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价值

浅析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价值

◎周术槐

(贵阳学院政教系,贵州贵阳550005)

中图分类号:D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114-03

摘要:河源,一个美丽的地方。在大革命时期,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在河源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价值愈益凸显。这些价值包括理论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因此,我们应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河源红色文化。让河源红色文化永放光芒!

关键词:红色文化;农民协会;苏维埃政府;紫金县;龙川县

河源,一个美丽的地方,她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就是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在大革命时期,在一批革命先烈的率领下,在当地革命群众踊跃参与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建立了早期中国革命的根据地,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无论是在现有的中共党史教材中,亦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河源的这段革命的历史却鲜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亦仅局限于寥寥数语,语焉不详。这无疑不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研究与了解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此,笔者拟就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其价值作粗浅的分析。

一、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红色是革命的象征。通常所提及的红色旅游,应囊括这样几个方面内容: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史上,创造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圣地。从井冈山到黎平,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一连串的红色圣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连串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然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样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其中,地处粤东北的河源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承载着丰富革命历史的地方,一个具有厚重红色文化的地方,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地方。这里不仅存有大量的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物,更有极富教育意义的革命精神。然而,饮水思源,我们不仅要了解河源红色文化的现在,更要认识河源红色文化的历史。那么,河源红色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河源红色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认为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理论层面来讲,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在苏维埃管理制度中,农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注意到农民问题了,要求将农民连同工人和士兵一起组织起来。其后,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在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认为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到农民的参与,也很难成功。”大会在发表的《宣言》中强调:“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忘记的;对于工人农民的宣传和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谋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在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大会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其中,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以上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其所推行的系列方针政策中,发动工农运动,始终是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党的四大以来,农民被确定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之后,为推动中国工农运动的大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河源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党的革命理论的指引下,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运用到河源地区的具体实践当中,充分发挥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红色赞歌,有力地推动了河源地区工农革命运动的大发展。

从历史的层面来讲,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依据。这种历史依据既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周恩来、彭湃等早期中共领导人在东江地区主政时的正确领导有关,也与河源地区先进的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宣传发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从中央的层面来讲,周恩来、彭湃等早期中共领导人在广东东江地区(包括河源地区的大部)对民众进行的革命宣传与发动,有利于河源地区民众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年轻的共产党干部周恩来才得以走近广东,走近河源。

1924年9月初,周恩来到达国共合作后的广东政府所在地——广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阮啸仙、农工委员彭湃到码头迎接。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2月、10月,周恩来先后两次参与黄埔学生军进行的东征。第一次东征期间,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负责军中政治工作。期间,周恩来派共产党员杨石魂等以特派员身份到东江地区各县,发展工农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潮安(今潮州)、汕头、海丰、陆丰等地的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都是在东征中陆续建立起来的。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东征军组织了政治宣传队,制定了《战时政治宣传大纲》。政治宣传队通过讲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多种宣传形式,发动民众,鼓舞士气。东征军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连战皆捷。

随东征军进入汕头的周恩来,东征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州、潮安、梅县以及海陆丰下属25个县的行政工作。至今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还留有周恩来当年指导地方工作时的办公住地。在东江地区,周恩来同中共潮汕地区党组织一起,为治理东江进行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如解散旧议会,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委任进步人士当县长;大力发动群众,肃清军阀作孽;废除苛捐杂税;解散地方民团;保护和发展工农运动;制定建设东江、造福人民的计划,等。这些工作,使东江各地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稳固的革命基础。周恩来主政东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地方行政工作的最初尝试,对共产党人探索和积累政权建设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河源红色文化的历史当中,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其历史功绩亦不同凡响。彭湃不仅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国民革命培养领导干部,同时,亲自参与领导了东江地区的农民运动,组织成立地方农会组织,为东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923年年初,广东省海丰县就成立了总农会。彭湃当选为会长,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农会。内设教育、卫生、财政、农业、仲裁等部,是农村革命政权的雏形。县总农会领导农民开展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在海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邻近的紫金、五华、惠阳、陆丰等县农民也纷纷要求加入农会,开展农民运动。此后,彭湃多次以领导者的身份前往东江地区,成立相关的农会组织,组建农民自卫军,发动武装暴动。其中,1927年11月,由他负责筹建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政权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统一分配的办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广大翻身农民把标志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地契付之一炬。彭湃在海陆丰的革命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大大影响了位于其周边的河源地区。

