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

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

张晋武[1]2007年在《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税式支出制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财税管理实践。其作为一种建立在“税式支出概念”基础上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税收优惠管理制度,赋予了税收优惠同直接财政支出一样的预算管理方法和预算管理程序,是西方国家在税收优惠管理改革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积极成果和财税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中国的税式支出制度,已列入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国内财税界对税式支出制度问题的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并已在诸多基本问题上取得了肯定性共识和显着进展。但对中国来说,税式支出制度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尝试也尚处于初步准备阶段。无论是在西方国家经验的消化吸收借鉴方面,还是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制度构建方面,都还任重道远。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进一步深入认识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较具体和较完整的制度建设构想,以期能对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税式支出制度的目标有所助益。本文除绪论外,全部内容共分9章。其中,绪论部分概要介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文的研究思路;1—4章主要为税式支出概念与税式支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5—9章作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从总体战略和具体制度安排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设想。税式支出概念是税式支出制度的理论基础,正确借鉴和运用税式支出概念,是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首要前提。为此,第1章首先以国内外不同观点的辨析、评价为主线,采用追溯本源和综合的方法探究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阐述了正确把握税式支出概念的基本原则和要领,并将税式支出定义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及其执行中规定的某些与基准税制相背离的条款,以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实现的一种旨在优待一部分纳税人和特定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殊财政支出,其具有与直接支出相同或相似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程序。然后,借助税式支出与直接财政支出的同异比较,揭示了税式支出的特点、利弊和效应,喻示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一般意义。一个完整的税式支出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在税收上规定的各种优惠条款,二是为管理和控制已有的税收优惠采取的各种制度措施。前者即税式支出的具体表现形式,后者作为税式支出制度的本质内容,包括税式支出项目鉴别、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税式支出预算及报告的编制、税式支出评估等四个主要环节。第2章以此为纲,着重描述了税式支出制度的基本轮廓,并为进一步加深对税式支出制度精神的认识,逻辑地归纳和阐述了税式支出制度的财税管理功能。不同国家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主观认识、客观需要及相关条件存在差异,具体的制度内容、形式和方法亦不尽一致。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应在正确把握国外税式支出制度的精髓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和必要性与可行性、目的要求与条件支持的统一。基于这种考虑,第3章简要考察了西方国家税式支出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发展进程,并以税式支出制度的主要内容要素为线索,对13个典型国家实施税式支出制度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洞见和总结出了若干带有启示性、规律性的东西,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安排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验鉴照。第4章是对税式支出制度的公共管理改革视角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建立税式支出制度,主要是直接针对财税实践中的税收优惠失控和失效,并为了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税制改革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等方面的目的。但是,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税收优惠管理属公共管理范畴。如果以对公共管理改革最具解释力的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发现,税收优惠机制在发挥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与公共利益相悖的内在张力,极易导致变相侵权、“目标取代”及“敲竹杠”和资源配置僵化等问题,税式支出制度则恰恰在应对这种张力和克服传统税收优惠管理的缺陷上具有弥补法治不足、治理契约缺口、完善制度装置及信号传递等多种裨益。这些理论认识,将使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具备更加坚实的应然性基础。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建立也是主要基于同西方国家一样的税收优惠失控问题,但中国税收优惠失控的具体机理与西方国家存在诸多差别,并属典型的政府型失控。第5章在据此强调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特殊必要性、澄清有关认识和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战略。即,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并正确处理“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税式支出制度目标的选择,应针对解决我国现阶段税收优惠运用和财政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需要,主要定位于财政总量协调、税负公平保全和优惠结构优化;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范围,应主要为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重点是针对其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主要税种和经济领域的税收优惠;税式支出制度的实施步骤,应以国外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取向,在适当超越国外准预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第6章是对中国税式支出鉴别的考量与尝试。税式支出鉴别是对税式支出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其主要涉及到以所得还是以消费作为标准税基、采取何种所得定义、基准税制如何界定及如何处理某些性质模糊的优惠条款的税制结构归属等问题。中国税式支出鉴别方法的考量,既需以国际经验作为基本参照,亦需针对中国的现实财税制度状况合理权衡。其一,以切实可行为主,选择借鉴比较贴近中国实际的国际经验。具体包括:在国外较细致、具有较严格的具体标准和较粗略、标准不太具体的两类鉴别办法中,选择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方案;在界定基准税制时,不考虑理论层面统一标准税基问题的争议;以实际税制规定下的常规所得概念和国际通行的“交易观点”界定所得税的基准税制结构;在基准税制的判断标准上,主要仿效美国财政部参考基准与正常基准并用的做法;对某些难以确切界分的优惠条款主要实行简易归置办法。其二,在进行具体鉴别时采取现实和独立原则,并忽略目前我国相关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存在的相互间不协调状况。