生物合成和脂肪酸氧化。大部分下调的蛋白参与mTOR通路、IL-8通路、AMPK通路和IGF-1通路等肿瘤相关通路。GO功能会聚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涉及的与肿瘤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胞周期、细胞侵袭、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运动。6.3个miRNAs靶基因软件共同预测50个下调蛋白中可能被miR-195调控的候选靶基因,结果显示SMAP2、DCUNID1、SMAD4、IP09、S6K1、CAPZA2和CPNE1为候选靶基因。qRT-PCR结果显示SMAP2、S6K1、IP09和DCUNIDI在miR-195过表达的LNCaP细胞株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一步揭示S6K1是miR-195直接调控的靶基因(P<0.001)。q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miR-195和S6K1在前列腺癌细胞株、移植瘤和人临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的关系。7.体外细胞功能实验示S6K1过表达可以拮抗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以及减缓miR-195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P<0.05)。另外,siRNA抑制S6K1的表达后在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功能的影响与miR-195对前列腺癌细胞产生的效应一致(P<0.05)。这些结果进一步揭示了S6K1可能是miR-195发挥抑制前列腺癌进展作用下游重要的媒介。8.组织芯片免疫染色分析显示前列腺癌组织标本的S6K1阳性表达率[174/225(77.3%)]显着高于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10/25(40%)](χ2=16.140,P<0.001); S6K1的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的病理分期较晚(χ2=4.396,P=0.036)、手术切缘阳性(χ3=5.371,P=0.02)、生化复发(χ2=5.696,P=0.017)和总体生存率降低(χ2=5.417,P=0.02)有关。Kaplan-Meier和Log rank方法分析结果显示S6K1的阳性表达跟患者总体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降低有关(P=0.011,0.022),但与无转移生存率的降低不存在相关性(P=0.05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S6K1可作为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独立指标,HR(95% CI)分别是2.041(1.098-3.792)和2.992(1.058-8.462)。9.在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DU145中,抑制S6K1的表达或miR-195过表达均可以导致MMP-9和VEGF的蛋白水平下降,而E-cadherin和BAD的蛋白水平上调,这结果说明MMP-9、VEGF、E-cadherin和BAD是miR-195-S6K1轴下游的重要效应因子。结论:1.miR-195在前列腺癌中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miR-195通过负性调控S6K1的表达抑制人类前列腺癌的进展。2.miR-195和S6K1均可单独作为预测患者在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生化复发风险的指标;S6K1还可单独作为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长短的指标。总之,有望通过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miR-195和S6K1的表达水平,协助传统的临床病理指标更准确地区分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前列腺癌,优化治疗方案。3. miR-195-S6K1信号轴进一步揭示了前列腺癌发生进展的分子机制,并有望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靶标。

郭君[4]2008年在《NDRG1基因在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增殖、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过表达NDRG1基因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分析NDRG1与大肠肿瘤增殖、侵袭的关系。方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DRG1-N3采用脂质体法稳定转染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通过G418筛选出NDRG1过表达的HT-29稳定转染细胞株,用RT-PCR、Western blot进行阳性克隆鉴定。应用细胞生长曲线法、软琼脂上细胞集落生长速度测定法和流式细胞术法,研究NDRG1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增殖性的影响;用24-transwell法(改良Boyden小室法)研究NDRG1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能力(铺Matrigel)和迁移能力(不铺Matrigel)的影响。结果:经RT-PCR、Western blot检测鉴定,成功建立NDRG1过表达的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实验表明,与未转染组和转染pEGFP-N3空载体组相比,pEGFP-NDRG1-N3组细胞生长周期G_0/G_1期比例增高,S期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转染组和转染pEGFP-N3空载组相比,pEGFP-NDRG1-N3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转染组和转染pEGFP-N3空载组相比,pEGFP-NDRG1-N3组细胞,在铺Matrigel(检测细胞的侵袭性)与不铺Matrigel(检测细胞的迁移性)的24-transwell实验中,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NDRG1基因过表达,可明显抑制HT-29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2、NDRG1基因过表达,可明显降低HT-2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

刘华[5]2005年在《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腔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疾病,淋巴道转移是其主要播散途径,它的出现是口腔癌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病理学标志。尽管有许多研究都在探讨与转移相关的问题,但是口腔癌转移的机理仍未明了。肿瘤转移早期的分子、病理变化是其转移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了解肿瘤细胞与即将侵入的靶器官间的相互作用无疑是理解肿瘤转移早期过程的重要方面。 临床上,许多患者颈清术后病检发现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而未见癌转移。这种增生与肿瘤转移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正是本研究试图探索的问题。 目的:明确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肿瘤转移之间的联系。方法:标本取自2004年3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住院治疗的12例口腔鳞癌患者,仔细收集所有患者术后的颈部淋巴结标本共233枚,并根据1991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学会标准进行分区;首先通过病理检测将淋巴结分为正常、反应性增生和转移叁组,然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微转移,进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李铁求[6]2014年在《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危害男性健康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美国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占男性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国家,然而,近20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可能与生活方式、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有关。