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动物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实验研究

不同动物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实验研究

一、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lant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 in Different Animals(论文文献综述)

李翠连[1](2021)在《角膜穿通伤术后不同角膜曲率来源对二期IOL屈光度计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三种不同角膜曲率来源对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患者二期人工晶状体(IOL)计算的影响。方法:对239例角膜穿通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我们记录了人口统计学资料、角膜损伤的详细信息、外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时间间隔、角膜缝线拆除前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UCVA/BCVA)、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相关信息、随访时间、预留屈光度和最终屈光度等资料。根据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方式的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使用健康眼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B组为使用患侧眼角膜缝线拆除前的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状体眼屈光度;C组为使用患眼角膜缝线拆除后的角膜曲率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比较三组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以及UCVA/BCVA的改善程度。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方法、角膜伤口受累部位以及角膜损伤程度等自变量分别对绝对屈光误差和最终随访时UCVA的影响。结果:三组都获得了UCVA和BCVA改善。对于UCVA的改善程度,C组最大(-1.10±0.52log MAR),其次为B组(-1.04±0.45log MAR),最后是A组(-0.93±0.44log MAR)。但是,三组之间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90)。对于BCVA的改善程度,C组最大(-0.65±0.59log MAR),其次为A组(-0.64±0.57log MAR),最后为B组(-0.48±0.56log MAR)。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0)。C组(0.89±0.85D)获得最小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其次为B组(1.31±1.24D),最后为A组(1.55±1.29D)。仅在A组和C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01)。角膜受伤严重程度以及三种不同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方法是绝对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相对轻度角膜损伤,中度和重度角膜损伤获得更大的绝对屈光误差(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0.599和1.295,P值均<0.001)。与C组相比,A组与B组会造成更大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352,P值分别为0.200和0.044)。相对轻度角膜损伤,中度和重度角膜损伤所获得的最终UCVA均更差(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58和0.312,P值分别为0.004和0.009)。结论:在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患者中,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应等到患眼角膜缝合拆除术后,并采用患眼角膜缝线拆除后的角膜曲率计算IOL度数,有利于提高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从而减少术后屈光误差,并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廉飞玥[2](2021)在《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迁移、上皮间质转化是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共同细胞学基础。目前后发性白内障主要依赖于激光和二次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近年来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增高,激光或手术治疗带来的人工晶状体损伤或移位等并发症逐渐得到重视,应用人工晶状体及药物干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阿司匹林是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常用药物,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而其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人工晶状体载药是白内障术后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方法之一,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已有的研究表明,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能更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的迁移,但临床的长期证据显示,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存在差异。本研究拟进行阿司匹林人工晶状体载药的体外释放实验,探究阿司匹林浸润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抑制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使用0m M,1.25m M,2.5m M,5m M,10m M,20m M浓度的阿司匹林细胞培养液处理细胞,应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SRA01/04、HLE-B3细胞系中阿司匹林的半数细胞抑制浓度。应用Hoechst活细胞染色及Transwell法分别检测阿司匹林处理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Ⅳ型胶原、人工晶状体、TGF-β2建立后发性白内障体外囊袋模型,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模型对照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培养于体外囊袋模型及空白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囊袋模型中后发性白内障早期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体外囊袋模型中细胞形态改变。将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 Smart组、C型袢Hydro 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一各处理相同但不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空白对照组,应用通透处理后的人工晶状体浸润阿司匹林为人工晶状体载药组,并设置同样浓度的DMSO浸润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组。