其叁,兼顾避难就易和科学规范,以较为适合我国的实用性标准为基本鉴别标准,同时辅之以政策目的性标准。其四,着眼现实可能和财政预算改革的方向,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界定基准税制与税式支出的会计基础。其五,与时俱进,随税制改革的进程对已确定的税式支出鉴别准则及时进行调整。依循上述思路,本章以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进行了初步的税式支出鉴别尝试,提出了主要税制条款的鉴别准则。第7章探讨中国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策略与方法。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是对税式支出定量分析的过程。本章基于中国目前相关情况所设想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策略要点是:第一,遵行国际通行的“初阶”规则和适当舍繁就简。第二,在估算方法上主要采用国外收入放弃法和收入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并根据现实条件,适当加以变通和改造,灵活运用。对税收递延项目的成本估算,可以按收入放弃法原理计算损失的利息,也可以考虑引入现值法的做法。第叁,在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会计基础选择上,应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和税收制度使用的会计基础保持一致。第四,在对将来年度税式支出成本的预测上只能“尽力而为”。估算税式支出成本,关键是对各种形式的税式支出项目的成本如何具体计算。根据我国现行税收法规涉及的税式支出的成本发生机理,对各种形式的税式支出项目的支出数额多可在相关的税基估测基础上进行计算。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可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同时展开探索试验。微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应以每个纳税人作为各个税式支出项目成本统计、测算的基本单位;宏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应主要以各个税种为对象来估算各自税式支出成本总量的近似值,近期可采取税收收入能力估算法、样本推算法、基数估算法或回归分析法等。利用计算机微观模拟模型进行计算是现今许多先进国家确定税式支出成本数额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此亦应积极探索,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另外,还须适应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的需要,着力推进相关数据资料体系的建设。第8章探索建立中国税式支出评估的理论、程序与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税式支出评估体系,应该在正确确定税式支出评估内容、目标的基础上,具备一套科学的评估方式、方法、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着眼税式支出政策的工具性意义,税式支出评估须以政策效果和政策方案为核心内容。现阶段中国税式支出评估体系的构建,应以税式支出政策的适合性、成果有效性和成本有效性评价作为基本点;评估的目标应主要侧重于为确定适度的税式支出规模提供数量信息、为优化税式支出结构提供行动指向、为税式支出政策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适应性调整及税收制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良好的公共财政关系和促进财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必要保证等方面;评估方式应坚持定量评估、客观评估与定性评估、主观评估并重和有机结合,并以内部评估、事后评估和正式评估为主,以后随着条件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健全。在评估方法上,可探索采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法、效应分析评估法、动态比较法、相关指标类推法与优势分析法、公众评判与评分评估法、摊提计算评估法等。在评估中,应以国家的社会经济战略目标和税式支出政策预期目标为衡量税式支出政策利弊优劣的基本标准;以满足税式支出评估内容与目的需要为依据,设置税式支出的具体衡量标准或指标,并须兼顾和正确处理相关性、可计量性与可解释性叁者之间的关系。税式支出衡量准值则应按照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的不同特点,分别择定。第9章对中国税式支出预算的编制与实施进行具体设计。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税式支出预算的基本架构,具体包括税式支出报告的用途和内容、税式支出预算在整个财政预算体系中的归置及其与一般财政收支预算的联系、税式支出项目的分类及税式支出表的编列方法等。基于中国现阶段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需要,税式支出报告应主要用于控制税式支出规模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协调平衡,服务于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制改革、提高税收政策透明度及扩大税收优惠监督范围和监控力度,并据此设定税式支出报告文件的内容。税式支出报告应采取逐年滚动编制方式,滚动估算期限以叁年为宜。报告中税式支出表涵盖的税种应逐步由少到多,先期试点阶段也可以先从某一类税式支出项目开始谋求突破。税式支出预算应作为财政预算体系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单独编制、成立,并以单向计列、统一分析方式纳入财政收支平衡体系。但在实施初期,可暂只作为财政预算中的一个参考性、指导性分析文件,并通过行政方式赋予其一定的实际控制效力,待形成较系统的制度规范后再使其成为财政预算的法定组成部分。从中国现阶段的财政预算和税收制度特色出发,采取以税种为基本分类,然后再按行业、部门和具体的税式支出形式进一步细分的方法来编制税式支出表最为适宜。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需解决的第二大问题是选择税式支出适度规模的确定方式。根据税式支出规模的决定因素,税式支出预算规模的最高限量应从财政收支总量平衡关系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的结构适应性及平衡关系中分析求得,最低限量应通过税式支出的不可替代性分析求得。另外,某些国家保持税式支出增长幅度低于税收收入和直接支出增长幅度的做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税式支出预算设计面临的第叁大问题是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程序与措施安排。与我国现行财税管理制度相适应,税式支出报告可在税务部门的配合下,由财政部门的预算机构和税政机构共同编制;编制时间自每年下半年开始,并依次遵循确定规则——鉴别、估算、评估——形成正式报告——提交人代会参阅、讨论(或审议批准)和向社会公布的工作程序;税式支出预算的实施应由税政机构主管和监督,以税务部门作为具体的执行管理主体。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应充分利用现行的财税管理基础,重点是突出解决好税式支出预算编制与目前已经实行的优惠退税预算管理、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规定方式、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税收征管及税收优惠管理基础的衔接、适应和统合问题。在税式支出数量的预算控制措施方面,可效仿荷兰实行的分类预算控制体系与加拿大实行的支出“信件”管理办法。基于税式支出的或有负债性质,还须将税式支出风险控制作为税式支出数量预算控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1、本着既须遵循西方国家税式支出概念的原旨,又须考虑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具体需要,使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概括性和实际解释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税式支出的定义。同时,在税式支出特点的分析中,揭示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均未曾注意的税式支出的或有负债性质,既弥补了税式支出认识的理论疏漏,也有助于拓宽税式支出制度建设视野和丰富税式支出管理措施。2、在借鉴传统税收优惠分类的同时,按照税式支出概念的内容要素和适应税式支出分析、管理的需要,对不同形式的税式支出进行了新的分类。这不仅有利于税式支出政策的优化组合,而且对选择税式支出估算方法、评价税式支出绩效和编制税式支出报告具有直接助益。3、从公共管理改革视角,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税收优惠的特殊机制和传统税收优惠管理模式的缺陷,阐述税式支出制度的优势与积极意义,这在国内外税式支出制度理论分析中尚属首次。