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动力学论文_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大陆,青藏高原,花岗岩,地块,腾冲,祁连。

大陆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1](2019)在《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2](2018)在《“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宜居星球”——大陆动力学第六次研讨会在青岛成功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宜居星球"——大陆动力学第六次研讨会于10月8日—10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华南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承办.会议吸引了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100多名学者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张昕[3](2018)在《华北板块南缘伏牛山花岗岩成因及大陆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的成因与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伏牛山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研究该岩体对研究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伏牛山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伏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过程,取得如下主要进展:伏牛山岩体为多期次岩浆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肉红色中粗粒一不等粒花岗岩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锆石U-Pb定年表明岩体形成于侏罗—白垩纪,并经历了 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45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似斑状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6.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265Ma,推测其物质来源以壳源物质为主。第二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30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不等粒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4.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125Ma,推测物质来源仍以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为主,同第一期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相近。第叁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10~120Ma,形成肉红色中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要形成期。两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都是Ⅰ型。中粒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平均值为-9.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761Ma,反映了源岩与前两期花岗岩稍有不同,可能以晚古元古代壳源为主,混合有少量的新生地壳成分。但是第叁期中细粒花岗岩εHf(t)平均值为-3.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370Ma,推测其源岩与其它期次的岩石不同,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同时混合有古元古代地壳成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完成了:1)锆石U-Pb年代学填图,发现第一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东部,第二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西部,第叁期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体。2)锆石Hf同位素填图,发现岩体的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中西部部分花岗岩的源岩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有古老地壳成分。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在150~125Ma呈SSW方向俯冲,对秦岭地区产生远程效应,因此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秦岭造山带断裂构造再次活动,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这些岩浆呈脉动式上侵形成花岗岩。至120~110Ma时期,太平洋板块呈NWW方向俯冲并后撤,扬子板块及华北板块沿秦岭造山带发生右型走滑拉分,两者共同促使巨量的上涌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形成巨量的准铝质花岗岩浆。这些岩浆沿着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裂隙上侵至地壳浅处,形成如今所见的伏牛山岩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8-05-25)