应用紫外光学分光光度计检测阿司匹林释放浓度。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体外囊袋模型;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抑制率。所有实验数据使用Graphpadprim8.0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细胞活力检测阿司匹林分别处理SRA01/04、HLE-B3细胞系24小时后的IC50值分别是(7.31±0.94)m M、(11.10±0.89)m M;处理48小时后的IC50值分别是(7.79±0.89)m M、(8.54±0.86)m M。阿司匹林处理48h后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HLE-B3的增殖率分别是(71.67±4.64)%、(48.79±9.87)%;迁移率分别是(62.89±6.74)%、(64.97±1.26)%。48h后体外囊袋模型后囊膜区见到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形成类似早期So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ng珍珠样小体等后发性白内障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后人工晶状体组可见迁移的SRA01/04细胞呈纤维状。模型对照组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HLE-B3细胞体外囊袋模型组细胞形态变化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7°C阿司匹林浸润通透性处理后的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14天,可以检测到7天内持续的药物释放,37°C阿司匹林浸润通透性处理后的Hydrophobic人工晶状体,仅可以检测到3天内药物释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平台板式袢Hydro Smart组、C型袢Hydro 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区计数区域单位面积细胞迁移率结果分别为(19.42±2.10)%、(27.12±4.35)%、(32.96±4.6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阿司匹林浸润人工晶状体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91±2.46)%、(13.54±1.47)%、(13.36±2.10)%。结论:阿司匹林组在体外降低SRA01/04、HLE-B3细胞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率,提高SRA01/04、HLE-B3细胞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抑制率。阿司匹林浸润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相对于阿司匹林浸润Hydrophobic人工晶状体增加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抑制率。相比于其他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人工晶状体细胞迁移抑制率更高。关于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载药阿司匹林的研究结果将为非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法。

乌日古莫拉[3](2020)在《高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的:目前全球因白内障(cataracts)致盲患者总数已经超过2千万人,占据全球视力(visual acuity,VA)低下总人数的46%。随着全球人口的普遍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生率逐渐增多,白内障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迫切。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白内障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而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长期并发症之一。如何有效避免PCO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现代手术的日益更新和IOL的不断改良下,PCO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仍未完全防治。IOL的材料和设计方面如何有效预防PCO是众多学者一致研究的方向。本研究旨在研究探讨高次非球面IOL植入术后PCO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白内障提供一种理论和实验依据。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住院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患者79例(90眼),其中男36例(42眼),女43例(48眼)。年龄在60~75岁之间,根据植入IOL的不同,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植入A1-UV: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5眼,对照组(植入Aqua Sense PAL:美国Aaren公司生产)45眼。手术均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IOL植入术。由眼科医师对其进行定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并分析比较两组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 PCO 发生率、角膜水肿(corneal edem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前房炎症(anterior chamber inflammation)反应等指标。结果:1.两组间性别、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1个月BCVA:观察组术后1月的BCVA当中<4.5者2眼,4.5-4.7者3眼,≥4.8者40眼,与对照组比较,Z=0.263,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3个月BCVA:观察组术后3月的BCVA当中<4.5者3眼,4.5-4.7者4眼,≥4.8者38眼,与对照组比较,Z=2.47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6个月BCVA:观察组术后6月的BCVA当中<4.5者6眼,4.5-4.7者11眼,≥4.8者28眼,与对照组比较,Z=2.333,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术后1个月PCO发生率:观察组术后1月的PCO的发生例数为0级45眼,1级0眼,2级0眼,3级0眼,4级0眼,与对照组比较,Z=0.978,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3个月PCO发生率:观察组术后3月的PCO的发生例数为0级41眼,1级4眼,2级0眼,3级0眼,4级0眼,与对照组比较,Z=0.689,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术后6个月PCO发生率:观察组术后6月的PCO的发生例数为0级34眼,1级9眼,2级2眼,3级0眼,4级0眼,与对照组比较,Z=2.07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PHACO联合植入A1-UV人工晶状体相比植入Aqua Sense PAL人工晶状体更能有效预防PCO。2.相比植入Aqua Sense PAL人工晶状体,植入A1-UV人工晶状体在术后能保留患者BCVA。