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支撑理据,在结论、观点上也是全新的。4、建立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总体战略和税式支出项目鉴别、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税式支出预算编制与实施等具体环节的制度设计是笔者过去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对此,笔者在有关前期研究成果中已提出过若干创新性见解,如财政总量协调、税负公平保全、优惠结构优化的税式支出制度目标,分阶段推进的税式支出制度实施步骤,税式支出鉴别的折中策略,以税基为基础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方法与计算公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式支出预算控制方式等。本文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进步,一是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整合、补充、拓展、深化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切实和具体的制度架构与策略体系;二是相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现有研究成果,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与观点。较为突出的如:(1)根据对国外税式支出制度实践效果与国内不同认识的评价和对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现实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以客观、积极、审慎、理性为主旨的系统的制度建设指导思想。(2)经过多方权衡,提出了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式支出鉴别方略,并在具体的“例示性”鉴别尝试中,针对中国实际,对多档税率结构、出口退税等税制条款,提出了不同于国内一些模仿性研究结论的鉴别主张。(3)结合中国财税管理的特殊性,对国际税式支出成本估算经验提出了系统的借鉴取舍意见。在具体税式支出形式的成本计算方法研究中,对国际公认比较繁难的现值法,改变了国内文献浅尝辄止或与一般经济分析中的现值法简单贴合而无济实际操作的做法,就其在加速折旧成本估算中的应用程序与方法作出了详细、可资实际操作的设计。对国内文献只是简单提及的微观模拟模型构建、数据资料体系建设和尚未正面涉及的宏观税式支出成本估算,在指导思想、前期准备和方法途径上提出了若干前瞻性意见。(4)在对中国税式支出预算基本架构进行设计的同时,开拓性地讨论了很少为人注意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与现行财税管理基础的衔接统合问题,特别是将包括税收优惠管理在内的现行税收征管方式纳入税式支出预算管理过程,并加以改造、补充、完善,构建了一套两者有机对接、融合,具有系统性、封闭性特点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程序和能够贯彻税式支出预算管理要求,具有全面性特点的新的税收征管及税收优惠管理制度模式。在税式支出数量控制问题上,提出了一开始就应赋予税式支出预算一定直接约束力的观点,并借鉴荷兰和加拿大的经验,结合中国税式支出政策管理的类别特点、税式支出政策的部门指向特点和预算分配与管理方式,设计出了较详致的税式支出数量控制措施体系。同时,还根据税式支出的或有性特点,对税式支出风险控制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原则设想。5、税式支出评估是各国税式支出制度建设中亟待系统突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环节。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此均有所涉及,一些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局部经验,但系统研究,特别是针对中国情况的制度安排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对中国税式支出评估内容、目标、方式、方法及评估基准的系统论述,具有填补空白和为相应的进一步研究与制度设计奠基的意义。另外,在税式支出评估方法的探讨中,除吸收现有研究文献提出的评估方法和借鉴公共政策与直接财政支出评估采用的一些方法外,还专门增加了适用于税式支出风险评估的摊提计算评估法。尽管本文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收获,但由于研究条件、研究手段和笔者的学识、能力所限,仍存在若干缺憾和不足。例如,绝大多数税式支出形式的成本估算方法还缺乏进一步的实例模拟研究;宏观层面的税式支出成本估算方法尚需进一步具体化;计算机微观模拟模型的构建、税式支出风险控制等研究还仅限于原则思考的初浅层次;税式支出评估方法的研究实际上还主要是一种思路,与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税式支出评估内容和基准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亟待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于这些,笔者有志在以后的研究中承前再继,力争有成。

王尤[2]2004年在《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及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及问题,总结国外税式支出管理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经验,就如何加强与改进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基本解决思路:第一步,引入税式支出概念。从理论上阐明税收优惠的实质是财政的一种间接支出,进而指出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一样,可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体系进行管理。第二步,进行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在对国外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实践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中国的税式支出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和“成本—收益”效果评价系统进行研究。最终,通过对这一体系的分析及运用,得出以下结论:要想优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模式并建立税收优惠高效管理制度,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的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

韩斯琴[3]2012年在《中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看,财政部门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支出领域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等,我国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我国绩效评估中存在着税式支出项目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的指标体系,支出评估内容不完整、支出评估结果约束乏力等问题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税式支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又因建设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有利于对税式支出进行总量、效率、方向、风险等多方面的监督和控制,进而有效提高税式支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充分发挥税式支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实现社会经济政策的预定目标。本文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式支出绩效评估体系,系统的对税式支出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并用成本收益法和组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近十年的税式支出绩效和内蒙古十二个地级市近叁年的税式支出绩效进行评估,以此加强中国税式支出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带来一些启发。本文的研究内容有,通过绪论来总结前人提出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在理解与对比当中,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动来发现需要关注的和研究不足的地方,为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清晰地思路。