前列腺癌多发生在外周带,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病变发展到晚期,则多发生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盆腔淋巴结是PCa最早转移部位,而骨骼是常见转移部位。局限性的PCa患者5年生存率几乎10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PCa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到约为29%,前列腺癌患者一旦发生转移不仅预后差,而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骨转移是前列腺癌重要的临床特征和主要致死原因,美国死于前列腺癌的患者中,80%以上合并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可导致患者发生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活动受限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主要依赖X片、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骨扫描是前列腺癌转移诊断的最重要的诊断方法,骨扫描通过放射性追踪剂显示区分正常和异常骨活动,当怀疑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者治疗过程中PSA升高应考虑行骨扫描进一步检查。雄激素与正常前列腺细胞与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内分泌治疗目前仍是转移性前列腺的最有效治疗手段,其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雄激素对前列腺生长的促进作用,从而缓解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症状。内分泌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去势与药物去势。药物去势通过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抗雄激素类药物或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药物以阻断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或减少体内雄激素的产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属于姑息治疗。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在于减少或消除雄激素对前列腺生长的促进作用,控制前列腺癌的进展,减少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对于临床医师来讲其治疗仍旧是巨大的挑战。前列腺癌转移是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及转归也不尽相同,对转移机制的研究尚待继续深入。与此同时,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努力寻找敏感、有效的判断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标记物,用于临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为前列腺癌治疗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前列腺癌转移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是多基因、多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也是肿瘤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难题。转移包括肿瘤细胞的播撒入血液和淋巴系统、粘附管壁、维持生长、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同转移部位微环境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等多个步骤。只有有效控制、阻断肿瘤转移才可能实现肿瘤的治愈。肿瘤在演进过程中,一些肿瘤细胞具有了侵袭和转移能力,而这种转移表型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肿瘤细胞内基因发生异常改变引起的。因此,从分子水平揭示肿瘤转移的本质,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成为肿瘤转移研究的热点。近年发展起来的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显示了其在分析疾病方面的优越性。基因芯片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平台,是筛选差异表达相关基因的有效手段,具有高通量和快速测量等优点。在基因表达谱分析、新基因发现、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疾病诊断和预测、药物筛选、基因测序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得到了基因芯片结果,并不等于获得了信息和知识,如何解读芯片上成千上万个基因点的杂交信息,将无机的信息数据与有机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阐释生命特征和规律以及基因的功能,是基因芯片后期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方向。高通量微阵列杂交技术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基因数据,生物信息迅速膨胀成为数据的海洋。为适应这种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共享数据的需要,各种数据库应运而生,其中,美国国立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的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是世界上最大的储存高通量分子丰度数据的公共数据库,用户可以提交、储存和检索多种形式的数据并免费使用。GEO数据库操作简单,数据全面,免费共享的优势为后期数据挖掘和信息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生物信息学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推进,产生了海量的生物学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丰富的内涵,隐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揭示这些数据的内涵,得到对人类有用的信息,将是生物学家和数学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生物信息学正是为迎接这种挑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体地说,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并高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它以获取、加工、储存、管理、检索、分配、分析和释读生物学实验信息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以达到理解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含义为目的。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疾病与功能基因的发现、识别,基因与蛋白质的功能研究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药物设计、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表达调控、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基因产物结构与功能预测、基因进化、基于遗传的流行病学、癌症的遗传机制研究等。随着近年来生物实验方法和检测数据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类、收集、整理,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数据库。为了高效处理日益增长的海量生物数据,使全世界的研究人员能共享已有的研究成果,数据库技术在生物数据的处理和储存上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数据库是生物信息学的主要内容,各种数据库几乎覆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目前,生物信息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疾病与功能基因的发现、识别,基因与蛋白质的功能研究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药物设计、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表达调控、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基因产物结构与功能预测、基因进化、基于遗传的流行病学、癌症的遗传机制研究等。