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子发生论文_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子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发生,花粉,铁线,拟南芥,毛茛,皮质醇。

配子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李伟[1](2019)在《大叶铁线莲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线莲属植物在花部形态和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遗传背景相对复杂。因此,在杂交育种前对其进行胚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叶铁线莲具雄株和两性花植株。雄花中,雄配子体发育偶见败育现象;而两性花中多数花粉发育异常,形成功能性雌花。正常发育的两性花中,雄蕊较雌蕊先发育完全。花药4室,具腺质绒毡层,偶见变形绒毡层。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以四面体型四分体为主,偶见左右对称型。成熟花药中,花药壁由纤维状加厚的表皮及药室内壁构成,花粉粒为2-细胞型,近球状,散沟型。子房1室,内含少量退化胚珠及1个发育正常的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蓼型胚囊,具线形大孢子四分体及双核反足细胞。大叶铁线莲可能处于相对进化的过渡地位。在杂交育种中,建议以雄花植株作为父本,两性花植株仅用作母本;在两性花花芽大小为0.5–0.8 cm时进行去雄处理。(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卢雪佳,刘方炎,高成杰,李昆[2](2019)在《车桑子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车桑子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进行观察,探讨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和明确其胚胎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车桑子花柱有花柱道,子房3室,中轴胎座,横生胚珠,每心室两枚胚珠,双珠被,厚珠心,无承珠盘。(2)位于珠心表皮细胞下的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产生造孢细胞,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靠近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消失,靠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大孢子发生类型为单孢子发生型。(3)单核胚囊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7细胞8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4)花器官形态的变化和大孢子发育过程有一定联系,可根据雌花形态特征大致判断大孢子发育时期。研究认为,车桑子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胚囊不中空、游离核不进一步细胞化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宗航,田博文,张瑞,赖振雨,周子惠[3](2019)在《动物配子体外发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子是新个体的起源,也是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驱动力。配子体内发生需要经过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增殖,迁移到生殖嵴,分化成为成熟配子的严格过程。配子的体外发生是干细胞体外诱导形成的性原细胞,在体外完整地经历减数分裂并发育成熟的过程。由于配子发生过程受到很多基因控制以及多种胞内胞外化学物质的复杂调控,所以完整的人(Homo sapiens)的配子体外发生过程一直未成功。但近年来该项技术在小鼠(Mus musculus)以及鸡(Gallus gallus)等动物取得突破性进展,雌雄配子实现了体外发生并结合发育成新个体,该项技术的成功将推动生殖生物学的发展。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动物配子体外发生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郑巧园[4](2019)在《11β-羟化酶(Cyp11b2)在罗非鱼配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脊椎动物都具有雌、雄两种性别,雌性的性腺为卵巢,而雄性为精巢。性腺具有配子发生和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功能,配子发生是一个由生殖细胞向成熟配子即卵子和精子分化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类固醇激素对硬骨鱼类乃至整个脊椎动物的配子发生、成熟及育性都具有重要作用。11β-羟化酶是一种类固醇合成酶,由隶属于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B亚家族的cyp11b2(Cytochrome P450,family 11,subfamily B,polypeptide 2)编码,cyp11b2在斑马鱼中命名为cyp11c1。在人和哺乳动物,该基因催化糖皮质激素醛固酮的合成,其突变会导致多种疾病症状的产生。在硬骨鱼类中,cyp11b2参与鱼类特有的雄激素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和内源糖皮质激素皮质醇(Cortisol)的合成,分别在精巢和头肾中表达。与哺乳类不同,鱼类主要的雄激素不是睾酮(Testosterone,T),而是11-KT。雄激素能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对精子发生、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行为等都有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鱼类,甚至整个脊椎动物,大量有关雄激素作用的报道都集中在激素处理实验及对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er,AR)的敲除实验,还从未有人通过敲除其合成酶来直接研究雄激素对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发生及成熟和育性等过程的影响,更没有分析过11-KT是否对雌性的卵子发生及成熟有作用。