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位筛选论文_王爱萍,陈冰,刘红亮,周景明,陈玉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位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病毒,猪瘟,过敏原,抗原,血清,噬菌体。

表位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萍,陈冰,刘红亮,周景明,陈玉梅[1](2019)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4蛋白B细胞表位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GP4蛋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次要结构蛋白,在病毒的复制与侵染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合成GP4蛋白的重迭多肽,采用间接ELISA、dot-ELISA的方法对GP4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初步筛选,得到1个免疫显性肽段Ⅰ(50) SCLRHGDSSSPTIRKSS (67),并对其抗体水平进行测定,为PRRSV的抗体检测及其新型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银梅,李鹏,岳锋,张秋雨,胡东方[2](2019)在《猪瘟病毒E2蛋白配体表位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精确定位猪瘟病毒(CSFV)E2蛋白配体表位信息,利用DNASIS(Ver.2.5)软件分析设计合成7条多肽,主要覆盖E2蛋白,分别命名为SE21、SE22、SE231、SE232、SE241、SE242、SE03,同时设计合成1条无关多肽CP,均标记FITC。将PK-15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多肽与PK-15细胞结合试验、多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试验和CSFV阻断多肽与PK-15细胞结合试验,筛选和鉴定E2蛋白配体表位。结果表明,多肽SE241、SE242与PK-15细胞结合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4.43±4.59和83.60±3.11,显着高于其他多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的感染抑制率也显着高于其他多肽,同时这2条多肽与PK-15细胞的结合被CSFV有效阻断。证实SE241、SE242多肽为CSFV与靶细胞PK-15细胞结合的配体表位,并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本试验为CSFV新型多肽疫苗或免疫佐剂的研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董海司[3](2019)在《基于不同方法的猪瘟病毒表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致死的病毒性疾病,被国际兽医组织列为A类传染性疾病。研究表明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 Abs)能够特异性靶向并帮助消除体内外来物质或异常物质,而且在免疫机理研究、开发检测及治疗试剂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抗体工程的逐渐发展,已经获得了一些可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各种类型的m Abs。然而,目前针对CSFV的单克隆抗体均来自小鼠杂交瘤细胞,这些鼠源m Abs在猪体内具有免疫原性,导致抗体半衰期缩短,很少可用于治疗。此外,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m Abs的过程复杂、耗时、不稳定,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简单、高效、低成本的m Abs制备方法,对降低CSFV引起的养猪业经济损失以及研究CSFV感染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CSFV基因组编码的四种结构蛋白中,E2蛋白含有多个结构表位和线性表位,是一种能够诱发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的囊膜蛋白。2000年,Lin等通过融合表达截短的E2蛋白对抗体WH303进行表位鉴定,确定了其识别的线性表位TAVSPTTLR,并命名为表位303。该线性表位存在于所有CSFV毒株中,但与同属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羊边界病毒(BDV)存在较大的差异。随后更多研究表明,该线性表位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可作为疫苗等相关研究的候选者。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是一种用于准确定量单个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新兴技术,可更准确地了解单个细胞中的转录组,以揭示基因之间的调节关系,阐明它们在细胞中的功能,并跟踪发育中不同细胞谱系的轨迹。其中,Smart-seq2技术具有用时短、允许输入低量RNA、可获得全长c DNA等优点,因此本课题利用Smart-seq2技术建立单个细胞的c DNA文库,从中调取抗体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高效制备抗体的平台。本研究为了建立制备CSFV E2蛋白表位特异性抗体的方法。(1)建立鉴定针对CSFV E2蛋白抗体的实验方法。本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了单克隆抗体HK24和HK44,并通过Western blot、ELISA、SPR、IFA等实验手段证明了这两株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CSFV E2蛋白。分子模拟对接及虚拟氨基酸点突变实验结果显示,抗体HK24和HK44在CSFV E2蛋白中的识别位点包含线性表位TAVSPTTLR。病毒的中和实验结果中发现,HK24和HK44对CSFV具有良好的中和活性。(2)合成能够特异性分离具有中和活性的表位特异性抗体的磁性纳米颗粒。本实验制备了具有多臂外壳结构的磁性纳米颗粒,并将表位303修饰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命名为M@A303,用于分离免疫后猪血清中的表位特异性抗体,分离后的抗体命名为Es Abs303。利用上述建立好的抗体鉴定方法对磁珠分离后的抗体Es Abs303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抗体Es Abs303能够特异性识别CSFV E2蛋白,并且对CSFV有显着的中和能力。(3)建立制备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本实验将特异性识别MCF-7细胞的表位18-4(Wx EAAYQr FL)修饰到磁性纳米颗粒表面。