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及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通过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强降水期间大气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证实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复杂地形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子,并得出以下结论:(1)降水前河谷低层高对流有效位能积累,低层锋面东移触发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造成河谷第一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前期对流性降水释放湿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大气对称不稳定性逐渐增强,在对称不稳定作用下维持和加强了伊犁河谷第二阶段强降水天气。(2)第一强降水阶段期间大气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性层结,降水初期和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大气均为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层结,对称不稳定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湿位涡斜压分量(Mpv2),其中降水初期低层Mpv2变化由大气的湿斜压性和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所造成,第二阶段强降水低层Mpv2变化主要由大气湿斜压性造成。(3)第一阶段强降水期间,低层锋面和地形抬升,垂直运动迅速发展,造成河谷南、北部山前降水;河谷东侧中尺度气旋在地形阻挡下稳定少动,是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的直接启动机制。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中、低层锋区叠加爬坡,冷锋锋生,中、低层风场辐合区叠加,河谷东北部形成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是造成河谷第二阶段暴雨的重要原因。

论文目录

  • 1 引言
  • 2 天气形势分析
  • 3 模式验证
  •   3.1 模式介绍
  •   3.2 模拟降水与实况对比
  • 4 对流不稳定分析
  • 5 条件对称不稳定与湿位涡分析
  • 6 不稳定触发与维持机制
  •   6.1 降水初期条件对称不稳定触发机制
  •   6.2 第一强降水阶段对流不稳定触发机制
  •   6.3 第二强降水阶段对称不稳定触发机制
  •   6.4 伊犁河谷暴雨概念模型
  • 7 结论与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晶,周雅蔓,杨莲梅,曾勇,刘雯

    关键词: 伊犁河谷,暴雨,条件对称不稳定,触发机制

    来源: 大气科学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新疆气象台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5003,4166114402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IDM2016001~~

    分类号: P458.121.1

    页码: 1204-1218

    总页数: 15

    文件大小: 3060K

    下载量: 178

    相关论文文献

    • [1].郑州地区城市化对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J]. 干旱气象 2019(06)
    • [2].江西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019年7—9月)[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04)
    • [3].2016年7月19—20日河南省暴雨过程分析[J]. 河南科技 2020(13)
    • [4].四川省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的研究及建立[J]. 冰川冻土 2017(06)
    • [5].晋中市8月2日-3日暴雨过程分析[J]. 江西农业 2017(03)
    • [6].沧州市2016年“8.24”暴雨过程及影响分析[J]. 广西水利水电 2017(02)
    • [7].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03)
    • [8].华北地区持续性极端暴雨过程的分类特征[J]. 气象学报 2020(05)
    • [9].漳州市一次分散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J]. 现代农业 2020(06)
    • [10].2018年7月兴安盟2次短时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3)
    • [11].2017年6月21日暴雨过程回顾与分析[J]. 南方农业 2018(24)
    • [12].2016年泉州一次致涝暴雨过程的分析[J]. 广东气象 2016(06)
    • [13].广西一次冬季暴雨过程的成因[J]. 吉林农业 2017(10)
    • [14].国突预警终端在含山县7.1暴雨过程中的应用[J]. 南方农机 2017(12)
    • [15].2016年8月19日夜间吴忠市东南部大到暴雨过程分析[J]. 宁夏工程技术 2017(02)
    • [16].2005年与2015年淮南市梅汛期2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4)
    • [17].2014年5月25—26日黔南州暴雨过程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4)
    • [18].福建省2013年4月30日-5月1日暴雨过程分析[J]. 水利科技 2015(01)
    • [19].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影响损失评估模型的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5)
    • [20].东北地区重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研究[J]. 灾害学 2009(02)
    • [21].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J]. 气象科技 2019(06)
    • [22].漳浦县一次暴雨过程技术总结[J]. 福建热作科技 2019(04)
    • [23].北京地区景观城市化进程对暴雨过程的影响——以“7·21”暴雨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01)
    • [24].青海省一次暴雨过程预报误差分析[J]. 河南科技 2020(02)
    • [25].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以2015年5月15日例[J]. 农业与技术 2020(06)
    • [26].慈溪地区罕见暴雨过程分析——以2018年9月17日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0(12)
    • [27].2016年7月18-19日河北暴雨过程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03)
    • [28].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03)
    • [29].2016年7月下旬吉林省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灾害防御 2016(04)
    • [30].青海省都兰县一次大到暴雨过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5)

    标签:;  ;  ;  ;  

    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