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典型学生创业活动研究

清华大学典型学生创业活动研究

许正云[1]2004年在《清华大学典型学生创业活动研究》文中提出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的创业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创造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以上,硅谷60%的企业与斯坦福大学有关,而学生创业企业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生创业企业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清华科技园、清华创业园等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清华学生创业企业这股生力军,关注它们的发展、成败,可以为后来的学生创业者提供借鉴。报告参照葛雷纳的五阶段模型(创业、生存、摆脱束缚、起飞、成熟阶段)和霍尔特的四阶段模型(创业前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晚期成长阶段),描绘出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准备阶段、开创阶段、起飞阶段、高速成长阶段。并依据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威克姆(Philip A Wickham)创业过程模型、传统的创业绩效模型、创业成功要素体系等相关的创业管理理论,对12家典型清华学生创业企业的创业生命周期活动进行了具体和详细的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在每个创业生命周期阶段这些典型的清华学生创业企业是否在“做正确的事”和能否“把事情做正确”。报告在分析了12家典型清华学生企业的创业活动之后,得出了清华学生创业的启示:选择进入合适的行业,以市场为导向,弥补市场营销能力的薄弱,培养创业智慧等。12家典型清华学生创业企业的经历验证了传统创业绩效模型的正确性。报告结论得出它们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机会驱动。12家学生企业成立于1996—2000年左右,1998—200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叁次创业高潮”。这段时间,市场机会、技术机会、政策机会、消费需求变化机会同时出现;第二,创业团队。工作一、两年,如池宇峰,获取一定经验积累和资源,对创业有莫大帮助;第叁,战略性适应能力。创业企业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中,公司的方向随时可能发生调整,只有具备战略性适应能力的创业企业,才能生存和成功;第四,资源和环境。清华学生创业企业应该想方设法有效利用清华大学的各种资源;第五,创业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能力,就是创业企业的生存能力。

陈静[2]2017年在《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阵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开放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人才培养组织的独特优势,占据主要的生态位。因此,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应突出高校的主导地位,建立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此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叁螺旋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叁个维度分析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构建高校“内合外联”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以期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参考。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问题、理论成果、主要方法及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问题。明晰了创业教育、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阐释了生态系统理论、叁螺旋理论、创业方盒理论等,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现状调研。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访谈等方式梳理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四所高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构建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方法借鉴,为构建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五部分为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该部分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着眼于功能的视角对各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链条关系、融合关系、合作关系等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探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时机与方式、范围与影响,形成对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较为完整、准确、科学的认识。第六部分为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构建与运行。本部分从“内合”、“外联”两个角度着手,结合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深入分析“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构建过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完成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的构建与运行,即“内合外联”模型。第七部分为结语,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的研究重在突出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引领地位,构建的“内合外联”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优化和完善,投入实际应用后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和扩大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规模。

刘荣[3]2017年在《当代中国美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双热点,被视为21世纪的“第叁本教育护照”,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工业4.0时代带来了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崇尚个性化、定制化、数字化、共享化的创新型社会形态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美术院校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天优势,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密切联系。基于这样的背景,美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将与专业教育耦合联动,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论文肯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针对当代中国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结合美术院校的实际,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优化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具有美术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最后提出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方向。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哲学思辨为支撑,分析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容、目标和模式。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核心内容要更加注重整体性,培养学生的理性行动力;教育目的要回归人本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其尊严和价值;教育方法要采用体验式、引导式、互动式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提出基于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区分了美术院校与综合院校依托经管、商学专业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明确了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特点:创新求美,创业求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性。3、运用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美术院校中的科学定位、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孵化体系、重视对美术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建立分层分类的指导模式、建立非线性的过程化评价体系。4、通过对八大美院的实证调研和学生访谈,发现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所缺失、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学科体系亟待建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机制仍需完善、生态系统尚未形成。5、从外部政策与社会舆论环境、内部体系、运行模式、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模型,探索符合美术院校特点的四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循环圈”模式、Q-P-M-O模式、混合型模式及“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6、明确在理念转变和战略视角转变下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联动及其运行模式,并尝试进行了个案探索。本文的研究为美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奠定了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成果必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美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赵金华[4]2014年在《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文中研究指明1989年北京国际教育会议上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叁张通行证。此后,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理工院校由于数量多、理工专业特色明显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其所开展的创业教育逐渐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凸显出来,对它的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理工院校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发明创造、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将基于科技创新而开展,并藉此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在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辩证看待教育、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依托科技创新的前提下,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找寻适合路径。论文首先通过介绍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背景、意义、内容及现状,提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论文对理工院校的内涵、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工专业的创业者进行分析,认为理工院校的特点决定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要求理工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忽视其专业背景因素,并应在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理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之中包含着个性化发展的因素。再次,论文对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出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并通过分析国外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有关活动对我国的启示,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状况,为梳理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观念、模式、课程及实践四个方面。最后,论文针对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树立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起创业教育的“混合型”模式、加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及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循环圈”。其中,关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观念”、“模式”和“实践”,既是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论文的创新思考,是通过明确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选择适合理工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运行方式和解决当中的突出问题来系统地推进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尝试。论文还对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倩西[5]2012年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及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所关注的热点。清华大学等9所试点高校是我国尝试展开创业教育的首批高校,目前已经有了十年的探索。笔者以此为背景,对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加以研究,为非试点高校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国际、国内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势,提出了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确立的背景,以及确立试点高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创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等核心概念,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其次,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要素,包括课程的学科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评价等,也提出了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和理念,包括信息化原则、综合化原则、活动化原则、多样化原则以及主体性、高层次、以人为本、超越性等理念,以便其他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时加以参考。然后,是对试点高校创业教育的分析。由于九所试点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深度、广度不一,本研究在介绍试点高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形成了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课程的院校加以着重分析,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黑龙江大学,主要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实施概况、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同时也对这叁个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共同点及各自侧重点加以简短评述。其共同点:第一,都采用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第二,为学生的实践都开辟了或成立了实践基地,即创业园区;第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较重视。但是,北航对于学生切实可行的、有创意的商业计划或创业计划积极扶植,从创业意识到企业成立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有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从创业流程的角度来配置相关的课程。清华大学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确实有创业想法或意愿的学生,提供其所需的支援。而黑龙江大学提供课程群,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鼓励学生灵活就业之后谋求岗位上的创新和自主创业。最后,回归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在基于创业教育目标分层的前提下,提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构想,也提出了创业活动多样化和创业实践自主化的第二课堂探索。

