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论文_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马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塔里木河下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植被,生物量,遥感,塔河。

塔里木河下游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马婷婷[1](2020)在《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的生物量具有宏观价值,是对植被系统功能的重要反映。在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附近,植被分布较多。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及宏观价值变化特征,对于评估生态输水的效益以及制定合理的输水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塔里木河下游的科学调查资料以及2001年的植被资源清查资料,采用实地调查方法推算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柽柳的生物量及其净生产力特征,采用刈割称重的方法推算了林下草本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特征,并对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宏观价值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1)2001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总生物量约为72004t,平均生物量约为322.51kg/hm~2,远低于全国的平均生物量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8.19kg/(hm~2·年),总净生产力为4060.82t/年。2)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组成以柽柳为主体,胡杨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胡杨和草本植物的质量较差,胡杨老化、草地退化严重,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对现有的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和草地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生物量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植被生物量可以从2001年的7.2×10~4t增加到2040年的15.2×10~4t。4)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宏观经济价值会从2001年的2000×10~4美元增加到2040年的4200×10~4美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何振磊,陈亚鹏,孙海涛[2](2019)在《不同恢复模式对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及恢复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为明晰恢复模式对物种多样性及恢复速率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自然恢复(NR)、沟灌模式(FUI)、漫灌模式(FLI)3种不同恢复模式下的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比分析了3种模式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探讨了不同恢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恢复后,3种模式物种的增加主要为草本物种的增加。自然恢复下,乔灌木物种数虽未增加,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依然居优势地位,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群落盖度分别由3%和53%增加至15%和79%,密度分别由0.09plant·m~(-2)和0.89 plant·m~(-2)增加至0.63 plant·m~(-2)和43.64 plant·m~(-2),均增加显着。(2)自然恢复后物种的丰富度、Margalef、Simpson、Shannon-Weiner指数增加不显着,而沟灌和漫灌模式下增加显着。恢复后,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Simpson、Jsw和Jsi指数均显着高于自然恢复。(3)恢复后,乔木的各指数在3种模式之间无显着差异,灌木的丰富度指数在沟灌和漫灌模式下显着高于自然恢复的,草本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和Jsw指数在漫灌模式下都显着高于沟灌模式和自然恢复的。(4)不同模式下物种恢复速率表现为漫灌模式>沟灌模式>自然恢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恢复速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恢复模式对维持建群种在群落中的地位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沟灌和漫灌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更加有利。(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东莱,肖玉磊[3](2019)在《第20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乌鲁木齐8月17日讯 记者刘东莱、通讯员肖玉磊报道:16日,塔里木河干流水头抵达下游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和新放水闸先后开启,标志着第20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正式启动。2019年,承担输水调节任务的大西海子水库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9-08-18)