第二部分是本文引用的主要理论做了简单的分析,即本文使用理论工具分析问题的脉络整理。第叁、四部分介绍全国几个发展地区的税收优惠实施情况,从而总结出,之前经济发展对税式支出绩效遗留的问题,从而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税式支出绩效评估体系,进而模拟了绩效评估体系。最终对内蒙古税式支出效益进行评估,得知税收优惠政策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的第五部分,是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和借鉴提出了改革建议和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系统地对税式支出绩效评估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税式支出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税式支出绩效评估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估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适合我国现状的税式支出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用成本效益分析确定了各项支出项目的评估指标,对内蒙古近几年的税式支出绩效进行评估,将为内蒙古政府部门制定税式支出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张凤玲[4]2008年在《构建税式支出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税式支出实质上是财政的一种间接支出。尽管各国对税式支出下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有几个基本要素却是广为接受的,即税式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通过对基准税制的背离,减少特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发生的政府支出。税式支出概念的提出,是对税收优惠理论认识的一次深化,

李忠元[5]2008年在《论税收优惠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完善,在肯定市场对经济资源的基础配置的作用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作用。税收优惠就是国家用以矫正市场失灵,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调控手段。由于税收优惠是一个政府行为,因此应受到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保证其合法性。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必须有法可依,制定的程序和政策的实施必须合法。这是我国税收优惠制度法制化建设中的应有之意。然而税收优惠有其特殊之处:具有极强的经济目的性和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税收优惠制度在法制化建设中必须特别对待。税收优惠作为特定经济形势下对宏观经济的一种调控手段,是通过放弃国家财政收入的形式,对需要鼓励和扶持的经济项目予以照顾,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这就决定了税收优惠政策除了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合法外,还必须保证政策的执行能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合法的,如果执行后并未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这个政策也是失败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事前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事后对政策的效果及时进行客观评价。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对优惠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系统,税收优惠的效果往往被政府主观随意放大,很受公众的质疑。因此,税收优惠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除了包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两部分外,还包括依法建立政策绩效评估系统,以实现对税收优惠效果的评价。而且也只有当客观评估系统肯定了政策的效果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法制化才有了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税收优惠纳入法制化的管理之中。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首先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我国税收优惠制度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然后说明税收优惠效果评估系统在我国税收优惠制度法制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引入税式支出管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乔燕君[6]2017年在《中国税式支出的预算治理安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式支出在我国一直被作为贯彻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但大量证据表明,主要由于至今未纳入联结良治原则的预算治理安排,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令人担忧,但这一主题很少在相关文献中得到充分讨论。本文致力阐明,税式支出融入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税式支出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理想和可行的方法。税式支出的可靠性是指税式支出实施过程中产生腐败和寻租的风险较低。其关注的重点是政策执行的合规性,即行为的正确性,强调政策的执行应该遵从规则与规制。税式支出有效性是指税式支出的执行是否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关注的重点是政策执行的绩效,即结果导向,强调达成政策目标。可靠性的缺失将意味着税式支出腐败和寻租风险很高,造成财政资金的流失;有效性的缺失将意味着税式支出的政策目标难以达成或遭遇困难,造成支出决策的失效。而解决税式支出可靠性和有效性缺失的理想和可行的办法就是将税式支出融入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因此,建立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框架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税式支出的相关问题,并致力于税式支出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其研究的实践中发现,由于税式支出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在没有良好治理安排的前提下,税式支出则较容易出现低效率、无成果,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侵蚀,并孳生寻租行为。因此研究建立良好的税式支出治理安排,意义重大。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随着税式支出理论和实践不断的成熟和完善,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OECD成员国基本上都建立了税式支出的相关制度,在发挥税式支出积极作用,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真正建立并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国家仍为少数。基于税式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建立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治理安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对税式支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才逐步结合国情进行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税收优惠政策是经济政策调整的“自动稳定器”,是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虽然在税收优惠的制定,以及政策的实施和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国针对税式支出问题上,经济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在税式支出制度设计和管理上,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理论分析,以及具体而又系统的制度设计都还不足,虽然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良好的治理安排在公共预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预算治理安排是推动政府良治的重要力量,但是却少有关于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相关研究。