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实践教学创新水平评价研究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实践教学创新水平评价研究

王慧/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赵晓军/湖南工学院旅游与设计规划研究所

陈国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工学院旅游与设计规划研究所

【摘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基在于实践教学创新。根据对两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目前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提高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创新;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扩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科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旅游管理专科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随处可见。什么原因呢?应该说即使就业形势严峻,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也不会落到这种田地。为了解旅游管理专科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其中原因,我们对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工学院两所地方高校的2010届旅游管理专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问卷调查涉及两所地方高校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专业专科生180人,共收回问卷138份。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99人,占总数的55.0%;湖南工学院81人,占总数的45.0%。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科生的就业观念逐步适应当前自主就业的新机制,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环境趋好。但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率下降的问题日益明显。

一、实践教学创新是就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在招聘活动越来越重视现场因素、情景因素的今天,对临场反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表达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特别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在就业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看好。

(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根基在于实践教学的创新。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酒店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所以,目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创新实践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要扭转这种状况,就必须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适度、适量地开设研究型课程;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足量开设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课程内容和体系的及时更新,注重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质量。

二、目前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难度加大。一是近几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是几百万,而且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自主择业,这无疑给就业增加了难度。二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到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就业的很少。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以后,大部分企业精简了人员,劳动力相对过剩,也给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带来了压力。四是从当前情况看,劳动力资源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国家、省、市虽然采取了扶持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目前就业的压力还是没有缓解。

2、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旅游管理专科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旅游管理专科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调查统计,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13年已签就业合同的毕业生就业率约76%;2012年就业率为79.5%;2011年就业率为86.2%。据湖南工学院旅游管理的调查统计2013年就业率71.3%,2012年就业率为83.1%,2011年就业率为92.5%。上述两校毕业生就业率已明显下降。

3、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这180名应届旅游管理专科生的调查,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4、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旅游管理专科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旅游管理专科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有动手的能力。对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将专业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34.4%,将自我表达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25.5%,将人际交往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有16.0%。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为66.5%。而大家关注的外语能力,却只有25.3%的用人单位表示看中。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调查显示,有24.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26.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5、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被调查的旅游管理专科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没有帮助。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方面的态度似乎比大学生更明确。在接受访谈的44家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两者存在相关性。

(二)主要原因

1、存在毕业生增加与就业岗位短缺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总量1999年不到100万,2006年超过410万。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同全国一样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以湖南工学院为例,2001年专科生37人,到2006年达到95人毕业,增长幅度达255%。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可供就业的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相反的,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却在下降。往年,旅游管理的学生因其特殊的专业优势,是社会的紧缺人才,近年来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只能改行,或怀揣毕业证走向社会,成为“漂族”中的一员。

2、专业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体现得不明显,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指向性,存在与市场的脱节。当问及“至今未找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有31人(次)回答是缺乏实践经验。据部分毕业生反映,现在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课程,与社会上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弱,就业难。

3、择业观念不切实际,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有偏差。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中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存在不切实际的择业心态,个人的愿望和现实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他们或是渴望高回报,漫天要价,或是眼高手低,做事高不成低不就,或片面追求个性,而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19人(次)回答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太少,不愿去;有8人(次)回答用人单位太小;有16人(次)回答用人单位不在大中城市等原因而没有签订就业合同或达成就业意向。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教师实践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需求形成矛盾。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而我们一些旅游管理的老师实践教学理念陈旧,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保守落后,与社会需求形成矛盾,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完成应学课程,缺乏广博知识的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当前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暴露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顺利地解决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工作的难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提高办学质量。

(一)加大就业宣传力度,扩大就业渠道。要让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的追求就业率。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科生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二)企业要树立“适应即人才”的人才观。企业要从看重人才的绝对水平转变到看重人才能力与企业的匹配性和适应性上来。这种适应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应专业的需要,比如饭店员工的基本要求就是热情、友好、有亲和力、愿意帮助他人等;二是要适应企业的需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比如有的企业就要求员工有责任感、好学、团队精神、忠于企业等;三是要适应岗位的需要,每个岗位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

(三)调整实践教学。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旅游管理设置的调整,可有选择地推行“2+1”的综合培养模式。“2+1”模式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大学培养模式,即把大学专科三年培养期分为两段,前两学年按专业所属学科、第三学年按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设置课程,直接与职业岗位培训教育接轨,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

(四)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倡现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职业熏陶力度。在实践教学方式上,眼下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吸收世界高新科技的文明成果和教育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打通课程之间以及课堂与社会的联系。高度重视个性和主体性,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盘活、用足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开辟学生训练的第二课堂。比如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学习导游业务,以增强现场感和角色意识,使学生学得精,练得好。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企业应创新人才观念.中国旅游报,2006.1.13:6

[2]沈永曦,张静,张青,等.旅游高职办学特色思考.中国旅游报,2006.1.13:7

[3]王猛.北京高校就业率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北京晨报,2006.07.17

[4]陈斯毅.专家视点:为扩大就业提供政策扶持.南方日报,2006-05-16

[5]求解大学生就业难:竞争力是硬道理2006-07-16中国青年报(北京)

基金项目:本文系赵晓军主持的全国旅游服务业校企合作课题一般项目(批文号:全国旅游服务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校工委字[2013]第2号);序号9)和陈国生主持的全国旅游服务业校企合作课题一般项目(批文号:全国旅游服务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校工委字[2013]第2号);序号10)部分研究成果。

标签:;  ;  ;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实践教学创新水平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