王丝雨[4](2020)在《不同表面处理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表面处理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后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10只新西兰白兔(2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每只新西兰白兔随机选择左右眼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经紫外线/臭氧(UV/O3)后表面处理、袢表面磨砂化处理的HOYA Vivinex XY1 IOL为A组;植入经聚乙二醇(PEG)全表面处理、袢表面光滑的AMO Tecnis PCB00 IOL为B组。术后1d、7d、14d、28d进行前房闪辉评分、后囊膜混浊评分及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测量,术后28d取兔眼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情况。结果:1、前房闪辉评分:术后1d、7d A组平均前房闪辉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 A、B两组前房闪辉最为明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至术后28d前房闪辉基本消失。2、后囊膜混浊评分:术后7d、14d、28d A组平均后囊膜混浊评分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于术后14d开始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于术后7d开始出现后囊膜混浊,随时间延长两组后囊膜混浊程度逐渐加重。3、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术后1d、7d、14d、28d A组人工晶状体平均旋转角度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7d、14d、28d人工晶状体平均旋转角度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1d、7d、14d随时间延长人工晶状体平均旋转角度增加,术后14d、28d人工晶状体平均旋转角度趋于稳定。4、术后28d兔眼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A组后囊膜表面仅见散在分布的单个或簇状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不明显;B组后囊膜表面可见排列密集的单层或双层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明显,后囊膜明显增厚。结论:1、经聚乙二醇全表面处理的人工晶状体能够排斥炎性细胞的吸附,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葡萄膜生物相容性较好。2、经紫外线/臭氧后表面处理的人工晶状体能够增加表面的粘附力,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延缓并减轻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囊膜生物相容性较好。3、人工晶状体袢经磨砂化处理,可以增加人工晶状体袢与囊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保持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梁薇[5](2019)在《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角膜病引起的角膜盲,一直是个全球性问题,角膜盲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而在移植手术中,角膜供体供需极度不平衡,致使大多数患者无法通过角膜移植来恢复光明。因此,人工角膜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角膜移植来源缺匮乏的困境,为角膜盲患者视力复明提供了新的选择。人工角膜,是指以合成材料为基材加工成的,具有和天然角膜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和特性,并用于替代患者受损病变角膜的人造角膜,其在构成上可分为周边支架和光学中心区两部分。目前,在临床应用时发现人工角膜尚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镜柱-支架”分体型结构存在中心与支架区连接不稳问题,因此易导致角膜溶解、脱出;二是一些材料制成的人工角膜理化稳定性较低,在人眼内保留率低、使用寿命短。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如聚(2-羟基-甲基丙烯酸)(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于优异的物化特性和生物性能而普遍应用在眼科领域中,并且它们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塑性强,十分适合后期加工。但是单一组分的PHEMA水凝胶机械强度较差,而刚性PMMA则硬度较高,脆性较大。因此,本研究中引入疏水刚性单体(MMA)与HEMA共聚,得到P(HEMA-MMA)水凝胶,提高力学强度和物化性能,研究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本文采用本体聚合和间歇降温结合的方法合成了P(HEMA-MMA)水凝胶膜材料,并对P(HEMA-MMA)水凝胶进行制备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对P(HEMA-MMA)人工角膜支架和中心区两部分进行了结构设计。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HEMA、MMA单体为原料,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HEMA-MMA)水凝胶膜,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了反应条件。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制备工艺设计,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工角膜的结构进行了改良,新设计更符合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结构要求;针对影响P(HEMA-MMA)水凝胶膜成型的关键参数如预聚温度(降温频率)、预聚空间(模具空腔与反应液体积之比)、完全聚合时间等进行研究,优化;选用含水率和预聚时间作为指标分析制备工艺过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共聚单体HMEA,MMA质量用量比为4:1,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0.08 wt%,聚合温度为90℃,聚合时间2 h,可制得性能优良的P(HEMA-MMA)水凝胶膜;当降温频率为15min·次-1,体积比为15.14(即聚合空间为70 mm*70 mm*35 mm),完全聚合时间为2 h时,P(HEMA-MMA)水凝胶膜光滑透明、平整均一,成型效果最好。另外,对制备过程中材料的预聚时间和含水率进行分析发现P(HEMA-MMA)水凝胶的预聚时间和含水率属于稳态浮动过程,未出现异常点,从而证明了P(HEMA-MMA)水凝胶的制备工艺是稳定的。2.通过重量分析方法测定P(HEMA-MMA)水凝胶膜的溶胀过程并计算其含水率;采用傅立叶表面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的表面结构,依据《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对水凝胶膜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表征水凝胶膜的光透过率。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HEMA-MMA)水凝胶膜的平衡溶胀比为0.6左右,8 h覆水平衡,聚合物水凝胶膜表面平整透明;含水率为35.3%;拉伸强度为0.307MPa0.677 MPa;透光率比单体聚合物高,可达97%。3.参照人工晶状体的相关标准,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理化稳定性能研究:通过完全萃取试验和溶出物测试考察P(HEMA-MMA)膜中残留物质的析出、溶出水平。通过模拟生理环境对P(HEMA-MMA)水凝胶膜进行为期3个月(使用寿命:5年)水解稳定性试验。