其次,从地方层面来看,以“东江三杰”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所开展的系列革命活动,对河源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所谓“东江三杰”系指出生于紫金县的刘尔崧、龙川县的黄居仁和河源县的阮啸仙。他们对河源红色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影响,为其日后领导并参与系列革命活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们三人同为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学生。其中,刘尔崧、阮啸仙分别于1918年春、秋进校学习,黄居仁于1921年春进校学习。正是在甲工的求学经历,让三位学子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刘尔崧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中华报》等进步报刊,并与同学阮啸仙、周其鑑、张善铭等一起,阅读《阶级斗争浅说》、《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等革命书籍,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啸仙也从阅读《新青年》杂志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他在学好功课的同时,还广泛阅读《社会发展史》、《阶级斗争》、《唯物史观》等书刊,思想觉悟迅速提高。”黄居仁在校时,“他首先结识了东江籍学生阮啸仙、刘尔崧、张喜铭等,在他们进步思想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校内外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东江三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探讨,为其日后领导并参与系列革命活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组织成立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供平台。组织成立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是“东江三杰”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共同特点。1922年秋,阮啸仙在甲工毕业后,受党组织的委托,与刘尔崧等人在广州创办了“爱群通讯社”。通过该组织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23年春,阮啸仙为了广泛团结各阶层的青年,公开组织了“新学生社”,在省内各地设立分社,并担任总社执行委员会书记,刘尔崧、周其鉴等为执行委员。后来,黄居仁经阮、刘介绍,亦加入该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的骨干。黄居仁于1923年8月利用暑假返乡的机会,积极宣传新学生社宗旨并成立了“广东新学生社龙川铁场分社”,扩大“新学生社”在龙川县的影响。

“新学生社”是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它有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纲领。在啸仙等人领导下,“新学生社”组织迅速发展,积极引导各阶层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活动。

3.积极参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扩大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家乡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刘尔崧和阮啸仙、周其鑑等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运动。其中,刘尔崧不仅慷慨陈词、当众演说,而且还著诗言志,明确表示:“海可枯,石可烂,此志不可移。”不仅如此,刘尔崧还动员同乡同学赖炎光回家乡紫金活动。“赖炎光于五月十五日回互紫金城,当晚就四出发动和组织学生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号召。十六日,全城中小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六月上旬,刘尔崧等在广州组织抵制日货运动的消息传来,紫城学生冲进周肖歧的洋行,搬出其储存的日货,在大街上焚烧。接着,全县各圩镇的学生也行动起来,古竹、蓝塘、龙窝等地的青年学生也开展查禁日货的运动,把各商店储存的日货搬出大街焚烧。”

为进一步扩大五四运动的影响,1919年暑期,刘尔崧和赖炎光回紫金城,与刘琴西、刘乃宏、钟灵、钟子廉等创办《救国周刊》、《紫金山小报》,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意义,同时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宗法、神权,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白话文学等。

从民众参与的角度来讲,河源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是河源地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结果。

在河源地区,广大民众历来就有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先进理论的影响下,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发动下,表现得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

1.积极参与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期间,河源地区的紫金县民众有着突出表现。其中,尤其是学生,在抵制日货、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积极参与农民协会的组建,坚决反对封建剥削与压迫。

在这方面,河源地区的紫金县、龙川县均有突出表现。其中,紫金县炮子乡于1923年1月建立起该县第一个乡农会。在炮子乡的带动下,3至4月间,先后有“赤溪、永坑、青溪、龙上、碧潭、小北、黄布、南岭、庄田、礼坑等乡先后成立了家会,入会农户达3000多户,会员15000多人。”1923年7月,在党的三大精神的鼓舞下,紫金县还成立了县总农会和龙窝区农会,有力地推动了该县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龙川县,1924年至1925年间,一批进步青年先后参加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至第五届的学习,从而推动了龙川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3月成立的四甲农协分会,明确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全县正式会员达2870人。

各地农民协会的组建,有力地反击了封建剥削与压迫,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积极参与武装暴动,组建新的革命政权。

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在紫金、龙川县党组织的领导下,分别开展了用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革命武装的活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其中,在紫金,举行了“四二六”武装暴动。这次暴动的结果是,成立了紫金县人民政府,成为紫金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其影响至为深远。南昌起义后,紫金工农革命军又参加了东江第二、三次暴动,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反革命武装。在龙川,新组建的龙川县苏维埃政府不仅组建了统一的农民革命武装,而且还发动了著名的“鹤市武装暴动”。龙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克在暴动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而在河源革命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二、河源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

