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作者简介:杨起江(1994-),男,长沙医学院13级临床9班在读学生。
通讯作者:王兰(1984-),女,硕士,单位:长沙医学院儿科教研室,职称:主治医师。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6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6]19号—70]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约有85%的足月儿及绝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均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但大多数为生理性的,在所有足月儿中,约有6.1%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21μmol/L(12.9mg/dl),仅3%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56μmol/L(15mg/dl)。正常足月儿在出生后14天内自然消退,早产儿在出生后4周内消退。新生儿黄疸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由于非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特别是早产儿更容易发生,因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若非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且治疗不及时,则少部分新生儿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同步换血及基因治疗等方法,但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合理的药物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恰当有效的治疗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传统用蓝光照射仅仅能分解皮肤当中的胆红素,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胆红素,且由于成本也高、对新生儿眼睛及生殖器有损失、必须在医院治疗、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等局限性不能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且对于结合胆红素蓝光治疗并无效果,反而有可能引起青铜症的风险。本文对乳酸杆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早期干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进行简单探讨,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和借鉴,也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乳酸杆菌片、茵栀黄口服液、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调节菌群的平衡,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可以降低肠道的pH值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水分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能有效地促进肠内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可以降低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所以,当乳酸杆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使用时,能够大大的增强体内当红素的排除。茵栀黄口服液联用乳酸杆菌片后生理性黄疸的患儿体内胆红素恢复速度加快,出院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增加,早期联合使用乳酸杆菌片和茵栀黄口服液干预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安全、经济。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1茵栀黄口服液的研究水平
茵栀黄口服液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纯中药制剂,包含栀子、金银花、黄芩、茵陈等中药成分,其中栀子具有泻火、利湿、凉血之功效,茵陈味苦,具有清热利湿、护肝之功效,这两种成分合用退黄作用明显;金银花的主要功效为解毒、清热、活络,黄芩的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解毒、护肝等。各种中药成分联合使用,起到退黄、保肝、降低胆红素作用,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杨生元将9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5例)和治疗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45例),发现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肯定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价值。袋鼠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强调新生儿与父母肌肤接触,通过肌肤接触可以有效刺进新生儿感觉器官发育,促进患儿生理成长及神经系统反应。相关报道称袋鼠疗法能促进体内胃泌素及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张昆艳等人将黄疸患儿行茵栀黄口服液辅助辅助袋鼠疗法治疗,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高于对照组的85%。另外实验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茵栀黄口服液辅助袋鼠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确,黄疸消失时间短,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2乳酸杆菌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学者研究了微生态制剂的益生机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调节菌群的平衡,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可以降低肠道的pH值,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水分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能有效地促进肠内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可以降低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乳酸杆菌属微生态制剂,国外已有报道乳酸杆菌提高肠道抵抗力的制剂:乳酸杆菌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缩短黄疸消退的时间,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还能引导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刺激肠道免疫细胞,加强肠道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特别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并通过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成熟,从而增强细胞免疫,提高肠道免疫力和抗病力,抵抗肠道肿瘤、炎症等疾病。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乳酸杆菌在新生儿黄疸中的疗效。乳酸杆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以其有效、安全、方便、价廉的优点为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以避免严重黄疸发生、避免黄疸消退延迟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2临床应用
新生儿黄疸患儿因为自身血脑屏障发育不健全,在血清胆红素升高之后便极易进入大脑,进而出现核黄疽,对大脑有极大的侵害性。鉴于此,临床做好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监测工作是控制新生儿黄疸发病、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环节。新生儿黄疸的致病机制为患儿在肠蠕动功能变差后,并结合血清胆红素无法被细菌分解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此外,胆红素可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之后被肠道重吸收,最终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故而,构建患儿的肠道菌群的稳定,并弱化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水平,是临床治疗黄疸的关键手段。
乳酸杆菌可以进一步促进结合胆红素转变成为尿胆原、粪胆原并且随粪便排出患儿体外,可以有效的减轻β葡萄糖醛酸苷的活性,限制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阻断其被肠道吸收,以此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程度。并且,乳酸杆菌还可以明显加快患儿肠道的产酸功能增加,并加快肠蠕动的水平,推动排便,排粪的次数增加。肠道豁膜屏障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抵抗外源性、内源性的细菌感染,且在维续患儿的肠道免疫功能的平衡方面也起着重大的影响,而乳酸杆菌对保护患儿肠黏液层屏障功能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内,已经证实了茵栀黄对新生儿黄疸有效,其作用机制已经研究地很透彻了。中医用茵栀黄治疗黄疸的依据是从《诸病源候论》这本书上得到启发的,其书言:“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其病机主要大多数源于孕母内蕴湿热,传于胎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使肝使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发为黄疸。因此中医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多以肝胆湿热立论,治疗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退黄。茵栀黄口服液能通过诱导肝酶系统增加肝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肠壁蠕动,使分泌物增加,泄热通便,增加粪便的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更有效地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同时栀子与黄苓合用可有较强抗菌抑菌作用。
3讨论
综上所述,口服乳酸杆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可靠,能够提升患儿康复,并降低了常规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具有加大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敏,徐霖.新生儿黄疸诊治研究新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3):77-78.
[2]廖亮荣.口服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3,8(1):75-76.
[3]楼炜卓,张卫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5,27(10):210-211.
[4]何立花,刘术云,黄瑞茶等.茵栀黄颗粒联合复方嗜乳酸杆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4):56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