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修饰论文_叶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层修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锌,羟色胺,表面,无机物,电荷,太阳能电池,阳极。

双层修饰论文文献综述

叶敬[1](2019)在《双仿生双层纳米抗菌阵列对植入物表面的修饰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人口老龄化、运动损伤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原因,植入物相关手术逐年上升并相应诞生了各类新兴的植入材料。植入材料相关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骨科植入物。一旦感染发生,往往需要移除植入物,而且,一旦发生感染,植入体周边再次发生感染的风险会成倍上升,甚至需要多次手术翻修和截肢,这将大大增加其伤残率,并给患者和医保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除了抗生素外,种植材料的表面改性是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一条很有希望的途径。理想的植入物界面期望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广谱和长期的细菌抑制能力。在此,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精细的双仿生结构,灵感来源来自蝉和柳絮,以提高种植入材料的抗菌性能。以PEEK作为模型种植体,体外和体内的相对评价表明,这种双仿生结构能同时提供较少的细菌粘附性、更宽的抗菌范围和更长的抗菌耐久性。同时,改性后的种植体仍是一种理想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最重要的是,相关的双仿生结构可以通过简单、经济、快速的水热化学反应合成,从而对未来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法:(1)合成多孔氧化铝模板:使用电化学法在合成多孔氧化铝;(2)合成单仿生结构:通过模板印刷法在PEEK表面合成仿蝉翼结构纳米柱,即单仿生结构;(3)合成双仿生结构:利用水热法合成片状氧化锌并滴镀在单仿生表面以形成双仿生结构;(4)纳米结构特性和细菌结构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原始PEEK、单仿生PEEK和双仿生PEEK进行镜下观察,同时也观察了蝉翼和蜻蜓翼表面的纳米柱结构,并观察了细菌的正常形态和在在PEEK和单仿生PEEK表面的形态,同时运用X线衍射技术明确材料表面修饰的纳米阵列以及能谱技术检测了它们的元素组成;(5)体外抗菌实验和细菌粘附实验:将原始PEEK、单仿生PEEK和双仿生PEEK分别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代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共培养,对存活的细菌数进行计数并计算抑菌率,同时针对单仿生结构,做细菌接触实验,看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抵抗能力;(6)材料毒性检测:分为细胞毒性和溶血性试验,均采用浸提液法。(7)体内抗菌实验:将原始PEEK、单仿生PEEK和双仿生PEEK分别和致病菌同时植入动物体内,饲养8天,分别于第1、4和8天观察期伤口愈合情况和植入物周围脓肿形成情况,第8天取植入物进行细菌计数并对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进行包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其中炎症情况。结果:(1)镜下观察和X线衍射技术表明单仿生和双仿生结构的成功合成;(2)单仿生和双仿生材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共培养计数结果显示,双仿生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无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是大肠杆菌),对比未经修饰的PEEK具有显着差异性(<0.001),同时,单仿生材料也表现所处一定的选择抗菌性(针对大肠杆菌);(3)体外抗菌实验,双仿生结构在24h和48h均呈现较好的抗菌性能(其中48h更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较大肠杆菌更好;(5)体内抗菌实验,具有双仿生结构的植入物的植入切口愈合良好,而单仿生结构的植入切口呈现一定程度的延迟愈合,未经修饰植入物的植入切口明显愈合缓慢。对植入物表面细菌进行计数显示,相比未经修饰的植入物,经双仿生结构修饰的植入物表面存在的细菌大大减少(<0.001),而经单仿生结构修饰的植入物因存在抵抗细菌的粘附能力,其表面细菌也一定程度少于未经修饰的PEEK,HE染色结果表明,单仿生材料和未经修饰的PEEK周围皮肤和肌肉组织切片经观察显示有大量炎症细胞存在,经双仿生结构修饰的植入物周围组织中仅发现少量炎症细胞。结论:(1)通过简单的模板印刷法和水热法,我们成功地在PEEK表面合成了单仿生结构和双仿生结构,此外,氧化锌的加入有效的弥补了单仿生结构的缺陷(选择抗菌性和抗菌效率低下);(2)具备双仿生结构的植入物可以为降低植入物相关感染率提供新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曹英男,李凌凤,李贵生[2](2018)在《双层产氧助催化层修饰的WO3类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全分解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的光沉积方法对氧化钨纳米管阵列(NAs-WO_3)~([1])表面先后修饰了FeOOH和NiOOH双层产氧助催化层,并得到了具有高效、稳定的NAs-WO_3/FeOOH/NiOOH光阳极材料用于光电全分解水。通过研究分析发现FeOOH~([2])具有优异的空穴捕获转移性能,适合作为中间产氧催化层直接修饰于NAs-WO_3表面,而NiOOH则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水能力,适合作为最(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届全国光催化材料创新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9-15)

