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反应论文_魏焕景,马如芬,朱博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煤气,催化剂,合金,尖晶石,褐煤,光谱仪,滑石。

变换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魏焕景,马如芬,朱博斐[1](2019)在《煤基制氢装置CO变换反应深度的选择及经济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不同的CO变换反应深度,应用PROⅡ软件对相应的变换流程进行模拟,并计算出各项公用工程消耗、PSA单元解吸气的气量和原料煤的消耗量,折合成费用。从整个制氢装置综合分析其经济性,从而得出较合理的CO变换反应深度。(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沈显荣,孟跃,夏盛杰[2](2019)在《水滑石负载AuCu合金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性能与结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ZnAl水滑石(ZnAl-LDHs)为载体,合成了负载Au和AuCu合金的水滑石(Au/LDHs和AuCu/LDHs)用于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表征了负载型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探讨了不同的Au和Cu物质的量之比(nAu∶nCu)对AuCu/LDHs催化WGSR性能的影响并与Au/LDHs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负载Au纳米颗粒可明显的提升LDHs催化WGSR的活性,而负载AuCu合金后其活性又进一步的提升。当nAu∶nCu=2∶1时具有最佳的催化效率:活性为207.1μmol·gcat-1·s-1,TOF值为1.79 s-1,活化能为31.1 kJ·mol-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探讨了不同的nAu∶nCu对Au的粒径、分散度、覆盖度及反应活性的影响。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加入第二金属Cu形成合金后增大了Auδ+组分在体系中的含量(nAu∶nCu=2∶1时含量最高),这可能是负载体系催化WGSR具有高活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薛继龙,方镭,罗伟,孟跃,陈涛[3](2019)在《Cu-Pt-Au叁元合金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不同掺杂量的Cu-Pt-Au催化剂性质及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机理。首先对Cu-Au和Pt-Au二元催化剂的稳定性和电子活性进行研究,发现Pt-Au催化剂的协同效应较优,稳定性更优,结合能为77. 15 e V,d带中心为-3. 18 e V。当将Cu继续掺杂到Pt-Au合金中构成Cu-Pt-Au叁元催化剂时,Cu_3-Pt_3-Au(111)结合能为77.99 e V,且d带中心为-3. 05 e V,表明其具有较优的稳定性和电子活性。探讨了WGSR在Cu_3-Pt_3-Au(111)上的反应历程,氧化还原机理因CO氧化的能垒达到4.84 e V而不易进行。CHO和COOH两个中间体为竞争关系,且形成CHO中间物时的能垒较小,因此,反应相对容易按照甲酸机理进行。(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吕欣[4](2019)在《固有矿物质对胜利褐煤气化过程中水煤气变换反应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阶褐煤资源丰富,对褐煤的开发利用成为研究重点。本文选取内蒙古胜利褐煤(简称SL),通过惰气气氛700℃炼焦得到褐煤焦、酸洗煤焦和酸洗添加金属离子煤焦,采用工业分析、FT-IR、Raman、XRD、XPS等方法对煤焦进行基础表征,在高纯Ar及(10%CO+90%Ar)两种气氛下利用固定床煤-气化反应装置程序升温考察煤焦的水蒸气气化性能,并对气化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计算分析。从工业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叁种煤焦的干基灰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SL~+-Na-700J明显高于其它煤焦,且固定碳含量最低,SL~+-700J的干基灰分最低,说明HCl洗脱了褐煤中一些矿物质,导致干基灰减少;从FT-IR中可知,HCl洗脱对褐煤焦的内部官能团影响不大;从煤焦的Raman表征数据分析可知,SL~+-Ni-700J的石墨化程度最大,导致平面晶体尺寸最小。煤焦石墨化程度越小,杂原子含量越高,结构越不稳定,反应越有可能发生;从XRD表征数据可知,酸洗添加金属离子煤焦的d_(002)值与SL-700J的d_(002)值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Ca、Na的芳香度f_a数值大于其它金属离子,增大了煤焦的晶面间距,煤焦的有序度减小;从XPS的表征数据分析,叁种煤焦的芳香结构或取代烷烃在77%以上均大于其它基团含量,说明了褐煤焦、酸洗煤焦和酸洗添加金属离子煤焦的主体碳结构是C-C/C-H。在高纯Ar气氛下,煤焦在中低温区(500℃-700℃)的水蒸气气化反应主要受Ca的影响较大,而在高温区(600℃-850℃)的水蒸气气化反应Na的催化气化反应性最强。在浓度为(10%CO+90%Ar)的混合气氛下,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进度ξ显著提高。Ca、Fe及Ca/Fe混合在中低温区(500℃-650℃)对水煤气变换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然而Fe在中低温区(500℃-700℃)对碳的气化反应催化效果不明显,在温区为(750℃-900℃)之间具有很好的气化活性;Ca/Fe混合在温区(600℃-900℃)一直都有很好的气化反应活性,在相同温区下其水煤气变换反应也是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综合数据可以看出,酸洗添加金属离子煤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性顺序为:SL~+-Ca-700J>SL~+-Na-700J>SL~+-Ca/Fe-700J>SL~+-Ni-700J>SL~+-Fe-700J>SL~+-Cu-700J。