完全萃取试验和溶出物测试表明:完全萃取试验检出的P(HEMA-MMA)膜中残留单体含量较低,即单体HEMA总含量为0.06846 mg/g,MMA为0 mg/g,此外未检出引发剂AIBN的残留。在脂溶性(甲醇)和水溶性(超纯水)两种浸提介质中,溶出的HEMA含量分别为0.1217mg/g和0.1098 mg/g(溶出率:0.012%,0.011%),溶出率低并且两者结果相接近,材料含水率变化(30%36%)与空白对照差别并不大,失重率分别为2.14%和1.90%,透光率高于90%,试验后水凝胶膜的拉伸强度为0.33 MPa0.36 MPa,表明溶出测试后,P(HEMA-MMA)水凝胶膜仍保持较优的理化性能。水解稳定性试验表明:胶膜的含水率仍在30%35%内;力学性能逐步下降,至第77d后趋于平稳,拉伸强度保持0.33 MPa,断裂伸长率仍为124%,仍能满足要求,透光率处于93%97%之间,检出HEMA、MMA释放总含量分别为0.3958 mg/g和0.01544 mg/g,此外未检出其它降解物质,进一步证明水凝胶膜中不含AIBN残留;水解期间,水凝胶膜表面大体保持平整,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弱化趋势。从而推知P(HEMA-MMA)水凝胶膜作为人工角膜植入材料是安全、有效的。4.根据GB/T 16886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内试验包括急性全身毒性、皮肤刺激、皮内反应、致敏试验共五项试验。结果表明P(HEMA-MMA)水凝胶膜细胞毒性为0级或1级;体内试验包括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反应、致敏试验、皮肤刺激等四项结果均表明P(HEMA-MMA)水凝胶工艺材料未显示出任何的毒性、刺激或致敏特征,符合GB/T 16886的要求。

郑晚秋[6](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孙恒[7](2019)在《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讨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后片中央孔的最适合尺寸;研究骨片-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兔眼碱烧伤模型的有效性和并发症;探索小切口 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手术的可行性。[方 法]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兔眼硷烧伤模型,选取其中24只分为A、B、C三组,每组8只,均完成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操作,A组植入的人工角膜后片中央孔径为2.Omm,B组为2.5mm,C组为3.Omm。术中对比组装人工角膜操作难易度;术后2月内观察人工角膜前后片的紧密程度,并对人工角膜脱离发生率做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建立兔眼硷烧伤模型,选取40只严重角膜烧伤兔眼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的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切除小片兔肩胛骨,打磨成环形薄骨片,植入肌肉组织间,同期完成烧伤兔眼角膜的自体结膜覆盖术;第二期,取出包埋2个月后的环形薄骨片,植入结膜瓣与角膜之间,加固兔眼角膜,再完成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操作。对照组不植入薄骨片,单纯行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术。1年内观察其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穿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三部分:建立5只烧伤兔眼,通过7mm角膜缘主切口和两个辅助切口内,完成小切口 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后片的植入操作,然后在眼内完成人工角膜前后片的装配操作,观察术中和术后1月内的效果及并发症。[结 果]第一部分:在2个月的观察期内,A组有1例兔子不明原因死亡,剩下7例中有1例发生人工角膜脱离;B组有1例发生了人工角膜脱离,1例发生高眼压;C组有6例发生了人工角膜脱离。A组和B组比较,人工角膜脱离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X2=0.010,P>0.05);C组分别与A组、B组比较,人工角膜脱离发生率均有显着性差异(X2=5.529,P<0.05;X2=6.349,P<0.05);术中装配人工角膜难易度,C组手术操作最容易,B组次之,A组难度最大。第二部分:实验组,1例术中麻醉意外死亡,在1年观察期内,2例不明原因死亡,剩下17只中,有2例发生了角膜穿孔,2例发生了部分骨片暴露(修补后恢复),2例发生了青光眼,1例发生了人工角膜后膜,共15例兔眼人工角膜保持解剖在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在1年观察期内,4例不明原因死亡,剩下16只中,有8例发生了角膜穿孔,3例发生了青光眼,3例发生了人工角膜后膜,1例发生了感染性眼内炎,共8例兔眼人工角膜保持解剖在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统计学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穿孔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X2=5.705,P<0.05)。第三部分:手术在5只轻度烧伤兔眼上顺利完成PMMA,通过7mm切口完成了 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所有组装过程,1例术中前房出血,发生在虹膜咬切时。在1个月观察期内,1例发生了青光眼,其他人工角膜均保持在位透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 论](1)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硅胶后片的中央孔孔径应比前片的柱镜直径大1.0mm左右最为适宜。(2)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加工简单,操作容易,费用较低,采用自体角膜作为人工角膜支架,节约了宝贵同种异体角膜材料。兔肩胛骨是简单易行的自体骨取材部位,骨片较薄,适用于人工角膜层间加固手术。自体骨片联合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术,增加了角膜的厚度,具有良好地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严重烧伤的角膜,效果优于单纯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术。(3)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完全可以通过7mm的小切口完成植入手术操作。小切口 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植入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植入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杜秋月[8](2016)在《基于柔顺机构的人工晶状体设计、制备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柔顺襻人工晶状体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与柔顺机构相融合形成的新型IOL,由于使用柔性铰链传递机构运动,结合柔顺微位移放大机构设计,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襻结构调节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IOL的屈光能力。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IOL光学部可以产生超大形貌变化的生物医学材料的开发研制以及具有微调节作用的IOL襻结构的构型设计和形变分析上,而结合机构学理论的IOL构型设计这一交叉研究新方向尚未被提出,使用柔顺微位移放大机构替代传统襻结构所带来的优越性也尚未被揭示出来。