生物信息学最使人们感兴趣的是它利用计算方法分析生物数据,如根据核酸序列预测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的算法等。虽然这些预测还不是非常精准,但是当可靠的实验数据还无法得到的情况下,这一预测可以作为一盏路灯,指示你应如何开展实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肿瘤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是当前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它明显优于过去的单一基因研究模式,可以在整体的、基因组的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调控网络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本研究从GEO数据库中下载157个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M152931-GSM152991,GSM152856-GSM152880, GSM799468-GSM799489和CSM799490-GSM799518)为分析材料,采用BRB-ArrayTools4.3.0Beta软件筛选前列腺癌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芯片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再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挖掘方法对差异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两个前列腺癌转移高度相关基因SPP1、VCAN,最后再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PPl、VCAN基因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为前列腺癌癌转移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的内容和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转移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其中61例原发性局限性前列腺癌样本,25例前列腺癌转移样本,利用BRB-ArrayTools4.3.0Beta3软件、STRING、ToppGene、GOEAST、DAVID等工具对前列腺癌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BRB-ArrayTools4.3.0Beta3分析筛选出210个前列腺癌转移差异基因,其中上调84个,下调126个。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R、FOS、JUN、ACTB、FN1、MYL9、MYH11、 MYLK、SPP1等基因以及Rho GTPase调节细胞骨架通路、整合素信号通路、钙粘蛋白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转移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BRB-ArrayTools4.3.0Beta3软件、STRING、ToppGene、GOEAS、DAVID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BRB-ArrayTools4.3.0Beta3分析筛选出501个前列腺癌骨转移差异基因,其中上调181个,下调320个。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PP1、HBB、AR、MMP9、AZGP1、POSTN、 FN1、VCAN等基因以及胶原蛋白及其生物合成、细胞粘附、小分子代谢过程、黏着斑、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周期、整合素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第叁部分:基于基因芯片的前列腺癌转移基因SPP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转移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BRB-ArrayTools4.3.0Beta3软件、protparam、MotifScan、SignalP4.0、 TMHMM、NetPhos2.0、PredictProtein、GO、KEGG、STRING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共筛选出前列腺癌转移共同差异基因73个,其中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52个,其中对前列腺癌转移高表达基因SPP1进行生物信息学发现,SPP1蛋白由314个氨基酸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5422.7,该蛋白含有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8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豆蔻酰基化位点、3个PKC磷酸化位点,主要参与细胞因子活动、细胞外基质结合、骨化、成骨细胞分化、炎症反应、细胞粘附等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以及参与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ECM-receptor interaction、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第四部分:基于基因芯片的前列腺癌转移基因VCA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中下载前列腺癌转移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利用BRB-ArrayTools4.3.0Beta3软件、protparam、SMART、SignalP4.0、 TMHMM、NetPhos2.0、PredictProtein、SWISS-MODEL、GO、KEGG、STRING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共筛选出前列腺癌转移共同差异基因73个,其中表达上调52个,表达下调21个,其中对前列腺癌转移基因VCAN进行生物信息学发现,VCAN蛋白由3396个氨基酸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72820.0,该蛋白含有1个IG (Immunoglobulin)结构域、2个Link (HA, Hyaluronan-binding)结构域,1个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结构域、1个EGF_CA (Calcium-binding EGF-like domain)结构域、1个CLECT (C-type lectin)结构域和1个CCP (Domain abundant in complement control proteins)结构域,主要参与细胞粘附、透明质酸结合(hyaluronic acid binding)、钙离子结合、糖胺聚糖结合(glycosaminoglycan binding)、细胞外基质、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等分子功能及信号通路。综上所述,利用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了前列腺癌转移发生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及潜在分子标记物的筛选,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挖掘发现,MMP9、EGFR、MMP2、ADM、MIF、IGFBP3、IL2、MET、 BAD、RHOA、SPP1、EP300、SMAD3、RAF1、PTK2、TGFB2等基因在前列腺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筛选出一些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其中包括SPP、VCAN,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分析及分子标记物的筛选,为研究前列腺癌转移发生机制、诊断、治疗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凌晓辉[7]2013年在《miR-30c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泌尿系统肿瘤。据估计,在欧洲每年有32800个病人发生前列腺癌。虽然我国是前列腺癌的低发病区,但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疾病监测意识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威胁我国老年男性生命的重要疾病。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临床诊断上的广泛应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前列腺癌根治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25%-50%的病人发生术后PSA水平的升高,即生化复发。