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花

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花

徐名龙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211200

摘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观:第一部分探讨美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探讨如何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欣赏美到学会创造美。以此来全面解析初中语文中的美育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欣赏创造

美育,顾名思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因此,美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美育和语文教学密不可分

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其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其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即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1]陆先生把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接着又提出应让学生逐步具备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把获得语文技能放在目标的第三位,充分显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在美育中挑大梁的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张志公先生就曾这样说:“要教学生读不少文学作品。一则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适用语言比较好,便于进行语言训练,再则也因为受过普遍教育的人应当懂得一点文学,而语文课之外,再没有别的课管这件事了。”[2]由此可见,在审美教育中,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占据了先天的优势,应主动承担起审美教育的职责。

1.2离开美育,语文不成其语文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饱含浓郁的感情色彩,生动描绘出自然、社会的各种形态。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美好的情感,不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和各种形象美,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试想,没有了真善美,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因此,语文教学也必然离不开审美教育。

2.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有回味的机会,在美的熏陶和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1体会教材中的语言美

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说:“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我说文学是语言的精华。”[3]要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最好的办法是有感情的朗读,或称“美读”。文学家苏轼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比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轻快、迫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此句热闹、欢快。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春色,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春意盎然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春的美。

2.2把握教材中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的美,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的。形象美又分自然美、人物美等。前者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描写了小鸟的生动可爱形象,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园林之美等。自然美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珍爱,表现途径较简单,可以采用观看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片段等途径来欣赏。而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品行之美。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智解,曹操“伏骥千里”的博大胸怀,柳宗元抨击“苛政猛于虎”的精神,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闻一多“拍案而起”的铮铮铁骨,朱自清不食“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等。教学中可凭借课文内容,紧紧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通过分析评价,把文中的语言形象和由此产生的感知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的形象美。

2.3感受教材中的情感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感”的对象是形象,感的方式是直觉,“情”的内蕴是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愉快。[4]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3.从欣赏美到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欣赏美到学会创造美。

3.1创造美的语言

创造美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的语言。语文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练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启发他们运用语文学习中掌握的美的知识,确立健康的审美观点,收集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在文学作品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2创造生活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美的语言,还应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其他审美需要,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行为美、形体美等等。要以美储善、以美促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因此,要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形体美。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教学也需要美。我们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以此陶冶美的心灵,让语文教学流淌出美育的甘泉,去浇灌学生心灵的美育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美育之果。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期.

【2】张志公,说语文,《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3】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页.

标签:;  ;  ;  

盛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