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浅析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方明1余琼2彭第庆3

(1.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3.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44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下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一部分介绍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状况;第二部分介绍民办教育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解决民办教育在当下所面临的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发展战略

一、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从层次结构来看,民办高校目前仍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高职院校数量远远多于本科院校,专科在校生远远多于本科在校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5月,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共1851所,其中国家承认学历民办高校295所。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322所。

(二)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独领风骚。无论从办学层次还是在校生规模来看,均较大幅度地超过了民办普通高校。2008年独立学院320所,在校生1861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168万人,专科生20194万人;2006年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46170万人,其中本科生126145万人,专科生20125万人。与2006年相比,独立学院数量没有变化,但是本科生增加了39123人,专科生增加了0169万人。与民办普通高校相比,2007年独立学院学校数多出21所,全部在校生多出23155万人,本科在校生多出144156万人。

(三)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机构数和各类注册学生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134万人;2006年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94所,各类注册学生9319万人;2005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各类注册学生109115万人。无论是机构数,还是各类注册学生数,均呈逐年萎缩之势。2007年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数比上年减少了88所,各类注册学生数

减少了6156万人。

(四)民办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化。以民办本科高校为例。本科高校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共有7所,其他为山东5所,浙江4所,河南、广东各3所,福建、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江西各2所,其余北京、河北、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海南、宁夏各1所。43所本科高校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中,最多7所,最少1所,还有11个省市自治区还没有设立民办本科高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目前在层次、规模、结构、布局等方面形成的特点,可以说是利弊共存,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动态变化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以为还在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导向和控制所致,也在于各省级地方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在中国国情下,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设计、行政管理和战略规划,影响甚至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民办高等教育的现实格局,也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水平。

二、民办教育在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民办教育产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认识不一、褒贬不一、参差不齐、优劣共存等问题;但近年来,在广大民办教育战线同仁们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之下,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之下,已经基本渡过了最为初始的“哺乳期”,已成为一棵初现生机、茁壮成长的“幼苗”。当前,民办教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一)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并为满足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缓解适龄青年升学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社会接受度仍然不高,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公办最优”观念的束缚。加之我国公办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规定,高校必须按批次录取,这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源受到影响。致使人们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是最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是高收费的高等教育、是差生的高等教育”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人们观念的影响。

(二)基础薄弱,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建立的,是在没有很好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为了满足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在产生之初,由于各种条件准备不足,致使发展基础差,缺乏发展后劲。从师资方面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共同特点是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而且即使在为数不多的专职教师中,能够把民办高校作为自己人生事业,安心从教的也并不多,因为从整体上说,民办院校教师的待遇远不及公办高校。这种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不合理和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规范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兼职教师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而在仅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当中离退休教师居多,其余是社会上招聘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就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从经费方面看,民办高校的生均经费很低,远不及公办高校,甚至相差很大。这造成学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困难重重。如在校园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只有想法而不能落实。况且,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现实中,民办高校除了向学生收取有限的学费以外,几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补贴,其他捐助形式收入也几乎没有,许多民办高校完全依靠学费等非固定资金的滚动发展来维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经费匮乏已成为了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招生方面来看,公办高等学校享有优先录取的特权,民办高等学校只能在最后批次招生,这就导致了民办高等学校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得到保证。生源不足,资金就会短缺,不能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民办高校为了能招到学生,维持生存,分数线一降再降,一直这样恶性循化下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另外,公办高等教育确定了基本合理的收费标准,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比公办高等教育高,加之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难以认同,在人们心理不接受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步履艰难。

(三)理论研究薄弱,导致民办高等教育依靠经验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任何缺少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初期发展阶段,就面临着缺乏理论指导的尴尬局面。虽然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遵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依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民办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尚显薄弱,具体表现在研究队伍小,课题立项少,研究阵地少。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刊物较少,①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能及时发表,或能够发表的文章十分有限,进而导致民办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家决策中的影响不大,很多情况下,决策只能依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在理论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始发展的。在民办高等教育内部,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规划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②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根基不稳,使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持怀疑态度。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研究的超前性和预警作用,进一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办好民办教育的想法和建议

目前,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因此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提高我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办好民办教育,我想提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相关配套制度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但是根据现实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政策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比如在2003年开始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在2004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对“如何合理回报”提出具体的操作性政策,而是要求“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第三十八条)。在2007年施行的《民办高等学校管理若干规定》中也只是原则性的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第三条)。”所以“合理回报”这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法律条文,由于没有相应的操作性政策,至今仍没有在办学活动中予以具体落实,也没有起到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有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学校的企事业性质、资产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也应尽快出台一系列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分类配套政策,支持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在目前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民办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真正还学生于“主体地位”为宗旨。民办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优质的教育、优质的服务来吸引生源;以人员的精干、运转的高效来降低办学成本;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惟有如此,民办学校才能站住脚,才能壮大自己。

(三)稳定教师队伍。

为了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加大专项拨款,用于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师的引进。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大力度,打破常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步伐,加快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现在已有民办高校在引进教师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年薪、住房、工作量、考核、奖励和科研经费等各项标准,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引进师资的同时,民办高校应该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按照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妥善解决青年教师普遍关心的职称评定、教龄计算、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当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思路和模式,民办高校聘用适当的兼职教师,既是承担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特色的体现。兼职教师的加入,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新的办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经验、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改善了民办高校师资结构,促进了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还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学校

影响力,增加社会认可度。

(四)加强和改善民办教育的管理模式。

民办教育的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这些法律、法规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家族化管理”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模式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加强和改善以上2种管理模式,坚决杜绝“家族化”的管理机构,在用人机制上要大胆放手,知人善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学校才有生机和竞争力,才能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卢蔡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4-5.

[3]徐亚,沈维梅.大众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141-143.

[4]方勇.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问题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8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

[6]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民办教育研究,2005,(4).

作者简介:方明,男,1985年8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生;余琼,男,1980年10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彭第庆,男,1981年10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标签:;  ;  ;  

浅析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