MCF-7细胞的捕获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能够特异性捕获靶细胞。因此本实验利用M@A303从CSFV弱化病毒免疫的猪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单个表位特异性细胞,利用Smart-seq2技术构建单细胞c DNA文库并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对测序结果分析,获得了八对抗体基因,本实验选择其中一对抗体基因进行表达纯化,并利用Western blot及ELISA实验证明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CSFV E2蛋白。综上,本实验成功获得了两株针对CSFV E2蛋白的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且成功建立了分离表位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该方法高效便捷,为制备治疗人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抗体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阳阳[4](2019)在《肠道病毒C组96型的分子特征分析及B细胞表位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手足口病是多发于婴幼儿的传染病,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并出现过多次暴发,但目前临床治疗方案仍以广谱抗病毒为主,暂无针对性治疗手段,且除EV71外其他型别尚无已批准上市的疫苗。在可引起手足口病的多种肠道病毒中以EV71和CA16为最主要病原体,但近年来部分非EV71和非CA16的肠道病毒感染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EVC96等。EVC96属于肠道病毒C组,其感染可导致手足口病、急性弛缓性麻痹、急性无力脊髓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多种疾病,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均有相关病例报道,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对EVC96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流行规律及变异趋势,为我国新现肠道病毒感染的预警、诊疗提供基础数据;并对其B细胞线性表位进行了预测、筛选,为EVC96诊断方法的建立和表位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获取EVC96基因组全长序列及VP1区序列,除来自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EVC96分离株A240及课题组测序得到的P86外均来自GenBank。利用MEGA7.0构建进化树,DNAMAN分析同源性,Simplot3.5.1及RDP4.9软件进行重组分析,探究我国大陆地区EVC96分离株的进化趋势。2.利用4种算法不同的B细胞表位在线预测服务器对EVC96代表株的VP1、VP2及VP3区进行预测,并通过进一步综合二级结构、叁级结构的预测结果,对EVC96的B细胞线性表位进行筛选。3.人工合成EVC96的候选B细胞表位多肽,液质联用法(HPLCMS)检测纯度,间接ELISA法测定反应性。4.将EVC96 B细胞表位多肽与常见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多克隆抗体进行交叉反应,同时将其与KLH偶联后免疫家兔获得表位多肽多克隆抗体并与常见手足口病病原体抗原进行交叉反应。并将表位多肽序列进行型内、型间的保守性分析。结果:1.对世界范围内的EVC96基因组全长、VP1全长、部分VP1序列分别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并构建VP1区系统发育进化树,可分为Cluster 1~3共叁个基因簇,且所有中国分离株均属Cluster 3。Cluster3与Cluster 2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58,与Cluster 1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41;Cluster 2与Cluster 1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61;Cluster 3组内遗传距离为0.187,Cluster 2组内遗传距离为0.242,Cluster 1组内遗传距离为0.036。根据全长VP1序列对EVC96中国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可分为6个基因型,根据部分VP1序列则可分为8个基因型。2.根据基因特征分析选择EVC96中国代表株A240进行分析。Simplot分析EVC96分离株A240在P1区与EVC96原型株BAN00-10488的相似性较高;在2B区、2C区及3C区与CA24原型株Joseph相似度最高;在3D区5′端则与CA17原型株G-12相似度较高。Bootscan分析显示A240在5′-UTR区可能与EV99原型株BAN00-10461发生了重组,在2B区、2C区、3A区及3C区5′端可能性与CA24原型株发生了重组,在3C区5′端可能性与CA19原型株发生了小片段重组,3D区则可能与PV2原型株MEF-1和CA11原型株Belgium-1发生了片段重组。RDP4.9共发现A240出现2个典型的重组事件,亲本分别为EV109原型株和CA19原型株以及2015年的深圳分离株KR919804.1和CA11原型株;同时前期研究中发现属于基因型III型的广东分离株KF495604在P1区与EVC96原型株高度相似,在P2及P3区则可能与CA24和EVC102发生了重组,同时在P3区可能与属于基因型II型的2009年EVC96山东分离株HQ415759.1出现了型内重组;而HQ415759.1与EV102原型株在3C区可能出现了重组。3.综合预测、筛选出9条EVC96候选B细胞表位。其中P9(aa282-304:VPYNGTGVDIKEGTLTPITPVNS,VP1)与EVC96多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与EVC96阴性血清不反应;同时与其他10种常见手足口病病原体多克隆抗体不反应。KLH-P9偶联多肽免疫家兔所得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256 000,同时该多克隆抗体与其他10种常见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的全病毒抗原不反应。P9多肽序列在EVC96中国分离株中型内保守性较高,与其他10种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原型株相应区域不保守。结论:1.EVC96在我国的起源相同、传播时间长、变异大:EVC96中国分离株均位于系统发育进化树同一分支内,可分为多个基因型,型内、型间的遗传距离大,并出现了型间、型内重组。2.P9为EVC96的特异性B细胞表位,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为EVC96诊断方法的建立及表位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9-06-01)