目前我国的税式支出面临法律级次较低,支出范围过宽、规模过大,优先支出项目选择不明晰,成本——效益分析缺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财政透明度,而且违背了预算完整性的原则。虽然,税式支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未对其进行有效的预算治理安排,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因此,建立良好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迫在眉睫。所谓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就是以遵从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公民参与这五项良治基本原则为支柱,运用预算程序和预算报告解决预算问题的方法。税式支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依赖于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税式支出融入预算过程是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税式支出是支出决策的一种特定类型,决策的权利通常包括决策的制定、执行、审查和监督四个方面。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由行政部门来实施,而决策的审查和监督由立法机关来实施。立法机关通过预算程序,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从而保证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如果税式支出未纳入预算程序,且没有置于良好治理安排之下,其审查和监督程序的缺失,就必然会影响税式支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唯有将税式支出融入预算程序,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才能可以保障。另一方面,保证税式支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需要将其融入预算过程,还必须遵从良治的基本原则。税式支出是贯彻政策的特殊支出手段,而政策的贯彻——制定和实施是治理的两个基本方面,那么可以认为税式支出是治理的重要工具,良好治理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税式支出。税式支出作为一种间接性的财政支出,其资金同样来源于纳税人,政府实施税式支出的行为理应在人大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并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有效的受托责任可以确保税式支出制定和执行的合规和有效。公开、透明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政府支出行为的全方位监督,避免税式支出的随意性,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从而确保在合规性的前提下提高税式支出的有效性,也有利于防止腐败、寻租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税式支出的本质就是国家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实施的优惠政策,如果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可预见性,就有可能造成目标的偏离,甚至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公民的积极参与有助于税式支出实现政府某些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标。良好治理安排的五项原则对促进税式支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均需要通过预算才能得以实现,因为预算治理为公共部门治理之最基本、最正式、最频繁的程序。预算与良好治理安排的基本原则关系最为紧密,预算治理是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性因素,所以良好的治理安排必须以公共预算作为基本框架。综上,税式支出作为贯彻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等许多国家普遍采用,但其只有融入预算过程才会真正可靠和有效,融入预算过程并不只是说“纳入预算”(写到预决算报告中去),而是建立完整的治理安排框架,即税式支出预算程序与报告的处理要满足良治的五原则。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税制,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历史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论证了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必要性,以及良好治理安排的基本原则与税式支出预算治理的关系,并描绘出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框架——税式支出融入预算的过程,税式支出报告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预算治理的实践经验,提出朝向预算治理的中国税式支出的改革建议:(1)改革预算程序。通过对预算程序的改革,扩大预算编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使税式支出置于其范围之内;基于税式支出的特点,建立单独的税式支出审查机制和单独执行税式支出预算;对于税式支出的评估和审计应由外部独立的机构来执行,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税式支出预算的内、外部控制。(2)通过税式支出报告机制的构建,构思出我国税式支出报告的基本制式。其要点为税式支出的预算范围应囊括我国目前所开征的所有税种,并根据我国的减免税代码表绘制税式支出表,估算和预测出各税种的税式支出数值,其估算的方法宜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收入放弃法。税式支出报告除了对基本内容的界定之外,还应包括税式支出的评估和审计报告以及税式支出情况的说明和分析材料。(3)构建税式支出绩效评价机制。确定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建立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的评价机构以及有效的绩效信息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分析税式支出预算治理与预算管理的不同,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即税式支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依赖于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其主要做法就是构建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框架。第二部分为税式支出及其预算治理安排的必要性。通过对税式支出概念的界定,与财政直接支出的比较,以及税式支出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来说明税式支出是财政支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支出,其存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由于税式支出具有瑕瑜互见的特性,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依赖于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治理安排时,才会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章通过目前我国税式支出的管理现状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缺失的案例,论证了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构建的必要性。