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体结构论文_宋迪迪,张根广,张宇卓,李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絮凝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泥沙,高分子,结构,污泥,分形,活性。

絮凝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宋迪迪,张根广,张宇卓,李青[1](2018)在《Image-pro plus软件在泥沙絮凝体结构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分析研究了絮凝体SEM图像,提取了絮凝体外形尺寸及絮凝体内孔隙直径、孔隙率、孔隙比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与泥沙浓度及絮凝剂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得到的絮凝体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与现有结论基本一致,絮凝体沉速随着絮凝体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证明了Image-pro plus软件应用于分析絮凝体SEM图像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海阳,匡亚莉,林喆[2](2013)在《微藻絮凝条件优化及絮体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球藻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藻液浓度、凝聚剂和絮凝剂用量、pH、搅拌强度对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浊度去除率可达96.43%;各因素中,随着藻液浓度增加,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也随之增加;适当增加凝聚剂用量,有利于提高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适当增加絮凝剂用量,可提高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絮凝效果较高,在碱性条件下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较高;在保证药剂充分混合条件下,减小快速搅拌时间有利于提高微藻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两个指标,确认藻液浓度为192 mg/L、FeCl3为40 mg/L、PAM为20 mg/L、pH为5,快速搅拌为150 r/min,1 min和慢速搅拌为50 r/min,15 min时为最优组合。(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3年12期)

余剑锋,王东升,叶长青,杨敏,葛小鹏[3](2007)在《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絮凝过程中,其絮体结构发生重组和排列,分形维数从1.83升高到2.09,所形成的絮体密实.对于低电荷密度的2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因其分子量大投药量高,絮凝反应速度较快;但其絮体的分形维数较小且在絮凝反应中基本保持不变,形成的絮体结构开放和松散.基于有机高分子对高岭土体系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合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DADMAC絮凝机理是电中和作用,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和电荷密度的降低,CPAM则主要通过吸附架桥作用产生絮凝.(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冬梅,李志生,谭万春,金同轨[4](2006)在《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结构的分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河泥沙高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高分子絮凝剂,架桥絮凝沉降实验与电镜实验研究表明,絮体结构的形成与生长具有分形特性。借助分形数学理论中特征参数“分维D”定量分析了高分子种类、高分子的分子量、不同投加剂量与浓度下絮体结构的分形特性及其构型特征,讨论了高分子絮凝剂的架桥絮凝机理以及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沙高浊水中的分形行为,为含沙高浊水中高分子絮凝剂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李富根,熊祥忠,赵明,杨铁笙[5](2006)在《黏性泥沙絮凝体结构观测与分形维数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液氮冷冻升华方法制备黏性泥沙絮凝体标本。实验分析指出:采用体视镜观察絮凝体的图像具有较好的立体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获得絮凝体水平分层断面图像;引用分形集的横切面理论,可以得到黏性泥沙在叁维空间的分形维数。(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6年02期)

李久义,吴晓清,陈福泰,朱宝霞,郭健[6](2003)在《Fe(Ⅲ)对活性污泥絮体结构和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系统研究了Fe(Ⅲ )对活性污泥絮体结构和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 ,结果发现Fe(Ⅲ )降低了污泥沉降指数 ,同时也减弱了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 .对细胞外高分子 (EPS)的电子能谱元素分析表明在EPS中发生了阳离子间的交换作用 ,Fe(Ⅲ )置换出EPS中一价和二价金属阳离子 .污泥絮体的扫描电镜显示Fe(Ⅲ )使活性污泥絮体颗粒变小变密实 ,但是Fe(Ⅲ )与EPS之间的作用和含磷沉淀物的生成削弱了污泥颗粒形成较大生物聚集体的能力 .Fe(Ⅲ )对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架桥机理和藻酸盐理论来实现的 ,而电中和不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刘永淞[7](1980)在《活性污泥絮凝体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絮凝体的构成及共性质是研究活性污泥法应用机理和实际运转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调查、试验研究提出了活性污泥的结构模式,同时,分析影响结构模式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诸因素,试图有助于活性污泥法的合理设计和生产管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丛刊》期刊1980年10期)

絮凝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球藻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藻液浓度、凝聚剂和絮凝剂用量、pH、搅拌强度对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浊度去除率可达96.43%;各因素中,随着藻液浓度增加,微藻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也随之增加;适当增加凝聚剂用量,有利于提高絮凝效果和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适当增加絮凝剂用量,可提高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絮凝效果较高,在碱性条件下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较高;在保证药剂充分混合条件下,减小快速搅拌时间有利于提高微藻絮凝效果,但对絮体强度、恢复率、分形维数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絮凝效果和絮体结构两个指标,确认藻液浓度为192 mg/L、FeCl3为40 mg/L、PAM为20 mg/L、pH为5,快速搅拌为150 r/min,1 min和慢速搅拌为50 r/min,15 min时为最优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凝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宋迪迪,张根广,张宇卓,李青.Image-proplus软件在泥沙絮凝体结构特征分析中的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2].张海阳,匡亚莉,林喆.微藻絮凝条件优化及絮体结构特征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3

[3].余剑锋,王东升,叶长青,杨敏,葛小鹏.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J].环境科学学报.2007

[4].李冬梅,李志生,谭万春,金同轨.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结构的分形特性[J].泥沙研究.2006

[5].李富根,熊祥忠,赵明,杨铁笙.黏性泥沙絮凝体结构观测与分形维数估算[J].人民黄河.2006

[6].李久义,吴晓清,陈福泰,朱宝霞,郭健.Fe(Ⅲ)对活性污泥絮体结构和生物絮凝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

[7].刘永淞.活性污泥絮凝体结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丛刊.1980

论文知识图

现场普通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体系(浓...絮凝时间与絮体形态的关系触变性流体的絮凝体结构示意图pH=5时 絮凝体结构的形态学特...一19MHpZ对分散红73的絮凝体在研究絮B1P1D1絮凝剂适量条件下絮体结构

标签:;  ;  ;  ;  ;  ;  ;  

絮凝体结构论文_宋迪迪,张根广,张宇卓,李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