因此,开展基于柔顺机构的IOL襻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IOL为研究对象,围绕IOL的建模、设计、制备以及实验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建模方面:建立了新型人眼晶状体和IOL的结构参数化模型与屈光有限元模型。根据不同来源、不同个体的活体眼晶状体及其周围组织的形态和生理特点,以患者年龄为自变量,以晶状体囊膜和核的直径、厚度、前后极点曲率半径为因变量,并进一步考虑了赤道部脊的宽度以及囊膜在极点处厚度情况,建立了人眼晶状体结构的三维参数化模型,并依此设计了IOL光学部的结构参数。这些工作为开展IOL光学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在设计方面:首先,基于晶状体皮质的折射率梯度模型和屈光有限元模型,首次提出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生物医学材料作为IOL光学部材料,研究了不同调节幅度对光学部形貌变化及屈光力的影响。其次,基于杠杆原理和三角原理分别开展了IOL襻结构的研究。针对IOL调节力不足的问题对柔性关节进行了设计,通过定义中间参数,推导出了椭圆弧型柔性铰链在平面受力状态下的柔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切口处几何形状、尺寸及最小厚度与铰链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限元分析多个不同尺寸的椭圆弧型柔性铰链,印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采用多个单级放大机构叠加的组合方式,分别设计了适用于囊袋内的基于杠杆原理和三角原理的柔顺微位移放大机构,两种机构的末端输出位移分别放大约10倍和25倍,大幅度提高了输出位移,表明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再次,基于结构拓扑优化技术开展了IOL襻结构的设计。利用拓扑优化技术和有限元方法,以结构末端输出端位移最大化和质量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结合Hypermesh拓扑优化模块建立拓扑优化结构模型,分别进行刚性几何模型和柔性几何模型的重建及仿真分析。通过改变设计域高度,获得了满足不同设计域的结构,并探寻到构型与设计域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相同设计域内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机构各部件的几何参数与放大比之间的规律,设计了可满足于不同设计域,实现不同倍数放大的初始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参数化模型。在制备方面:提出了IOL光学部和襻结构的新型制备工艺。基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考虑材料间的浸润性问题,采用PDMS材料,通过控制温度、体积、时间的变化,以悬滴的方式三步成型制备双凸透镜,形成多种表面曲率组合的双凸透镜。基于3D打印技术,通过Solid Edge三维模型转换成STL文件格式,导入切片软件后,调整操作参数,整体放大结构比例(5倍),完成四种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制备。测量结果表明,柔性铰链部分的制造误差不超过5%。在实验方面:进行了IOL光学部光学性能、光襻结构的形貌及位移变化和IOL屈光调节的实验研究。基于文中建立的驱动系统平台,使用焦距测量系统测得PDMS透镜的屈光力约为277.001D,与理想结果相差仅为2.2%,表明了建立的焦距测量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光学部屈光力测量和襻结构输出放大比的测量,结果表明,与未发生调节作用时相比,PDMS透镜的焦距最大可减小至约3.01mm,在空气中的最大屈光能力可以达到约327.226D。杠杆机构和三角机构的实际位移放大比比理想值降低了约50%,而采用拓扑优化方法设计的机构的实际放大比与理想放大比较为相近。基于人眼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IOL的光学系统模型,IOL在蒸馏水中的最高屈光能力约23.02D,达到并超过了预期设计目标(8.0D的正常生理调节水平),显着提高了IOL的调节幅度,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通过改变IOL光学部形貌来增加调节幅度的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有限操作域内以柔顺微位移放大机构替代传统单一襻结构进一步增加调节幅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军良[9](2016)在《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目的:比较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测算的差异和优劣。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5年1月—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由同一主刀医生治疗的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5例51只眼,具有完备的A超和Lenstar LS900检查资料,比较两种仪器的检出率,并依据实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A常数和角膜曲率值,应用SRK-T公式,分别计算出A超、Lenstar LS900两种仪器计算出的目标屈光度,并与患者三月后实际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受检的51只眼中,Lenstar LS900检出率76.47%(39/51),A超检出率100%(51/51);均检出的39只眼中,A超和Lenstar LS900测得眼轴长度分别是(28.78±1.70)mm和(29.11±1.57)m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enstar LS900和A超测算获得的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分别是(-3.69±0.80)、(-3.51±1.02)和(-3.61±0.84)D,三者两两比较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enstar LS900和A超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分别是(-0.08±0.29)D和(0.10±0.89)D,虽然P值也大于0.05,但是Lenstar LS900比A更接近目标屈光度,且变异度更小,稳定性更好。结论:合并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个体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中,在检出率上,A超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从目标屈光度分析,Lenstar LS900测算结果更加精确可靠。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的:对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的的评估。方法:对2015年我院同一高年资医生完成的超高度近视(眼轴≥27mmhg)白内障手术53例81只眼(男25例41眼,女28例40眼),平均年龄是(62.01±6.73)岁,并依据眼轴将患者分为<29mm、2931mm、>31mm三组。Lenstar LS 900结合A超完成术前眼轴生物测量,自动验光仪检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大于2.5D为屈光参差,检查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分别对患者行自动验光仪检查,结合主觉验光,测量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于三个月选用标准近视力表检查患者近视力情况,同时行OCT和微视野检查。结果:患者以核性白内障为主,Ⅲ、Ⅳ、Ⅴ级核患者分别占90.12%(72眼)、8.64%(7眼)、1.24%(1眼)。