皮质醇是鱼类主要的糖皮质激素,有关鱼类糖皮质激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激反应和能量代谢,以及少量在应激状态下皮质醇水平升高对卵子发生的不良影响,皮质醇水平过低或缺失对鱼类卵子发生的影响鲜有报道。实验室前期克隆了cyp11b2,分析了其表达,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发现特异地表达在头肾、肾脏及精巢的莱氏细胞(Leydig cell)细胞,在精巢发育早期检测不到其表达,而在孵化后30天(days after hatching,dah)开始表达,此后表达量一直持续上升直至180 dah。为进一步阐明11-KT及皮质醇在硬骨鱼类配子发生的作用,本论文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动物,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突变了cyp11b2基因并得到纯合突变鱼,分析了cyp11b2基因突变对性腺表型及配子发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纯合突变鱼的获得。通过CRISPR/Cas成功突变cyp11b2基因,靶位点位于第1个外显子上,同时也是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结构域上,选择位于靶位点上的限制性内切酶MluCI用于筛选F0代阳性鱼。待F0代雄鱼性成熟后,与野生雌鱼交配获得F1代杂合突变鱼。选择删除7 bp造成移码突变的杂合突变雌和雄鱼交配获得F2代纯合突变鱼。2、突变雄鱼的性腺表型和精子发生。通过对F1代杂合突变和F2代纯合突变雄鱼性腺表型、精子发生过程和精子特征分析,发现二者表现出基本相同的表型,F2代纯合突变雄鱼表型更为明显。组织学检测发现,90 dah时对照雄鱼的精巢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已经启动,可见精原细胞,初级精母及次级精母细胞。纯合突变雄鱼的精巢仅观察到精原细胞,无精母细胞的存在,血清中T水平显着高于对照雄鱼。在180 dah,组织学检测发现,与野生雄鱼一样,纯合突变雄鱼精巢中能检测到各级生精细胞的存在,精子发生部分或完全恢复。然而纯合突变雄鱼血清中T水平远远高于对照雄鱼。此外,无论是90 dah还是180 dah,纯合突变雄鱼血清中都检测不到11-KT的存在。使用T、11-KT和Cortisol回救处理纯合突变雄鱼,在90 dah,组织学检测发现,11-KT处理组可见精原细胞,初级精母及次级精母细胞,与野生型雄鱼表型一致;T处理组仅可见精原细胞,少量初级精母及极少量次级精母细胞;而Cortisol处理组与纯合突变雄鱼表型一致,仅存在精原细胞,无精母细胞。说明在鱼类11-KT是比T更高效的雄激素,对精子发生的启始过程有重要作用;雄激素(而非皮质醇)不足是精子发生延迟的主要原因。在360 dah,组织学检测和各级生精细胞的定量分析发现,纯合突变导致精小叶呈不规则排列,精子和类固醇生成细胞数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分析发现,纯合突变鱼的性腺成熟系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和精液量都显着降低。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nistry,IHC)结果显示纯合突变鱼精巢中Leydig细胞标记基因(Cyp17a2)的阳性信号显着低于对照组。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检测发现,纯合突变鱼的精子瞬时运动轨迹、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畸形率、鞭毛拍打频率、平均曲线速率(VCL)、平均直线速率(VSL)、精子质量及育性均正常,与对照雄鱼相比无差异。表明11-KT影响精巢结构及精液量,但不影响精子质量及育性。3、突变雌鱼的性腺表型和卵子发生。分别对F1代杂合突变和F2代纯合突变雌鱼性腺表型和卵子发生过程等进行分析。组织学检测360 dah杂合突变雌鱼性腺,发现卵子发生及成熟均正常,卵巢中能检测到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存在,与野生型雌鱼相比,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数目和GSI均无差异,能够自然排卵和正常受精,但是卵径变小。然而,无论与野生型或突变雄鱼人工授精,其胚胎均在受精后2天(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停止发育。单独使用11-KT处理不能回救,而单独使用Cortisol处理能够成功回救杂合突变雌鱼,获得纯合突变鱼。对杂合雌鱼的V时相卵子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皮质醇单倍剂量不足影响卵子中大量基因的表达,特别是zar1、zar1l、tdrd5等大量母源基因的表达出现显着变化。说明杂合突变不影响卵子发生,但是影响卵子质量和胚胎发育,母源皮质醇不足是影响卵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360 dah纯合突变雌鱼组织学检测,发现纯合突变雌鱼的卵子发生异常,卵巢中只存在I、II及少量III时相早期的卵母细胞,未发现III时相后期及IV时相卵母细胞的存在,而对照雌鱼卵巢中存在I、II、III和IV时相卵母细胞。统计分析发现,纯合突变雌鱼的GSI显着低于野生型雌鱼。TUNEL细胞凋亡检测发现,纯合突变雌鱼卵巢中阳性信号(红色荧光)明显多于对照雌鱼。Real-time PCR结果分析发现,纯合突变鱼卵巢中cyp19a1a、foxl2、esr1、esr2b、lhr、fshr、amh、vtg2、vtg3等基因的mRNA表达均显着下调,bmp15、figlα、gdf9、42sp50、zar1、zar1l等基因的mRNA表达均显着上升。与对照雌鱼相比,纯合突变雌鱼血清中雌激素(17β-estradiol,E2)、Cortisol及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的水平均显着下降,肝脏中Vtg的表达也显着下降。使用外源E2回救处理纯合突变雌鱼,卵巢中出现了IV时相卵母细胞,表明E2可以部分回救性腺表型。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cyp11b2突变鱼,发现突变导致雄鱼精子发生延迟,精液量减少,但由于前体雄激素T的补偿作用,精子活力及雄鱼育性未受影响,说明在鱼类11-KT是比T更高效的雄激素。此外,杂合突变雌鱼皮质醇不足影响卵子质量,纯合突变雌鱼皮质醇缺失导致卵黄积累障碍。本研究丰富了雄激素11-KT对硬骨鱼类精子发生的认识,创新性发现皮质醇不足或缺失对卵子发生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涉及的分子机制,说明皮质醇在卵子发生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9)