(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秀玲[5](2019)在《二氧化铈纳米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87年,日本科学家Haruta发现纳米级别的金负载于金属氧化物上对CO氧化表现出一个极好的催化性能后,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对于金催化剂高活性的来源大家争论不休。其中金物种的价态对催化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大家有关各种金物种对催化反应的贡献各持一词,因此对于真正活性位点的确定仍是模糊不清的。前人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难以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研究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在真正的制备中往往无法制得具有单一物种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在同一个催化剂中也可能存在着各种状态的金物种;此外,即使是同一种催化剂,由于制备条件,反应条件等不同,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比较,因此找到一个最优体系以供研究就至关重要;二、催化剂结构表征不够详细完善,以往的一些常规表征手段难以就反应条件下真正的催化活性中心进行实时监测。这就需借助一些原位测试手段加以辅助研究。另一方面,载体氧化物的性质也是影响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氧化铈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稀土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变价性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储存和释放氧的能力,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领域。在本课题中,我们选用CeO2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并通过沉积沉淀法选择合成了不同金负载量的催化剂,详细内容如下:1.二氧化铈负载金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对催化CO氧化的影响原子级分散的金催化剂对低温(L-T)CO氧化的本征活性仍然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此,我们通过沉积沉淀(DP)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含量的金催化剂用于评价其在L-T CO氧化中的反应性。我们从其表现的不同催化行为中发现:这些存在于1%Au/CeO2催化剂中的弱锚定的金原子在反应条件下显示出了增加的反应性,而在0.5%Au/CeO2催化剂中,这些强键合的金原子反应性并无变化。原位(in-situ)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证明在反应过程中金结构发生了转变,并且球差校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STEM)图像也证实了 1%Au/CeO2催化剂活性的增加是由于原子级分散的金变成金团簇。CO吸附光谱结合动力学测量表明,在室温条件下金团簇吸附CO分子的能力要强于金单原子。因此,捕获CO分子能力的差距是造成1%Au/Ce02和0.5%Au/CeO2催化剂活性差异的主要因素。2.二氧化铈负载金催化剂在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中本征活性的探索负载型Au催化剂具有高低温活性、宽活性温区、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水性,因而,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苛刻操作环境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催化剂之一。这里我们同样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了叁个可比的不同金载量的催化剂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研究。通过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程序升温氢气还原(H2-TPR)、X光电子能谱(XPS)和原位DRIFTS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我们通过水煤气变换催化行为发现,随着金负载量的不断增大,WGSR催化活性提高;H2-TPR结果说明不同负载量的Au/CeO2样品中,金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原位DRIFTS结果说明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叁个催化剂中原子级分散的金阳离子均被还原为金团簇。催化剂之间活性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金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分散均匀的催化活性中心增多,从而导致CO的有效吸附和水的解离增强的缘故;定量处理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实验初步证实反应机制为协同机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张燕杰,陈崇启,詹瑛瑛,叶远松,娄本勇[6](2019)在《CuO/ZrO_2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制氢:ZrO_2载体焙烧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不同温度(120、250、350、450℃)焙烧处理的ZrO_2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uO/ZrO_2催化剂;考察了富氢气氛下催化剂的水煤气变换反应(WGS)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O/ZrO_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ZrO_2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火山型"变化趋势,在焙烧温度为250℃时取得最高值。