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论文_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土地利用,类型,群落,氮素,成分,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1](2019)在《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8年6—10月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标准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通过研究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经野外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增加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加速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水解转化硝化和反硝化速度,影响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雨与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呈显着相关性(P<0.05)。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大,土层深度100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30.34%,27.67%,24.98%,24.03%和21.95%,总氮随土层深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层深度为60 cm土壤总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02,0.99,0.90,0.86,0.75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在土层深度为100 cm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小,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9.01,7.89,7.25,6.10,5.22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9.41,9.14,6.40,5.38,4.37 mg/kg。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呈正余弦变化趋势,8月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22.97%,22.01%,19.87%,19.03%和17.98%,总氮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8月总氮最大,分别为1.09,1.01,0.94,0.84,0.76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6月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大,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40,12.37,11.20,10.39,8.67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18.89,17.02,14.54,12.02,8.36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值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水肥流失控制和养分利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2](2019)在《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3](2019)在《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匀网格布点法采集沈阳市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10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田,城市绿地,天然林地,旱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pH、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呈显着正相关,pH和含水质量分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容重主要通过pH和含水质量分数间接作用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为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说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大,其菌群丰度主要受土壤pH、含水量和容重的调控,且其随土壤pH、含水质量分数和容重的变化特征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土壤过氧化氢酶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4](2019)在《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王双全,刘静,杨锦秀[5](2019)在《中国农村土地金融产品风险:类型、特点及其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农村土地金融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农村土地金融产品风险类型与成因的基础上,总结出风险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风险防范机制涉及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面临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与政策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风险多重迭加且分化明显,只有形成稳定、可靠、高效的风险防范运行机制,才能降低、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6](2019)在《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遴选出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典型的天然生态系统,结合灌木和湿地(1960~2013年)、草地(1967~2013年)3个相应气象站点逐日降雨和气温资料,采用连续无雨日和降雨等级标准,筛选出近50年天然生态系统中夏季(6~8月)发生的旱涝急转事件,分析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发生旱涝急转时段内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发生时段的平均气温均高于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表现出先升高,后在降雨日前或降雨日开始逐渐降低,并在降雨日当天气温降幅较大;灌木、草地和湿地3种天然生态系统旱涝急转发生时段气温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陆旦宏,王鑫,吴雅玲,蒋春容[7](2019)在《基于PCA和BRNN的土地负荷类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开发区域不断涌现,对其进行空间负荷预测是配电网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空间负荷预测最常用的方法为用地仿真法,其核心在于土地负荷类型的转换规则。转换规则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地理数据信息,该数据庞大且内容繁杂,这会导致建模困难、关键信息难以提取以及局部数据对转换规则影响过大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贝叶斯正规化神经网络的土地负荷预测方法。通过对由空间地理系统获取的空间地理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实现关键主成分信息提取的同时,达到数据降维简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中,加入贝叶斯正规化理论以增强系统的泛化能力,提高预测准确度。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气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李赛楠,杜澄举,邹璐璐,刘新科,王锋[8](2019)在《广州市车陂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广州市车陂涌河岸带人为干扰较少的5个河段的草本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河岸带的物种多样性和影响河岸带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总结适宜广州河岸带生态护岸的草本植物。经统计,河岸带样方内共有草本植物57种,隶属于23科51属,禾本科与菊科植物最多,分别占10种和8种。本土植物47种,外来入侵植物10种,存在外来生物潜在入侵危险。群落结构复杂,物种组成繁多。结合生态护岸原则和调查结果,最终筛选出节节草Commelina diffusa、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红尾翎Digitaria radicosa等10种本土植物作为生态护岸植物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9](2019)在《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以滇中尖山河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裸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蚀性15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裸地>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显着低于林地、园地,>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裸地(12.72%)大于坡耕地(8.93%),且坡耕地>0.25 mm团聚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裸地>坡耕地>林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结构系数、团聚度、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抗分散强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最高,水稳性指数较大,分散系数最小,土壤抗蚀性能最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抗蚀指数大小顺序为园地(0.823 6)>林地(0.520 4)>坡耕地(-0.382 2)>裸地(-0.961 8)。综上,实行人工造林能够显着提高原土结构稳定性,园地和林地在增加土壤抗蚀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加强人工林建设可作为研究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苏立彬,郭永刚,吴悦,杨永涛[10](2019)在《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土地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5].王双全,刘静,杨锦秀.中国农村土地金融产品风险:类型、特点及其防范[J].农村经济.2019

[6].王梦珂,翁白莎,严登华,毕吴瑕,李蒙.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时段气温变化特征[J].水电能源科学.2019

[7].陆旦宏,王鑫,吴雅玲,蒋春容.基于PCA和BRNN的土地负荷类型预测[J].电气应用.2019

[8].李赛楠,杜澄举,邹璐璐,刘新科,王锋.广州市车陂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

[9].张华渝,王克勤,宋娅丽.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苏立彬,郭永刚,吴悦,杨永涛.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工程验收管理界面变分贝叶斯ICA和SVM相结合方法的土地...其它方法的IKONOS图像土地覆盖信息提...南江县人口增长Fig4-3Populationgrow...+土地覆盖分类过程年长春市各区土地集约效益指标比...

标签:;  ;  ;  ;  ;  ;  ;  

土地类型论文_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