赵玉会[3](2018)在《有机/无机双层修饰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介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在介电复合材料与吸波材料的制备中有广泛应用。其中以碳纳米管作为填料的聚合物高介电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储能材料应用在电容器中。为了获得低损耗、高介电的功能材料,以碳纳米管为中心,构建了有机与无机物双层包覆的同轴核壳结构。这种特殊结构可以有效调控碳纳米管的电导率、提高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并通过增加界面极化效应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具体工作如下:(1)无机物/PANI@MWCNT杂化材料的制备:利用氧化还原法,采用FeCl_3,K_2Cr_2O_7,(Ce(NH_4)_2(NO_3)_6等多种氧化剂引发苯胺在碳纳米管表面聚合,实现聚苯胺对MWCNTs的第一层包覆改性。然后,通过常温常压沉淀方法直接将反应体系中的金属离子沉积在其表面完成无机纳米颗粒的第二层包覆改性,实现碳纳米管的无机/有机双层包覆改性。(2)无机物/PANI@MW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通过利用包覆改性后的碳纳米管与环氧树脂(EP)共混,选用聚醚胺与KH550作为固化剂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其中,当填充量增加到30%时,Fe(OH)3/PANI@MWCNTs/Epoxy 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 202(1kHz),介电损耗为0.69。Cr(OH)_3/PANI@MWCNTs/Epoxy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58.9,介电损耗为0.12。CeO_2/PANI@MWCNTs/EP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达194.90,而介电损耗只有0.10。(3)Fe_3O_4/PANI@MWCNT吸波材料的制备:以FeCl_3为氧化剂,利用氧化还原法引发苯胺包覆MWCNTs后,采用原位共沉淀法沉积溶液中的Fe~(3+)与Fe~(2+),实现Fe_3O_4与PANI的双层修饰MWCNTs。并将其与石蜡共混进行了吸波测试,其中反射损耗最优的厚度为1.5mm,相应最低损耗出现在15.45GHz处的-15.65dB,低于-10dB的有效反射损耗的频段在14-17.5GHz 内。(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9)