何泊宁[5](2019)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TbpA蛋白抗原表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动物机体上呼吸道和眼部黏膜的常在菌群,当机体受到应激或其他呼吸性病原体感染时,常发生内源性感染。牛巴氏杆菌病多发于运输应激的牛群或者犊牛群中。现有的牛出败灭活疫苗免疫原是荚膜血清型B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呼吸道感染较为普遍,不同荚膜血清型间的交叉保护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从黑龙江省两个规模化奶牛场发生严重呼吸道感染的病死牛肺脏和患病牛鼻拭子中分离鉴定致病菌,筛选多杀性巴氏杆菌转铁蛋白结合蛋白TbpA的抗原表位,对于研制高效疫苗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无菌采集病死牛的肺脏和患病牛鼻拭子,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及生化试验、细菌16S rDNA及OmpH基因PCR鉴定,应用PCR方法确定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因子。结果表明,两个分离株WC16551、LY01均为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检测22种毒力因子,两株菌均携带19种毒力因子(oma87、fimA、ompA、tonB、exbD、Fur、hgbA、sodC、PmHAS、TbpA、hsf-2、hsf-1、PfhA、ptfA、sodA、nanH、plpB、exbB和tadD),有叁种未被检出(toxA、hgbB和nanB)。LD_(50)分别为:2.3×10~8 CFU/mL和2.08×10~5 CFU/mL。其次,构建pET-32a-TbpA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蛋白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用Ni-NTA对蛋白进行纯化,蛋白复性及浓缩,选用ISA206佐剂制备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高免血清,随后进行抗体纯化。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大小为104 KDa,当IPTG浓度为0.1 mM时37℃诱导5 h表达量较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目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第叁,构建十五肽库质粒,电转入TG1感受态中,制备噬菌体随机十五肽库,检测肽库多样性及库容量,计算噬菌体滴度,进行叁次淘洗,将筛选出噬菌体进行测序,与TbpA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最终获得TbpA蛋白抗原表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十五肽库质粒和随机肽库,库容量为1.32×10~9 CFU/mL,经多抗淘洗筛选,确定G_(103)和W_(232)两个模拟结合位点,抗原表位主要分布于95-265、573-765蛋白序列中。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发病牛的病原为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成功筛选出TbpA蛋白抗原表位,为研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爽[6](2019)在《犬瘟热病毒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感染引起多种动物共患、多系统感染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为获得CDV野毒株(CDV-PS)截短磷蛋白(aa 232-507),本实验以Asia-1型CDV-PS毒株为基础,经PCR扩增得到P(aa 232-507)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ASY~(○R)-Blunt E1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E1-CDV-P。将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超声破碎最佳条件下的诱导产物,经离心后对重组蛋白进行可溶性分析,随后用Ni-NTA亲和层析对重组截短P蛋白进行纯化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P蛋白大小约37 kDa,在IPTG终浓度0.1 mmol/L,诱导时间为8 h时,表达量最高;重组P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成功纯化出重组截短P蛋白;重组P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本研究成功制备出CDV-PS毒株截短P蛋白,为进一步P蛋白抗原表位的研究和CDV抗体诊断方法的研发奠定基础。为获得抗P(aa 232-50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用纯化的P(aa 232-507)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和间接ELISA抗体筛选方法,制备了4株抗CDV-PS毒株P(aa233-507)的单抗,分别命名为Pc7,Pc8,Pc11和Pc25。Western blot和IFA鉴定其均能与CDV-PS毒株的P蛋白(aa232-507)特异性反应。但单抗Pc8不特异性识别CDV3疫苗株,说明单抗Pc8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在CDV-PS毒株和CDV3疫苗株之间存在着关键性位点的突变。单抗Pc25不特异性识别CDV-Rockborn疫苗株,说明单抗Pc25的抗原表位在CDV-PS毒株和CDV-Rockborn疫苗株之间也存在着关键性位点的突变。本研究成功制备出的抗CDV-PS毒株P(aa 232-507)蛋白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筛选4株单抗的线性抗原表位奠定基础。为鉴定4株单抗的线性抗原表位,本研究通过肽扫描技术利用间接ELISA方法鉴定Pc7,Pc8,Pc11和Pc25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单抗Pc7识别的抗原表位是~(238)SHGMGIVAGSTN~(249),单抗Pc8识别的抗原表位是~(264)GPSVSAENVRQ~(274),单抗Pc11识别的抗原表位是~(390)INPELRPIIGR~(400),单抗Pc25识别的抗原表位是~(252)TQSALKSTG~(260)。抗原表位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单抗Pc7的抗原表位在多个不同毒株中均有突变;单抗Pc25的抗原表位在Asia-1型(除CDV-ZC;140816外)、America-1型、Europe型毒株的相应抗原表位区域没有突变点,而在Asia-2型和大部分America-2型毒株中均有突变;单抗Pc8的抗原表位在多个毒株中均有突变;单抗PC11所识别的线性B细胞表位在不同的CDV毒株中高度保守。本研究成功筛选了4株单抗所识别的线性抗原表位,为建立CDV的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卢丹,朱诗艳,张青旭,肖文玲,赵敏[7](2019)在《H1N1流感病毒M1蛋白表位筛选及其在禽流感病毒交叉免疫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如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 pH1N1)以及发生跨种传播的H7N9禽流感病毒(H7N9)等的流行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并造成了重大社会经济损失.自2009年以来, 2009 pH1N1作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流行使得健康人群存在一定的T细胞免疫本底水平.本研究对2009 pH1N1和H7N9的主要T细胞免疫原M1蛋白存在的4个突变区段,利用ELISPOT试验确定了2009 p H1N1在这4个区段来源的T细胞表位多肽H1-M42 (LMEWLKTR), H1-M102(KLKREITFHGAK), H1-M202s (AMEVANQTR)和H1-M244 (MGVQMQRFK).同时,发现健康人群对H7N9来源的相应多肽预存有一定水平T细胞免疫,但低于对2009 pH1N1本身多肽的免疫水平.多肽与HLA分子的复性实验表明, H1-M102和H1-M244能够与HLA-A*1101稳定结合;而H1-M42和H1-M202s虽然能够结合HLA-A*3303,但H7N9相应的表位与这些分子的结合力相对较弱.结果表明,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有限的针对H7N9的预存T细胞免疫,而H7N9在新鉴定表位多肽中的氨基酸突变对于免疫逃逸具有一定的贡献.对流感病毒交叉免疫的研究能够为了解禽流感病毒逃逸T细胞免疫机制以及通用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4期)