患者术前平均屈光度(-17.92±6.70)D,平均眼轴长度(29.96±2.06)mm,其中眼轴长<29mm共31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BCVA分别为(0.20±0.17)、(0.67±0.26)、(0.66±0.23)、(0.65±0.21),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31±0.11),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Average Thresh)正常值患者占83.33%,注视稳定性(Fixation Stability)正常值患者占50.00%;轴长在2931mm共2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15±0.13)、(0.62±0.32)、(0.63±0.33)、(0.60±0.32),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28±0.13),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正常值的占47.56%,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47.56%;眼轴长>31mm共3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09±0.09)、(0.54±0.27)、(0.54±0.27)、(0.52±0.25),微视野平均阈值正常值的占40.00%,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55.00%,标准近视力为(0.27±0.15)。17例术前屈光参差,其中13例双眼手术,4例单眼手术,术后完全消除屈光参差。结论: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随着眼轴的增长,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功能以及近视力都会下降,该手术不仅解决患者的白内障,还解决了患者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因此,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行超声乳化手术能较大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而且此类患者宜早干预,以获得更满意的视觉效果。

范小娥[10](2011)在《国产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兔眼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软性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是目前白内障术中使用的主流人工晶状体,而我国软性IOL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将天津泰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软性亲水性丙烯酸IOL植入兔眼内,客观评价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1.依照国家标准和国家医药局发布的《眼内IOL》标准,选择已应用于临床的进口亲水性丙烯酸IOL作为对照,进行家兔眼内植入的初步研究。选择日本大耳白兔38只,随机分为4组,双眼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第一组20只兔,一眼植入实验IOL,另眼植入对照IOL;第二、三组各8只兔,术后单眼植入实验IOL或对照IOL,另眼不植IOL:第四组,2只兔,不做任何处理;共计各有28枚实验和对照IOL植入兔眼内。分别于术后3、7、15、30、90、180、360天行裂隙灯眼前节检查,观察角膜水肿,前房渗出、后囊混浊等:检眼镜查眼底:TONOPEN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同时前房穿刺抽取房水0.1m1,行白细胞计数:并用ELISA方法检测房水中1L-1B和TNF-a的水平。于术后30、90、180天分别摘除第一组5只,二、三组2只兔的眼球,术后360天全部眼球摘除。取出IOL行扫描电镜、光镜观察及能谱分析,行兔眼前、后节的病理观察。结果:1.角膜水肿:术后3天最明显,随时间延长而减轻乃至消失,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2.前房渗出:术后7天最严重,后逐渐减轻,术后30天前房渗出基本吸收,恢复正常,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后囊混浊:术后15天开始出现,90天明显,术后90天、180天、360天两组后囊混浊程度无明显区别。4.并发症:各组均有并发症的发生,包括IOL脱入前房、瞳孔夹持、虹膜新生血管、前房出血,角膜大泡病变,与手术创伤有关。5.房水白细胞计数:术后7天最高,30天基本恢复正常。术后7天,实验组从均数上比较略高于其它各组,其余各观察时间点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6.1L-1β和TNF-a:房水1L-1β和TNF-a水平于术后7天达高峰,15天下降,30天恢复正常水平。7.人工晶状体表面粘附细胞:术后30、90、180、360天,扫描电镜下检查IOL表面光学部粘附细胞较少,周边粘附细胞较多,粘附最多的为巨噬细胞。术后30天,IOL表面可见少量蛋白膜,巨噬细胞成团分布;术后90天,IOL表面蛋白膜缩小,巨噬细胞单个分布;术后180、360天IOL表面附着纤维网状蛋白膜;实验IOL和对照IOL之间无显着性区别。8.病理观察:术后30天,前房内少量渗出物,房角开放,术后90天,渗出吸收,房角仍大部分开放,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大致正常。术后180天、360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引起的眼组织急性反应等病理改变已消失。后囊混浊的病理变化有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um cells, LECs)的纤维化生、Elschnig小体、Soemmerrng’s环,后囊混浊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9.能谱分析:术后180天,IOL光学部和IOL襻中均含有钙和磷元素,但无明显的钙、磷吸收峰,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分析IOL植入兔眼内的远期疗效,国产亲水性丙烯酸IOL与进口对照IOL相比,同样具有良好的葡萄膜相容性和较好的囊膜相容性。

二、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lant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 in Different Anima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lant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 in Different Animals(论文提纲范文)

(1)角膜穿通伤术后不同角膜曲率来源对二期IOL屈光度计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角膜受伤情况
    3.3 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3.4 视力改善
    3.5 屈光误差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表(缩略语)
综述 角膜穿通伤二期人工晶体度数计算与角膜缝线拆除时机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主要实验方法
        2.2.1 CCK8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细胞活力及IC50值
        2.2.2 Hoechst活细胞染色法检测SRA01/04、HLE-B3细胞增殖
        2.2.3 Transwell法检测SRA01/04细胞迁移
        2.2.4 体外囊袋模型细胞培养
        2.2.5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SRA01/04、HLE-B3细胞分布及形态
        2.2.6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阿司匹林浸润人工晶状体药物释放
