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本土化”案例使用的思考

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本土化”案例使用的思考

王瑶容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城北中学355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99-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即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所蕴涵的多种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加快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并亟待加强的工作。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地理文化、文化艺术、地方事件等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的挖掘、利用本地方的资源既“本土化”教学资源,将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等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可使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并且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多用地方性资源,挖掘“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所谓案例的“本土化”既本地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边发生的情况来领会概念内涵,理解原理内容。

教材在中所举的案例在案例的典型性,理论知识的概括性,表达的趣味性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事件的涌现,课本上的案例便也会渐渐的失去了时代性,新颖性,而且教材的案例是针对广大的地区而言,有些案例针对本地的实际未必实用。所以教师必须对课本上所引案例有所取舍,并加以补充。教师大多喜用本地的素材,即实施案例的“本土化”。

一、案例的“本土化”能即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等特点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

第一利用本地案例,加深理解,倍增效率

俗话说“隔山打枪,难辩虚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真实性,弱化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许多例子虽然典型但离本地方学生甚远,因此讲解起来有欠说服力。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更有助于教材的理解。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平时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已有所了解并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教师在运用此类案例解释课本知识时,学生能一听就知,一点就通,并能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时,利用本地一个畲族少数民族村的案例,让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讲述本民族风俗习惯、服饰、嫁娶、山歌等,学生兴致高昂,各抒已见,通俗易懂。在学习初二《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就联系本地方逃逸承担服兵役义务受到严厉惩罚的案例;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联系本地方的“珍华堂”“坦洋功夫红茶”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本地方的生活,容易激发迅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出于生活实际认识知识,借助生活实际理解知识,回归生活运用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从而激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热情,事半功倍。

第二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突破,而例举案例则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效的举措。因为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其中“本土化”案例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立即激发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对案例进行理论概括、总结提升,传授知识便是水到渠成,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例如,在讲解七年级《单音与和声》时,联系本校学生刚刚结束的歌咏比赛“一线贯穿”展开设计、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体验出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联系即将举行的年段拔河比赛总结课文,进行提升小结,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三了解乡情,热爱家乡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思想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爱国主义”是一个抽象概念,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和载体,爱国主义是热爱家乡的升华。现在的学生生活基本上是“出了校门,便进家门”,对家乡社会事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家人、朋友而得知的;再者现在学生主要的信息渠道是各类电子媒体,可学生在这些渠道中主要是寻找娱乐节目或电视剧,极少把目光停留在新闻特别是本地新闻报道上。所以学生对本地事件的了解是一知半解,不全面的,这使他们的观点也具有偏激,片面性。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极不利于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品质的。在政治课上例举“本土化”案例来讲授理论知识时,通过简洁全面的叙述,并加以正确的评价、引导,能起到以下功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的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本地的社会概况,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对“三农问题”有的学生存在理解肤浅甚至不解,针对这些错误观点,结合本地是葡萄种植基地,在“三农”政策的引导下,政府加大扶植、派遣技术员常年驻乡指导农民,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对“白云山地质公园”“穆阳桃花节”“三月三”等家乡特色活动等展开学习了解后,学生对本地方产生一片热爱之情,一股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本土化案例获取方式

要使本地化案例的例举达到以上的功效,那么案例的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知识的高度把握和对本地社会概况的熟知。其中对于本地社情的了解可以通过以下集中途径实现:

第一:走入乡村社区,躬身调研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本土化”教材最好的资源。教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奥妙,收集到第一手的素材,激活教材。而且对一些在当地有重大影响,民众又有争议的事件,如要作为案例材料,教者只有亲自到事件发生地进行调研,“兼听则明”,避免片面地信息导致材料的内容及评价有所偏颇而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作为政治教师更是应该走进乡村、社区,躬身调研。

第二:发动学生,广收博引

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本地方,因此对一些当地事件了解的信息有时要比老师多、细、准。所以,我们更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结合本地方案例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事件,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所得的材料、信息来佐证所学理论,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政治课教学基本原则。

第三:借助当地媒介,掌握当地信息

随着网络的发达,本地方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号。政治教师通过这些工具积极主动的关注,全面了解本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趣闻,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为教学积累了案例素材。而且这些新闻事件因和学生生活较近,具有共鸣,更能吸引学生。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恰当、准确地使用典型的“本土化”案例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增长社科知识的“双赢”成果。当然,作为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充实自己,调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时俱进,为中学的政治教学多做贡献。

标签:;  ;  ;  

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本土化”案例使用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