石艳兰,林宇环,赵元杰,刘清波,易自力[5](2019)在《二倍体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通过采集天然二倍体芒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制作,观察芒的花药发育过程,为芒的生殖生物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然二倍体芒雄蕊3枚,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花药成熟时,中层和绒毡层降解消失,或者仅存痕迹,只剩表皮和纤维层细胞,但此时可观察到部分绒毡层降解延迟现象。(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Ⅱ出现染色体分裂不同步现象。(3)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同一花粉囊的花粉粒发育不同步;雌、雄配子体发育也不同步,且雄蕊先成熟。(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斌,吕自力,单旭东,赵情梅,梁鑫[6](2019)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在人类配子发生及植入前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辅助生殖技术的成熟运用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配子发生和胚胎早期发育是辅助生殖的核心,对配子及胚胎研究的生物手段层出不穷,其中,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为解决这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转录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发掘相关功能基因。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这些差异基因的功能、信号通路和调控网络,为解析不孕不育病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文综述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在卵母细胞成熟、精子发生以及植入前胚胎发育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该技术在辅助生殖方向的应用价值,以期对临床提供分子层面的线索。(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肖伟洋[7](2019)在《叁丁基锡(TBT)对斑马鱼成鱼配子发生和繁殖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是一类具有芳香化酶(Cyp19a1)抑制剂作用的有机锡,被广泛用于杀虫剂、木材防腐剂及船舶防污剂等。过去的有限研究发现TBT能导致多种鱼类配子发生障碍和繁殖行为异常,但是影响配子发生和繁殖行为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为深入研究TBT对鱼类配子发生和繁殖行为改变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以斑马鱼(Danio rerio)成鱼为实验对象,用TBT(100ng/L,500ng/L)对其进行了28天的暴露。研究发现:1.TBT暴露的斑马鱼雌性产卵量下降、孵化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升高;同时,斑马鱼雌性的性腺成熟度(GSI)显着下调。此外,暴露鱼血浆中E2水平下降,卵巢中芳香化酶(cyp19a1a)的mRNA水平下调,暗示TBT可能通过抑制Cyp19a1活性及转录水平,阻断E2合成,从而干扰卵巢的正常发育。研究还发现,TBT暴露后斑马鱼卵巢中早期卵母细胞(PG期)比例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TBT暴露显着上调了卵巢中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如:aldh1a2、sycp3及dmc1)的mRNA水平,暗示TBT可能通过激活减数分裂,导致卵子发生异常。此外,我们还发现生长期卵母细胞(EV、MV、FG期)比例下降;这与肝脏中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的mRNA水平下调吻合,暗示TBT可能导致卵黄蛋白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生长期卵母细胞发育。TBT暴露斑马鱼雄性其精子数量下降、受精率降低,而胚胎死亡率显着升高。组织学分析发现,TBT暴露的斑马鱼精巢中精母细胞数量增多;精子数量减少,并出现严重的空腔化,表明精子发生严重受阻。过去的研究发现,雄激素对精子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暴露后的斑马鱼血浆中E2水平显着下调,而雄激素(11-KT)水平上调,表明雄激素的变化可能并非精子发生障碍的原因。众所周知,鱼类的精子发生包含了生殖细胞增殖、减数分裂和细胞凋亡阶段。本研究发现,TBT暴露雄鱼的精巢中生殖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yclind1、pcna)的mRNA水平显着下调,暗示TBT可能干扰生殖细胞增殖;相反,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如:aldh1a2,sycp3及dmc1)的mRNA水平显着上调,这与组织学发现的精母细胞数量上升吻合。然而,减数分裂标记基因cyp26a1的表达则显着下调,暗示生殖细胞可能被阻断在精母细胞期,这与精巢中精母细胞增多、精子数量减少的结果一致。有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也在精子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发现,TBT暴露后精巢中与细胞凋亡内源途径(bax/bcl-2)和外源途经(tnfrsf1a/tnfrsf1b)相关基因均显着上调,表明:TBT可能通过内源和(或)外源途径,增强生殖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精巢中精子数量减少,并出现大量空腔的重要原因之一。2.TBT暴露显着抑制了斑马鱼雌性和雄性的繁殖行为(如“相遇次数”、“雌雄鱼进入产卵区的时间”等),这与TBT暴露后,雌雄性斑马鱼血浆中E2水平的下降一致。