第叁部分为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基本原则,税式支出是贯彻政策的重要手段,而贯彻政策,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治理的两个基本方面,因此良好治理的授权、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参与这五项原则同样适用于税式支出。本章主要介绍如何将良治的五大基本原则融入到税式支出的预算治理安排之中。第四部分为联结公共预算的税式支出治理框架,公共预算是实现国家良好治理安排的重要载体,国家实现良好治理的基本原则均需要依赖于预算才能得以达成,针对税式支出最优且最可行的治理安排就是将税式支出融入预算过程中进行有效治理和控制。将税式支出制度化地融入预算程序、测算和报告税式支出、评价税式支出绩效是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叁项基本要求。本章为全文的核心章节和主要创新内容,即确立税式支出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的基本框架——融入良治原则的预算程序与报告机制。第五部分为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国际经验,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的情况,总结出各国税式支出治理安排的经验,为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框架的构建奠定经验基础。第六部分为朝向预算治理的中国税式支出改革。法定授权、问责、透明度、预见性和公众参与是良好治理的基本原则,预算程序与预算报告机制为达成治理安排的理性且可行的方法,为此需要进行预算改革,以使税式支出也可被置于良好治理安排之下。因此,朝向预算治理的税式支出改革势在必行。本章在借鉴国外税式支出预算治理经验的基础之上,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我国税式支出改革的核心内容,即将税式支出融于预算程序,建立税式支出报告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总之,税式支出作为贯彻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解决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理想和可行的方法就是将其纳入联结良治原则的预算治理安排,其主要途径就是构建融入良治原则的税式支出预算治理框架,基于我国税式支出的管理现状,朝向预算治理的中国税式支出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在遵从良治原则的基础上,改革预算程序,将税式支出融入预算程序,建立税式支出报告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本文主要的创新在于:(1)国内外虽然对税式支出管理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于税式支出与良好预算治理安排的结合点较为薄弱,本文对“税收支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依赖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的论证,希望在税式支出管理这一领域做出微薄贡献;(2)将良治的基本原则与税式支出的治理安排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为税式支出预算治理安排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3)在研究的基础上描绘出税式支出良好的预算治理安排的基本框架——融入良治原则的预算程序与报告、评价机制。

刁晓红[7]2016年在《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现实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式支出作为一种实现税收政策和预算政策目标的新方法,是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必须考虑和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税式支出预算的国际经验,并对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张晓丽[8]2016年在《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财税激励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掌舵人”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责任。但政府供给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共文化资产和资源利用效益不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为了满足当前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迫切要求、弥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中的不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能,需要对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和相关治理理念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反思,探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和可能的效果。因此,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构建财政激励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体系。政府与社会组织主要是通过契约合作模式来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并形成政府主导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其本质是公共财政的契约化。在双方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所建立的以合作为目的的治理框架下,双方正在磨合进入一种基于比较优势和非不对称权力分布的功能互补、协同增效、拾遗补缺的新型合作模式。本研究在外部效应理论、失灵理论、资源相互依赖理论以及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规制理论框架(JeanTirole,2014)构建政府财政动态合作激励模型,对财税激励的方式、对象和激励效果进行理论解构和经验检验,从而发展出一套对政府激励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实践更有解释力和指导意义的规范性制度体系。其次,测度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社会组织发展指标分为“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组织影响力”和“支持与保障”叁个基本维度,包括10项衡量指标,测算中国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预测发展趋势;同时,从需求与供给角度,综合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与现实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财税激励社会组织的现状及问题。再次,对财税激励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服务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总结我国社会组织财政激励现状,建立社会组织增加值与社会服务经费支出、国家对社会服务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国家财政支出、社会组织数量之间的动态均衡函数关系,测算财政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分析我国社会组织税收激励现状,以税收激励社会组织慈善捐赠事业为例,测算税收政策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优化财税激励制度路径。在斯科特制度理论综合分析框架建构下,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明晰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得出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是依附式自主关系。在此背景下,对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监督评价制度等主要财政激励制度和对社会组织免税资格认证、税收返还、分类税收、对捐赠主体激励等主要税收激励制度进行制度优化。