任泽中[6]2016年在《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创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我国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陆续实施,民众的创业精神正在焕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正在涌动。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国家正投入系列资源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而创新创业工作深入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本文以联系与发展、竞争与共生、协同与演化的思想为先导,以创业过程理论、行动学习理论、人力资源理论、职业能力开发理论、资源协同理论等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引,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模型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发展资源开展研究。首先,对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资源协同等本文核心概念,依据自身的研究标的进行了界定,并对美、英、新、印、台等具有典型性或可比性的国家、地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发展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凝练对后续研究的启示与借鉴。其次,通过实践凝练、深度访谈和成果借鉴,设计大学生创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量表,并利用实证数据证实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探索大学生创业能力9个要素之间的类型及层次的差异,由此创新性构建以机会能力为引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类锥状体结构模型,并结合理论假设和工作实际,分析结构模型的演化规律,产生对能力培育的路径指导。再次,设计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利用情况量表,将现有的各类资源进行梳理,明确对创业能力发展具有潜在或显在提升作用的资源要素,同样利用实证数据检验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和模型变量间的关系假设,利用实证方法科学判断各类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作用力大或小,探明社会各界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分别影响大学生创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的路径与效应。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资源内生动力,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的协同主体、平台、关系及模式等,从而在前文分析单类资源可影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探索资源科学配置、形成合力,协同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新机制。由此,不仅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如何构成,而且探索了每个构成要素如何受各界资源的影响,更进一步探索了各界资源如何协同共促,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形成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理论基础。最后,阐述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要素、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资源的协同路径为研究基础,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并且进一步融合当前工作实际,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能力可分成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3类,其中,通用能力由自控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4个能力要素构成,位于创业能力结构中的最底端,趋于隐性;专业能力由领导能力、经营能力、理财能力、创新能力4项能力要素构成,位于创业能力结构中的中层,趋于显性;机会能力位于创业能力结构的最顶端,也趋于显性,是创业行为发生的关键,并引领创业活动的方向。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和条件,社会各界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及其被利用对其影响很大。其中,对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影响的效应从高到低为社会网络资源、实践实训资源、教育教学资源、政策文化资源;对机会能力影响的效应从高到低为社会网络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实训资源。此外,各类创业能力发展资源或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或须经利用后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其中,政策文化资源间接影响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但对机会能力无影响;社会网络资源间接影响通用能力,对专业能力、机会能力既间接影响也直接影响;实践实训资源对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机会能力均是既间接影响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直接影响各类创业能力。既然资源影响作用大,那么实现资源协同共促尤为必要,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有其需要依据的创业过程规律、要素结构规律、人才培养规律、资源交互规律,而创业能力发展资源本身也存在协同的内生动力、模式路径等,将其有效结合起来,从跨学科、跨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立体化、塔式的实践育人体系,开放式、集聚型的社会促进体系,以及一体化、辐射性的政策文化体系等方面优化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将大有可为。