由于E2(如脑中合成的雌激素)在斑马鱼繁殖行为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E2水平的下降可能是繁殖行为异常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时,雌雄斑马鱼脑中参与繁殖行为调节的相关基因(如:cyp19a1b、gnrh-3、kiss2)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暗示TBT可能通过干扰斑马鱼脑中GnRH/Kisspeptin系统,导致斑马鱼繁殖行为异常。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TBT暴露雌鱼脑中参与5-羟色胺(5-HT)合成的相关基因(kiss1、pet1、tph2)表达均显着下调,暗示TBT暴露通过抑制斑马鱼脑中5-HT合成,导致斑马鱼雌性非繁殖行为增强,从而间接干扰繁殖行为。此外,TBT暴露后,斑马鱼雄性与嗅觉系统相关的标记性蛋白ompb的mRNA水平显着下调,与繁殖行为异常一致。综合上述结果,TBT不仅严重干扰了斑马鱼雌雄性的配子发生,导致配子发生障碍,影响配子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导致诸多繁殖行为异常。这些影响将不可避免对鱼类产生严重的生态学后果,其生态风险值得警惕。(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卢雪佳,刘方炎,高成杰,李昆[8](2019)在《车桑子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干热河谷区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胚胎学特征及其结籽率低的原因,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对车桑子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和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车桑子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完整的花药壁从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2~3层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绒毡层类型是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期,中层、绒毡层均退化消失。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同时型胞质分裂;四分体为四面体型结构。成熟的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近球形,外壁密布颗粒状纹饰,具有3条不构成合沟的萌发沟。雄性生殖发育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可能是干热河谷地区车桑子结籽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艳杰,任文秀,孔冬瑞[9](2018)在《地椒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增加唇形科胚胎学资料,为澄清百里香属系统学位置提供胚胎学依据,为百里香的引种驯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常规的石蜡切片法。【结果】花药具四小孢子囊。花药壁为双子叶型的发育方式,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以及绒毡层4层细胞构成。药室内壁细胞以及部分药隔细胞细胞壁具纤维性加厚。腺质绒毡层细胞具二核,药隔向花粉囊内突起形成具绒毡层功能的花粉囊类胎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属于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是叁细胞型,具6个萌发沟。花粉粒败育普遍。【结论】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尤其花粉粒具叁细胞和6个萌发沟支持分子系统中将地椒所在的百里香属从野芝麻亚科转移至荆芥亚科的处理,花粉败育可能是导致地椒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曹玲[10](2018)在《植物ICKs在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CKs/KRPs(Inhibitors of cyclin-dependent kinase/Kip-related proteins,以下简称ICKs)是植物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的抑制因子,能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分裂进而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拟南芥基因组中有7个ICK基因,由于成员之间功能上的冗余性,目前对植物中ICK基因家族的功能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功能特异性还缺乏深入了解。本实验室先前对ICK1/2/5/6/7的T-DNA插入五突变体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旨在创建ICK T-DNA插入六突变体和七突变体的基础上,系统研究ICK基因家族所有成员的敲除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一个拟南芥六突变体ick123567和七突变体(所有ICK基因被敲除)表型分析显示,与五突变体ick12567和野生型相比,七突变体的植物幼苗鲜重和粒重显着增加。多种非生物胁迫处理,包括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氯化钠、蔗糖、paraquat和S-甲基甲烷硫代磺酸,野生型和七突变体的根长及生长量之间的差异不显着。ICK七突变体角果变短、每个角果种子数减少。细胞学观察发现,七突变体中有47%的胚珠败育,而五突变体ick12567、六突变体ick123567和野生型中胚珠正常。正反交结果显示七突变体作为母本时才能观察到短角果的表型,说明这个表型是由于雌配子体发育缺陷造成的。