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水系论文_刘磊,罗皓,凌源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水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系,城市,岷江,驳岸,景观,成都,生态。

成都水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罗皓,凌源媛[1](2018)在《成都新都区新繁东湖水系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法为技术手段,从城市水系与园林水源、园林建筑、水系形态与格局等方面,按照唐宋、明清、民国、现代的时间段对东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从城市水系与园林的关联性、水系周边建筑空间及功能变化、水系格局的完善叁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①城市水系与东湖在空间结构上大体经历了完善、破坏、重建和分离4个阶段,而东湖在这4个阶段中,参与到整个城市生态体系的系统中,经历了融合、维持、融入和脱离的生态功能变化;②水系周边建筑空间布局经游赏性空间对列交错、纪念性空间沿岸排布、游赏性空间核心主导和纪念性空间轴线贯穿4个阶段,水系周边建筑功能经纪念性与游赏性共存、纪念性与游赏性增强、纪念性弱化和纪念性恢复的变化,使得东湖从以酬唱游宴为主的衙署园林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③东湖水系的空间格局由单一水体类型的基本格局变为湖渠溪贯全境的丰富格局.最后从城市与园林水系生态整合、园林水系自身格局保护两个方面给出了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颜文涛,贵体进,赵敏华,邹锦[2](2018)在《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变迁:适应性智慧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水系是影响城市形态发育演变的重要因素。以成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探讨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特征。研究表明,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经历了二江珥城、二江抱城、二江环于城中的两次转变;从水系格局和自然过程的适应性、水系功能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形态功能与水系格局的适应性等方面,剖析成都城水关系的适应性智慧;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功能维度叁个方面,提出对当代生态城市实践的若干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李恒,王向荣[3](2018)在《城水互动: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水文化源远流长,城市水利自古蜀先秦至后世明清的持续建设,带动了历代兴盛。唐宋是古代成都历史上内部水系变革的最重要阶段,唐代的大规模行动构筑了"二江环抱,两水夹池"的结构体系,宋代在此基础上修补完善,又形成溪渠密布的水网,城市水利系统成熟完善。在此背景下,河道突破基本功能成为框定城市的自然骨架,园林依水而建营造出大规模的自然空间,城市环境的总体风貌也随着水网体系而确定,推动了内部自然系统的嬗变。本文梳理唐宋成都水利建设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探讨水系与自然系统的内在联系及深刻影响,最后根据目前成都颁布的规划办法,结合内部河流现状及古代历史经验,提出思考借鉴。(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01期)

何平[4](2017)在《江深竹静两叁家 古代成都的水系与植被》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的成都,水系密布。两千多年前,李冰于都江堰分岷江水,流经成都平原形成郫江和检江。两江自北和西绕城,在城市东南隅汇合。6世纪,隋蜀王杨秀重筑成都城,城中又取土形成一内湖,史称摩诃池。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由郫江引水,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形成解玉溪;其后又开凿与检江平行的金水河,自西向东穿过城区的南部与解玉溪汇合流入检江。唐末,对水道又进行改造,引郫江水从北侧向东再转(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7年13期)

张健[5](2015)在《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是景观以及城市规划学科核心领域的重要课题。城市作为现代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对于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构成城市景观系统的景观单元在城市空间内分布结构及其生态进程的理论表述。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功能缺陷、生态破坏等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问题,大多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格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景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因此,良好的城市景观格局,则是优质城市人居环境的保障。古往今来,城市择水而建、依水而兴、循水而发展,水系成为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水系因其功能的改变对当时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从各个城市发展时期入手,研究出水系在该时期内对城镇景观格局是怎么产生影响的,对当今城市化发展大潮中,城市的建设、城市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水系如何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1)水系在城市各个发展时期的功能上的变化;(2)水系是通过自身的什么特征来影响这些功能的;(3)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水系特征对城市的景观格局有什么样的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以系统科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数理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凭借GIS和RS技术平台,对成都市1984、1996、2009、2015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提取,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城市水网对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影响、不同功能变化形式主导下的城市典型区域中水系对该区域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不同功能河流对其周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的叁个视角,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定性并定量分析了成都市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四个典型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结构的转型期、城乡统筹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快速形成期以及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大都市格局的深化发展期)中,城市水系如何通过自身的影响因素(水体面积、周长、宽度以及水体形态指数)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与机制。论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包括绪论以及基本的理论梳理;第二部分是第3章,是对“水城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阐述;第叁部分是第4章,讲述了“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的理论架构与技术手段;第四部分为第5—8章,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定量的分析成都市水系对成都景观格局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即第9章。第1章绪论,包括城市人居环境与“水城关系”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2章理论基础,包括对“水城关系”研究课题下子类型的界定以及对各类型“水城关系”的国内外理论成果的梳理。详细叙述了学界对“海城关系”、“江城关系”以及“水网城关系”这叁种“水城关系”研究进展与理论成果,发现了现有研究中的缺失并选择了成都市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研究成果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第3章为对历史进程中的“水城关系”的分析整理。对从古至今的水城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及研究,先阐述水系对于城市形成当中选址及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兴衰的影响,然后再分别阐述水系对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当代时期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梳理水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功能以及提炼出水系功能产生的依托——水系自身的物质条件。第4章为“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的理论架构过程。从前文的理论基础中提炼出城市水系以及城市景观格局的各类影响因子,选取合适的模型架构时空视角以及数理方法,最终,形成“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第5-8章为模型的应用分析过程。基于“城市水系——城市景观格局”关联分析模型,选取成都市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从城市水网对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影响、城市水系对城市片区影响以及单条水系对其周边区域影响叁个视角,深入定量的分析成都市水系对成都景观格局的影响。第9章结论与展望。讲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以及对未来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12-05)