缪新新[4](2018)在《两阶段释放ZnO双层纳米阵列在3D打印植入物表面的修饰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人口老龄化、运动损伤、骨肿瘤和医疗技术改进等原因,植入物手术量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对于骨科手术而言,植入物手术仍然具有一定感染风险,众所周知感染是外科手术失败和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适当的表面修饰增强植入物抗菌性能以降低植入物相关感染率。抗菌纳米颗粒作为未来临床药物受到很大关注,其具有抑菌剂量少,表面积大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修饰在植入物表面的抗菌成分理想释放方式应分为两阶段。首先的快速释放阶段(48h内),快速杀死植入物表面和周围组织的病原菌;随后的缓慢释放阶段(约2周左右),以实现长期优异抗菌效果。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精准医疗和定制化设备已经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将3D打印与纳米修饰技术相结合,在3D打印植入物表面修饰ZnO双层纳米阵列,赋予定制化设备抗菌能力,为降低植入物相关感染率提供新的选择。方法:(1)水浴法在PEEK/PLA材料表面修饰叁种不同形貌的Zn O纳米阵列;(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已修饰叁种不同形貌Zn O纳米阵列的PEEK/PLA材料表面进行镜下观察,同时运用X线衍射技术明确材料表面修饰的纳米阵列;(3)将PEEK/PLA材料以及修饰叁种不同形貌ZnO纳米阵列的PEEK/PLA材料浸泡在缓冲液中,每2天换液一次持续2周,对浸泡后的缓冲液进行ICP分析;(4)利用CATIA和3DMAX软件设计腰椎融合器,骨钉和骨折内固定板,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PLA材料实物;(5)体外抗菌实验将已修饰不同ZnO纳米阵列的PEEK/PLA材料分别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代表菌共培养,对存活的细菌数进行计数并计算抑菌率;(6)体内抗菌实验将已修饰不同ZnO纳米阵列的PEEK/PLA材料和致病菌同时植入动物体内,经过2周的饲养,取植入物表面和周围体液进行细菌计数。另外,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进行包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其中炎症细胞数量。结果:(1)镜下观察和X线衍射技术表明材料表面成功修饰了ZnO纳米片阵列,ZnO纳米棒阵列和ZnO双层(棒状+片状)纳米阵列,经过超声处理后,ZnO双层纳米阵列呈现出优异的材料表面黏附性;(2)材料表面修饰的ZnO双层纳米阵列存在48h内暴释和2周内缓释的现象,而单纯修饰ZnO纳米棒阵列的材料只存在2周缓释的特征,同时单纯修饰ZnO纳米片阵列的材料只存在48h内暴释的形式;(3)3D打印PLA模型表面修饰叁种不同形貌Zn O纳米阵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共培养计数结果显示,经ZnO纳米阵列修饰的3D打印模型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代表菌呈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对比未经修饰ZnO纳米阵列的PLA模型具有显着差异性(<0.001);(4)体外抗菌实验,叁种ZnO纳米阵列在24h和48h均呈现较好的抗菌性能,其中48h更优。ZnO纳米阵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较大肠杆菌更好,其中ZnO双层纳米阵列抑菌率将近100%。经过超声处理后,ZnO双层纳米阵列仍然展现出良好的抑菌性能,而ZnO单层纳米阵列的抗菌性能相比较弱。同时生物膜实验结果显示,ZnO双层纳米阵列表面只有极少细菌存在,展现出良好的破坏生物膜形成作用;(5)体内抗菌实验,经Zn O双层纳米阵列修饰植入物的植入切口愈合良好,修饰ZnO单层纳米阵列的植入切口呈现一定程度的延迟愈合,特别是未经修饰植入物的植入切口明显愈合缓慢。对植入物表面和周围细菌进行计数显示,相比未经修饰的植入物,经叁种不同ZnO纳米阵列修饰的植入物表面和周围存在的细菌大大减少(<0.001),而且未经修饰的植入物周围皮肤和肌肉组织切片经观察显示有大量炎症细胞存在,相反叁种ZnO纳米阵列修饰的植入物周围组织中仅发现少量炎症细胞。结论:(1)PEEK/PLA材料表面成功修饰了一种制备方法简单,抗菌效果极好的ZnO双层纳米阵列;(2)Zn O双层纳米阵列与3D打印植入物结合可以为降低植入物相关感染率提供新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廖航[5](2018)在《构建氧化锌双层纳米结构进行植入体表面修饰的抗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钛和钽合金由于其优异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植入体。由于植入体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也较容易发生,最常见的是术后感染。术后感染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手术的成功,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而且给患者造成额外痛苦和负担。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感染往往是灾难性的,需要二次手术处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而对于骨科植入体除了机械性能要求外,其表面性能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长期的抗菌活性。然而,目前最常用的钛合金和新兴的钽合金植入体都不具备此抗菌性能。因此,有必要通过适当的表面修饰来提高其抗菌性能,从而有效降低植入体相关的术后感染风险。方法:(1)通过水浴法在钛和钽金属表面镀上纳米阵列的氧化锌棒(ZnO nanorods组),然后滴上片状纳米氧化锌(ZnO nanoslices组),烘干成氧化锌纳米棒-纳米片双层结构(ZnO NHS组),然后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RD观察形态学表征;(2)超声清洗后,观察钛和钽金属表面氧化锌的质量改变。通过ICP观察2周内钛和钽表面氧化锌在去离子水中的释放过程;(3)在恒温箱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分别共培养8h、24h和48h,论证不同氧化锌修饰钛和钽的体外抗菌能力;(4)老鼠背部肌肉带菌植入术后2周进行肌肉、皮肤切片,病理分析论证不同氧化锌修饰钛和钽的体内实际抗菌能力;(5)利用成骨细胞(MC3T3-E1 cells)验证氧化锌修饰后钛和钽的生物相容性。结果:(1)扫描电镜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合成的纳米氧化锌双层结构,底层为棒状阵列纳米氧化锌,上层为片状阵列纳米氧化锌,XRD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果;(2)超声清洗后,ZnO nanoslices组质量变化从7.3±0.4mg(钛),7.33±0.23mg(钽)到0.43±0.17mg(钛),0.33±0.17mg(钽),质量改变明显高于ZnO nanorods组(p<0.01)。最开始2天,锌离子释放量分别是0.64±0.1mg/L(钛)和0.73±0.11mg/L(钽),并且释放速度迅速下降,14天后锌离子释放量趋于稳定(0.05±0.02 mg/L);(3)ZnO nanoslices组(98±1%)和ZnO NHS组(99±1.1%)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效果好于ZnO nanorods组(13.4±6.6%)。共培养一天后ZnO nanorods组(81.3±6.2%)的抗菌率接近ZnO nanoslices组(82.2±9.3%)和ZnO NHS组(87.4±7.2%)。另一方面,超声后ZnO nanorods组(98.2±3.6%)和ZnO NHS组(90.5±5.9%)仍然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似的结果。(p<0.01);(4)从空白对照组(钛或钽),我们可以观察到皮肤和肌肉中的正常细胞核。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悬浮液中浸泡后,ZnO nanoslices组,ZnO nanorods组和ZnO NHS组植入材料具有相似的结果。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处理后裸植入体材料周围的组织(皮肤和肌肉)中表现出高密度的炎性细胞核;(5)利用成骨细胞(MC3T3-E1 cells)测试各种氧化锌样品的细胞毒性。对比钛和钽的空白对照组,ZnO nanoslices组,ZnO nanorods组和ZnO NHS组的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构建双层纳米结构ZnO NHS用于钛和钽植入体的表面修饰,表现出独特的短期快速释放和长期缓慢释放的分阶段释放特征,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备快速杀菌和长效抑菌作用;(2)ZnO NHS修饰的钛和钽植入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应用于骨科临床可以明显降低由细菌引起的术后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思南[6](2017)在《结构修饰双层石墨烯储钠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的锂资源制约着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和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应用,而丰富的钠资源使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优势,应用前景广阔。以低成本的天然石墨为原料制备的石墨烯通常存在多层结构和空位缺陷。双层石墨烯(Bilayer graphene,简称BLG)具有与单层石墨烯相似的表面吸附性质,同时具有类石墨的层间储存结构,然而,通过实验方法难以观测石墨烯中结构修饰(空位缺陷和掺杂)对Na在表面和层间的储存和扩散行为的影响。因此,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简称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本征、单空位(Mono-vacancy,简称MV)缺陷、双空位(Double-vacancy,简称DV)缺陷和非金属原子(B/N/Si/P)掺杂BLG的储钠机理进行研究,为设计和研发具有优异储钠性能的双层、少层和结构修饰石墨烯负极材料提供理论指导。论文建立了BLG储钠模型,确定了Na原子在本征BLG中稳定储存在六边形碳环的中心位置,且层间储存更稳定;Na原子向基底BLG转移电子约0.71 e,表现出离子性结合;随着嵌入Na增多,AB堆垛BLG逐渐转变成AA堆垛,层间距随之增加;给出了Na的表面参考态计算方法,计算获得本征BLG稳定储钠容量为123.97 mAh/g;基于Na表面参考态获得的平均电势为0.260 V,高出金属参考态0.191 V;Na离子在层间的扩散能垒(0.32 eV)大于表面(0.17 eV);当Na吸附或嵌入后,使BLG表现出金属性,电子能够快速传导。对于MV缺陷BLG,Na原子储存在MV缺陷中心位置较稳定,且倾向于嵌入层间,Na储存前后MV缺陷BLG均呈现金属性;MV缺陷能够提高Na的离子化程度以及与BLG的结合能力,推迟Na嵌入结构由AB向AA堆垛转变,稳定储钠容量提高至382.54 mAh/g,电势降至0.5 V以下易形成Na团簇或枝晶;Na能够在表面和层间快速扩散至MV缺陷,较难脱离。对于DV缺陷BLG,Na原子储存在DV缺陷中心位置较稳定;Na吸附和嵌入体系的形成能及Na转移的电子数(0.895 e)与MV缺陷体系接近;Na储存后使体系导电性增加;缺陷浓度增加使Na在表面和层间储存稳定性增大,推迟了嵌入结构由AB向AA堆垛转变,表面扩散能垒明显提高;BLG稳定储钠容量提高至262.75 mAh/g,当电势低于0.7 V时容易产生Na团簇或枝晶;层间Na原子存在能提高了DV缺陷BLG表面捕获Na的能力。对于非金属掺杂BLG,B和N原子掺杂后BLG仍保持平面结构,而Si和P掺杂原子分别处在层间和外表面较稳定;Na与B掺杂BLG表面结合最稳定,与缺陷BLG相比较弱;储Na后体系带隙减小,呈现出金属性,电子传导增强;Na离子在P掺杂BLG表面的扩散能垒最小,而在层间扩散的扩散能垒最大;Na在B掺杂BLG中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和适中的扩散能垒,B掺杂BLG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7-12-20)