王楠,吴才来,马昌前[4](2017)在《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花岗岩浆作用一直是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记录了地球动力学深部过程的信息,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了解板块汇聚环境的陆壳生长和再造以及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北祁连造山带是一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先后经历了洋盆的打开到闭合,敦煌地块则是主要由前寒武纪TTG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北祁连造山带和敦煌地块分别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东南侧和西北侧,且均出露有大面积的古生代花岗岩体。本文以阿尔(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赖绍聪,朱韧之[5](2017)在《四川泸定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泸定地区火山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在现今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该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72.4±5.5)Ma,属于新元古代火山岩。岩石SiO2质量分数介于59.18%~72.44%,为一套典型的岩浆弧成因亚碱性高钾钙碱系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Nb和Ta强烈亏损,w(Nb)/w(Th)值为0.72~1.77,w(La)/w(Nb)值为3.12~7.36,w(Ta)/w(Yb)值为0.13~0.29,w(Th)/w(Yb)值为1.06~5.21,明显不同于大陆裂谷型火山岩组合以及与地幔柱相关的火山岩组合。岩石N(~(87)Sr)/N(~(86)Sr)值为0.737 169~0.743 441,N(~(143)Nd)/N(~(144)Nd)值为0.512 091~0.512 549,N(~(206)Pb)/N(~(204)Pb)值为18.670 1~18.882 3,N(~(207)Pb)/N(~(204)Pb)值为15.663 3~15.677 4,N(~(208)Pb)/N(~(204)Pb)值为38.717 2~39.177 4,εNd(t)值为-2.76~6.00,这充分表明在新元古代时期本区的构造背景为岛弧系统。由俯冲作用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引起大陆边缘弧地壳熔融,形成了泸定地区这套陆缘弧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绪本,高原,王志,余嘉顺[6](2017)在《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地震特性与大陆动力学、壳幔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深部电性结构及密度结构等研究方向.本文将从这几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享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少伟[7](2017)在《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地块作为新特提斯洋东向俯冲及随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地区,发育大量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大洋俯冲和陆陆碰撞过程中岛弧地壳岩浆响应及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记录。然而,相比北向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东向俯冲碰撞过程、动力学机制、岩浆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次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事件在北向和东向岩浆岛弧地区形成了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中新生代花岗岩类:冈底斯岩浆带花岗岩类多数具有亏损的Hf同位素特征,腾冲地块花岗岩类多数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特征;此外,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以及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导致拉萨地块发育一套中新生代火山岩-林子宗火山岩,但腾冲地块缺少同期的火山作用。因此,形成新特提斯洋东向和北向俯冲以及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活动差异的动力学机制是什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选取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探讨俯冲碰撞过程中大陆边缘岛弧地区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尝试从岩石学角度解析新特提斯东向俯冲及陆陆碰撞的过程,反演此过程中壳幔热结构演化。本文选取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典型花岗岩体(古永岩体、户撒岩体、邦湾岩体和昔马-铜壁关岩体),针对这些花岗岩类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和Sr-Nd-Pb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阐明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年代学格架和时空演化特征,探讨新特提斯洋俯冲以及陆陆碰撞过程与花岗岩类成因之间的关系。本文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质岩浆活动集中在76Ma-50Ma,可分为两个形成阶段:76Ma-64Ma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55Ma-50Ma形成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腾冲地块典型花岗岩体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古永岩体西侧花岗岩形成年龄为65±1Ma~64±1Ma,已有资料表明岩体东侧结晶年龄为76Ma-68Ma,但东西两侧岩性均一,均为花岗岩;户撒岩体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64±1Ma;邦湾岩体为一复式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1±1Ma~49±1Ma,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50±1Ma;昔马-铜壁关粗粒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为54±1Ma~51±1Ma;邦湾花岗闪长岩和昔马-铜壁关粗粒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中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结晶年龄分别为50±1Ma和52±1Ma~51±1Ma;昔马-铜壁关地区镁铁质岩浆活动的产物包括变质辉长岩和细粒石英闪长岩,结晶年龄分别为51±1Ma和53±1Ma。根据花岗岩类年代学和岩石学的特征,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时限为76Ma-50Ma,可以被分为两个形成阶段:①晚白垩世-早古新世(76Ma-64Ma)形成古永花岗岩和户撒花岗闪长岩,均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征;②早始新世(55Ma-50 Ma)形成那邦钙碱性花岗闪长岩,昔马-铜壁关高钾钙碱性粗粒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邦湾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中那邦花岗闪长岩数据引自文献。昔马-铜壁关粗粒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邦湾花岗闪长岩中存在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区域上发育同期的基性岩,表明早始新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镁铁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2.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古新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分特征显示,古永花岗岩为地壳富泥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户撒花岗闪长岩为古老地壳物质和新生地壳物质混合物部分熔融的产物;早始新世花岗质岩浆作用代表了地壳不同层次的深熔作用,黑云母花岗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幔源镁铁质岩浆和壳源花岗质岩浆混合的结果,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中含有大量代表同期镁铁质岩浆活动的暗色微粒包体,指示早始新世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事件晚白垩世-早古新世花岗岩类以相对高硅的古永花岗岩和低硅的户撒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古永花岗岩 SiO2为 70.64%-76.45%,K2O 为 4.14%-5.08%,A/CNK 值为 1.01-1.1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具有多变的CaO/Na2O比值(0.1-0.7),高的初始Sr比值(0.706511-0.711753),εNd(t)为-9.2~-11.6,是古老地壳富泥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户撒花岗闪长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64.50%-66.99%)和K2O(3.10%-3.78%),高的Na2O(3.44%-3.85%),A/CNK为0.96-0.97,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系列,高的初始Sr比值(0.716496),εNd(t)为-16.5,但锆石Hf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介于3.4和-18.1之间,是古老地壳物质和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合物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区域上还存在少量新生地壳物质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高硅花岗岩。晚白垩世-早古新世花岗岩类的源岩以古老地壳物质和少量的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根据起源于下地壳的户撒花岗闪长岩Sr/Y比值判断,腾冲地块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时为减薄的地壳。早始新世花岗岩类岩性多样,SiO2含量(54.08%-75.41%)变化范围较广,在下地壳形成深部熔融区,是地壳中不同层次的岩浆产物,以邦湾岩体和昔马-铜壁关岩体为代表。邦湾岩体为复式岩体,由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74.33%-75.41%)和 K20(5.57%-6.23%)含量,A/CNK 值为 1.00-1.09,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具有高的CaO/Na2O和Al2O3/TiO2比值,低Mg#值,高的初始Sr比值(0.710526-0.713002),Nd-Hf均呈富集特征,εNd(t)介于-7.4和-9.4之间,εHF(t)介于-0.7和-9.7之间,为古老地壳中的杂砂岩部分熔融所形成。邦湾岩体花岗闪长岩SiO2含量为 67.81%-69.57%,高的 K2O(4.48%-5.95%),A/CNK 为 0.97-1.03,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邦湾花岗闪长岩与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户撒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相比具有相似的出露位置和岩性,但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邦湾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集的K、Rb、Th、U和REE,发育大量指示早始新世镁铁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微粒包体。对比结果说明邦湾花岗闪长岩形成有更加富集组分加入的花岗质母岩浆。邦湾花岗闪长岩高初始Sr(0.712751-0.713073)比值、富集的Nd(εNd(t)值为-9.0~-11.6)和Hf(εHf(t)值为-1.0~-10.8)同位素组分表明,花岗质岩浆的源岩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暗色微粒包体与该地区高钾钙碱-钾玄系列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富集K、Rb、Th、U和LREE,均具有高初始Sr比值和富集的Nd-Hf同位素,表明该地区的镁铁质岩浆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俯冲地幔楔中金云母和褐帘石发生分解,形成熔体/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并诱发部分熔融所形成。因此,邦湾花岗闪长岩是幔源的镁铁质岩浆和壳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的产物。昔马-铜壁关花岗岩类成分变化较大,SiO2含量为54.08%-70.09%,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暗色微粒包体,包括富集黑云母边的和不发育黑云母边的两种类型。昔马-铜壁关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K20含量为2.24%-4.45%,A/CNK值为0.92-1.01,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具有高的初始Sr比值(0.708502-0.709175)和富集的Nd同位素(εNd(t)值介于-5.2和-6.5之间),多变的锆石Hf同位素比值(εHf(t)值介于1.9和-7.5之间),并且斜长石出现反生长环带。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昔马-铜壁关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镁铁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的产物。花岗质岩浆的源区物质主要由古老地壳物质、同期镁铁质岩浆和新生地壳物质组成。变质辉长岩的εNd(t)值为-3.4,εHf(t)值介于1.8和10.9之间,Nd-Hf同位素的解耦是由于结晶的镁铁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之间反应和混合所造成的,镁铁质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物质。花岗岩类中暗色微粒包体是演化的镁铁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的产物,不同形态的包体代表了镁铁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不同阶段的反应,在镁铁质岩浆进入花岗质岩浆发生快速冷凝后,其结晶的矿物会与花岗质熔体之间发生反应,比如角闪石和熔体反应形成黑云母,在此过程中包体发生分解进入花岗质岩浆中,使其Ca+Fe+Mg含量升高。3.早始新世SiO2含量为60%-70%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由西向东富集组分逐渐增加,与同期基性岩的成分变化同步腾冲地块作为新特提斯洋东向俯冲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具有成熟的地壳。早始新世SiO2含量在60%-70%的花岗岩类(包括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由西向东富集组分逐渐增加,如K、Th、U和LREE等元素,Sr同位素比值逐渐升高,Nd和Hf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但Pb同位素比值却逐渐小,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与基性岩的成分变化是同步的,由西向东,花岗岩类从富Na变为富K,基性岩由低钾拉斑系列变为高钾钙碱-钾玄系列。综合邦湾岩体和昔马-铜壁关岩体花岗岩类岩石成因,本文认为在具有厚地壳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地区,中酸性岩成分变化是由于起源于地幔楔的不同镁铁质岩浆和起源于陆壳的花岗质岩浆混合形成,这种成分变化受控于混合时镁铁质岩浆的化学成分变化。4.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岩浆活动向西迁移,壳幔热结构由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冷壳-冷幔转变为早始新世冷壳-热幔,是由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所引起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岩浆岩主要出露在盈江县以东地区,早始新世岩浆岩主要出露在盈江县及以西地区,从晚白垩世到早始新岩浆活动逐渐向西迁移。晚白垩世-早古新世岩浆岩以壳源花岗岩类为主,区域未见该期基性岩;早始新世岩浆岩以花岗岩类和基性岩共存为特征,并且花岗岩类中存在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和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分,说明幔源物质参与壳源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组合的变化说明腾冲地块作为新特提斯洋东向俯冲以及印度-亚洲大陆东向碰撞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俯冲洋壳和岩石圈地幔的热状态由晚白垩世-早古新世的冷壳-冷幔结构转变为早始新世的冷壳-热幔结构,而这种转变的动力学机制是印度-亚洲陆陆碰撞,再次证实印度-亚洲大陆东向初始碰撞时间约为55Ma。(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8](2016)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赖绍聪,男,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组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首批"叁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贰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奖"(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6年08期)