杨茜[6](2015)在《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城镇选址是集合经济、军事、水利、气象、地质、防灾、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从有意识的营造建设城镇的活动,也开始了人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在长期的选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体表现出朴素而谨慎、耐心而实际、明确的地域特质和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智慧处理复杂问题的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叁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我国大部分城镇已基本完成大布局阶段,新城建设热潮方兴未艾,但许多选址仓促而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如何重新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各个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内外的各要素空间面临着进一步优化、集聚和重组的历史机遇,复杂的人地关系和严峻的城镇安全问题都将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挑战。因此,总结具有本土特征和适应性的古代城镇选址规律、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史实意义。成都平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在其蔓延数千年的城市文明里,河流水系均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生态要素始终贯穿其中,正如古人所描述“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它作为城镇的血脉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名,还对历史时期城镇选址以及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现代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昔日“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成都平原面临着“因水而困”的发展窘境,城市水环境质量迅速下降,故总结成都平原“得水之利避水之害”城镇选址规律以及经验,可以为其解决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因此,本文以河流水系作为切入点,以成都平原城镇选址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者的发展进程,将纵向历史时间维度划分为四大阶段(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6年至公元266年,公元266年至公元1271年,公元1271年至公元1911年),在此前提下本文以谭其骧《历史地理图集》为基础补绘、增绘、改绘不同阶段成都平原河流水系变迁、城址分布图纸,并重点研究各阶段成都、都江堰等部分城镇选址以及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特点,力图从宏观、中观层面分析成都平原城镇选址的发展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分别梳理历史时期成都平原城址选择、城址分布、城址形态、城址功能空间的特点,其整体呈现出以水系为导向、与水系复合、明显耦合关系的特点,提出成都平原河流水系与城镇选址的相互关系经历了“避水”、“防水”到“利水”两大阶段。最后在历史过程和规律特点已然清晰的基础之上,本文力图在成都平原河流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规律和经验中探讨对继承和发扬本土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构建城镇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30)

梁爽越,杨潇[7](2014)在《探析城市滨水生态驳岸设计——以成都沙河水系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滨水生态驳岸的关注日益增加,驳岸设计建设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游人的活动,而且也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通过对传统驳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良好的城市滨水驳岸设计应从生态角度出发;同时以成都沙河城市水系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4年08期)

张凯[8](2013)在《成都青白江区穿城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系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排入水系,造成其水质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了修复水系的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滨水景观,城市水系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城市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相关概念、特征、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典型实例予以综合分析,尝试性地系统归纳了我国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原则及普遍适用性技术方法。其中,文章从生态学设计、因地制宜、尊重场地,尊重自然、景观异质性、景观连续性,整体性和功能性、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原则;对于技术方法,则从生态防洪设计、生态驳岸设计、水体环境改善设计、沿岸植被缓冲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归纳。之后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成都青白江区穿城水系的场地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归纳的原则及技术方法作指导,从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两大方面对该穿城水系进行了规划设计,期望不仅能修复水系的生态系统、营造优美的水系景观,还能为人们提供一处游憩健身、休闲娱乐、生态教育等多重功能的开放性滨水空间,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我国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上均有待继续深入,本文力求在解决成都青白江区穿城水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为今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7)

刘丽丽[9](2010)在《成都中华情公园设计——生态水系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1.1生态水系设计的提出生态的概念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提出,生态水系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也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0年09期)

杨菊,倪师军,蒋雅丽[10](2010)在《岷江(成都河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岷江(成都河段)10个监测点表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连续7年(1997-2003)的监测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排列顺序是:Cd>Zn>Cu>Pb>Ni。在1998年时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出现峰值现象,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程度为中-强,Zn和Cu污染程度为无-中,Pb和Ni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0年01期)

成都水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流水系是影响城市形态发育演变的重要因素。以成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探讨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特征。研究表明,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经历了二江珥城、二江抱城、二江环于城中的两次转变;从水系格局和自然过程的适应性、水系功能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形态功能与水系格局的适应性等方面,剖析成都城水关系的适应性智慧;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功能维度叁个方面,提出对当代生态城市实践的若干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水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磊,罗皓,凌源媛.成都新都区新繁东湖水系演变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颜文涛,贵体进,赵敏华,邹锦.成都城市形态与河流水系的关系变迁:适应性智慧及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8

[3].李恒,王向荣.城水互动: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J].风景园林.2018

[4].何平.江深竹静两叁家古代成都的水系与植被[J].人民周刊.2017

[5].张健.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杨茜.成都平原水系与城镇选址历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梁爽越,杨潇.探析城市滨水生态驳岸设计——以成都沙河水系改造为例[J].现代园艺.2014

[8].张凯.成都青白江区穿城水系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9].刘丽丽.成都中华情公园设计——生态水系设计[J].机电信息.2010

[10].杨菊,倪师军,蒋雅丽.岷江(成都河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0

论文知识图

水系金属元素含量对比6-14 图层迭加一8数字化的成都水系图层4.3成一9成都水系图层数据表一17成都水系模拟结果表地理编码...成都水系网络Fig.3.18River-n...

标签:;  ;  ;  ;  ;  ;  ;  

成都水系论文_刘磊,罗皓,凌源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