杨莉[7]2007年在《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现象,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调研,为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找到一条具有较好可行性的实践形式,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反映一般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发投身到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去。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指明我国的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然后总结在我市六所高校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现状调研的情况。接着,文中运用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详细论证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五个特征:合理性、可行性、个体性、自发性和脆弱性。最后,论文分析当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并根据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五个特征,总结出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四条建议。大学生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需要宽泛的学科知识和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它可以成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一种良好形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孙丽娜[8]2016年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高校的发展模式同样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开放组织的高校,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必要的资源交换以维系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一点在美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尤为明显,尤其是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资源交换贯穿了美国创业型大学整个的发展进程。因此,以资源依赖为视角来研究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成型较早,发展较快,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选择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引发美国创业型大学崛起的环境动荡、美国创业型大学在应对环境资源短缺的积极作为以及与环境中关键资源交换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本研究以组织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通过资源依赖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创业型大学在面临经济危机、制度调整等环境变迁时的发展策略,文章着重解析了变革之下的大学发展模式,分别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全文由绪论和四章正文及结束语组成。绪论对研究的缘起、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研究价值等方面作出阐述,同时,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也作出了界定。第一章主要论述资源依赖理论之于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的适切性。本章首先对资源依赖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对应用资源依赖理论框架研究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适切性作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环境动荡与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本章梳理了美国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历史轨迹,从资源依赖的视角系统分析了美国创业型大学崛起的环境。知识经济的来临、国家发展对创新体系保障的需求,加之联邦政府的自由经济政策,使高校的公共拨款急剧减少,另外美国的制度体系的保障,同样在本章作为创业型大学形成、发展的环境要素进行重点解析。第叁章着重探讨环境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积极作为。首先,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争取更多的研发资金以缓解联邦联邦拨款的危机。另外,大学创立了各种研究中心将校内的学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此外,大学鼓励教师走向市场、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等举措都体现了创业型大学面对环境变迁的积极应对。第四章分析了美国创业型大学与环境中关键资源进行交换对自身的影响。首先是大学职能的转变,其次,应对资源依赖使大学内部组织出现调整,包括组织管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最后,创业型大学组织内基本构成要素也发生了改变,大学创业对教师、对学生个体以及知识产出的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语部分在将全文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的几项重要结论。研究表明,美国创业型大学在面临环境动荡、发展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资源进行互动,完全可以实现自身稳定的发展,这为面临同样困境的大学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董元梅[9]2010年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受高校扩招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形势下党和政府指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向: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促进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同时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这种政策方向的引导下,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颁布了很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教育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和促进创业文化发展的政策,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大学生创业活动风生水起,各种大学生创业大赛如火如荼的举行,很多大学生已经开始了自主创业。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还不到大学生比例的2%,相比发达国家大学生20-30%的创业比例还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创业政策本身亟待完善,政策执行力不强。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执行,以调整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并提出强化执行的措施,必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本论文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理论进行概述,从创业,大学生创业,创业政策到大学生创业政策层层推进,论述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功能;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出台的背景,并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梳理,总结政策特点;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执行加以评估,总结了大学生创业政策运行成效,并对当前政策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国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述评,总结了其政策的特点;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叁个方面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调整完善建议。

韩晨光[10]2015年在《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正在向经济强国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创新是大学生面临时代挑战的抉择。理工科大学生是科技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其创业价值必将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层次与深度,也是拉动社会就业及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世界舞台的强大动力。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策略,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及其实证效果进行了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历史发展论为纬度,以创业本体论为经度,按照创业动因、创业价值、创业活动、创业教育、创业环境五个视角就大学生创业事业进行全面梳理。在对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实施范围、评价形式进行回顾后发现,现有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主要脱胎于西方企业家创业能力评价模型,一方面本土化色彩单薄,另一方面成熟企业家的创业能力模式很难套用在大学生创业者身上。之后基于理论研究和专家访谈,凝练4城市97家科技型企业和4所高校的实地调研结果,构建了理工科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叁级指标29个。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特点,运用了层次分析(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调查问卷,对东、中、西部6个城市9所高校的师生及创业者开展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处于良好的水平(83.42分),其中创业管理能力得分(84.30分)与创业精神(84.16分)基本持平,而创业科技能力相对较低(82.76分),采用的双案例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结果。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实操性不足,表明高校、产业界、国家战略执行层面均在不同程度于创业能力培养上存在针对性不够以及协作性不强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科技能力为核心,统筹发展创业精神与创业管理能力,构建创业能力培养的优化路径,包括“高校”、“产业”、“国家”叁个层面,与“激励”、“保障”、“评估”叁个维度。叁个层面和叁个维度构成创业能力优化路径网络,共同在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者培养方面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典型学生创业活动研究[D]. 许正云. 清华大学. 2004

[2]. 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陈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 当代中国美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 刘荣. 西安美术学院. 2017

[4]. 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 赵金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李倩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 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研究[D]. 任泽中. 江苏大学. 2016

[7]. 重庆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 杨莉. 重庆大学. 2007

[8].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D]. 孙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9]. 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 董元梅. 安徽大学. 2010

[10].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研究[D]. 韩晨光. 北京科技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清华大学典型学生创业活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