梅雪娇,李梦思,杨阳,刘萌,刘红[8](2019)在《拟穴青蟹原肌球蛋白抗原表位适配体小肽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拟穴青蟹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抗原表位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适配体小肽,并鉴定适配体小肽对TM的免疫结合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ExPASy peptide cutter软件预测TM分子中胰蛋白酶酶切位点,结合TM线性表位设计反义小肽,经AutoDock 4.0软件模拟分子对接,筛选得到适配体小肽。采用抑制性ELISA的方法,检测筛选的适配体小肽对TM与特异性IgG抗体结合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 TM氨基酸序列中有25个胰蛋白酶酶切位点,设计TM的31条反义小肽,利用分子对接筛选得到12个适配体小肽。抑制性ELISA结果显示,12条适配体小肽均能明显抑制TM与IgG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其中适配体小肽5抑制能力最强,其抑制率为36.2%。结论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得到能明显抑制TM免疫结合活性的适配体小肽,为降低TM致敏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阳,杨奕,邵兵,邹悦,宋宇[9](2019)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过敏原蛋白表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AF4)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过敏原蛋白表位进行筛选。将选择的过敏原蛋白(虾原肌球蛋白,TM)酶解后经UPLC-QTOF-MS分析,建立蛋白质肽谱。将TM酶解后的肽段与免疫球蛋白E混合孵育30 min,孵育过程中含有抗原表位的特异性肽段与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未结合的肽段仍留在溶液中。将孵育后的溶液进行AF4分离,已结合的肽段随IgE一起由出口流出,未结合的肽段透过分离通道膜,滤出至废液。收集出口流出的组分进行UPLC-QTOF-MS分析,与蛋白质肽谱匹配,找到特异性肽段,进而检测抗原表位。本研究扩展了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的应用,对过敏原蛋白表位的检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过敏原蛋白表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4期)