薛联青,符芳兵,祝薄丽,王晶,冯怡[4](2019)在《塔里木河流域下游绿洲演变对生态输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考前人对绿洲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人工绿洲、天然绿洲进行提取,分析生态输水前后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面积变化特征、转化过程、重心迁移情况以及扩张与退缩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总面积先下降、后上升,人工绿洲不断扩张,10 a平均增长量为46.78 km~2,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减,在2000年后有所上升。生态输水前(1990—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减少,导致大面积草地退化,天然绿洲面积减少;生态输水后(2000—2015年),部分未利用土地得到了利用,变成河渠、水库、湖泊、灌木林和高覆盖度草地,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有所恢复。下游绿洲重心先往西北,再往南方,最后又往东南方向迁移。绿洲主要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张,1990—2000年的扩张区域主要集中于英苏上游区域;2000—2010年期间,台特玛湖地区绿洲面积增加明显;绿洲缩减区域分布广而零星。(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冯娟,叶茂,汪亮亮[5](2019)在《运用树轮生长指标估算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最小输水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胡杨径向生长的影响和贡献。根据生态输水量与胡杨径向生长增量的关系,提出胡杨径向生长增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塔里木河下游4个断面所需最小生态输水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期间,塔里木河下游4个断面胡杨径向生长输水前后差异显着,在2000年前后发生明显突变,说明4个断面胡杨径向生长受到生态输水干扰。依干不及麻断面胡杨径向生长量在2003年发生突变,说明胡杨径向生长对输水响应有明显滞后效应。(2)在英苏、喀尔达依和阿拉干断面,自2000年开始,个别样地是2001年或2003年以后,每年输水对胡杨径向生长量贡献率较大。而在依干不及麻断面,多数样地是2001年以后输水对胡杨径向生长量贡献率较大,说明生态输水对不同断面不同样地胡杨径向生长贡献存在差异性和滞后性。(3)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胡杨径向生长要维持断流前平均生长水平,胡杨径向生长需最小需水量依次为:英苏断面0.28×10~8m~3、喀尔达依断面0.10×10~8m~3、阿拉干断面0.09×10~8m~3、依干不及麻断面0.07×10~8m~3。(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热孜也木·阿布力孜,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祖皮艳木·买买提,热依拉·木民[6](2019)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片性状特征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荒漠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别是其叶片在长期缺水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策略,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建群树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水分梯度(离河道距离)胡杨叶片总含水量(T_(WC))、干质量含水量(D_(WWC))、干物质质量分数(L_(DMC))、比叶面积(S_(LA))、叶片厚度(L_T)、叶面积(A_R)等叶片性状指标,分析其种内性状分化特征,各性状之间、性状与距河道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胡杨叶片性状值的变异范围为7.05%~39.00%,其中T_(WC)最少(7.05%)、A_R最大(39.00%),表现出较小的种内分化特征;S_(LA)与L_(DMC)和L_T分别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和显着负相关(P<0.05),与T_(WC)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L_(DMC)与D_(WWC)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T_(WC)与L_(DMC)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D_(WWC)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S_(LA)、L_(DMC)、L_T、T_(WC)、D_(WWC)可以作为反映胡杨适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叶片性状指标,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胡杨L_T增厚,L_(DMC)增加,A_R、T_(WC)、D_(WWC)均减少。这反映了荒漠植物为适应干旱水分胁迫而形成的保水对策。(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庆,艾里西尔·库尔班,肖昊[7](2019)在《塔里木河下游区域植被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前后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分析植被对生态输水的时空响应,基于1986-2017年研究区上方无云的22期Landsat NDVI数据,辅以波动分析、趋势分析,探索研究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上,植被的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主要沿河道和积水区域分布。(2)1986-2000年,NDVI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00-2017年NDVI总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植被对生态输水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与输水量密切相关。(3)研究区NDVI时间序列的方差介于0.0077~0.1957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波动的大小与植被种类密切相关。(4)1986-2000年,植被的NDVI空间趋势以减小为主,并主要发生在英苏和老英苏附近;2000-2017年,植被的NDVI空间趋势以增加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沿河道区域和喀尔达依东侧。(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长明,李均力,沈占锋,沈谦[8](2019)在《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时序监测与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我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主要从地表水(湖泊、河流和湿地)、地下水、地表植被覆盖的角度,基于多源遥感和长时间序列数据,监测和分析生态输水前后区域环境变化和生态响应。首先,采用基于知识迁移的专题图斑更新技术,实现了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区域湿地遥感制图和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因子指标提取;然后,以2000年为基准(生态输水起始年),结合地下水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人工生态输水前后区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①生态输水前(1990-2000年),塔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流域范围内一半以上的沼泽湿地消失、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区域植被覆盖大幅度下降;②生态输水后(2000-2017年),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改变了下游河道长期断流状态,区域地下水位明显抬升,地表水域(湖泊和沼泽)面积呈现"V"型逆转增加,区域植被覆盖区和覆盖度均呈现显着增加趋势,曾经一度干涸的塔河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2017年8月达到147.87 km2。