李宛柔[9]2007年在《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式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通过对基准税制的背离,给予纳税人的优惠安排;税式支出管理制度是实现这种优惠安排的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对税式支出成本、收益进行数据统计、估算和评价的方法体系,是对税式支出进行有效管理必备方法和手段。税式支出从国外引入已有20余年的历史,我国税式支出制度问题的研究也有了显着进展。但对我国来说,税式支出制度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尝试也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是在西方国家经验的消化、吸收、借鉴方面,还是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制度构建方面,都还任重道远。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进一步深入认识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较具体和较完整的税式支出估算和评价体系,以期对税式支出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有所帮助。文章的总体思路是:在对国外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构建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最后,尝试运用构建的体系对我国税式支出的热点问题——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估算,对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简要介绍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对税式支出的管理比较滞后,对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缺乏数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估,造成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不合理,也妨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工作。构建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在政策实施前对各方案的预期成本和收益进行估计,作为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依据,从而提高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检验税式支出政策有效性,作为决定某项税式支出存废或进行政策调整的依据,有利于政府正确评价各种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提高税式支出政策的效率。税式支出概念是税式支出制度的理论基础,正确借鉴和运用税式支出概念,是构建中国税式支出制度的首要前提。为此,第二部分税式支出的一般分析,首先分析、归纳国外税式支出表述,概括我国税式支出的内涵,认为应包括:税式支出有具体的政策意图和目标;是对基准税制的一种偏离,其结果造成政府收入的损失;同时作为一项特殊的政府支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与直接支出相互替代等叁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它与直接支出的比较和选择。第叁部分国外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借鉴。在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和澳大利亚五国税式支出统计、估算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介绍和比较基础上,从项目鉴别、成本估算、收益估算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总结国外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以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局限性。希望通过比较、总结,为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安排提供经验借鉴。第四部分构建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要性。针对我国税式支出的现状,分析税式支出在政策制定和管理两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正是由于缺乏对税式支出的估算和评价,造成了目前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妨碍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而且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在政策制定、评价、增加透明度等方面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构建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税式支出项目的鉴别作简要分析,接着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从总量分析和个量分析两个角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税式支出估算和评价体系。首先,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认为应从目标设置科学性、政策条件适应性和政策激励机制有效性叁个方面分析、评价税式支出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在定量分析方面,分总量和个量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总量分析主要涉及如何界定税式支出规模是否适度、税式支出规模的范围的界定、税式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税式支出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个量分析则围绕成本、收益、评估比较逐层深入,要点包括:其一,我国目前对成本的估算应适当舍繁就简,在内容上主要考虑税式支出直接成本,估算方法采用较为简单的“收入放弃法”,部分递延性税式支出采用“现值法”进行估算;其二,收益内容上不仅包括税式支出的有效性,还要考虑负效应,在估算方法上,由于其量化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主要采用指标量化衡量的方法;其叁,在比较的内容上,应包含项目成本——收益直接比较、税式支出与等额直接支出收益比较和不同税式支出形式比较叁个层次,评估方法也应按项目不同而相应选择。第六部分税式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以涉外税式支出为例。主要以涉外所得税税式支出政策为例,具体演示涉外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个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具体按照前面构建体系思路,分别对政策成本、收益两方面进行统计估算,并采用引资效应比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结论说明税收优惠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涉外税式支出在吸引外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创新点:1.对国外税式支出制度的介绍资料较多,但对各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的文章较少。本文在借鉴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完整地归纳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税式支出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税式支出项目界定、统计、估算和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手段,为我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经验借鉴。2.国内对税收优惠没有一套较为详尽、完善的测评体系,对税收优惠在制定前进行预测,在实施后进行绩效评价,而且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少。本文创新性地:引入“成本——效益”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构建税式支出估算和评价体系,并尝试运用构建的体系,从理论和计量分析两个方面对目前涉外所得税税式支出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今后税式支出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路。