徐淇淇,张亚妮,李欣芮,范卓妍,车会莲[10](2019)在《致敏小鼠血清代替过敏患者血清筛选Jug r 1 IgE线性抗原表位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核桃过敏患者和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血清筛选Jug r 1的IgE线性抗原表位,比较两者所筛选的表位的差异性,为今后利用小鼠血清替代人血清筛选食物过敏原表位提供理论依据,对食物过敏原研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固相合成肽法合成44个覆盖了Jug r 1一级序列的重迭短肽,通过圆点印迹试验利用核桃过敏患者血清和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血清分别筛选出IgE抗原表位。结果:核桃过敏患者可以识别的IgE结合的线性抗原表位分别是肽段~1AALLVALLFVANAAA~(15)、4LVALLFVANAAAFRT18、~(16)FRTTITTMEIDEDID~(30)及~(125)CGISSQRCEIRRSWF~(139);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分别是1AALLVALLFVANAAA15和~(125)CGISSQRCEIRRSWF~(139)。结论:通过小鼠过敏血清筛选出的两个IgE线性抗原表位存在于过敏患者血清筛选出的4个IgE抗原表位中,提示在利用致敏小鼠血清代替过敏患者血清筛选IgE抗原表位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即有部分IgE线性抗原表位没有被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表位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精确定位猪瘟病毒(CSFV)E2蛋白配体表位信息,利用DNASIS(Ver.2.5)软件分析设计合成7条多肽,主要覆盖E2蛋白,分别命名为SE21、SE22、SE231、SE232、SE241、SE242、SE03,同时设计合成1条无关多肽CP,均标记FITC。将PK-15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多肽与PK-15细胞结合试验、多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试验和CSFV阻断多肽与PK-15细胞结合试验,筛选和鉴定E2蛋白配体表位。结果表明,多肽SE241、SE242与PK-15细胞结合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4.43±4.59和83.60±3.11,显着高于其他多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的感染抑制率也显着高于其他多肽,同时这2条多肽与PK-15细胞的结合被CSFV有效阻断。证实SE241、SE242多肽为CSFV与靶细胞PK-15细胞结合的配体表位,并能抑制CSFV感染PK-15细胞。本试验为CSFV新型多肽疫苗或免疫佐剂的研制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位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王爱萍,陈冰,刘红亮,周景明,陈玉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4蛋白B细胞表位的初步筛选[J].西北农业学报.2019

[2].银梅,李鹏,岳锋,张秋雨,胡东方.猪瘟病毒E2蛋白配体表位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9

[3].董海司.基于不同方法的猪瘟病毒表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及鉴定[D].吉林大学.2019

[4].刘阳阳.肠道病毒C组96型的分子特征分析及B细胞表位筛选鉴定[D].桂林医学院.2019

[5].何泊宁.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TbpA蛋白抗原表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李爽.犬瘟热病毒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卢丹,朱诗艳,张青旭,肖文玲,赵敏.H1N1流感病毒M1蛋白表位筛选及其在禽流感病毒交叉免疫中的作用机制[J].科学通报.2019

[8].梅雪娇,李梦思,杨阳,刘萌,刘红.拟穴青蟹原肌球蛋白抗原表位适配体小肽的筛选与鉴定[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9].李阳,杨奕,邵兵,邹悦,宋宇.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过敏原蛋白表位筛选[J].色谱.2019

[10].徐淇淇,张亚妮,李欣芮,范卓妍,车会莲.致敏小鼠血清代替过敏患者血清筛选Jugr1IgE线性抗原表位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蛋白H-2d单元型CTL表位的筛选A、使...炭疽重组腺病毒的细胞免疫反应水平服务器主页Fig.4-5Thehomepag...表位筛选流程图传统表位筛选法(a)与反向免疫法(...副鸡禽杆菌抗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标签:;  ;  ;  ;  ;  ;  ;  

表位筛选论文_王爱萍,陈冰,刘红亮,周景明,陈玉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