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N_2物理吸附-脱附、N_2O滴定、H_2程序升温还原和CO程序升温还原及质谱跟踪等技术研究了系列ZrO_2载体及CuO/ZrO_2催化剂的结构和还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ZrO_2焙烧温度的升高,一方面,CuO/ZrO_2催化剂的Cu分散度逐渐降低,与ZrO_2具有强相互作用的高分散活性Cu-[O]-Zr物种("[]"表示ZrO_2表面氧空位)逐渐减少;另一方面,Cu-[O]-Zr物种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并诱导催化剂活性表面羟基的还原能力也相应增强(CO为还原剂),即降低了催化剂对WGS反应的起活温度。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ZrO_2载体焙烧温度为250℃(中等温度)时,CuO/ZrO_2催化剂的WGS催化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国庆,裴广贤,张景才,李为臻[7](2019)在《CeO_2对抗烧结Au■MgGa_2O_4催化剂用于水汽变换和催化燃烧反应的促进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多相催化研究领域兴起纳米金催化淘金热以来,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活性强烈依赖于其晶粒尺寸和载体性质,一般认为,金纳米颗粒只有在一定的尺寸范围(2-5 nm)且负载在"活性"载体表面才能发挥出其优异的催化活性.然而,小尺寸纳米金颗粒热稳定性差的弱点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的进程.因此,如何实现小尺寸金纳米颗粒的高温稳定以及构筑金与"活性"载体间有效的接触界面是发挥纳米金优异催化性能的关键.我们曾利用MgGa_2O_4尖晶石载体与金纳米颗粒形成金属-氧化物"异质孪晶"结构,从而实现了将~3 nm的金颗粒稳定在块体金的熔点(1064°C)以上,为小尺寸纳米金的高温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但MgGa_2O_4尖晶石是一种非氧化还原性载体,对水分子或氧气分子的辅助活化作用较弱,因而限制了具有优异高温抗烧结性能的Au?MgGa_2O_4催化剂在水汽变换和催化燃烧反应中的应用.本文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在高温800°C焙烧5 h后的Au?MgGa_2O_4-800℃-5h样品上进行CeO_2助剂的修饰,以提高其对水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活化能力.利用STEM, XRD和EDS-Mapping表征对CeO_2/[Au?MgGa_2O_4-800°C-5h]样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该样品中纳米Au具有优异的高温抗烧结性能, 800°C焙烧5 h并经CeO_2修饰后其颗粒尺寸仍保持在3.1 nm左右,样品中CeO_2的晶粒尺寸约为6 nm,且Au纳米颗粒与CeO_2助剂间形成了有效的接触界面.利用H_2-TPR和XPS表征对该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及电子性质进行分析,发现CeO_2/[Au?MgGa_2O_4-800°C-5h]样品中CeO_2的还原温度相比于CeO_2/MgGa_2O_4对比样品显着降低, XPS结果显示CeO_2添加后Au的化学价态由金属态变为氧化态,表明Au与CeO_2助剂间具有显着的电子转移.同时, CeO_2的添加显着提高了800°C老化后Au?MgGa_2O_4催化水汽变换(CO转化率由~1.5%升到~34.0%, 450°C)、甲烷燃烧(T50降低80°C)和CO氧化(T50降低100°C)等反应活性.为理解CeO_2对Au?MgGa_2O_4的催化性能促进机制,我们选取水汽变换反应为例,利用DRIFTs表征发现CeO_2促进了反应物H_2O的活化,并结合小尺寸Au对CO的活化能力,从而使水汽变换反应顺利进行.本文在MgGa_2O_4尖晶石稳定纳米金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优异氧传输性能的CeO_2作为助剂,提高了该催化剂对水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活化能力,从而获得了对水汽变换反应和催化燃烧反应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CeO_2/[Au?MgGa_2O_4]催化剂.这种"先稳定-后活化"的催化剂设计思路也为今后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的纳米金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丁明屹,李瑜杰,徐子锐,焦超,段圣文[8](2019)在《宽带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技术在络合物与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啁啾脉冲线性调频技术的宽带微波光谱仪在测量分子转动跃迁谱线的效率上较传统的窄带光谱仪优势明显,已成为众多分子转动光谱实验室必备的实验仪器。本研究设计搭建了频率覆盖1~18 GHz的宽带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仪,采用零差式检测方案并结合多脉冲自由感应衰减技术,单次扫描带宽约2 GHz。以稀释在氩气中0.5%的OCS分子为标准样品,宽带微波光谱仪同时成功检测出6种同位素异数体的分子转动跃迁信号。在此基础上,测量了Ar-OCS二元范德华络合物的分子转动光谱,并对叔丁醇与HCl的反应进行了实时监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梁文俊,武红梅,任思达,李坚,何洪[9](2018)在《流向变换-等离子体-催化反应系统降解甲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流向变换-等离子体-催化反应系统在空管与协同催化剂的情况下降解甲苯,讨论了反应系统在不同外加电源频率条件下对甲苯去除性能、能耗和产物生成的影响,主要参数包括甲苯降解率、甲苯去除量、能量密度、能量效率以及副产物臭氧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实验选用的流向变换-等离子体-催化反应系统有助于提升甲苯降解性能和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有利于抑制副产物臭氧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8年12期)