        2.2.7 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人工晶状体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阿司匹林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HLE-B3中IC50值
    3.2 阿司匹林对SRA01/04、HLE-B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3.3 阿司匹林对SRA01/04、HLE-B3细胞迁移抑制作用
    3.4 体外囊袋模型中SRA01/04、HLE-B3 细胞分布及形态
    3.5 SRA01/04体外囊袋模型中阿司匹林的药物释放浓度测定
    3.6 不同类型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SRA01/04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发性白内障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人工晶状体
        2.1.4 主要仪器、药品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用药
    2.3 观察指标检查方法
        2.3.1 视力及术后BCVA
        2.3.2 术后PCO情况评价
        2.3.3 角膜水肿
        2.3.4 眼压
        2.3.5 前房炎症反应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般资料
        3.1.1 两组间性别、眼别比较
        3.1.2 两组间年龄比较
    3.2 术后BCVA:
        3.2.1 术后1个月BCVA
        3.2.2 术后3个月BCVA
        3.2.3 术后6个月BCVA
    3.3 术后PCO发生率
        3.3.1 术后1个月PCO发生率
        3.3.2 术后3个月PCO发生率
        3.3.3 术后6个月PCO发生率
        3.3.4 附图:PCO分级图
    3.4 其他指标的观察
        3.4.1 角膜水肿
        3.4.2 眼压
        3.4.3 前房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研究进展
    1 PCO发生机制
        1.1 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参与
        1.2 细胞因子的参与
    2 PCO影响因素
        2.1 年龄因素
        2.2 原有疾病因素
        2.3 手术影响因素
    3 IOL预防PCO的作用
        3.1 IOL的材料
        3.2 IOL的光学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不同表面处理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人工晶状体
        2.1.2 实验动物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术前准备
        2.2.3 麻醉方法
        2.2.4 手术方法
        2.2.5 术后护理
        2.2.6 前房闪辉评分
        2.2.7 后囊膜混浊评分
        2.2.8 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测量
        2.2.9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前房闪辉评分
    3.3 后囊膜混浊评分
    3.4 人工晶状体旋转角度
    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4 讨论
    4.1 葡萄膜生物相容性
    4.2 囊膜生物相容性
    4.3 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稳定性
    4.4 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移行情况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角膜与角膜病
    1.2 人工角膜
    1.3 非组织工程人工角膜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构思及设想
        1.4.1 论文构思
        1.4.2 实验设想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与制备工艺
        2.2.1 实验药品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P(HEMA-MMA)水凝胶膜合成
        2.2.4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工艺流程
        2.2.5 过程控制
        2.2.6 产品外型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EMA-MMA)水凝胶膜最优合成条件
        2.3.2 P(HEMA-MMA)水凝胶膜成型与工艺稳定性
        2.3.3 产品外型与模具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基本性能
    3.1 引言
    3.2 P(HEMA-MMA)膜基本性能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平衡溶胀研究
        3.3.2 含水率
        3.3.3 力学性能
        3.3.4 ATR-FTIR
        3.3.5 表面形貌
        3.3.6 热稳定性
        3.3.7 透光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理化稳定性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实验药品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理化稳定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完全萃取试验
        4.3.2 溶出物测试
        4.3.3 水解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材料生物相容性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2.1 实验药品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生物相容性试验及评价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体外细胞毒性
        5.3.2 急性全身毒性
        5.3.3 皮内反应
        5.3.4 皮肤刺激
        5.3.5 致敏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片型设计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自体骨片-PMMA-硅胶夹持人工角膜的植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小切口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植入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柔顺机构的人工晶状体设计、制备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晶状体
        1.2.2 柔性机构
        1.2.3 人工晶状体的制造方式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人工晶状体眼光学系统模型
    2.1 引言
    2.2 人眼晶状体及周围组织形态和生理特点
        2.2.1 人眼结构
        2.2.2 人眼晶状体结构参数和生理特点
    2.3 人眼晶状体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2.3.1 人眼晶状体二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2.3.2 人眼晶状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2.3.3 人眼晶状体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2.4 人工晶状体材料性能分析
