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邱欣洁[1]2016年在《广东省城市化时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大量农业人口来到城市,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同时第二第叁产业得到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社会文化建设日益完善。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成为了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点与前沿,且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是中国经济蓝图的一个缩影。研究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两者的耦合关系,结合城市化效率研究并给出建议是本文选题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熵值法、均方差赋权法深入研究1985-2014年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借助耦合协调度研究两者相关性,采用数据包络法研究城市化效率。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环境五个维度测算城市化水平,广东省的空间布局呈现出珠叁角地区远高于周边城市,各市的城市化质量差异显着现象;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双中心的结构,广州的溢出效应弱于深圳;人口的增加带来空间的扩张,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推进。(2)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叁个维度测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两者耦合呈现倒“U”型曲线;从可持续发展潜力出发,广东省内经济发展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了显着的区域不均衡,出现了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化水平的情况,说明广东省在发展进程中大多属于粗放式增长,且城市之间的经济溢出作用不大。(3)在对广东省21个城市进行效率研究时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城市达到DEA有效,两翼与山区的部分不发达城市综合效率为1或者接近1反映其城市化投入不足,加大其城市建设,鼓励地区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在考虑环境污染这一负产出之后,除珠海以外的省内其他城市的环境城市化效率相较于传统城市化效率有所下降;珠叁角地区部分城市存在着要素投入冗余和科技进步无效的问题。

张立荣[2]2015年在《基于规模差异的城市化与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采用时间序列、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率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但时间序列的分析显示,近年来二者相关性越来越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存在不均衡性。

卢秀瑜[3]2003年在《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经济的向前发展,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城市化,成为了国际的热门话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而且对贫困落后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就业空间、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要研究城市化发展情况,就要准确、客观地评测城市化水平,现在世界上广为运用的评估城市化水平的方法是人口指标法,运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另外一种新的方法:复合指标法,仍然在研究当中,还没有广泛运用。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以及我国几个主要的省市地区现今城市化发展情况,尝试运用新方法——复合指标法,来量化城市化程度。探讨新的方法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测定的运用。

贾娜[4]2012年在《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向持续、均衡和稳定的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广东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2010年创造了46013.0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6%,广东经济的走势与方向更能体现出中国经济大的走势与方向。因此,对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研究,不仅对于广东省经济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其他省份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在综述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论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协调、循环演进的互动关系。其次,分析了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偏差分析,并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的理论,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发现了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表明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互促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二者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互促政策建议。

刘汉辉, 侯军[5]2009年在《广东省第叁产业与城市化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广东省统计年鉴的历年数据,根据协整理论对广东省第叁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城市化是第叁产业的Granger原因,第叁产业则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广东省第叁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袁小英[6]2010年在《广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关系。城市化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产业的转移能进一步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有促进作用。研究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在于促进两者的和谐互动发展。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关系为开辟口,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走在前列的广东省为例来进行研究。本文先是论述了广东省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并根据广东省1978-2008年的产业和非农人口数据,定性揭示出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接着采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分析,定量描述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对计量结果加以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广东省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第叁产业和城市化相关性最大,第叁产业结构对于城市化发展有推动作用,城市化提高对于第叁产业结构优化也有明显影响。

龙娟[7]2015年在《广东省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高速公路需求的基础,高速公路建设对提升城市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互相促进、相互依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到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5524公里,通车里程仅次于河南,位居全国第二,而且根据全省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在此背景下,辨明城市化与高速公路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我省各地市城市化与高速公路的发展阶段,理清当前各地市城市化与高速公路发展重点,对于全省城市化和高速公路健康、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化和高速公路相关理论,重点从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特征、城市化测度、高速公路经济带、系统耦合五个角度阐述概括城市化和高速公路耦合理论基础;以城市化和高速公路相互关系为主题,分别从城市化对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对城市化等多个角度分析,重点揭示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的内在关系;回顾广东省城市化、高速公路发展历程,概况总结二者的发展特点。分析表明,广东省城市化和高速公路发展速度快,目前均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二者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地市具体时点进行具体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借鉴系统耦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城市化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角度,高速公路从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运量水平3个方面,构建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判断标准;选取广东省2008-2012年样本数据,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两个角度分析指标变化情况,量化广东省21地市2008-2012年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2年广东省城市化与高速公路指标呈现出稳定的上升势头,珠江叁角洲2子系统多项指标位居前列。到2012年底,城市化与高速公路发展水平呈5个梯队,除汕头、珠海2市外,其余地市19地市高速公路发展水平均高于城市化或与城市化水平相当。而从耦合协调度来看,除潮州、茂名2市外,其余19地市2012年2子系统之间耦合发展态势良好,但不同地市其发展类型、需要重点关注对象不尽相同;针对2012年广东省21地市2子系统量化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二者可持续发展。