陈作彬,李兴华,范磊,孙飞[10](2018)在《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爆破地震反应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爆破地震反应谱理论能够反映爆破振动作用下结构体的动态响应。选取某项目模型试验测试得到的爆破振动加速度信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波包分析方法将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爆破振动信号的频谱、时频和能量特性。结合反应谱理论得到各节点小波包重构系数的反应谱曲线,反应谱曲线峰值对应的频率与该节点重构小波包系数主频基本一致。当节点频率增大时,反应谱曲线峰值有增大的趋势,且峰值上升和下降部分由缓变陡。将小波包分析方法和地震反应谱理论结合起来,能够得到爆破振动的精细反应谱,为抗爆破振动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爆破器材》期刊2018年05期)

变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ZnAl水滑石(ZnAl-LDHs)为载体,合成了负载Au和AuCu合金的水滑石(Au/LDHs和AuCu/LDHs)用于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表征了负载型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探讨了不同的Au和Cu物质的量之比(nAu∶nCu)对AuCu/LDHs催化WGSR性能的影响并与Au/LDHs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负载Au纳米颗粒可明显的提升LDHs催化WGSR的活性,而负载AuCu合金后其活性又进一步的提升。当nAu∶nCu=2∶1时具有最佳的催化效率:活性为207.1μmol·gcat-1·s-1,TOF值为1.79 s-1,活化能为31.1 kJ·mol-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探讨了不同的nAu∶nCu对Au的粒径、分散度、覆盖度及反应活性的影响。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加入第二金属Cu形成合金后增大了Auδ+组分在体系中的含量(nAu∶nCu=2∶1时含量最高),这可能是负载体系催化WGSR具有高活性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换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魏焕景,马如芬,朱博斐.煤基制氢装置CO变换反应深度的选择及经济性分析[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2].沈显荣,孟跃,夏盛杰.水滑石负载AuCu合金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性能与结构组成[J].无机化学学报.2019

[3].薛继龙,方镭,罗伟,孟跃,陈涛.Cu-Pt-Au叁元合金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4].吕欣.固有矿物质对胜利褐煤气化过程中水煤气变换反应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5].王秀玲.二氧化铈纳米金催化剂催化CO氧化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张燕杰,陈崇启,詹瑛瑛,叶远松,娄本勇.CuO/ZrO_2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制氢:ZrO_2载体焙烧温度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9

[7].任国庆,裴广贤,张景才,李为臻.CeO_2对抗烧结Au■MgGa_2O_4催化剂用于水汽变换和催化燃烧反应的促进作用(英文)[J].催化学报.2019

[8].丁明屹,李瑜杰,徐子锐,焦超,段圣文.宽带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技术在络合物与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9

[9].梁文俊,武红梅,任思达,李坚,何洪.流向变换-等离子体-催化反应系统降解甲苯[J].工业催化.2018

[10].陈作彬,李兴华,范磊,孙飞.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爆破地震反应谱分析[J].爆破器材.2018

论文知识图

信号的GRD时频分布图信号的GRD时频分布图成户i不日日习口书吞任N泪卜占石1卜...由文献[80]总结得到的环戊酮分子在变...信号为FC=2kHz,强度85dBSPL时,从...CuO质量分数对催化剂水煤气变换反

标签:;  ;  ;  ;  ;  ;  ;  

变换反应论文_魏焕景,马如芬,朱博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