不足:由于税式支出天然的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对其进行估算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统计数据缺失和分析方法无现成章法可循的困难,而且鉴于本人学识有限,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论文在测评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中,考虑到成本、收益涉及的面较广,许多因素在实施中难以量化和获取数据,体系框架只包括成本和收益部分内容,具体测算时仅对有可供参考数据来源的这一层面进行分析,难以达到对涉及各种因素构造数理计量模型的程度。2.由于部分数据难以获得,在分析中采用一些替代指标分析,使分析的结论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迟美青[10]2015年在《节能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却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所依赖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资源供需失衡、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能源安全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节能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进行有效调节,政府必须介入并加以扶持和引导。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最灵活和有效的工具,其对节能活动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因此,积极探寻政府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并以此评估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节能工作水平,而且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突出重点和研究深度,论文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了政府及其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的理由,并探讨了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作用机制;本文还分别运用DEA-Tobit模型、动态CGE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并做了相关模拟分析;另外,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效方面的经济机制以及现实效果,为完善我国节能财税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进而通过提高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合理界定节能和财税政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等深入探讨了政府及其财税政策介入节能活动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为后文论述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分析了政府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经济机制,主要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对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的作用机制加以探讨,并研究了节能财税政策的综合效应;再次,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之后,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Tobit方法对节能财税政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相对较好,但是区域和省级效率差异明显,而且大多省份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运用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节能政策组合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另外,选取节能经验较为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其节能财税政策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最后,遵循我国节能财税政策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提炼了完善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对策建议,即在投入力度、范围、手段等方面完善节能财政支出政策,优化与节能降耗相关的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并在适当时候开征环境税,加强节能政府采购政策的支持功能,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论文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分析了影响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因素,这是以往研究未涉及到的。通过构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叁个子系统的多级指标体系,分区域和省份实证研究了“十一五”以来财税政策对节能活动的影响效率,结果表明,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整体效率相对较好,但是区域和省级效率差异明显,而且大多省份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从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来看,财政分权、公众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点等因素会影响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大小。第二,基于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这一最新数据,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其划分为16个部门编制全新的SAM表,进而构建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财税政策组合对经济增长、环境改善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模型构建过程中还根据现实状况和研究需要重新架构了“环境模块”,并在不同模块(生产模块、交易模块、市场关系模块等)设计了能源税和碳税。第叁,根据我国节能所处阶段和研究需要,对节能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和理论探讨。并以此为基础,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各类节能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以及对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D]. 张晋武.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2]. 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D]. 王尤. 西北大学. 2004

[3]. 中国税式支出绩效评估研究[D]. 韩斯琴.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2

[4]. 构建税式支出监管体系研究[J]. 张凤玲. 财政监督. 2008

[5]. 论税收优惠制度的完善[D]. 李忠元. 厦门大学. 2008

[6]. 中国税式支出的预算治理安排研究[D]. 乔燕君. 中央财经大学. 2017

[7]. 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现实基础[J]. 刁晓红. 经济研究参考. 2016

[8]. 社会组织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财税激励研究[D]. 张晓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9]. 税式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分析[D]. 李宛柔.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0]. 节能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D]. 迟美青.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税式支出评估分析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