以往的研究表明,生化复发是前列腺癌患者局部临床复发及远期转移的前兆。因此,很有必要找到判断前列腺癌复发的特异性辅助指标。并且,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发病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减少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microRNA (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短链RNA,它可以通过降解靶基因或抑制靶基因翻译来实现转录后的基因沉默。miRNA在肿瘤中异常表达,并通过对下游靶基因调控,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行使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miRNA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在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细胞调亡、血管生成、干细胞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及药物耐受等方面。我们前期已经进行前列腺癌miRNA表达谱研究,获得前列腺癌特异性表达的miRNA分子列表(GEO编号:GSE34932),其中miR-30c是前列腺癌中下调最明显miRNA之一。我们推测miR-30c可能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抑癌基因的作用。miR-30c参与许多疾病的调控,包括镰刀型贫血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调节、心肌梗塞中心肌结缔组织的重组及糖尿病中脂肪细胞的分化等。miR-30c在肿瘤中可能下调,也可能上调,而它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尚在研究中。Nat Med报道了非小细胞肺癌中,miR-30c影响肺癌细胞对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抵抗及促进上皮间质的转化过程(EMT),加速肺癌的发病进程。miR-30c还能加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毒性而抑制肝癌的发展。在肿瘤中,miR-30c也调控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在临床预后方面,研究表明niR-30c与肺癌、乳腺癌密切相关。然而,miR-30c对前列腺癌的功能及临床作用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首先运用qRT-PCR检测miR-30c在前列腺癌细胞及组织的表达情况,阐述其在前列腺癌发病进程的作用:进而结合临床样本分析等方法,阐明miR-30c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进程及临床预后的关系。通过质粒转染及细胞功能实验,获得miR-30c调控前列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可靠证据;本研究的顺利实施,将为前列腺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材料:QRT-PCR的样本均为2002年到2012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样本。前列腺癌样本分别为103例,良性组织样本为28例。液氮速冻收集保存。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3种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LNCaP)及正常细胞株RWPE-1是从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公司(Manassas, VA, USA)购买的。方法:QRT-PCR检测miR-30c在前列腺癌细胞及组织的表达情况。提取3种前列腺癌细胞(PC3/DU145/LNCaP)、1种正常细胞RWPE-1、103例前列腺癌组织及28例良性组织的miRNA,逆转录成cDNA后,采用SYBR green法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U6为内参对照,通过相对定量方法,以2-△△CT值代表基因的相对表达强度。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iR-30c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力的影响。用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10000个细胞接种到96孔板,每孔体积200u1。培养12h、24h、48h及72h后,每孔加CCK8溶液20u1。继续孵育4小时,终止培养,离心后再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每孔选择490nm波长,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光吸收值(OD),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ranswell实验检测miR-30c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按照Chemicon公司的ECM550系列说明书要求,将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在上室加入300μ1预温的无血清培养基,室温静置15-30分钟,基质胶水化,再吸去剩余培养液。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500μ1含血清或趋化因子的培养基。然后,制备细胞悬液接种细胞。Leica DC300F正置显微镜进行观察、拍照及侵袭细胞定量分析。划痕试验检测miR-30c对前列腺癌细胞转移力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置于24孔板,细胞密度8x104/孔,每组设叁个复孔,待细胞呈现单层贴壁生长时,用l0u1的消毒枪头在24孔板垂直划痕,并划好标记,然后用无血清培养基洗2-3次,尽量将划掉的细胞清洗掉,换无血清培养基,37度、5%C02培养箱继续培养,于0h、48h在相差显微镜下随机选择5个40倍视野内测量划痕面垂直距离。实验重复叁次。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统计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One-way ANOVA检验分析各细胞株中miR-30c的表达情况,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MTT实验的数据比较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中的miR-30c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对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miR-30c及其它临床病理资料对无生化复发生存率的危险程度;其他实验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我们前列腺癌miRNA芯片结果表明,miR-30c是下调比较显着的miRNA分子(倍数变化=2.09倍,t=-3.65,P=0.016)。2.采用3种前列腺细胞(DU145/LNCaP/PC3)及1种正常细胞RWPE-1, qRT-PCR检测miR-30c的表达情况。同正常细胞RWPE-1相比,结果表明PC3、DU145及LNCaP均下调表达(表达倍数变化分别为1.85,2.04及3.12,P<0.05)。3.我们采用103例前列腺癌组织及28例良性组织样本,检测miR-30c表达情况。QRT-PCR结果表明miR-30c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显着低于良性组织(3.27±0.62vs.6.85±0.33, t=7.53, P<0.001)。4.根据miR-30c的相对表达量,以中位数3.36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从而进一步分析miR-30c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miR-30c的表达量同Gleason评分(X2=9.338,P=0.009)、病理分期(X2=5.806,P=0.016)、转移(x2=6.690,P=0.010)及生化复发(X2=4.513,P=0.034)显着相关,即Gleason评分低组、病理分期低组、无转移、无生化复发的患者中的miR-30c表达水平更高。而它的表达水平同术前PSA水平(x2=3.104,P=0.078)及切缘性质(x2=0.566,P=0.452)无显着相关。5.经Log-Rank检验,miR-30c低表达与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显着负相关(X2=5.201, P=0.023)。miR-30c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化复发时间为110.16月,高表达组在研究期间内尚未观察到一半的患者出现生化复发,故未能得到其中位生化复发时间。高表达组的生化复发时间显着高于低表达组(平均生化复发时间分别为105.74及80.69月)。miR-30c高表达及低表达组的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1%及60.4%。