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胰多肽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禽胰多肽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巩强[1]2004年在《禽胰多肽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文中提出禽胰多肽(avian pancreatic polypeptide , APP)是胰脏胰多肽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禽胰多肽具有促进畜禽采食、加快生长发育、调节胃肠道运动、影响内分泌活动等生理作用。本实验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以Ca3(PO4)2 沉淀法获得自制的APP 粗品,经sephadex-G50 柱层析将其纯化。②用超离心法分离并纯化鸡小脑APP 受体,SDS-PAGE 检测受体纯度。③以高纯度鸡小脑APP 受体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APP 受体多克隆抗体(一抗)。经DOT-ELISA 检测,抗体效价达1:640。琼脂扩散实验鉴定其无异质血清抗体。④一抗血清经硫酸铵盐析,sephadex-G50 和DEAE-32 柱层析获得一抗血清IgG,SDS-PAGE 检测IgG 纯度。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继续动物试验:选用182 只AA 型肉鸡被随机分为7 组,每组26 只,其中I、II、III、Ⅳ试验组分别以0.50、1.10、2.20、4.40mg/只.天的量饲饮经Ca3(PO4)2 沉淀法自制的APP 粗品,Ⅴ、Ⅵ试验组分别以14、28ug/只.天注射经Ca3(PO4)2 沉淀法自制的APP 粗品,Ⅷ组设为对照。分别于实验后第14、28、42 天每组抽取4 只宰杀,立即收集各组心、肝、脾、肾、胰、小脑、十二指肠前,中,后叁段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化SABC 法进行显色。结果表明:各组心、肝、肾、胰、脾、小脑、十二指肠前,中,后叁段组织均有阳性染色,证明以上组织存在禽胰多肽受体。图象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禽胰多肽受体的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但不同日龄组的禽胰多肽受体的表达量差异显着。以上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禽胰多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

赵成萍[2]2005年在《APP、PPP粗品对小鼠生长和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胰多肽(PP)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胃肠激素,它对动物的生长、营养物质的吸收、胃肠道腺体及体内许多激素的分泌均有重要影响。本试验在自制鸡胰多肽(APP)、猪胰多肽(PPP)粗品,测定了肽含量以及对其纯度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动物试验,具体实施方案是将126只4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14只(雌雄各半),其中Ⅰ、Ⅱ和Ⅴ、Ⅵ分别为APP、PPP粗品饮用组,每天晨起空腹饮用APP、PPP粗品饮品4μg、16μg适当稀释;Ⅲ、Ⅳ和Ⅶ、Ⅷ为APP、PPP粗品注射组,每日腹腔注射20μg/ml和80μg/ml的APP、PPP注射液0.2ml;Ⅸ为对照组。饲养30天称重,宰杀后取血、肝和肌肉等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1) 胰多肽通过提高小鼠生长发育相关酶活性来增强机体代谢机能,从而促使小鼠体重增加。(2) 口服和注射胰多肽均能提高小鼠组织生长、损伤组织修复能力以及提高免疫力和免疫相关蛋白的含量。(3) 浓度和服用方式不同,小鼠增重有差异,筛选出了APP和PPP促进小鼠生长的优化剂量和使用方式。(4) APP与PPP在促进小鼠生长、提高小鼠机体免疫力等方面作用相似,效果不同。(5) 通过免疫组化研究及对APP和PPP一级结构的比较分析得出,APP进入小鼠体内后仍可以发挥胰多肽的同样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胰多肽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动物生长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张雷[3]2010年在《灰雁消化道显微结构及其内分泌细胞免疫组化研究》文中认为为丰富鸟类消化系统形态学和内分泌学资料,本研究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了成年灰雁消化道组织学结构,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灰雁胃肠道黏膜层的超显微结构,并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胃泌素(gastrin Gas)、胰高血糖素(glucagon Glu)、P物质(substance P)和胰多肽(PP)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在光镜下灰雁食管黏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较多,黏膜肌层发达。腺胃主要为复管状腺,直径较大。肌胃胃壁由发达的平滑肌构成,沙囊腺数量较多,在肌层有血管和神经分布。十二指肠绒毛呈指状,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十二指肠到直肠逐渐增多,无十二指肠腺分布。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变得短而粗,肌层的厚度增大,未见中央乳糜管。大肠中直肠的肌层最厚,大肠腺多呈圆形。整个肠道的固有层和黏膜层含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在回肠和大肠中淋巴组织多发生聚集。在电镜下腺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无微绒毛,复管腺直径较大,腺上皮细胞间稀疏分布有内分泌细胞。肌胃黏膜上皮细胞间隙较宽,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内分泌细胞分布较少。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较长,肠腺上皮杯状细胞数量较少,内分泌细胞数量较多。空肠微绒毛相对较短,排列疏松,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回肠柱状细胞中的细胞器不发达,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更短变短,固有层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大肠上皮细胞表面没有微绒毛分布,杯状细胞和淋巴组织比小肠多,肠腺基部还有未分化的细胞和大量内分泌细胞。灰雁消化道6种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和肠腺上皮之间。5-HT细胞多分布于直肠和十二指肠,回肠、空肠、腺胃和盲肠次之,肌胃和食管较少,幽门部未见;SS细胞大量出现于幽门部、十二指肠和盲肠,然后依次为直肠、回肠、腺胃、空肠和肌胃,食管未见;Ga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腺胃和空肠,十二指肠和肌胃较少,其余部位未见分布;Glu阳性细胞分布于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但数量相对较少,其余部位未见分布;P物质仅在空肠、盲肠和直肠处有阳性细胞表达;PP在灰雁整个消化道未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灰雁食管具有较强的软化和运送食物的能力;胃腺上皮细胞可能具备主细胞和壁细胞功能;腺胃发达的复管状腺,提高了食物在腺胃的消化速度;肌胃散在的平滑肌和发达的黏膜肌层,可加快食物的碾磨,有助于将消化腺的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小肠特殊的组织学结构表明灰雁的十二指肠是营养物质吸收和消化的主要场所之一,而空肠和回肠主要起润滑和运输食物的功能;大肠的黏膜没有肉眼可见的纹状缘,说明灰雁的大肠不具有类似小肠的消化功能;盲肠管壁内分布由淋巴组织向外突起而形成的皱褶,表明盲肠具有一定得免疫保护功能,而肌层明显的肌小节,有利于增大肌层的延展性;直肠具有较厚的肌层表明直肠对排便有很强的调节作用。SP染色表明灰雁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与其食性和代谢类型有关。

参考文献:

[1]. 禽胰多肽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D]. 巩强.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2]. APP、PPP粗品对小鼠生长和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D]. 赵成萍.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3]. 灰雁消化道显微结构及其内分泌细胞免疫组化研究[D]. 张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

标签:;  ;  ;  ;  ;  

禽胰多肽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