河源,在大革命时期以其系列革命事件的发生而永久载入中国近代革命史册。在近代河源的历史上,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河源人民是河源红色文化的当然创造者。当我们徜徉于河源系列革命遗址当中时,当我们观瞻着当年英勇的河源人民在同敌人斗争时使用过的武器时,当我们浏览着先进的河源共产党人留下的壮丽诗篇时,其丰富的红色文化令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睹物思人,好似当年火热的革命场面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令我们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在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着多方面的价值。具体来讲,有以下诸端:

(一)理论价值

河源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为指导。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所在地。这里既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展革命活动的所在地,也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也在广州召开。一时间,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均聚集于广州,共商中国发展大计,共决中国发展前途。广州革命文化的大发展,这对于与广州相距不远的河源来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先进的河源人——以“东江三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得以从广州吸取先进理论的养料,并将其带回河源,指导河源的革命活动。从这里来说,河源红色文化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向我们昭示:我们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是确保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对于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有过深刻的阐述。他说:“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有相当多的人,对哲学没有兴趣,他们没有学哲学的习惯。可以先看小山子、短篇文章,从那里引起兴趣,然后再看七八万字的,然后再看那个几十万字一本的书。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因此,我们要弘扬河源红色文化的精髓,不仅要养成学习科学理论的习惯,更要养成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价值

经考察,河源丰富的红色文化主要集中于紫金县、龙川县等地。从实物形态来看,主要有:紫金县总农会旧址、紫金县学生会旧址、紫金县农民协会旧址、紫金县青年联合会旧址、刘尔崧烈士故居、刘尔崧烈士纪念馆、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血田”遗址、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苏区革命史展览馆、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龙川县博物馆等。这些实物形态充分反映出河源地区的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在大革命时期全部奋斗的历史。全力保护好这些实物形态的红色文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奋斗的历程中,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即:善于用自己的历史来培养与教育年轻人。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除了已有的文字材料之外,还应有非文字材料,得有图片、实物甚至音响等。而河源所保存的大量红色文物,对于河源来讲,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它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亲身感受到来自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教育,其社会效应远比一般的口头说教高出数倍。

(三)旅游价值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亦随之增长。其中,旅游出行已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在人们旅游出行的各种方式中,现在比较通行的方式主要有: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其中,绿色旅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乡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与绿色旅游相对应的是红色旅游。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对于河源来讲,我们在保护好现有的红色文物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红色旅游方面的社会作用,让其旅游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历史价值

我们通常讲,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宣扬“历史无用论”的观点却大有人在。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就是一部书。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之外,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需要历史文化方面的养料。可以说,每个人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我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应是历史的研究者与学习者。没有历史,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历史是靠人来推动的。历史与人的意志具有不可分性。就河源红色文化而言,现存的大量红色文物实际上就是无数革命先烈在开展革命活动过程中革命意志的体现。它们完好无损地存在,本身就在诉说着一段不同平常的历史。

(五)文化价值

从文化方面的价值来看,河源红色文化给我们以多方面的昭示:

1.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珍贵历史。有流血,有牺牲,也有成功的喜悦。

2.它昭示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道理。不论是高层的中国共产党人,亦或是以“东江三杰”为代表的河源人,在其奋斗的历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正是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从而为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河源在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困难面前,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作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所保有的本色。

4.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河源红色文化表明,革命事业的开展,不能依靠少数人,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因此,为了革命事业的顺利开展,先进的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宣传的效应,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深入工厂农村、深入机关学校,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介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以唤起更多的民众参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来。

综上所述,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奋斗历史的一段珍贵缩影,蕴含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务必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让河源红色文化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纲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陈峰、高敏编著:《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十七大》,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3】东江地区所辖范围,主要包括广东省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即现今汕头市、潮洲市、揭阳市、梅州市、汕尾市五个市的全部和惠州市、河源市的大部,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详见陈永红著:《东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东党史》2000年第4期,第8页。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5】倪兴祥编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6】中共紫金县委宣传部编:《紫金县革命斗争史料》(内刊)。

【7】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资料选编》(内刊)。

【8】中共龙川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黄居仁研究材料汇编》(内刊)。

【9】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编:《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革命史料简介》,第10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中共党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标签:;  ;  ;  

浅析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