6.我们进一步确定miR-30c是否为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表明,miR-30c表达越低(HR=0.31,P<0.001),Gleason评分越高(HR=3.62, P<0.001),术前PSA越高(HR=1.00,P=0.011),病理分期越高(HR=4.95,P<0.001),及手术切缘阳性(HR=2.39,P<0.043),则生化复发的风险越大。多因素分析表明miR-30c表达水平(HR=0.34, P=0.002)、Gleason评分(HR=2.41,P=0.001)及病理分期(HR=3.69,P=0.010)是预测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即miR-30c表达越低,生化复发危险性越高;Gleason评分越高,生化复发危险越高;病理分期T3-T4生化复发的危险性是T2期的3.69倍。7. LNCaP/DU145瞬时转染质粒48h后,miR-30c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Du145:倍数=4.32,t=4.35,P<0.001:LNCaP:倍数=3.87,t=3.98,P<0.001)。8.在细胞增殖实验中,发现各时间段转染24h、48h、72h转染质粒后,miR-30c及对照组间有显着差异(F=2397.15,P<0.001),即LNCaP/DU145实验组的细胞生长速度显着慢于对照组(图9-10)。这结果表明,miR-30c过表达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9. 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miR-30c转染组,LNCaP/DU145细胞侵袭的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LNCaP:67vs.120个/视野,t=2.589,P<0.001:DU145:130vs.220个/视野,t=3.706,P<0.001),这说明,miR-30c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10. Wound healing结果还发现miR-30c转染48h后,LNCaP/DU145细胞实验组转移的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LNCaP:241vs.520个/视野,t=3.65, P<0.001; DU145:490vs.660个/视野,t=2.97,P<0.001),从而表明,miR-30c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结论:1. miR-30c可能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根据其表达差异,可鉴别前列腺癌及良性组织。2. miR-30c表达失调与前列腺癌的发病进程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检测它们在组织的水平可初步预测前列腺癌的进展以及判断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3.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miR-30c的表达情况,可预测早期生化复发的概率及危险度。4. miR-30c它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这说明miR-30c确实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5. miR-30c可能通过KRAS-MAPK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

王洪涛[8]2011年在《SGEF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诊断率和致死率在美国均居第二位,我国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早期阶段前列腺癌的存活和生长依赖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因此通过双侧睾丸切除手术或药物治疗撤除雄激素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疗效作用并不持久,在术后1-3年,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发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并且最终因癌细胞发生转移而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对于前列腺癌由雄激素依赖型向非依赖型转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就是阐明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和鉴定出更多发挥作用的蛋白分子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本课题旨在阐明鸟苷酸交换因子家族成员SGEF是否在前列腺癌进展及雄激素非依赖转化中发挥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与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以期发现与前列腺癌进展相关新的信号通路分子及药物靶标。SGEF是通过筛选前列腺癌细胞中受雄激素调控的效应分子时发现的,位于染色体上经常发生扩增的区域3q25.2,属于典型的Dbl家族RhoGEFs。SGEF除包含典型的GEFs分子上保守的DH-PH结构域外,还包括脯氨酸富集结构域、两个核定位序列和SH3结构域。目前对于SGEF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其在细胞骨架调节中的作用,还没有其在前列腺癌进展中作用的相关研究报道。我们首先研究了多种肿瘤细胞系中SGEF的表达谱,发现SGEF在所应用的全部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在部分的肺癌细胞系中有表达,在其它肿瘤细胞系中不表达或表达相对很低,这些结果表明在前列腺癌细胞SGEF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表达。随后我们在RNA和蛋白水平检测了SGEF在前列腺正常细胞(RWPE-1)、前列腺增生细胞(BPH)、雄激素依赖恶性程度低的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雄激素非依赖恶性高的前列腺癌细胞系(C4-2)中的表达水平,发现随着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恶性进程,SGEF的表达逐渐升高。接下来我们选取了一份包括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共71例的临床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组织SGEF的阳性率远高于前列腺正常组织和增生组织。这些结果在细胞水平和临床水平提示着SGEF有可能具有癌基因的性质。通过MTT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实验我们发现,敲低SGEF的表达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存活能力和恶性程度。临床标本和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SGEF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我们随后对SGEF在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型生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在完全撤出雄激素的条件下进行了MTT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实验,结果表明,彻底去除雄激素后,敲低SGEF的表达依然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非依赖的生长、存活能力和恶性程度。Bicalutamide是重要的雄激素拮抗药物,我们在bicalutamide处理的条件下进行了MTT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实验,结果表明,敲低SGEF能够增加bicalutamide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这些结果显示,SGEF在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型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KT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的恶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异常激活的AKT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血管发生、侵袭和转移促进前列腺癌的恶性进程。