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姜佃高, 许珊娜[1]2016年在《基于遥感和GIS的石河子垦区土地覆被动态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新疆石河子垦区1980年、1990年、2002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处理,并从土地覆被总体状况、数量变化和土地覆被转移方向叁方面作了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是石河子垦区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1980到2014年间,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年变化率最大,林地动态度最低。分析结果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许西盼[2]2010年在《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地表层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研究已成为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即石河子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分类研究;在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石河子垦区2000-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进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该区域土地生产管理以及结构调整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有:(1)本文首先阐述了LUCC的研究意义,解释了LUCC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介绍了国内外LUCC的研究进展,诠释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实现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世界上各种LUCC的遥感分类方法进行了概述,然后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即石河子垦区2000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Landsat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在ERDAS软件的平台下,对石河子垦区两幅遥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并验证分类精度,在对分类结果进行聚类统计和去除分析之后,获得石河子垦区2000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2)在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创建了2000年和2009年两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表及变化表,并通过类型间的相互转移分析,求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然后借助转移矩阵定量地分析了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总体特点。(3)利用2000-2009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结合其他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成果,对石河子垦区LUCC过程进行详细的Markov模型分析,模拟石河子垦区未来LUCC的趋势。预测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草地和未利用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耕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逐年增加,其中耕地的增长幅度最大,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变化速度缓慢;林地、水域增幅较小。

张丽, 蒋平安, 杨朋润[3]2005年在《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石河子垦区1989年和2002年同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分类研究,一方面提出了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相结合提高分类研究精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分析了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可持续利用土地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张丽[4]2004年在《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石河子垦区 1998 年和 2002 年两期陆地资源卫星 Landsat TM 数据,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研究主要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ERDAS IMAGINE 的支持下,对遥感数据源的处理方法中在运用传统技术贝叶斯(Bayes)监督分类方法提取石河子垦区两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的同时,试验了矢量数据与监督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分类的精度。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两个指标的引入,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十叁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很大,城镇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增加非常快,耕地的面积也在增加,林地、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也呈现萎缩的现象,导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以每年 0.22%的速率增长,目前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开发水平。经过调查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可归结为叁个方面: 1.城镇化速率加快;2.人口数目的增长;3.政府决策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今后该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胡杰华[5]2012年在《基于TM影像的武功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武功县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防止城镇过度拓展,一直在不断努力。为此,本文采用2006年7月24号和2009年6月30号武功县TM遥感影像对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为今后武功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以及开发土地资源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武功县制订区域规划和农业区划提供各类土地面积资料。本文对2006年7月24号和2009年6月30号两期武功县TM遥感图像进行裁剪和增强处理后,得出了目视解译较高的TM遥感图像,并对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法执行监督分类,通过对比Kappa值得出用支持向量机法对武功县两期TM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精度优于最大似然法。此外,在训练样本相同的情况下,支持向量机法耗时较长,需要30分钟左右,而最大似然法仅需要1分钟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武功县“同物异谱”的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武功县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后,得出该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菜地和建设用地3种。全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在3年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建设用地、果园和交通用地的面积均是逐年增加的;而耕地、菜地、特殊用地和水域的面积是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武功县的耕地面积减少率为4.12%,但其依旧是该县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这是其余任何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所无法替代的;建设用地年变化率最大,达到了33.12%,由耕地和菜地转化成的建设用地分别占总转入量的28.92%、64.94%,这说明武功县的城市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大;2006年~2009年果园面积增加了2938.80亩,主要是由耕地和菜地转化而来,其年增长率为20.45%;武功县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少的是交通用地,但是其面积变化率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位居第二,达到了61.70%,这说明交通用地在武功县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优势明显增强,其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菜地面积在3年中大幅度减少,年变化率为8.32%,其转出量大部分变成了耕地、建设用地,少量的菜地转化为了果园;从2006年到2009年特殊用地减少了2555.43亩,其中有846.41亩转变为建设用地,占总转出值的31.57%;除去耕地,相对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该县水域年变化率最小,其值仅为3.60%,但是武功县仍需加大对各流域的保护力度。影响武功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地形、土壤、经济和政策。尤其在经济和政策驱动因子的影响下,武功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得日趋复杂。武功县实施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的问题。但由于2009年武功县狠抓薄弱环节,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确立工业主导地位,整合各方力量抓园区、促工业,使第二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第一、第叁产业,即人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所加强。这导致了该县的土地超量负荷,土地肥力下降,再生资源活力减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最终将影响到武功县的长久发展。因此,今后武功县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化进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禁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

王金沙, 王玲, 赵洲, 胡勇, 王炬欢[6]2009年在《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以石河子垦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对石河子垦区1989年2、000年的Landsat-TM影像进行处理,解译到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数据,并对石河子垦区1989~2000年11年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石河子垦区1989~2000年土地变化情况及其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结果显示:石河子垦区近11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很快。其中,耕地和林草地面积皆成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以5.03%和5.13%的速度增加;盐碱地面积减少了655.40 km2,其年变化率最大达7.24%;水体湿地面积减少了103.09 km2,其年变化率减少4.58%;荒漠的面积只减少了25.26 km2,并且年变化率最小,以每年0.22%的速度在减少,这些分析结果可为石河子垦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许西盼, 曹卫彬, 刘姣娣, 李华, 孟庆建[7]2010年在《基于遥感技术的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石河子垦区,基于Landsat TM图像设计了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技术路线。通过实地调查和以2000年、2008年2时段TM影像为基础开展的研究区农用地遥感监测研究,探讨了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中分类系统的拟定、信息提取与表达、线状地物的扣除及变化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全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和利用程度,阐明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 TM图像的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效果较好。

封玲[8]2005年在《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干旱区是全球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区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2.5%,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起乌鲁木齐市、西至博乐阿拉山口的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国土整治开发区之一。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农业经济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农业开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由于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在干旱区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对玛纳斯河流域因大规模农业开发而引起的生态变迁的研究,是全面了解流域发展过程、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演替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第叁部分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始于唐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开发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是新疆建国后开垦的最大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建国以后大规模农业开发引起的。过去50年来,人工绿洲代替天然绿洲,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绿洲范围内,风沙危害减弱,气候极大改善,这一成就在世界干旱区也是罕见的,是新疆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由于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也伴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尾闾湖泊的干涸、草场退化、盐碱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威胁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植被及动物的变化来阐明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 水是干旱区绿洲存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随着农业开垦的深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规模屯垦,河水几乎被完全截入绿洲用于农业生产,自然河道被人工渠网取代,改变了地表水自然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但平原水库改变了河流携带物沉积过程,同时不合理的排灌方式提高了灌区地下水位,绿洲内部遭受次生盐渍化危害。河道、湖周及下游植被也因缺水衰亡,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佚名[9]2010年在《土地资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Q948·156201042975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Coverage chan-ges of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in northeastern China during thepast300years

程钢[10]2013年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遥感和GIS的石河子垦区土地覆被动态监测研究[J]. 姜佃高, 许珊娜. 北京测绘. 2016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预测模型研究[D]. 许西盼. 石河子大学. 2010

[3].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 张丽, 蒋平安, 杨朋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D]. 张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4

[5]. 基于TM影像的武功县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D]. 胡杰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以石河子垦区为例[J]. 王金沙, 王玲, 赵洲, 胡勇, 王炬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7]. 基于遥感技术的石河子垦区农用地变化分析[J]. 许西盼, 曹卫彬, 刘姣娣, 李华, 孟庆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8].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9]. 土地资源[J]. 佚名.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

[10].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