吴强,王兴行,赵海峰,曹海宾,侯娟[7](2017)在《双层ZnS界面修饰ZnO球聚体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降低严重的界面电荷复合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达到实际应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以Zn O球聚体为光阳极,分别采用化学浴沉积法(CBD)和连续离子层交互吸附与反应法(SILAR),在Zn O球聚体及CdS/Cd Se量子点的表面分别沉积ZnS,构筑双层ZnS修饰(ZnO/ZnS/Cd Se/Cd S/ZnS)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s)以获得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光阳极薄膜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并通过测试电池的光伏特性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来表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探究内、外ZnS层对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层ZnS修饰后,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达到了2.80%,比仅有外层Zn S修饰的PCE(1.89%)提高了约32.5%;采用双层ZnS进行界面修饰可以有效降低界面电荷复合,提高QDSCs的性能,为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周蔚然,陈涛,杨上峰[8](2017)在《双层富勒烯衍生物协同修饰TiO_2电子传输层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正型钙钛矿电池的效率已达22.1%。其中TiO_2作为正型钙钛矿电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传输层,因其表面存在大量缺陷而不利于器件性能,尤其会导致普遍存在的滞后现象,因此对TiO_2进行界面修饰对于高性能钙钛矿电池的实现尤为重要。我们通过使用PC61BM以及醇胺功能化富勒烯衍生物(C60-ETA)~([1])对TiO_2进行协同修饰,大大提高了电子由钙钛矿层向电子传输层的抽取速率。此外,对TiO_2的表面修饰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同时钝化钙钛矿层内部缺陷,改善薄膜质量,增强其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光能力。通过表征,我们证明了富勒烯衍生物的界面修饰可同时钝化TiO_2表面及钙钛矿层内部缺陷,改善了电荷在器件内的传输,并大幅降低了电荷复合,实现了J-V曲线的无滞后输出。在此基础上,基于双层富勒烯衍生物协同修饰TiO_2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平均效率可由13.00%提升至16.30%,最高效率达18.49%。(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5-27)