对处于雌配子体发育第7时期(FG7)的胚囊发育观察表明,野生型胚囊在授粉之前叁个反足细胞降解;而七突变体胚囊中除了正常的配子外,还有额外的细胞核,这些细胞核可以被区分为是具有一个卵细胞、一个中央细胞和两个助细胞的两套、叁套或者四套的配子体,不同配子体间有时可见清楚的界限,表明突变体胚珠中有多个独立的胚囊存在。利用卵细胞标记pEC1.1::GUS和中央细胞标记pFIS2::GUS确定了七突变体胚珠中多个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的存在。功能大孢子时期,野生型胚珠只观察到一个功能大孢子。七突变体中,有30%的胚珠观察不到功能大孢子,而其余70%胚珠中可观察到1-3个功能大孢子,极少胚珠中有4个。在FG2时期,野生型胚囊中有一对典型的细胞核,七突变体中有1-4对细胞核,每对细胞核之间界限分明。但在2-I阶段的胚珠中,野生型和七突变体中均只有一个大孢子母细胞。这些结果说明,七个ICK基因的敲除导致多个功能大孢子的形成并且能继续发育成多套雌配子体。开花后叁天,野生型胚珠有一个胚和形态一致且分布在整个胚囊中的胚乳细胞核,而在七突变体胚珠中观察到胚乳中有不同类型的细胞核,或两个或叁个独立的胚乳囊室,并且有双胚的存在。在携带pEC1.1::GUS标记的七突变体开花后叁天的胚珠中,除了胚能观察到GUS染色外,在合点端有1-2个不同的点也可观察到GUS染色,说明受精后叁天胚珠中没有受精的额外卵细胞依然存活在胚囊中。与双胚发育一致,七突变体中有2%的种子可以观察到双胚苗。经野生型和携带有中央细胞标记(pFIS2::GUS)的七突变体混合花粉授粉的七突变体,其后代中双胚苗的基因型检测发现每一对双胚苗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型,表明双胚苗是两个卵细胞分别接受两个不同花粉管所释放的精子细胞经受精产生的。互补实验证明,单个ICK4或ICK7基因组片段导入七突变体中均能回复其突变表型。本研究证明了IC 基因不仅调控植物生长的细胞周期调控,还在非功能大孢子细胞的退化过程起重要作用。正常植物中多个ICK基因功能上的冗余性,可以确保每个胚珠中只形成一个功能大孢子和一个雌配子体以及随后胚的正常发育。(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配子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车桑子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进行观察,探讨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和明确其胚胎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车桑子花柱有花柱道,子房3室,中轴胎座,横生胚珠,每心室两枚胚珠,双珠被,厚珠心,无承珠盘。(2)位于珠心表皮细胞下的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产生造孢细胞,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靠近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消失,靠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大孢子发生类型为单孢子发生型。(3)单核胚囊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7细胞8核的成熟胚囊,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4)花器官形态的变化和大孢子发育过程有一定联系,可根据雌花形态特征大致判断大孢子发育时期。研究认为,车桑子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胚囊不中空、游离核不进一步细胞化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导致车桑子自然结籽率低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子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李伟.大叶铁线莲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J].植物学报.2019

[2].卢雪佳,刘方炎,高成杰,李昆.车桑子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J].植物研究.2019

[3].宗航,田博文,张瑞,赖振雨,周子惠.动物配子体外发生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牛业科学.2019

[4].郑巧园.11β-羟化酶(Cyp11b2)在罗非鱼配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石艳兰,林宇环,赵元杰,刘清波,易自力.二倍体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6].罗斌,吕自力,单旭东,赵情梅,梁鑫.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在人类配子发生及植入前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殖医学杂志.2019

[7].肖伟洋.叁丁基锡(TBT)对斑马鱼成鱼配子发生和繁殖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8].卢雪佳,刘方炎,高成杰,李昆.车桑子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9

[9].王艳杰,任文秀,孔冬瑞.地椒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10].曹玲.植物ICKs在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35].CHD4-NAB-EGR复合物作为抑制性转...分期及命名系统,引自《StagesofR...雌性河蚬配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Fi...雄性河蚬配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Fi...雌雄配子发生雌雄动物配子发生比较图

标签:;  ;  ;  ;  ;  ;  ;  

配子发生论文_杨艺,王娜,王奎玲,刘庆华,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