叶玉婷[8]2012年在《广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这是个城市化的世纪,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生态环境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广东敢为人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同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本省和谐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促进广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导线,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广东省近10年来(2000年-2009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与和谐发展情况;同时,也进一步采用和谐发展度模型对2010年广东四大区域(珠叁角、东翼、西翼、北部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与比较;最后在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和谐对策。论文总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理论,数据资料来源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讲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胁迫和促进效应;第叁章,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和权重确定的方法;第四章,分析广东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通过广东近10年相关统计数据对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定量综合分析;第五章,分析广东省城市化曲线、生态环境曲线以及二者间的演变发展模型,并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和谐发展度曲线,同时比较分析广东四大区域(珠叁角地区、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情况;第六、七章,为结论与对策,提出促进广东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度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研究不足与展望。

叶淑春[9]2003年在《广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在地理空间中的一组充填式布局,是被赋予等级概念的、功能互补的、具有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组集合,形成了一个结构和谐的、流通顺畅的、交互有序的、整体高效的网络系统。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现代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工业的发展,较为系统地论述城市化的一般机制的理论,主要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的“发展极”理论及由其所衍生的“增长极理论”。“发展极”理论认为,区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它首先体现为区域内若干个发展极的增长,而后,通过这些“极”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体区域的经济增长。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聚集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的提出,较好地从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角度解释了城市化的一般机制,同时,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四种模式。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两个不同的,但其内容又紧密相连的概念。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推动效应,工业化进行时,城市化必然会得到发展,原因有:外部经济效益;聚合经济效益;大市场的吸引力。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具有上述吸引力,使工业向大城市聚集,使得城市逐渐成为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和科技中心,促进现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起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进行。但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存在着非协同性,即城市化的超前性与滞后性。所谓超前性,指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城市化速度远高于其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增长的现象。城市化的滞后性是指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时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带来两方面的显着变化:一是收入的迅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当前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能加快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建设资金,配套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生活的舒适度得到提高,对在农村生活的农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地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是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而且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具有起步晚、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过度城市化,城市首位度畸高等特点。同时,城市化问题也日渐突出,出现了城市贫困化、城市失业、城市环境污染和各种各样的城市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城市规模;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改变偏重城市的倾向,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城市化问题。广东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WP=3>化水平显着提高,领先于全国近18个百分点,但也存在着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等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广东省社会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之后,没有及时地推行有效的城市化政策,原有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要素集聚。主要包括: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不足;行政区划不合理;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地区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研究广东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不能脱离广东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经济特区和珠江叁角洲城市化进程,加快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城市化步伐,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因此,必须:改革相关制度,引导要素集聚;依据省内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状况,制定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策略;加强区域协调,强化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镇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实施“经营城市”;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邓春玉[10]2008年在《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广东省城市化空间均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理论,根据广东省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发展不平衡、空间结构体系不合理、发展能力差距较大、要素空间布局不均衡是其显着特征。从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实施均衡化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和体现功能区发展要求的差别性考核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城市化空间均衡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城市化时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 邱欣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 基于规模差异的城市化与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关系研究[J]. 张立荣. 经济研究导刊. 2015

[3].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D]. 卢秀瑜. 暨南大学. 2003

[4]. 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量化研究[D]. 贾娜. 广东商学院. 2012

[5]. 广东省第叁产业与城市化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 刘汉辉, 侯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广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研究[D]. 袁小英. 暨南大学. 2010

[7]. 广东省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研究[D]. 龙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8]. 广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研究[D]. 叶玉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9]. 广东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研究[D]. 叶淑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广东省城市化空间均衡发展研究[J]. 邓春玉. 宏观经济研究. 2008

标签:;  ;  ;  ;  ;  ;  ;  ;  ;  ;  ;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