王雪微[9](2016)在《新型单/双层催化剂修饰的钒酸铋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人工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使太阳能转化为便于人们利用的化学能,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光解水制氢过程中的水氧化半反应所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已成为太阳能制氢的一大难题。因此,发展高效、廉价的水氧化催化剂并有效地负载到光阳极表面是实现太阳能转换和储存的关键。本文将制备方法成熟水氧化催化剂立方烷钴负载到可见光吸收特性的叁氧化钨和钒酸铋半导体材料表面上制备分子催化剂与半导体材料复合的FTO/WO3/Co和FTO/BiVO4/Co光阳极,并分别对复合电极进行光电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负载Co催化剂的FTO/WO3/CO电极,光催化水氧化反应的活性并没有明显提高;而负载Co催化剂的BiVO4/Co电极作为光阳极,在可见光照射下,其催化水氧化反应的电流比单独BiVO4光阳极相比光电流提升1倍。模拟PS Ⅱ构建一个高性能基本光电阳极系统流程,利用无机催化齐Ni(OH)x和Fe与分子催化剂结合构建双层催化剂体系,共同修饰到BiVO4电极表面制备复合电极。当FTO/BiVO4光阳极负载上铁,镍化合物时,有效地转移了半导体的光生空穴,光催化活性明显提高。而双层催化剂修饰的FTO/BiVO4/Ni(OH) X/Co复合光阳极与FTO/BiVO4/Ni(OH)x光阳极相比,光催化电流提升0.5倍。双层催化剂利用Ni(OH)x作为空穴储存层,不仅有效转移BiVO4半导体的光生空穴,而且通过与分子催化剂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复合电极的光催化水氧化能力。设计基于分子催化剂与半导体材料的复合光阳极,并通过构建新型无机催化剂与分子催化剂结合的双层催化剂体系,修饰半导体光阳极,对构建高效的光解水制氢体系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牛凌梅,连靠奇,马莉,康维钧[10](2015)在《5-羟色胺在双层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含有连续腺嘌呤碱基模块的DNA(CA DNA)构建的双层纳米金修饰的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5-羟色胺(5-HT)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对于5-HT的氧化,CA DNA构建的电极比巯基DNA构建的电极能够起到更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利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了5-HT测定的优化条件,并发现其浓度在6.0×10-8~1.0×10-6 mol/L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电极可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5年Z1期)