戈珊珊,张晗[9](2016)在《寻找打开地球之谜的钥匙——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打开地球之谜,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让人地能够和谐共存成为当前地质学家共同追逐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6年08期)

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张泽明,曾令森[10](2016)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叁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综述和集成上述成果是为了与同行们交流磋商,进一步共同发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向国际地学前沿的冲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大陆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宜居星球"——大陆动力学第六次研讨会于10月8日—10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华南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承办.会议吸引了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100多名学者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陆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宜居星球”——大陆动力学第六次研讨会在青岛成功举办[J].地球科学.2018

[3].张昕.华北板块南缘伏牛山花岗岩成因及大陆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4].王楠,吴才来,马昌前.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7

[5].赖绍聪,朱韧之.四川泸定地区新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

[6].王绪本,高原,王志,余嘉顺.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2017

[7].赵少伟.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17

[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

[9].戈珊珊,张晗.寻找打开地球之谜的钥匙——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赖绍聪教授[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

[10].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张泽明,曾令森.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地质.2016

论文知识图

横跨银川盆地的GPS运动速度(剖面投影...横跨天山造山带的地壳上地慢S 波速度结...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和纯橄岩的...盆地的深地震反射结构和构造解释图燕山期以来东亚大陆动力学示意图

标签:;  ;  ;  ;  ;  ;  ;  

大陆动力学论文_董云鹏,张国伟,孙圣思,张菲菲,何登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