我们检测了敲低SGEF的表达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敲低SGEF的表达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细胞中AKTser473位点磷酸化水平,初步揭示了SGEF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机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公认的内分泌治疗的靶标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然而临床中出现的术后复发、抗雄激素药物耐受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等使我们意识到前列腺癌的复杂性。因此发现新的AR共调节因子对于揭示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以及发现新的早期诊断指标和新的药物靶标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现,SGEF能够以剂量和激素依赖的方式抑制AR的转录活性,且这种抑制效应依赖于其鸟苷酸交换酶活性及自身结构的完整性。我们随后发现SGEF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PSA的表达,进一步证明了SGEF能够抑制AR的转录活性。对SGEF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SGEF的DH结构域中具有一个“LXXLL motif”,已经发现这个基序在一些AR共调节因子中介导共调节因子与AR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提示我们SGEF与AR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于是我们进行了GST-pull down实验,初步发现了SGEF能够与AR发生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显示,AR能够调控SGEF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SGEF与AR共定位。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SGEF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AR共抑制因子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了鸟苷酸交换因子家族成员SGEF在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且发现SGEF能够促进前列腺癌进展及雄激素非依赖转化,并初步发现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本研究SGEF能够抑制AR的转录活性,且初步证明了SGEF与A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示及SGEF有可能是一种新型的AR共抑制因子。这些研究结果为发现前列腺癌进展相关新的信号通路分子及新的药物靶标奠定了基础。

王江[9]2009年在《诱导MSP58基因高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脑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50%。尽管近年来在手术﹑化疗与放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脑胶质细胞瘤治疗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如胶质细胞瘤具有典型的过度增殖、极强的侵袭性等等。因此,深入揭示脑胶质细胞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阐明决定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键基因,对于人类战胜这一顽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核微球蛋白58 (58-kDa microspherule protein,MSP58)是我们以抑癌候选基因NDRG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到的一个可以与NDRG2相互作用的分子。MSP58全长462个氨基酸。该分子结构中包括:核仁定位信号;一个coiled-coil domain和一个forkheadassociated domain (FHA)。目前国际上对MSP58的研究表明:MSP58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能力呈正相关,这个分子在细胞中表达具有明显的细胞周期相关的特点,它在细胞中过表达可以引起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及非锚着依赖生长的恶性表型,MSP58系与多种肿瘤发生过程及细胞增殖中具有相互作用的一种癌基因。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MSP58 mRNA和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表达。MSP58表达在良性和恶性脑胶质瘤之间,以及脑胶质瘤Ⅰ~Ⅳ级病理级别间比较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性(p <0.01),提示MSP58在脑胶质瘤的形成和恶性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MSP58在胶质瘤细胞系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探讨了MSP58分子诱导高表达对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体外增殖、侵袭和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揭示MSP58分子在人脑胶质细胞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MSP58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的研究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针对四种最高级别恶性度的神经胶质瘤的细胞系:U215,U87,BT325,SHG44,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实验方法,检测了MSP58 mRNA和蛋白在这四种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SP58在胶质瘤细胞系均有表达,并且表达量基本一致。根据这四种胶质瘤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及转染效率等特点,我们选取了胶质瘤细胞系U251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SP58分子的cDNA序列,运用PCR得到MSP58全长,并克隆入pCI-neo载体,构建了MSP58真核表达载体pCI-neo-MSP58,经酶切鉴定证实克隆正确。通过脂质体介导、将pCI-neo-MSP58载体和空载体pCI-neo分别转染入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经G418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U251-P msp58(MSP58过表达组)和U251-P neo(空载体组),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U251-P msp58细胞MSP58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本部分结果提示:首次成功获得了能够稳定过表达MSP58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P msp58,这为进一步研究MSP58表达对于胶质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2.诱导MSP58高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MSP58基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分为U251-P msp58组(MSP58过表达组)、U251组(未转染组)和U251-P neo组(空载体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MTT实验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结果发现,U251-P msp58组与其他各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S期细胞显着增多(p<0.01);U251-P msp58组细胞增殖数和克隆形成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各对照组(p<0.01)。表明MSP58基因对胶质瘤细胞周期有重要影响,MSP58基因表达上调对细胞增殖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探明MSP58基因与胶质瘤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关系,运用经典的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小室法、就MSP58分子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U251-P msp58组的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1),并且在Transwell实验中,U251-P msp58组的胶质瘤细胞能够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1)。