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和小黄鱼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学初步研究

大黄鱼和小黄鱼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学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与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同属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为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位列著名的四大海产。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对大黄鱼、小黄鱼的染色体特征以及二者远缘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黄鱼属鱼类的种质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染色体核型和显带方法,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大黄鱼、小黄鱼的染色体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大黄鱼和小黄鱼的细胞遗传学差异: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小黄鱼的核型为2n=6sm+42t,NF=54;大黄鱼的核型为2n=2sm+22st+24t,NF=72,种间核型分化明显;利用C显带和FISH技术分别分析了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区以及7种重复DNA序列(18srDNA、5SrDNA、(CA)15、(GA)15、(CGG)10、Rex6、U2 snRNA)的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两种鱼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均显示出相似的阳性异染色质带,7种重复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模式只存在微小差异:在小黄鱼中18S rDNA和5S rDNA定位在两对亚中部着丝粒同源染色体(sm)的短臂末端,而在大黄鱼染色体组的定位位置则在两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上。总体而言,大黄鱼小黄鱼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以及相关重复DNA序列的分布模式非常相近。2、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及其双亲染色体核型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为2n=8sm+12st+28t,NF=68。杂交子代和亲本在染色体数目上一致,但在组型上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过程中双亲染色体组发生了融合和重配。进一步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672bp的COI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与母本(小黄鱼)的序列几乎一致(相似度98.66%);利用Kitumra-2-Parameter-Distance双参数模型分析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的遗传距离为0.011,该数值接近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此外,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也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聚成一支。以上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在线粒体COI基因上表现出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     1.1.1 染色体核型分析
  •     1.1.2 染色体显带技术
  •     1.1.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1.1.4 石首鱼科鱼类的染色体研究
  •   1.2 鱼类远缘杂交概述
  •     1.2.1 远缘杂交的概念
  •     1.2.2 鱼类远缘杂交的应用
  •     1.2.3 鱼类远缘杂交的亲和性
  •     1.2.4 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学研究
  •     1.2.5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大黄鱼和小黄鱼染色体特征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样本制备
  •     2.1.3 C带制备
  •     2.1.4 荧光原位杂交
  •     2.1.5 显微镜分析和图像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遗传特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3.1.3 COI基因序列分析
  •   3.2 结果
  •     3.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     3.2.2 COI基因序列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程兴兴

    导师: 徐冬冬

    关键词: 大黄鱼,小黄鱼,染色体,杂交子代,遗传特征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水产和渔业

    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6127),浙江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2016C02055-7,2017C02013)

    分类号: S917.4

    DOI: 10.27747/d.cnki.gzjhy.2019.000230

    总页数: 56

    文件大小: 17374K

    下载量: 66

    相关论文文献

    • [1].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5)
    • [2].橡胶树胶木兼优品种热垦525杂交子代早期鉴定[J]. 热带农业科技 2018(04)
    • [3].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性初步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02)
    • [4].3种白鲫杂交子代的转录组学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6)
    • [5].四川桤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分析及选择[J].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1)
    • [6].花鱼骨与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03)
    • [7].阳春砂杂交子代与母本的FTIR鉴别研究[J]. 中草药 2011(05)
    • [8].黑杨派杨树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及苗期选择[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5)
    • [9].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的营养成分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10].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构成与AFLP分析[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4(08)
    • [11].虹鳟、山女鳟及其杂交子代(虹鳟♀×山女鳟♂)的微卫星分析[J]. 水产学报 2009(02)
    • [12].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子代发育及生长比较[J].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1)
    • [13].刺参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和AFLP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 [14].中国刺参(♂)×日本红刺参(♀)杂交子代的胚胎、幼体发育及幼参生长性状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15].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遗传特征分析[J]. 海洋通报 2019(03)
    • [16].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J]. 水产科学 2014(06)
    • [17].核桃杂交后代光合生理优势研究[J]. 北方园艺 2009(10)
    • [18].橡胶树4个人工授粉组合子代性状的评价[J]. 热带农业科技 2019(01)
    • [19].南北方银杏杂交子代生长生理特性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19(03)
    • [20].22年生柳杉双列杂交子代生长量遗传分析及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12(01)
    • [21].新疆野苹果与绚丽海棠杂交子代叶色变化及生长特性分析[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03)
    • [22].鉴定黑鲷真鲷及其杂交子代的方法获得专利[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22)
    • [23].杜仲杂交子代优良单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3)
    • [24].菲律宾蛤仔中国莱州群体与朝鲜新义州群体杂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2)
    • [25].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22)
    • [26].河川沙塘鳢(♀)与云斑尖塘鳢(♂)杂交子代胚胎发育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3)
    • [27].山女鳟和虹鳟的杂交子代与其亲本后代早期生产性能的比较[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04)
    • [28].基于SSR标记的美洲黑杨杂交子代的鉴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29].杜仲杂交子代苗期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8)
    • [30].苏氏圆腹(鱼芒)人工繁殖及杂交子代胚胎发育观察[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6)

    标签:;  ;  ;  ;  ;  

    大黄鱼和小黄鱼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学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