双层修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简单的光沉积方法对氧化钨纳米管阵列(NAs-WO_3)~([1])表面先后修饰了FeOOH和NiOOH双层产氧助催化层,并得到了具有高效、稳定的NAs-WO_3/FeOOH/NiOOH光阳极材料用于光电全分解水。通过研究分析发现FeOOH~([2])具有优异的空穴捕获转移性能,适合作为中间产氧催化层直接修饰于NAs-WO_3表面,而NiOOH则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水能力,适合作为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层修饰论文参考文献

[1].叶敬.双仿生双层纳米抗菌阵列对植入物表面的修饰及应用[D].南昌大学.2019

[2].曹英男,李凌凤,李贵生.双层产氧助催化层修饰的WO3类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全分解水性能研究[C].2018第二届全国光催化材料创新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3].赵玉会.有机/无机双层修饰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介电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4].缪新新.两阶段释放ZnO双层纳米阵列在3D打印植入物表面的修饰及应用[D].南昌大学.2018

[5].廖航.构建氧化锌双层纳米结构进行植入体表面修饰的抗菌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李思南.结构修饰双层石墨烯储钠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7].吴强,王兴行,赵海峰,曹海宾,侯娟.双层ZnS界面修饰ZnO球聚体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周蔚然,陈涛,杨上峰.双层富勒烯衍生物协同修饰TiO_2电子传输层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C].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王雪微.新型单/双层催化剂修饰的钒酸铋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6

[10].牛凌梅,连靠奇,马莉,康维钧.5-羟色胺在双层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15

论文知识图

%AZO薄膜(1#)和AZO双层薄膜(3#)的...、620nm和690nm光波在有无LiF阴...不添加阳极修饰层、添加LiF(1nm)层、...纤维(a)、明胶修饰PLGA纤维(b)和...对照组PLGA纤维形貌1 磷脂双层修饰的层层组装微胶囊...

标签:;  ;  ;  ;  ;  ;  ;  

双层修饰论文_叶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