从而证明上调MSP58基因的表达能够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MSP58的高表达可能与人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具有稳定上调MSP58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胶质瘤细胞系;阐明了MSP58基因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作为与NDRG2相互作用的分子,本研究结果为NDRG2功能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揭示脑胶质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阐明决定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键基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发展临床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刘帅[10]2012年在《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85%为透明细胞癌,还有一部分为颗粒细胞癌及混合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实质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占肾脏肿瘤的85%以上。约25%的患者存在肿瘤转移。肾癌的转移可早可晚,少数原发肿瘤体积还很小或未被发现时已有远处转移,单纯依靠肿瘤分期和细胞分级判断肾癌预后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以往的研究已经报道了大量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可用以辅助判断肾癌的预后,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一种独立、可靠的反映肿瘤浸润转移能力的预测指标。肾癌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治疗,术式包括传统肾癌根治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最近的研究证明,单纯依靠肿瘤分期分级为依据选择肾癌手术术式亦具有局限性,临床上急需一种能反映肿瘤浸润、转移能力的指标作为辅助术式选择的新依据。CCN3基因,又名肾母细胞瘤过表达(NOV nephroblastoma overexpressed)基因,属于CCN基因家族。CCN家族由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NOV、WNT1可诱导信号转导途径蛋白1(Wnt-induced-secreted-protein-1,WISP-1)、WNT1可诱导信号转导途径蛋白2(WISP-2)及可诱导信号转导途径蛋白3(WISP-3)组成。CCN基因家族是一类编码细胞外分泌蛋白的基因,其编码的CCN蛋白通过与其他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并调节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胚胎发生中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发育、骨和软骨形成以及软骨内骨化;在成人体内还影响血管形成和组织的损伤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肿瘤中CCN3蛋白参与并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粘附、迁移以及细胞的存活与凋亡,调控肿瘤血管发生,CCN3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以往的研究表明,CCN3在肾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提示CCN3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有学者发现CCN3在某些肿瘤如骨肉瘤,乳腺癌中具有很好的预后价值,并可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也提示CCN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水平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分期分级密切相关。然而,CCN3蛋白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尚不明朗,也尚未见到CCN3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因子的报道。CCN3作为一种可能的肾透明细胞癌预后因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使用质粒转染的方法使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中CCN3蛋白过表达,研究其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整理收集我院病例库中40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随访结果,手术切取肿瘤组织并结合组织芯片技术,进一步分析CCN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此外,通过对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CCN3与其他影响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如Ki-67, VEGF以及P27之间的联系,联合实时定量PCR技术,对CCN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的探讨研究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nephroblastoma overexpressed, NOV)的表达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黏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CCN3(NOV)过表达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EGFP-Cl-NOV,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0,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监测转染效率。利用G418高压筛选的办法获得转染效率高的细胞。利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CCN3蛋白在实验组(转染pEGFP-Cl-NOV质粒的786-0,786-O-CCN3),空载组(转染pEGFP-Cl质粒的786-0,786-O-empty vector)以及空白对照组(未转染的786-0)的表达水平。通过计数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和水溶性四氮唑法(WST-1)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转染实验组与空载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通过细胞黏附试验比较转染实验组与空载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黏附能力的差异。通过侵袭实验和细胞迁移试验,比较转染实验组与空载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786-O-CCN3(实验组)中CCN3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786-0-empty