以上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人工生态输水工程对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拯救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遏制了生态输水前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局面,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长明,李均力,沈占锋,沈谦[9](2019)在《基于MODIS密集时间序列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活动过程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着(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岳俊生[10](2019)在《基于生物量的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胡杨是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生物量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可以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采样与遥感解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不同年份胡杨地上生物量特征,并结合遥感方法提取不同年份胡杨面积,估算了不同年份胡杨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胡杨主要分布在离河道0—700 m的范围内,此范围内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以上;在离河道700 m以外,胡杨的生物量不足10%。英苏断面胡杨平均生物量最高,阿拉干断面次之,依干不及麻与喀尔达依断面胡杨生物量较低。(2)2000年,胡杨单位面积平均生态服务价值为78.96元/hm~2,2010年为177.14元/hm~2,2016年为313.55元/hm~2;胡杨总服务价值在2000年为43.24×10~4元,2010年为93.00×10~4元,2016年为184.27×10~4元。(3)2016年胡杨的有形服务价值为22.74×10~4元,无形服务价值为161.53×10~4元,胡杨的无形生态服务价值为有形生态服务价值的7.1倍。生态输水对胡杨生物量与服务价值具有显着的影响,输水效益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塔里木河下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为明晰恢复模式对物种多样性及恢复速率的影响,以塔里木河下游自然恢复(NR)、沟灌模式(FUI)、漫灌模式(FLI)3种不同恢复模式下的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比分析了3种模式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探讨了不同恢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恢复后,3种模式物种的增加主要为草本物种的增加。自然恢复下,乔灌木物种数虽未增加,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依然居优势地位,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群落盖度分别由3%和53%增加至15%和79%,密度分别由0.09plant·m~(-2)和0.89 plant·m~(-2)增加至0.63 plant·m~(-2)和43.64 plant·m~(-2),均增加显着。(2)自然恢复后物种的丰富度、Margalef、Simpson、Shannon-Weiner指数增加不显着,而沟灌和漫灌模式下增加显着。恢复后,沟灌和漫灌模式下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Simpson、Jsw和Jsi指数均显着高于自然恢复。(3)恢复后,乔木的各指数在3种模式之间无显着差异,灌木的丰富度指数在沟灌和漫灌模式下显着高于自然恢复的,草本的丰富度、Shannon-Weiner和Jsw指数在漫灌模式下都显着高于沟灌模式和自然恢复的。(4)不同模式下物种恢复速率表现为漫灌模式>沟灌模式>自然恢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恢复速率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恢复模式对维持建群种在群落中的地位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沟灌和漫灌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更加有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里木河下游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马婷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何振磊,陈亚鹏,孙海涛.不同恢复模式对塔里木河下游物种多样性及恢复速率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刘东莱,肖玉磊.第20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启动[N].新疆日报(汉).2019

[4].薛联青,符芳兵,祝薄丽,王晶,冯怡.塔里木河流域下游绿洲演变对生态输水的响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冯娟,叶茂,汪亮亮.运用树轮生长指标估算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最小输水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6].热孜也木·阿布力孜,玉米提·哈力克,塔依尔江·艾山,祖皮艳木·买买提,热依拉·木民.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片性状特征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7].高庆,艾里西尔·库尔班,肖昊.塔里木河下游区域植被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9

[8].朱长明,李均力,沈占锋,沈谦.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时序监测与对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9].朱长明,李均力,沈占锋,沈谦.基于MODIS密集时间序列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活动过程监测[J].资源科学.2019

[10].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岳俊生.基于生物量的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euphratica)生态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植被覆盖...塔里木河下游样带布设示意图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及监测断面...塔里木河下游监测断面与植被调查...1 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及监测断...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样地与地下水监...

标签:;  ;  ;  ;  ;  ;  ;  

塔里木河下游论文_王希义,彭淑贞,徐海量,凌红波,马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