        2.4.1 人眼晶状体各部分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
        2.4.2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材料分析
    2.5 人工晶状体二维屈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1 人眼晶状体屈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2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屈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6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结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襻结构的设计及其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人眼晶状体调节机制分析
    3.3 襻结构构型的分析
    3.4 柔性铰链的设计
        3.4.1 柔性铰链的结构选择
        3.4.2 椭圆弧型柔性铰链的柔度计算
        3.4.3 椭圆弧型柔性铰链的柔度分析
    3.5 柔顺微位移放大机构的设计
        3.5.1 基于杠杆原理的全柔性微位移放大机构设计
        3.5.2 基于三角原理的全柔性微位移放大机构设计
        3.5.3 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顺襻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襻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4.2.1 襻结构拓扑优化流程
        4.2.2 5mm圆弧域
        4.2.3 4mm圆弧域
        4.2.4 3mm圆弧域
        4.2.5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晶状体的制备
    5.1 引言
    5.2 光学部制备原理
    5.3 PMMA光学部的制备
    5.4 PDMS光学部的制备
        5.4.1 改变电热板温度(40μL)制造PDMS透镜
        5.4.2 改变溶液体积(200℃,240℃)制造PDMS透镜
    5.5 襻结构的制备
        5.5.1 3D打印材料对比测试
        5.5.2 3D打印襻结构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驱动系统
    6.3 光学性能测量系统
        6.3.1 焦距测量系统
        6.3.2 分辨率测量系统
    6.4 位移测量系统
        6.4.1 光学部屈光力测量
        6.4.2 襻结构输出位移测量
    6.5 人工晶状体光学系统测量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仪器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
    1.1 引言
    1.2 资料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患者基本情况
        1.3.2 A超和Lenstar LS900测量所得眼轴的比较
        1.3.3 A超目标屈光度、LS900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三者的比较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手术过程
        2.2.3 术后随访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视力
        2.3.2 角膜内皮计数的变化
        2.3.3 Mara检查
        2.3.4 屈光参差
        2.3.5 术中、术后并发症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近视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

(10)国产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兔眼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国产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的实验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动物及IOL的选择
        1.1.2 手术器械及观察仪器
        1.1.3 术前准备
        1.1.4 手术
        1.1.5 术后观察
        1.1.6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术前术中检查结果和正常参数
        1.2.2 术后裂隙灯检查
        1.2.3 房水的实验研究
        1.2.4 术后兔眼组织病理学变化
        1.2.5 IOL扫描电镜观察
        1.2.6 IOL能谱分析
    1.3 讨论
        1.3.1 术后前房反应
        1.3.2 IOL表面细胞反应
        1.3.3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1.3.4 房水白细胞计数
        1.3.5 1L-1β和TNF-a的检测
        1.3.6 兔眼病理改变
        1.3.7 能谱分析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lantation of Intraocular Lens in Different Animals(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穿通伤术后不同角膜曲率来源对二期IOL屈光度计算的影响[D]. 李翠连. 汕头大学, 2021(02)
  • [2]阿司匹林浸润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研究[D]. 廉飞玥.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高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观察[D]. 乌日古莫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不同表面处理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 王丝雨.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P(HEMA-MMA)一体式人工角膜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D]. 梁薇. 深圳大学, 2019(01)
  • [6]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PMMA-硅胶夹持型人工角膜的动物实验研究[D]. 孙恒.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基于柔顺机构的人工晶状体设计、制备及实验研究[D]. 杜秋月.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9]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D]. 王军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国产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兔眼实验研究[D]. 范小娥.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不同动物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