vector(空载组)及786-0(空白对照组)(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CCN3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CCN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空载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组之间CCN3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细胞生长曲线和WST-1实验均显示,实验组细胞生长速度变慢,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h、72h抑制率分别为29.14%、32.46%(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与层黏连蛋白和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0.26±0.03和0.28±0.04,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0.15±0.01,0.12±0.10)和空载组(0.14±0.02,0.13±0.08)(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穿越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240.25±23.12),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56.16±6.25)和空载组(50.28±7.13)(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迁移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迁移通过聚碳酸酯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267.25±20.94,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66.10±5.68)和空载组(56.28±4.11)(P<0.05),而空载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CCN3(NOV)可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但却促进肾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迁移。第二部分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目的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研究肾透明细胞癌中CCN3的表达与Ki-67,VEGF, p27, COX-2以及金属基质蛋白酶家族(MMPs)表达的关系,进而探讨CCN3对肾透明细胞癌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通过比较786-O-CCN3(实验组)与786-O-empty vector(空载组)及786-0(空白对照组)的细胞中金属基质蛋白酶-1,2,3,7,9,13(MMP-1,2,3,7,9,13)以及Ki-67,P27,VEGF和COX-2mRNA表达的差异,在基因水平研究CCN3对肾透明细胞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收集我院病例库中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40例,手术切取癌组织,以2例良性肾组织作为对照,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芯片组织进行CCN3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芯片组织进行Ki-67, VEGF, P27, COX-2染色。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这几项分子生物学指标与CCN3表达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实时定量PCR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786-0)细胞和空载组(786-O-empty vector)相比,实验组(786-O-CCN3)细胞内Ki67、VEGF在基因水平表达降低,P27、COX-2表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细胞和空载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内MMP-1, MMP-3、MMP-9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正常肾组织)相比较,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CN3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CN3(NOV)的表达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88(P<0.01);P27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CN3(NOV)的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21(P<0.01);COX-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CN3(NOV)的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21(P<0.01);VEGF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CN3(NOV)的表达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7(P<0.05)。结论CCN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作用可能与它影响Ki67, VEGF, P27, COX-2以及MMPs的表达有关。第叁部分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肾透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目的研究CCN3的表达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我院病例库中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40例,收集这些病例的随访资料,建立肾癌患者数据库。收集手术切取的此40例肾癌组织,并取10例良性肾组织作为对照,分级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芯片组织进行CCN3免疫组化染色,根据染色结果对CCN3的表达进行评级。CCN3着色比正常肾组织高的被归为CCN3表达较高组,CCN3着色比良性肾组织低或者相同的的被归为CCN3表达较低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CSS)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的log-rank检验。结果CCN3高表达组与CCN3低表达组相比较,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CSS)缩短(P<0.05)。结论CCN3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相关,CCN3的高表达预示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不佳,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预后因子,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D]. 崔卫国.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2]. MicroRNA-195下调BCOX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后抑制前列腺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实验研究[D]. 郭佳. 武汉大学. 2015

[3]. 小分子RNA-195通过负性调控S6K1的表达抑制人类前列腺癌的进展[D]. 蔡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15

[4]. NDRG1基因在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体外增殖、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分析[D]. 郭君. 昆明医学院. 2008

[5]. 口腔癌引流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转移关系的研究[D]. 刘华. 四川大学. 2005

[6]. 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D]. 李铁求.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7]. miR-30c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功能研究[D]. 凌晓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8]. SGEF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D]. 王洪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

[9]. 诱导MSP58基因高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王江. 第四军医大学. 2009

[10]. 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机制的研究[D]. 刘帅. 山东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CD44在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中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